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良心道德經

良心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1-02-12 00:45:38

① 用道德經來做人做事的好處

這個並不能說你拿什麼道德經,這個晶來做人做事就是什麼好處?這個只要是人你就憑你自己的良心不做違背良心的事情我覺得就是個好事。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身邊人對得起他人就可以。

② 《道德經》的經典語句

《道德經》的經典語句:

1、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是全書的開篇,也是所有閱讀《道德經》的人最難以理解的一句話。一般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那反過來,如果不是一般的「道」,是不是就無法表述呢?

道,是悟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真有點「玄而又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其實,從全書來分析:道,指的是自然的規律,引申為事物的原則、方向等等。不管怎麼樣,遵循自然規律、把握事物的原則和方向總是沒有錯的。

2、道法自然。法,是效法、遵循的意思。道要效法自然。自然的偉大在於它按照自己的規律不偏不倚地運行著,沒有一點私心。自盤古開天,一片混沌,天地分開孕育萬物。日升日落有規律、打雷下雨有規律、生長凋零有規律、物種更替有規律,一切都按規律辦事。

道,要效法自然,也就是要順應自然的規律,不違背事物運行的規則。如果不遵守這個原則,就會遭受報應。比如亂砍濫伐就是導致水土流失、胡亂排放就會污染環境導致疾病增多等等。所以,「道法自然」四個字價值連城,值得一生牢記。

3、上善若水。這四個字是書法作品中最多見的,也是很多人追求的一個境界。這四個字包含了老子的「柔弱勝剛強」、「包容」及「不爭」的思想。水,是柔弱的,沒有石頭的堅硬,卻可以水滴石穿;

水,是不爭的,遇阻就繞行,卻能奔流不息;水,是低調的,專往低處走,卻成就了「海納百川」的奇觀;水,是堅強的,可以仍受高溫化為蒸氣,可以忍受寒冷結為堅冰。水,幾乎無所不在,高山平地都有水,植物需要水,動物需要水,人也需要水。

所以,人要向水學習,包容一切,因為不爭而化育一切。懂得了這四個字,做人就不會那麼多稜角,做事就會懂得迂迴,人生就會懂得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順勢而為。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的起源是什麼?世界的精彩是如何演變過來的?世間萬物總有個源頭,但誰也說不清那個源頭是什麼。究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是一個萬古的難題。

所以,老子姑且用「道」來代表萬物的起源。道」,是萬事萬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按照「道」的規律一步一步逐漸發展,於是有了精彩的世界。

三,代表著循環往復。正確的事情循環往復地做,就會出好的結果。錯誤的行為循環往復地做,就會帶來壞的結果。比如:「事不過三」、「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等等。所以,按照一定的規律循環往復就造就了萬物。

5、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闡明了不爭的智慧,避免自己做「黃婆賣瓜,自賣自誇」的人。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

不自己誇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大,所以才能長久。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生活中,這句話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③ 道德經中對待人與人的有哪些語錄

我們常懷疑自己,明明條件不差,為什麼偏偏沒有另一半,而那些不那麼漂亮、回不那麼可愛、不答那麼幽默的人,反而擁有令人羨慕的感情,為什麼呢?我想是因為我們都太小心,太謹慎太不敢去愛了吧?我們將自己的感情包裝的好好的,不讓對方發現為所謂的矜持與害怕,選擇等待、選擇放棄、選擇錯過。

④ 道德經做人經典語錄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歷久彌新,一個是我頭頂的星空,另一個是我心中的道德法則,它們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

康德

那最神聖恆久而又日新月異的,那最使我們感到驚奇和震撼的兩件東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

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准;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

康德

酒能使人出語輕快,酒更能使人一吐衷情,酒,因而成為一種道德的性質成為搬運率直之心的物質。

康德

道德確實不是指導人們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條,而是指導人們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學說。

康德

有兩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覺得震撼與敬畏,那便是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則。

康德

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

康德

入於污泥而不染、不受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是最難能可貴的革命品質。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能充實心靈的東西,乃是閃爍著星星的蒼穹,以及我內心的道德律。

康德

芝蘭生於幽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

孔子

身不修則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於家者蓋寡矣,而況於天下乎。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君子之道四焉,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

孔子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

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

體也,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毛澤東

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康德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

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孔子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徵。

康德

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

修身潔行,言必由繩墨。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謙以待人,虛以接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

道德當身,不以物惑。

⑤ 道德經第幾章講良心的

《道德經》裡面講良心道德的大概是「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

[原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譯文]
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凶惡的鳥不搏擊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雖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卻勃然舉起,這是因為精氣充沛的緣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和氣純厚的緣故。認識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貪生縱欲就會遭殃,慾念主使精氣就叫做逞強。事物過於壯盛了就會變衰老,這就叫不合於「道」,不遵守常道就會很快地死亡。

[引語]
本章講處世哲學,即「德」在人身上的具體體現。前半部分用的是形象的比喻,後半部分講的是抽象的道理,老子用赤子來比喻具有深厚修養境界的人,能返回到嬰兒般的純真柔和。「精之至」是形容精神充實飽滿的狀態,「和之至」是形容心靈凝聚和諧的狀態,老子主張用這樣的辦法就能防止外界的各種傷害和免遭不幸。如果縱欲貪生,使氣逞強,就會遭殃,危害自己,也危害別人。

⑥ 讀老子的《道德經》的困惑!!

一樓的
當初
你爹應該把你射到牆上
孺子不可教也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你活在世上完全是浪費國家糧食!
去死吧!

⑦ 「良心」是什麼心

做人要有良心,憑良心做人、憑良心辦事,是幾千年來老祖宗們教人處世的箴言。然而?良心的深刻內涵是什麼?不一定人人都理解得了,有一朋友的稚兒就曾問我:「叔叔,良心是什麼心啊?」我競被他問住了,良心究競是什麼心?辭書中只簡單的解釋為「好的心地」、「系對是非、善惡的正確認識」。這一抽象的答案肯定是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的,現實中又有多少人還象向我提問的稚兒一樣不甚了解呢?在關注民生、以人為本、創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應該對良心有一個深化、全面的認識。 良心是正直之心。正直之心是良心之主幹,沒有正直之心,其他一切難以為存。古人管綠蔭說:「正直為吾人最良之品性,且為處世之最良法,與人交接,一以正直為本旨。正直二字,實為信用之基。」他還說:「是謂是,非謂非,曰直。」法國著名文學家雨果也說:「做一個聖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個正直的人,那卻是為人的正軌,你們盡管在歧路徘徊,失足,犯錯誤,但是總應當做個正直的人。」《孟子。滕文公下》中指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我以為「大丈夫」是正直之人。「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是開國元帥陳毅同志對共產黨人堅韌不拔、寧折不彎的剛直與豪邁的英雄氣概的贊頌。當今之人,尤其我們共產黨人,我們公務員,做一名有正直之心的人不僅僅是為人之道,更是黨性的要求、使命的使然。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政治信仰,是非分明的人生態度,公平公正的辦事原則,光明磊落、剛直不阿的精神追求,等等,都是我們一個有良心的人所必須的品質。 良心是誠信之心。誠信是良心之魂,一個沒誠信的人,會被世人罵之為沒良心。有哲人說:誠實是一種力量的象徵,它顯示著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一言九鼎」、「言而有信」、「金口玉言」等等,都是說的誠信。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甚至流傳著「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的諺語。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使他免遭禍殃。給後人留下了「一諾千金」的成語。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 良心是善良之心。有良心的人是善良的,《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我認同人生來是具有善良之心的,只是由於受後天環境的影響,或者受生活、工作等特定條件的干擾而產生不善之行為。要有良心,一定要有善心。工作也好,生活也好,不管是在家庭,還是在社會,一定要與人為善,與家人、與同事和睦相處,不要時時把同事當敵人,今天打他一個小報告,明天背後殺他一槍,這樣你會失去家庭,失去朋友,甚至會被別人不恥。不要與人結仇,更不要以怨報德,就是別人對你不友好,甚至有仇於你,你也不必以仇報仇。諺語雲:「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這是永恆的至理。」英國著名學者羅素說:「在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良心是感恩之心。知恩圖報是中華五千年的優良傳統,一個有良心的人必定是知恩圖報的人,是一個不忘恩負義的人,是一個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人。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動物界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人類呢!人生一世雖只有匆匆幾十年,可就在這幾十年的旅途中,無不得到許多的人幫助,或直接的,或間接的。有父母,有師長,有同事,有朋友,有領導,有認識的,有不認識的。感恩不一定要你花多少錢財,也不一定要相等的回報,其實只要你把每個幫過你的人記在心中,過年過節打個電話、發個信息,表示你的問候。老一輩革命家朱德撰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日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靈柩放聲怯哭,悲痛之中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老母洗衣,跪著給老母親洗腳。這都是感恩的典範,是我們後人學習的榜樣。 良心是豁達之心。心胸豁達是做人的一種崇高境界,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你以一種什麼樣的心境去對待得與失、成與敗、升與降、富與窮,等等,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處世態度。有的人在利益上只能進不能出,有的人在職位上只能升不能降,在好處上只能多不能少,斤斤計較、錨銖必爭。看到別人得了好處就嫉妒,就煩燥,就不高興,這是一種不良心態,對人生、對事業有百害而無一益。心胸豁達的人則是「自古人間苦無邊,看得高遠鏡如仙」,「休說眼前地位難,退後一步自然寬」。在利益分爭上站得高、看得遠,不與人爭名奪利。把困難、逆境看成是對自己的磨煉與考驗,把失出的當成是不屬於自己的,並且會從失出中去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積累經歷,為未來的日子開辟一條成功的通途。 良心是敬業之心。一般而言,人生在世有三、四十年的工作期限,這幾十年怎麼過?是渾渾喏喏、無所事事,還是轟轟烈烈成就一番事業,在歷史的長河留下一點痕跡呢?這也是檢驗一個人良心的標准。人來到這個世上,都會想成功,成就一番事業,然而又何其之難。如果沒有良好的心態,怕吃虧,沒有恆心,急功近利,想一口吃成一個胖子,那是萬萬辦不到的。要成功必須有強烈的敬業之心,要有堅韌不拔的意志,要有犧牲自我的奉獻精神,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天下難事必作如易,天下大事必作如細」。荀子<<勸學>>中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溪流,無以成江河」。任何驚天動地的偉業,都是從一件一件小事做起的,任何一位偉人都是一步一步走向頂峰的。愛因斯坦說:「一個人只有以他全部的力量和精神致力於某一事業時,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師。因此,只有全力以赴才能精通。」日本的小路實篤在《人生論》中說:「人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並不是僅僅為了活著。無意義的生活會使人感到精神的空虛,體會不到人生的意義:人到世界上來是幹事業的。」所以說人的敬業之心能體現出一個人的良心。 良心是清廉之心。清政廉潔之心是當代人良心的升華,特別是從政之人、共產黨人良心的一面鏡子。清正為官、廉潔從政,是對我們共產黨人、每一名公務員提出的根本要求。在執政中要為民作主,要以民為本,要把民生作為我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決不能做一些巧取豪奪、索拿卡要、損害人民利益的事情。要防微杜漸,不被金錢、美色、物質所誘惑。要潔身自好,嚴於律己,堅持「吾日三省吾身」,用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用平常的心態與人打交道。要從善如流,主動把自己置身於社會的監督之中,不驕不躁,不居高臨下,不盛氣凌人,垂煉出一副錚錚鐵骨的硬漢形像,修煉出一副浩然正氣的精神風貌。這樣我們的就能達到良心的至高境界,我們的良心就會至善至美。

⑧ 《道德經》老子為什麼能夠了解普天下眾生的心呢

《道德經》老子為什麼能夠了解普天下眾生的心呢?

答:「故以身觀身,以專家觀家,以鄉觀鄉,屬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這一段就是在告訴我們:老子為什麼能夠懂得這么廣大的宇宙真理、包括眾生的內心世界?為什麼了解普天下眾生的心?關鍵就在這里。因為老子如實面對自己,然後問自己的良心:我要的是什麼?一個人在沉迷名利的時候,你問自己要什麼?你會覺得:「我要賺更多的錢!」一個人沉迷在權力的時候,你問自己要什麼?「我要更高的權勢!」那個都不是真的。所以老子跟我們講,你要來到「致虛極,守靜篤」,這時候我們的良心、真心才會流露!你真正的良心、真正的真心,是你最高的導師!最高的善知識!它會引導你、會告訴你該怎麼做。

⑨ 如何讀懂道德經呢

道一一有形的道就是人出行走的人行道,開車跑車道,現代化道的高速路道,高鐵的火車跑的鐵道......等等,這些道也是《道德經》里的道。無形的道就是人活在世上,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謀求需要(去做大小事),按前後左右過程依次形成的道,也就是所說的“為人之道”。

經一一經就是人從出生到死亡在世間的一切,經歷,經過,經常活動行為都貫穿著道德行為表現出來,要經得起道德篩選和洗禮,才是有道德的一生,死後也會得到後世人好評,否則嚴重的輕於鴻毛,遺臭萬年,這就是推崇《道德經》的意義所在!

⑩ 請問各位大神,為什麼《道德經》是道教的經典是誰最先把《道德經》供為道教經典的

道家和道教,本來是有區別的。先秦道家,是以老、庄為代表的哲學派別,而道教內乃是東漢形成的一種宗教。容道教創立的時候,奉老子為教主,把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以老子《道德經》為其主要經典,規定為教徒必須習誦的功課。
東漢時候的早期道教有兩大派別,即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或正一道。其創立者為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張陵,道教徒稱之為張道陵、張天師、祖天師、正一真人等。創教的時間大約在東漢順帝時,創教的地點在西蜀鶴鳴山。它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因從其受道者須納五斗米而得名,其宗教特徵不少與太平道相似。召神劾鬼、符籙禁咒等道術,均直接繼承了漢代方士的方術。
太平道是奉事黃老道的巨鹿人張角於東漢靈帝 時所創,因奉《太平經》為主要經典而得名,以「中黃太一」為其奉祀之至尊天神。黃老中的黃,就是上古時期的黃帝,老就是祖述黃帝所傳的「道」的道家代表老子,黃老之學是先秦就很流行並影響兩漢的重要哲學思想。
所以,道教開始的這些流派,其共同點都是集中在以老子為代表的「道」上,只是方法表現不同。

熱點內容
部門規章公布 發布:2025-07-05 14:03:47 瀏覽:244
雙方互不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14:02:15 瀏覽:606
東升法律援助 發布:2025-07-05 13:56:07 瀏覽:428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510 發布:2025-07-05 13:54:50 瀏覽:516
法律上有兒女必須贍養父母的責任 發布:2025-07-05 13:52:06 瀏覽:637
貴州省地質災害防冶條例 發布:2025-07-05 13:46:53 瀏覽:670
樂平律師 發布:2025-07-05 13:37:26 瀏覽:73
湖北省安全條例規定 發布:2025-07-05 13:21:38 瀏覽:961
hr勞動法實用工具書pdf 發布:2025-07-05 13:11:40 瀏覽:539
新婚姻法一般婚假多少天 發布:2025-07-05 12:59:11 瀏覽: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