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論縣人大的立法權

論縣人大的立法權

發布時間: 2021-02-12 06:43:27

㈠ 地方人大有無立法

嚴格地說,科學意義上的立法權是單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的權力。因為立法權是國家的一種職能,是國家主權的表現,一個國家的主權只能由一個最高機關行使,因而立法權也只能有一個,它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並且只屬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只是由於我們國家大,民族多,地區之間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差別比較大,各地的情況很不一樣,如果都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來制定法律,很難適應各地的具體需要,因此,從1979年下半年到1981年底全國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相繼建立常委會後,才賦予了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力。1982年,修改後的地方組織法又進一步賦予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較大的市」人大及常委會的立法權。雖然說國務院、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和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都可以從事立法活動,但不能說他們具有立法權,只可以使用「政府立法權」和「地方立法權」的概念,只能是一項工作或職能,卻不具有獨立的立法權。國務院的立法活動,也只是它行政管理權的一部分。我國不存在「二元立法」或「多元立法」體制。

目前我國「較大的市」已達49個,其中省會城市27個、經濟特區城市4個、國務院先後4次批准19個「較大的市」,其中重慶於1997年3月升格為直轄市,但自1993年4月批准蘇州、徐州後,國務院再未審批過任何「較大的市」,原因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和《立法法》兩部法律均缺乏對「較大的市」賦權的法律制度規定,而且國務院審批「較大的市」目前也尚無詳細的量化指標,此前主要依據城市的區域影響力和發展前景等現實條件確定,不是很規范。雖然我省南京、無錫、蘇州、徐州四市為「較大的市」,但也只有「半個立法權」,所立的地方性法規必須經省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方能生效。

㈡ 地方人大有沒有立法權要權威答案!

對於這問題,網路知道有出處,是有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二條規定: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
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本條以憲法關於我國立法體制的規定為依據,對本法的調整范圍作了規定。第一款明確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根據這一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修改和廢止法律的活動,國務院制定、修改和廢止行政法規的活動,以及地方性法規的制定、修改和廢止,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修改和廢止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活動,均由本法調整。
1982年通過的現行憲法確立了我國的立法體制。憲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第六十二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修改憲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第六十七條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憲法除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外,還規定: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分別報有關上級人大常委會批准;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發布規章。除憲法的上述規定外,地方組織法規定,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按照憲法和地方組織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我國的立法體制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國家立法權以及行政法規制定權、地方性法規制定權、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制定權、規章制定權構成的。我國的立法體制是統一的,又是分層次的。這是由我國的實際情況決定的。我國是單一制國家,不是聯邦制國家,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地域廣大,各地情況很不相同,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不平衡。我國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這些因素決定了我國的立法體制是統一的、分層次的,需要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

㈢ 如何正確認識縣人大常委會的性質,地位和作用

全國人大常委會是全國人大的常設機關,也是行使國家立法權的機關。全國人大回常委會與全國人大是隸屬關系答。全國人大常委會必須服從全國人大。
由於全國人大常委會是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無論組織、機構,還是人員都有較強的穩定性,因而強化全國人大的權威,真正樹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地位,主要還須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來實現。
因此,加強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組織機構建設、工作制度建設,充分發揮常委會的作用,保證全國人大常委會各項職權的充分行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㈣ 關於人大的立法權和決定權

立法來權。全國人大有最高自立法權、最高決定權、最高任免權。決定權是指決定國家大事的權力,國家級大事的決定都要提交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後才能簽發,不管是主席令還是國務院令都一樣,決定主席也是決定權。而對政府官員的任免是最高任免權,國務院總理副總理都要由全國人大任命。

㈤ 地方人大有立法權嗎

對於地方制定法規是否屬於立法權,法律上沒有明確的規定.從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相關規定來看,地方人大是有立法權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二條規定: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
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本條以憲法關於我國立法體制的規定為依據,對本法的調整范圍作了規定。第一款明確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根據這一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修改和廢止法律的活動,國務院制定、修改和廢止行政法規的活動,以及地方性法規的制定、修改和廢止,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修改和廢止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活動,均由本法調整。
1982年通過的現行憲法確立了我國的立法體制。憲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第六十二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修改憲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第六十七條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憲法除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外,還規定: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分別報有關上級人大常委會批准;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發布規章。除憲法的上述規定外,地方組織法規定,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按照憲法和地方組織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我國的立法體制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國家立法權以及行政法規制定權、地方性法規制定權、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制定權、規章制定權構成的。我國的立法體制是統一的,又是分層次的。這是由我國的實際情況決定的。我國是單一制國家,不是聯邦制國家,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地域廣大,各地情況很不相同,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不平衡。我國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這些因素決定了我國的立法體制是統一的、分層次的,需要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

㈥ 地方人大具有立法權嗎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十二條:「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6)論縣人大的立法權擴展閱讀:

地方立法這兩年:設區的市行使地方立法權全面推進

立法法修改之前,除省級之外,地方立法權僅為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所享有。這些市被稱為「49個較大的市」。一些市夢寐以求,甚至申請二十多年,希望成為「較大的市」,以獲得地方立法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的數量。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明確地方立法許可權和范圍,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2015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修改立法法,賦予所有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

據統計,從2015年3月立法法修改至2016年12月底,可以開始行使地方立法權的268個設區的市、自治州和不設區的地級市中,已有174個市州經審議通過並經批准地方性法規270件,其中,立法條例124件,其他方面的地方性法規146件。65%的市州已經有了自己的法規。

在146件「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事項的法規中,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湖北、廣東等中東部6省在前領跑,共批准89件(每省批准超過10件),佔到了61%。有的市已出台了多部法規,鎮江、鹽城、泰州、濟寧等已各有4部法規入賬。

不僅發達地區積極推進地方立法工作,位於西部的一些市州也先後出台了首部法規,例如新疆的《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立法程序規定》、西藏的《日喀則市市容和環境衛生條例》、甘肅的《武威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程序規則》等。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更是已先後出台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電磁波寧靜區環境運行保護條例》等3部地方性法規。總體而言,設區的市立法正在有序進行、全面推進。

㈦ 縣級人大有沒有立法權

縣級人大沒有立法權。縣級人大可以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在不同法律法規抵觸的前提下,制定規范性文件,這也有點立法的意思,但決不等同於立法權。

㈧ 縣級人民政府有沒有立法權

沒有,縣級人大和政府無立法權。

新修改的《立法法》只賦予地級市(多為設區的市)的人大和政府在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立法事項,因此縣級人大和政府仍無立法權。

2015年3月15日新修改的《立法法》

第八十二條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地方政府規章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

(二)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根據本條第一款、第二款制定地方政府規章,限於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已經制定的地方政府規章,涉及上述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開始制定規章的時間,與本省、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確定的本市、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時間同步。

應當制定地方性法規但條件尚不成熟的,因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政府規章。規章實施滿兩年需要繼續實施規章所規定的行政措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定。

㈨ 縣級以下的人大有沒有立法權和決定權

縣級以下人大沒有立法權和決定權。
截至2015年2月,除了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外。
23個省會、5個自治區首府、18個較大的市以及4個經濟特區、1個特別合作區共49個地級市擁有地方立法權。

㈩ 地方各級人大有沒有立法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

對於地方制定法規是否屬於立法權,法律上沒有明確的規定.從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相關規定來看,地方人大是有立法權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二條規定: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
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本條以憲法關於我國立法體制的規定為依據,對本法的調整范圍作了規定。第一款明確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根據這一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修改和廢止法律的活動,國務院制定、修改和廢止行政法規的活動,以及地方性法規的制定、修改和廢止,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修改和廢止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活動,均由本法調整。
1982年通過的現行憲法確立了我國的立法體制。憲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第六十二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修改憲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第六十七條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憲法除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外,還規定: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分別報有關上級人大常委會批准;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發布規章。除憲法的上述規定外,地方組織法規定,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按照憲法和地方組織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我國的立法體制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國家立法權以及行政法規制定權、地方性法規制定權、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制定權、規章制定權構成的。我國的立法體制是統一的,又是分層次的。這是由我國的實際情況決定的。我國是單一制國家,不是聯邦制國家,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地域廣大,各地情況很不相同,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不平衡。我國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這些因素決定了我國的立法體制是統一的、分層次的,需要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第173條釋義 發布:2025-07-02 20:55:29 瀏覽:37
房地產公司股權抵押受法律保護嗎 發布:2025-07-02 20:47:29 瀏覽:648
一村以法律顧問簽約講稿 發布:2025-07-02 20:46:05 瀏覽:941
義務教育法屬於行政法律 發布:2025-07-02 20:44:36 瀏覽:351
江西勞動法關於產檢假的規定2015 發布:2025-07-02 20:43:31 瀏覽:98
法學神秘數字 發布:2025-07-02 20:38:39 瀏覽:541
員工出差補助勞動法 發布:2025-07-02 20:27:20 瀏覽:880
阜城司法網 發布:2025-07-02 20:21:33 瀏覽:929
掃射法官 發布:2025-07-02 20:06:47 瀏覽:231
經濟法對國家及社會價值是什麼 發布:2025-07-02 20:06:03 瀏覽: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