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設的概念
❶ 法制建設法治建設
「法治」的涵義來是法律的運行自狀態和過程,表達了支配與服從的關系,必須在法律的規范之下,不允許有法律之外和法律之上的特權;而法制是一個靜態的概念,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健全的法律制度,是實行法治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要件。
❷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1、依法治國,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要求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不斷提高法律素養,切實增強法制觀念,堅持嚴格執法,模範遵守法律,自覺接受監督,時時處處注意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2、執法為民,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徵。執法為民的內涵:以人為本;保障人權;文明執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實現好、維護好、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宣傳,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3、公平正義,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其內涵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公平正義的首要內涵;合法合理,這是公平正義的內在品質;程序正當是實現公平正義的方式和載體;及時高效是衡量公平正義的重要尺度。
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是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首要目標。要求政法幹警必須秉公執法、維護公益、摒棄邪惡、弘揚正氣、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堅持合法合理原則、平等對待原則、及時高效原則、程序公正原則,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4、服務大局,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把握大局,圍繞大局,立足本職。要求各級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大局開展工作,立足本職,全面正確履行職責,致力於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努力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
5、黨的領導,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包括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要自覺地把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統一起來,把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嚴格執法統一起來,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
(2)法治建設的概念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核心精髓: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胡錦濤總書記在首都各界紀念憲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這是我們黨在總結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經驗,特別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法制建設的經驗,借鑒現代法治理論合理成份的基礎上形成的基本理念。我們只有全面把握這一核心理念,才能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內涵。
❸ 「法治」概念最早由誰提出
法治最早應該源於夏商時期的理官。後形成法家學派。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內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容派, 《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其思想源頭可上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春秋、戰國亦稱之為刑名、刑名之學,經過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戰國末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其范圍涉及法律、經濟、行政、組織、管理的社會科學,涉及社會改革、法學、經濟學、金融、貨幣、國際貿易、行政管理、組織理論及運籌學等。
法家思想作為一種主要派系,他們提出了至今仍然影響深遠的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這就足以見得他們對法制的高度重視,以及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這些體現法制建設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為中央集權者穩定社會動盪的主要統治手段。當代中國法律的誕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法家思想對於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約束還是很強的,對現代法制的影響也很深遠。
❹ 什麼是法治國家
法治國家是與專制國家相對立的,法治國家是依法治國而形成的理想狀態。
長期以來,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不懈探索。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和目標,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對推進依法治國作出重要部署。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也是總結歷史沉痛教訓後的明智決策;是新時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保證,因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可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而是具有豐富的實質內容,其基本要求主要表現在法律完備而良好、法律權威、法律有效實施等方面。
❺ 法治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法治的基本內涵為:
1、法治作為一個動態的或能動的社會范疇,其基本的意義是依法辦事。
2、現代法治的精髓是依法辦事。
3、人人平等地依法辦事是法治的要求和標志。
4、「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社會主義法制(法治)四個缺一不可的要素.這四個要素的實質是依法辦事。
5、法治不是單純的法律秩序。
6、不是任何一種法律秩序都稱得上法治狀態,法治是有特定價值基礎和價值目標的法律秩序,即是有價值規定性的社會生活方式。
(5)法治建設的概念擴展閱讀:
在中國這樣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政治清明、社會公平、民心穩定、長治久安,最根本的還是要靠法治。法治建設推進得越持久、越深入,其成效就會成倍放大。
政法機關是黨領導下的執法司法力量,行使的是國家權力,服務的是人民群眾,在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進程中發揮著特殊重要作用。
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不動搖,緊緊圍繞建設法治中國的總目標,以構建公正高效權威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為重點。
切實將加強法治建設貫穿於政法工作全過程,帶頭嚴格依法履行職責、行使職權,肩負起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者、實踐者的重任。
要把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作為基本要求,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履行職責、行使權力,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尊嚴和權威。
要把以人為本、公平正義作為靈魂,緊緊抓住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關鍵環節,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完善訴訟法律制度,規范執法司法行為,進一步提升執法司法公信力。
要把促進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作為重要目標,深化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塑造法治文化,努力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圍。
❻ 法治思維,法治理念,法治建設的區別和關系
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它要求崇尚法治、尊回重法律,善於運用法律答手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
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法治思維在不同問題和領域的運用包含了不同的層次。
❼ 改革開放新時期法治建設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法制建設的基本概念是完善制度和接受監督,沒有合理的制度不行,不接受民主監督不行,如果不接受監督,就會成為官僚的工具,比如別人違法可以管理,自己違法享受特權。
❽ 法治建設和法制建設的區別
「法治」的涵義是法律的運行狀態和過程,表達了支配與服從的關系,必須在法律的規回范之下,不允許答有法律之外和法律之上的特權;而法制是一個靜態的概念,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健全的法律制度,是實行法治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要件。
❾ 如何理解法治國家建設的新十六字方針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有抄關新十六字方針的段落,是未來我國法治建設的基本綱領。它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首先是對法治的基本定位,即「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其次是法治的基本方針,即「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再次是法治的基本觀念,一是「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體現了黨在法治建設中一貫的基本理念,也是對報告中倡導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價值的呼應;二是「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表明了依法治國與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法制建設十六字方針之間的連續性,也突出了法律實施在依法治國中的優先地位。
可以說,從34年前的十六字方針到今天的新十六字方針,不僅是從法制到法治、從法制建設到依法治國的概念遞進,更是從基礎打造到系統建構的理論演進,以及從局部突破向全面展開的戰略推進。實現有法可依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打下了堅實基礎,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戰略任務則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十六字方針的提出,標志著社會主義法治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