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古代經典
1. 關於道德的中國古代名人小故事
關於道德的中國古代名人小故事:
1、《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2、《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基本介紹:
道,是萬物萬法之源,是創造一切的力量;德,是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的行為,不違背自然發展規律,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提升自己的踐行方式。
道是在承載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體實例、是道的體現,是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是我們通過感知後所進行的行為。所以,如果沒有德,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這就是德與道的關系。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2. 讀一本我國古代道德經典著作或文章
《道德經》,道家典籍,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思想內容微言大義,一語萬端。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被奉為道教最高經典。其實,該經典還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全面地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對中國人的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
《道德經》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從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經》從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經》的全部內容,主要是闡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義,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學思想。
老子所描述的「道」,是從本體論的角度出發,闡明他的宇宙觀,也包括人生哲學和修養方法的原理。他認為「道」是無形無象的,但卻是宇宙的本源,萬物化生都是出於它的運動和變化。「德」的基本內涵,是本體的「道」具體到天地萬物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性,即具體體現。
老子對「道」與「德」的描述,是從立體面的多層次剖析了宇宙、萬物、人類以及人本身的種種內涵。
3. 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經典有哪些
第一類:儒家經典
必讀——
《四書五經》—— 《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孝經》
《弟子規》
選讀——
《四書集注》朱熹
《增廣賢文》
第二類:史書
必讀——
《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資治通鑒》
《左傳》
選讀——
《戰國策》
《公羊傳》
《讀通鑒論》王夫之
第三類:老莊荀韓墨孫
必讀——
《道德經》
《莊子》
《荀子》
《韓非子》
《墨子》
《孫子兵法》
選讀——
《鬼穀子》
《明夷待訪錄》
第四類:其他子部古籍
必讀——
《論衡》
《幼學瓊林》
《顏氏家訓》
《曾國藩家書》
第五類:先秦文選
必讀——
《楚辭》
《漢賦》
《昭明文選》
第六類:唐宋詩文
必讀——
《千家詩》
《唐詩三百首》蘅塘退士
《宋詞三百首》朱孝臧
《古文觀止》吳楚材
選讀——
《樂府詩集》郭茂倩
《十八家詩抄》曾國藩
第七類:古典小說戲曲
必讀——
《紅樓夢》
《三國演義》
《水滸傳》
《西遊記》
選讀——
《儒林外史》
《聊齋志異》
《世說新語》
《金瓶梅》
《西廂記》
《浮生六記》
《菜根譚》
第八類:工具書.文藝理論
必讀——
《說文解字》
《文心雕龍》
《詩品》
《人間詞話》
選讀——
《書目問答》張之洞
《經典常談》朱自清
《吾國與吾民》林語堂
第九類:古代科技
必讀——
《黃帝內經》
《本草綱目》
《夢溪筆談》
《天工開物》
《山海經》
第十類:宗教
必讀——
《楞嚴經》
《金剛經》
《六祖壇經》
《心經》
選讀——
《普賢行願品》
《華嚴經》
《抱朴子》
4. 中國古代道德名言有哪些
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
唐.柳宗元《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諸葛亮----
孟子曰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
忿怒二字,聖賢亦有之;特能少忍須臾,便不傷生。
——曾國藩
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其道德,不為窮困而改節。(《重訂增廣》)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誠能體而存之,則眾善之源,百行之本。——宋.朱熹
金有一分銅鐵之雜,則不精;德有一毫人偽之雜,則不純矣。《讀書錄.體驗》喻私心雜念影響人之德行的精純。
——明.薛瑄
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唐.駱賓王
小信誠則大信立。(韓非子)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不能使人安。(明·劉基)
無德而官,則官不足以勸有德;無功而賞,則賞不足以勸有功。(宋·李覯)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寵,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無大功而受厚祿,三危也。(《淮南子·人間訓》)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謂不朽。(《左傳》)
不誘於譽,不恐於誹。 (荀子)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
人重官非官重人,德勝才毋才勝德。(明·李廷機)
5. 關於道德的古代故事
孔融讓梨、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疲乏:「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時候,不僅學習勤奮,而且善於思考。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10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洛陽。正逢洛陽太守李膺大府內走。這時守門人忙把拉,問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邊玩去!」孔融嚴肅地回答說:「請你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也不知是什麼來頭?笑著問:「小公子,可有紅貼?」孔融說:「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貼,只管通報。」守門人怕慢待貴客,只好進去通報。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麼關系,只好哈哈:「請進!」小孔融興沖沖走進大廳,一邊向主人問候,一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度不亢不卑。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裡好生奇怪:這小孩從未見過面,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於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麼想不起來啊!」孔融微笑著說:「500年前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今你性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系,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後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孔融笑著說:「這樣說來,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這一巧妙對答,弄得陳韙面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氣。孔融則目不斜視,裝著大人模樣,一本正經地喝著茶,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司馬光砸缸、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廠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廣泛流傳。
鐵杵成針、有一天,李白偷偷地逃出學堂去玩。他走到小溪邊,看到有位婆婆拿著大鐵杵在磨。李白覺得很奇怪,就走上前問:「老婆婆,您在干什麼呀?」老婆婆說:「我要把這個鐵杵磨成針。」李白說:「這么粗的鐵杵能磨成針嗎?」老婆婆說:「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只要每天堅持磨,總有一天會磨成針的。」
鑿壁偷光,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6. 中華傳統倫理道德經典有那些
我覺得要學習中華傳統倫理道德,可推薦您幾本書籍:
1.四書:《大學》、版《中庸》、《論語》、《孟權子》
2.五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周易》
3.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
4.道德經、史記
別以為這些書很老套,但卻蘊含著先人的智慧喲,希望對您的學習有所幫忙,我已經讀過,確實很有深意,讓我在為人處世方面學到很多,也領悟了很多的事,真的對自己的日後的學習和成長很有幫助,嘿嘿!
7. 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經典有哪些
傳統文化縱覽
1、簡介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
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
、竹、民謠、黃土、
江、黃河、紅、月亮
十二
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農家、農民起義、鋤
;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
2、諸
百家
1.儒家(孔
、《論語》、孟
、《孟
》、荀
;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
庸》《
》《孟
》《論語》)
2.道家(
、庄
;思想:道德
、逍遙)
3.墨家(墨
、《墨
》、思想:兼
、非攻、舉賢、節儉)
4.
家(韓非、李斯、《韓非
》思想:君主集權
治
)
5.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
》)
6.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縱橫家(鬼谷
、蘇秦、張儀、《戰
策》)
8.雜家(呂
韋《呂氏春秋》)
9.
說家(
吳承恩《西遊記》、羅貫
《三
演義》、蒲松齡《聊齋志異》、曹雪芹《紅樓夢》)施耐庵(《水滸傳》)
10.兵家(孫臏《孫臏兵
》孫武《孫
兵
》思想:強調作戰前
定要做
准備)
11.醫家(扁鵲、淳於意、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王冰、張
、朱震亨、李
珍、張景岳)
3、琴棋書畫
4、傳統文
主要
指詩詞曲賦
《詩經》、《漢樂府》、《孫
兵
》、《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
說》、
四
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
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5、傳統節
6、
華詩詞
古詩、律詩、絕句、近體詩、
題詩、自度曲(詞)、傳統詩詞等
7、
戲劇
8、
建築
些:http://ke..com/view/40254.htm
傳統道德觀:
、
家思想:
吳起與魏王泛舟江河
魏王誇說山河
險
固若金湯
吳起歷舉夏商各朝代
山河
險
亡
痛
說:
家強盛
德政
山河
險
德
歸
德
舟內
皆
寇讎
《鹽鐵論》:
道德
城
仁義
郭
曰:
道德
胄
仁義
劍
《左傳》晉
公家
利
知
忠
季文
相三君
私積
死
衣帛
妾
食粟
馬
藏金玉
器備
忠於公室
范仲淹:
先
憂
憂
樂
樂
顧炎武:
興亡
匹夫
責
古代先賢懂
思想
立統
諧發展
根本
力
先秦
期
形
與
同
概念
同
簡單
同
則
集合
許
同
素
形
統
音樂
例
必須
清濁、
、短
、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
、
入、周疏
等聲音
才能組
樂曲
若琴瑟
專
誰能聽
王夫
:
六經責我
面
七尺
乞
埋
二、政治理念:德政
《尚書》
惟德
遠
屆
《管
》稱:
政
所興
順民
;政
所廢
逆民
《論語》
政
德
譬
北辰
君
德風
德草
季梁說:
民
神
主
聖王先
民
致力於神
君應
民
利益看作
自
利益
政權才能鞏固
權者
命
養民
楚
令尹
文說:
夫
政者
庇民
民
曠者
我取富焉
勤民
自封
死
矣
政權
失關鍵
民
民
向背
社稷
奉
君臣
位
自古亦
政
君
意誠
所
1.
君者修德
化
德字
者
其
於
身率
使
化
躬行其實
民先
2.政
德
則
歸
政
德
事擾民
且要
民;
民
家理財
養民
本
養民力;
3.統治者要平易近
親民
民
孟
提倡
民
貴
社稷
君
輕
孟
主張仁政論
仁義論
認
:
桀紂
失
失其民
;失其民者
失其
道
其民
斯
矣;
其民
道
其
斯
民矣;
其
道
所欲與
聚
所惡勿施爾
仁政必須與廣
民眾
利害相連
憂樂相通
樂民
所樂
憂民
所憂
《禮記》提倡
明德
親民
止至善
修身
齊家
治
平
德政:
道
政
齊
刑
民免
恥;道
德
齊
禮
恥且格
道
即引導
率先;政
謂
制禁令;齊
所
統
思想
引導
民遵守
令
服
則處
刑罰;刑
使
民
敢犯
苟免於刑
民
見善
善轉變
善
德引導
民
禮節劃
民
知恥並
斷追求善行
朱熹:主張
政
德
政者
治
具;刑者
輔治
德禮則所
治
本
德
禮
本
……
政刑能使民遠罪
已
德禮
效
則
使民
遷善
自知
故治民者
徒恃其末
深探其本
禮
則民恥於
善
至於善者
講統治者發揮道德教化
作用
用
化
養民
本
使民
善至於至善
吉凶禍福
自
事
與
鬼神沒能關系
吉凶由
禍福
門
惟
所召
古代
神論者駁斥
禱祝、咒術、
卜筮等迷信思想
齊
政治家晏嬰認
齊君
病
由於
縱欲厭私
斬刈民力
結
祈禱
用
說
雖
善祝
抵擋
住
民群眾
統治者
詛咒
民
苦病
夫婦皆詛
祝
益
詛
損
……雖
善祝
豈能勝億兆
詛
三、民本思想:
民
本
民
食
民
邦本
歷代都相信君權神授
商紂王文武兼才
自比太陽
百姓說:
曷喪
予與汝皆亡
表現
民願與
同歸於盡
強烈反抗情緒
西周建
總結商朝亡
經驗教訓
提
敬德
、
保民
思想
保享於民
才能
享
命
西周統治者認
命並
永遠
變
命
民
轉移
惟
求民主
帝關
民
民求主
民
所欲
必
民意
視自我民視
聽自我民聽
《管
》
民
認識
視
則愚
合
視
則聖
古代產
神論思想
春秋
代
認識
鬼神
能支配
神聰明
直
壹者
依
行
鬼神非
所親
惟德
依
道遠
道邇
非所及
主張
治
認
虐待
百姓
治
惡政;
警告
政者:
民
畏死
奈何
死懼
漢馬衍《車銘》:
乘車必護輪
治
必
民;車
輪安處
民誰與
四、倫理觀念:
《管
》
讓
民
倉廩實
、
衣食足
才能發展
產
富強
家
想讓
民遵守道德規范
要讓
衣食
憂
倉廩實
知禮節
衣食足則知榮辱
傳統思想
都注重倫理
道德教化
注重
道德修養
提
仁、義、禮、智、信
核
道德價值體系
希望
培養
君
賢
由
修身
達
齊家
治
平
目
道德品質
基礎
德治
認仁
先
功利
仁義制萬事
德
種
理
道德或善
;禮
制度品節
禮者
理
亦言禮
屬於
理
克
復禮
克服戰勝自身
私慾
恢復
理
提高
道德境界
禮或
理
倫理道德
權貴富
者說
要節欲
縱欲
事
巨細
要謹察
念
萌
必謹
察
理耶
欲耶
理
則敬
擴
……
欲
則敬
克
撥亂反
明紀綱
克字
殺賊工夫
殺
欲
賊
五、義利
辨
義利關系
倫理道德哲
價值觀念
儒家重義輕利
家
公
講
要講功利
造福於民;
體
言
能光講利
更要講義
義利
別
要
別
理
欲
公私、邪
義利
理
欲、公與私
別
仁義
根於
固
屬於
理
公
義
理
所宜
義者
宜
送給回答者一份禮物送香吻
贈言:好帥的回答,樓主送上香吻一枚,以表誠摯謝意!
0
0
x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到
檢舉
<span
class="line
ui-line
las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