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是根

法治是根

發布時間: 2021-02-12 20:26:11

❶ 依法治國的根要求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依法治國的本專質是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屬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徹底否定人治,確立法大於人、法高於權的原則,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個人意志的影響。

(1)法治是根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簡而言之,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

❷ 何為法治之根

社會是法治之母,「新民」是法治之根。這是梁啟超在《新民說》中的觀點。

梁啟超的回《新民說》是在歷史大變局中呼喚法治啟蒙的重要文章。梁答啟超發現,幾千年來中國只有「朝廷」而沒有「國家」的概念,根本原因在於國民的缺失。這一發現開創了中國近現代思想啟蒙的先河。他的言辭充滿鋒芒,不乏刺激意味,體現了他塑造新國民的迫切心情。梁啟超堅信只有建造強固有力的政府、培育獨立人格之新國民,國家才有希望。梁啟超寄希望通過憲法法律的建立來推動政治的完善,這一思路構成了中國走向現代法治之路的重要思想資源。

❸ 現代法治的根基是什麼

公民社會

❹ 法治與法制的根本區別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內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容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4、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二者的聯系在於: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

❺ 依法治國是什麼法治的路徑它與法制是根本一致的是通向法治的必由之路

依法治國是實現法治的路徑它與法制是根本一致的是通向法治的必由之路。

❻ 社會主義法治根本的保證是什麼

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際,直面我國法治建設領域的突出問題,明確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基本原則,提出了關於依法治國的一系列新觀點、新舉措,

決定明確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6)法治是根擴展閱讀:

黨的領導,指馬克思主義政黨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引導和向導作用。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任何一項大的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都是有組織的活動,都需要一個領導核心。

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在爭取自身解放的過程中,要擔負起建設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使命,必須有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這種領導是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馬克思主義政黨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它不是把人民群眾當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覺地認定自己是人民群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完成特定的歷史任務的一種工具。

❼ 為什麼要將「法治」根植於心(4點)

人民群眾是依法治國的主體;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人民專的生活離不開屬法律,國家的治理離不開法律;有利於規范社會秩序;有利於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有利於制裁違法犯罪;有利於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❽ 法治根本在於什麼,落實在於什麼

把依法治國當成一項系統工程,可以分為法治意識、法律規范和操作方式三個部分,我覺得重要的是首尾兩頭,而具體實施的重點又在於保障人民群眾的監督權。
社會法治意識及其文化很重要,它決定了我們的法治建設的根能扎多深,路能走多遠,實際上現在卻又處在相對薄弱環節。文化這個東西急時抱佛腳作用不大,要隨著法治建設而不斷發展豐富,這里就不多講了。
下面重點說一說第三部分操作方式,法治的操作方式是落實依法治國的關鍵所在,其核心是對權力監督和制衡。
現實中對法治威脅最大的是權力,尤其是長久以來形成的以權代法的領導習慣,所以法治操作層面最需要優先考慮是就是治官治權。
權力侵蝕法治又分為二種方式,一種是權力高度集中,缺少監督和制衡。
比如人們常常詬病司法中的行政干預,無非是行政權大於司法權問題,另外同級黨委領導下的紀委如同虛設問題,還有現在工會基本淪為由資本家供養的,幫其彈壓工人不滿情緒的幫閑等等問題。
最嚴重的是,看看現在人大組成成份就知道了,基本上都是由各級官員和資本家老闆所組成,缺少民主的合法性和代表廣泛性,這其實是一種很大的政治偏頗。
不久前曝光的衡陽人大集體賄選大案,揭露了近親繁殖造成的嚴重腐敗。其中還有一些是屬於大型企業的法人行為,目的是為爭奪企業在人大立法中的優先發言權,而人民群眾的利益則是被完全拋棄在一邊了。
十幾年前我曾在強國論壇發帖《國有企業與政治改革》,認為共產黨既然代表著廣大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的利益,處在委託方的主體地位,黨的領導作用就應當直截了當體現在人大、政協和工會活動中。
同時建議在政協會議中實行定比席位制,規定共產黨在政協會議中占據相對多數席位並發揮主導作用。政協會議的定比席位制不僅為共產黨在其中的主導地位提供了一種法律制度安排,而且最重要的是為不同意見設置了最大碰撞邊緣,有利於達到平等與公開議政的目的。
當然權力監督和權力制衡,從原理上說應當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在法治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呈現出時間先後和側重點的不同。例如西方法治就是以權力制衡為重點的,在中國則可能要以人民監督為重點,這既體現了社會主義人民民主的特徵,也是一定歷史階段保證共產黨領導地位的需要。
權力侵蝕法治的另外一種方式,就是潛規則方式,形成潛規則的一個重要條件是不公開。
政務公開講了很多年但都流於表面形式,比如說現在各地方,凡政府工程多數都是豆腐渣工程,一條新公路不到三年就坑坑窪窪不是豆腐渣是什麼。馬路年年挖,路政年年修,老百姓對這些領導們的撈錢工程看得真切,只是莫可奈何,一切盡在不言中而已。
現在既然要以法治國,能不能在相關公共網站公開所有公共工程項目呢?包括施工單位、各競標單位預算和設計方案、主管單位、選擇標准、項目明細及其造價、工程材料品質標准、工程保質期、監理負責人等等。
還有在一些司法案件同樣缺乏公開透明度,隨便舉個在網上看到的例子,比如很多年前曾引起社會關注的沈陽藍球場斷手奪命案,幾年過去了,到網上搜索最終判決結果,相關信息和報道就始終停留在「目前案件正在調查中」。
建議所有司法案件都應在公共網站上公布事件真相,原告被告及其相關背景,檢察和法院案件責任人,判決結果及主要法律依據等。
也就是說,在有權力糾纏的地方就應當實行政務公開,比如房產開發土地拍賣,招商引資,以及教育、扶貧資金分配等等,都應當予以公開,同時還應設置舉報和討論空間,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可能不少領導忌諱把事情放在桌面上,進行平等的和公開的討論,認為這樣有損領導權威。
過去在國有企業的經歷讓我理解到,妨礙平等和公開議政還有其它原因,比如個人和小團體的特殊利益不能宣之於口,賄賂上級和客戶方的行為不能公之於眾,尤其是改革初期,很多冠冕堂皇的改革和經營舉措的背後,其實都有著領導者個人和「戰略合作夥伴」的利益在推動。
總之,民主離不開法治,反過來法治又需要民主的引導。社會主義法治核心在人民監督,失去人民的監督,就會失去人民民主大方向,而保證人民監督的必要條件,則在於讓權力運行在陽光下。

熱點內容
十四歲之前不用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2 08:15:37 瀏覽:595
華宇法院 發布:2025-07-02 08:15:29 瀏覽:997
聽法律知識講座有感 發布:2025-07-02 08:08:59 瀏覽:97
2014一級建造師法規教材電子版 發布:2025-07-02 08:05:40 瀏覽:391
規章與法規內容區別 發布:2025-07-02 08:04:11 瀏覽:798
lol皮城執法官叫 發布:2025-07-02 08:02:52 瀏覽:641
道德經智 發布:2025-07-02 07:58:28 瀏覽:290
大連市頒布的法規規章 發布:2025-07-02 07:44:56 瀏覽:290
民事訴訟法第六版答案 發布:2025-07-02 07:37:10 瀏覽:378
最新勞動法月工資天數規定 發布:2025-07-02 07:35:40 瀏覽: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