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利慾存
⑴ 老子道德經中的經典語句及譯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可以說就是路,但不僅僅就是指路。路是道的名,但不僅僅就是路這一個名。
我們沒有給道取名的時候,道就已經創造了天地;我們現在給道取了名就叫道,萬事萬物是由於道的存在而產生。(天地是如何創造的,請看第二十五章)
在事物的發展變化中,當我們對該事物無利害關系時,能觀察到事物變化的美妙之處;但當我們對該事物有利害關系時,就能觀察到並指出事物變化的過錯,這就是道。
華北平原以盛產小麥著名。假設在小麥收割的時節,你和家人來到了華北平原,你可以看到金黃大地,麥浪滾滾,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農民兄弟們手握鐮刀,揮汗如雨。你會感到大自然是多麼美麗,大自然是多麼和諧。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是那麼美妙。
突然,你發現他們正在收割的小麥是你家的小麥,而且他們沒有經過你的同意。這時你所看到的景象,就和你在前面看到的完全不一樣。你會生氣,你會發怒!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這就有欲和無欲的結果。
無欲和有欲同出於道,但不同名,二者合起來觀察就能看到道的深奧之處,道即深奧又神妙,道就是所有自然規律的發源地。
總結:這就是道,需要我們知道,從不知道變為知道,從無知變為有知。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譯文]
人大約分為三等:一等人學得了道理,就會勤學苦練,在言行中按道理為人處世。二等人聽說了道理,將信將疑,不知道該怎麼辦;三等人聽說了道理,大笑,認為這個道理可笑荒謬。如果三等人聽說道理後不笑,那就恰恰是違背道理了。
古人有過這樣的總結:光明的大道有時看不見的(這里暗示,道理不是人人都能明白的);前進的大道有時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有時有些崎嶇;有德的人有時很謙虛;道德高尚的人有時認為自己的道德還不足;修煉道德的人有時要偷偷摸摸;誠實質朴的人有時好像變壞了。
有道之人有時候被壓制;有道之人有時被閑置;成大事的人,有時需要更長的時間去磨煉;
講道理不需要很大的聲音,事實和道理勝於雄辯;道理是沒有形狀可以讓我們直接觀察到;道往往隱藏很深,我們都不知其名。只有遵循「道」,萬物才能善始善終。
⑵ 《道德經》中的「明道如昧 進道如退 夷道如類 .......上德如谷夫唯道 善始且善成 」作何解釋~~~~~
參考一下..........
《道來德經》四十一章自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譯文:最有智慧的人聽到了「道」,就努力勤勉地照它去行事;智慧一般的人聽到了「道」,反應遲鈍,半信半疑;愚笨的人聽到了「道」,就認為它迂腐空洞而加以嘲笑。若是不被蠢人嘲諷,那「道」也就不成其為「道」了。所以《建言》中說:「明白易懂的道理反而像難以理解,促人上進的道理反而像勸人後退,容易倡導的道理反而像難以實施,至高無上的品德反而像空無所有,最潔白的顏色反而像是沾染了雜色,廣博的品德像有什麼缺少,能夠有所建樹的品德反而像惰氣十足,品質純真反而像變化無常,最大的方形反而像沒有稜角,最大的器物總是很晚才能完成,最高級的音樂只有微細的聲音,最宏大的形象反倒無形。」規律雖然無形無聲,不可言說,然而它卻最能夠輔助萬物且成就萬物。
⑶ 《道德經》第十三章「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什麼意思
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他;喜歡盡自身的力量為天下人,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出自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中的《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譯文: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寵本來是低級之物 , 人們驟然得到它 , 為之驚喜 , 一旦失掉 , 為之驚懼 , 這就叫寵和辱都是人的驚恐。什麼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
人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由於人們有自身的榮辱利益概念;如果人們沒有了自身的榮辱利益概念,人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他;喜歡盡自身的力量為天下人,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3)道德經利慾存擴展閱讀:
賞析:
這一章講的是人的尊嚴問題。老子強調"貴身"的思想,論述了寵辱對人身的危害。老子認為,一個理想的治者,首要在於"貴身",不胡作妄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們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責委任於他,讓他擔當治理天下的任務。
他認為,"寵"和"辱"對於人的尊嚴之挫傷,並沒有兩樣,得寵者總覺得受寵是一份意外的殊榮,便擔心失去,因而人格尊嚴無形地受到損害。如果一個人未經受任何辱與寵,那麼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獨立的人格。
⑷ 《道德經》中老子提倡無欲無求,這不是與人的本性和生存相反嗎,
老子提倡的無欲無求是只內心中的無欲無求 凡事不能強求 而現在生活中是現實的社會給專逼出來的屬 你想想 現在的經濟社會 如果真的做到無欲無求 除非到達那種能滿足自己所需要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 不然現實中永遠做不到 你今天都沒錢開飯了 你能無欲無求的過下去嗎 所以老子所提倡的只是理想當中的,是一種精神。
⑸ 老子《道德經》相關的故事有哪些
與老子相關的故事
按《史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蓬累,箬笠也,首戴之而行,言無車蓋也。)。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見老子,其猶龍耶。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遂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終。老子生周定王三年,母孕八十年而生,生而皓首,故稱老子。
老子生於公元前 570年左右,約比孔子大二十歲,是他的老師。老聃是王族,《左傳·定公四年》說:「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為大宰,康叔為司寇,聃季為司空,五叔無官。」家族世襲周朝司空之職。《史記·管蔡世家》說:「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專王室,封季載於冉。」冉即聃,因此季載又君稱聃季——聃國的君主,老聃就是這一事實的繼承人,因此又官稱老君。聃季是成王的叔氏族,因此也是昭公十二年甘悼公要去除的成王叔氏聃季族人的老陽子。老是對文王老兒子聃季族的族稱,老子本名老陽子,字來,學稱陽子,爵稱伯陽,師稱老子(子學家),官稱老聃或老君,隨王子朝攜典籍奔楚國曲仁里時字稱老萊子。因封地在南之沛澤——聃國彭地(開封一帶),後人又稱他地主名老彭和彭祖。「李耳」是漢武帝反黃老之道時,對「聃季」兩字各去一半的貶義反稱,無先漢依據。老子曾任周景王司空,「單氏取周」後離周去秦問祖歸宗,死於秦國。
老子騎青牛
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道德經》,在戰國時韓非子稱為《周書》,在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時則直呼《老子》,《史記》始稱「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漢景帝以黃子、老子義禮改子為經,楊雄《漢志·蜀王本紀》說「老子為關尹喜著《道德經》」,《邊讓老子銘》說「見迫,遺言道德之經。」可見,對老子文最早的稱謂,是韓非子的《周書》。周時,晉國師曠稱此舉為「修《義經》」,周太子晉說是「立義治律」。最近,安徽渦陽縣鄭店村考古發掘出老子在楚國時居地,有關尹墓和聖母墓及聖人老子石像,有春秋時陶制井壁及「敕撰」「混元降誕」等殘片。
依據這些線索,我們很容易找到《周書》——老子文與兩千五百二十年前周景王「鑄無射」鍾的關系:因為當時各諸侯國抄寫鑄在圓鍾上的《周書》順序和六書文字不同,造成流傳到現在的漢墓帛書《德經》先於《道經》而其它傳本《道經》先於《德經》,以及文字等差異的根本原因。其它理由無解。
老子的社會哲理博大精深,主張辨而不辯、知無創有、公乃王,目的是完善社會精神和機遇建設,他是古今少有的社會辨證邏輯大師。
六、老子故事
1、老子降生
公元前577年夏六月,宋國國君共公去世,右師華元執掌國政。以左師魚石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謀政之心,無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見共公去世,欲乘機起事。由於謀事不密,走漏風聲,被以華元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國。此後,即任向戎為左師、老佐為司馬、樂裔為司寇;立新君,這就是宋平公。
魚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餘人逃往楚國,客居楚國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國起兵伐宋,攻克宋國的彭城(今江蘇徐州),封魚石、魚府守城,並留下三百乘戰車協助鎮守。
宋平王為此召朝臣議事,問道:「敵強我弱,楚兵侵佔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視不理,後患無窮!誰願為我拔此要塞?」話音剛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願往!」平王一看,只見此人身高丈二,濃眉大眼,闊腮寬肩,威武雄健,原來是司馬老佐。華元表示憂慮,對平王說:「魚石狡詐,魚府兇殘,彭城盤踞著楚國戰車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強。司馬雖藝高膽大、剛健勇猛,恐難必勝。」老佐據理說道:「魚石,蛀書之蟲也;魚府,縛雞之犬也。有何懼哉!老佐願攜家小以圍彭城,城不克臣不歸!」平王允諾。遣老佐為上將軍,率二萬人馬去收復彭城。
話說宋國圍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軍士氣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軍便危在旦夕。一日,魚石、魚府在城上督戰,見宋軍人多如蟻,個個奮勇,架梯登城,人人爭先;又見一員大將銀盔銀甲、金戈白馬,馳騁於疆場之上,調兵遣將。一楚將問道:「這位宋將是誰?」魚石答道:「是新任司馬、圍兵主將老佐。」楚將紛紛議論說:「攻城主將,不在軍後觀敵了陣,卻突於軍前左馳右騁,怎能不鼓舞士氣!如此看來,彭城太危險了!」但魚石是個有心計的人,他又對部下說:「事將成而敗,事將敗而成,歷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軍必敗?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這是他成功之本;剛愎自用,目中無人,這又是他失敗之根。又怎知他的軍隊必勝?」楚將問:「左師好像成竹在胸,有什麼好計策?」魚石回答說:「兩軍相對,帥在前還是在後,要見機行事。現在宋兵攻城,主將突出在前,冒著箭矢而馳騁,這是兵家的大忌呀!我有一條小計,如果照計行事,宋軍成敗,還很難說。」
原來魚石是讓部下放暗箭,射殺老佐,老佐正在軍前督戰,忽然飛來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墜馬身亡。宋軍群龍無首,潰不成軍,四散逃竄。
老佐眷屬正處宋營軍帳中,有侍女、十數家將、數十侍衛。忽聞老佐陣亡,又見潰軍如潮湧來,眾家將急忙駕車,保老夫人奔逃。且戰且逃,至傍晚,追兵雖
鹿邑太清宮玄元殿(懸李鵬書匾「老子故里」
已不見,但老夫人身旁僅剩下兩名侍女、一位駕車家將了。家將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擇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時分,來到一個偏僻村莊,向村民問去宋都之路,均搖頭說不知。家將只知應向西行,豈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繞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見宋都,卻來到了陳國相邑(今河南鹿邑東)。正行之時,老夫人突覺腹中疼痛。原來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為踐君前諾言,以必勝之心攜眷出征。此時兵敗,老夫人又有喪夫之悲,亡命他國,心中焦慮,身體疲勞,以至腹中胎動,疼痛難忍。侍女驚慌無措,家將忙停車於路旁,奔至村中尋一老婦前來。不過幾刻時光,只聽篷車之內響起「哇哇」哭聲,一個早產男嬰出世,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於庚寅虎年(公元前571),親鄰們又呼之曰小狸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狸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兒」便成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接生老婦見母子可憐,讓一行五口住進自己家中。老丈以開葯店為生,陳姓,人稱陳老爹,所以都稱老婦為陳媽媽。陳媽媽膝下無兒無女,為人厚道熱情,讓出三間西廂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難之際,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盡;雖說戰亂中顛沛流離,畢竟出於大戶人家,隨身攜帶細軟尚夠度日。加之家將常幫陳老爹營生,二位侍女料理家務,老幼五口,日子過得也還滋潤。從此,宋國戰將老佐的妻兒便在陳國住了下來。
2、聰穎少年
老聃自幼聰慧,靜思好學,常纏著家將要聽國家興衰、戰爭成敗、祭祀占卜、觀星測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龍,請一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間人為貴,眾人之中王為本。」老聃問道:「天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問:「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問。「清者窮盡處為何物?」先生道:「先賢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仰頭觀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為何物,徹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倫,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倫,故尊卑長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長短堅脆可別也。」老聃問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長幼,何人定而分之?長短堅脆,何人劃而別之?」先生道:「皆神所為也。」老聃問道。「神何以可為也?」先生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為也。」老聃問:「神之能何由而來?神之功何時而備?」先生道:「先師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視物而思,觸物而類,三日不知飯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則廢,民不順君牧則罪,此乃治國之道也。」老聃問道:「民生非為君也,不順君牧則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則如將在外也;將在外則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則天意有所不領。」老聃問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聽命之君乎?」先生道:「先聖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濕,迎風不覺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為貴。失和則交兵,交兵則相殘,相殘則兩傷,兩傷則有害而無益。故與人利則利己,與人禍則禍己。」老聃問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爭,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則得小禍,然而君可以治也。國爭,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則得大禍,大禍者,君之過也,何以自治?」老聃問:「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遍訪相邑之士,遍讀相邑之書,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3、入周求學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來向老夫人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學授??
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聃兒,志遠圖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閉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周都,典籍如海,賢士如雲,天下之聖地也,非入其內而難以成大器。「老夫人聞聽此言,心中犯難:一乃聃兒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難返,去周都豈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獨行?正猶豫不知怎麼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為難處,忙說:「以實相告,老夫師兄為周太學博士,學識淵博,心胸曠達,愛才敬賢,以樹人為生,以助賢為樂,以薦賢為任。家養神童數位,皆由民間選來。不要衣食供給,待之如親生子女。
博士聞老夫言,知聃兒好學善思,聰慧超常,久願一見。近日有家僕數人路經此地,特致書老夫,意欲帶聃兒去周。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務望珍惜!」老夫人聽後,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薦,使聃兒有緣入周,登龍門有路;悲母子分別,何日能見?思至此,好似聃兒已在千里之外,不覺心酸難抑,潸然淚下。老聃撲人母親懷中,泣言道:「母親勿須傷心,聃兒決不負老師厚望,待我業成功就,定然早日來接母親!」說罷,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轉而為喜,拜謝先生舉薦之恩。三天後,全家與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馬隨博士家僕西行而去。老夫人遙望聃兒身影遠去,方才鬱郁入車,悶悶返回。」
老聃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聃處其中,如蛟龍游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老聃如飢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後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
4、孔子問禮
老聃居周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准行。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丘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日。孔丘向老子辭行。老聃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孔丘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論養生經
話說老聃隱居宋國沛地,自耕而食,自織而衣。豈知其名,無足自行,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問修道之方,學術之旨,處世之要,於是其弟子遍天下。
有個弟子名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壘山上。住三年,畏壘之地民風大變: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織而有衣可穿,各盡其能,童叟無欺,百姓和睦,世間太平。眾人慾推庚桑楚為君主。庚桑楚聞之,心中不悅,意欲遷居。弟子不解,庚桑楚道:「巨獸張口可以吞車,其勢可謂強矣,然獨步山林之外,則難免網羅之禍;巨魚,張口可以吞舟,其力可謂大矣,然躍於海灘之上,則眾蟻可以食之。故鳥不厭天高,獸不厭林密,魚不厭海深,兔不厭洞多。天高,鳥可以飛矣;林密,獸可以隱矣;海深,魚可以藏矣;洞多,兔可以逃矣。皆為保其身而全其生也。保身全生之人,宜斂形而藏影也,故不厭卑賤平庸、」
庚桑楚弟子中有一人,名南榮 ,年過三十,今日聞庚桑楚養生高論,欲求養生之道。庚桑楚道:「古人曰:土蜂不能孵青蟲,越雞不能孵鴻鵠,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也。桑楚之才有限,不足以化汝,汝何不南去宋國沛地求教老聃先生?」南榮 聞言,辭別庚桑楚,頂風冒雪,行七日七夜而至老聃居舍。
南榮 拜見老聃,道:「弟子南榮 ,資質愚鈍難化,特行七日七夜,來此求教聖人。」老聃道:「汝求何道?」「養生之道。」老聃曰:「養生之道,在神靜心清。靜神心清者,洗內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為物慾,一為知求。去欲去求,則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則動靜自然。動靜自然,則心中無所牽掛,於是乎當卧則卧,當起則起,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外物不能擾其心。故學道之路,內外兩除也;得道之人,內外兩忘也。內者,心也;外者,物也。內外兩除者,內去欲求,外除物誘也;內外兩忘者,內忘欲求,外忘物誘也。由除至忘,則內外一體,皆歸於自然,於是達於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學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則心中自靜;心中清靜,則大道可修矣?蹦先?聞言,苦心求道之意頓消。如釋重負,身心已變得清涼爽快、舒展曠達、平靜淡泊。於是拜謝老聃道:「先生一席話,勝我十年修。如今榮 不請教大道,但願受養生之經。」
老聃道:「養生之經,要在自然。動不知所向,止不知所為,隨物捲曲,隨波而流,動而與陽同德,靜而與陽同波。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此乃養生之經也。」南榮 問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聃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於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則與禽獸共居於地而不以為卑,與神仙共樂於天而不以為貴;行不標新立異,止不思慮計謀,動不勞心傷神;來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榮 問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未也。身立於天地之間,如同枯枝槁木;心居於形體之內,如同焦葉死灰。如此,則赤日炎炎而不覺熱,冰雪皚皚而不知寒,劍戟不能傷,虎豹不能害。於是乎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皆無,苦樂皆忘也。」
再授孔丘
話說孔丘與老聃相別,轉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歲,仍未學得大道。聞老聃回歸宋國沛地隱居,特攜弟子拜訪老子。
老子見孔丘來訪,讓於正房之中,問道:一別十數載,聞說你已成北方大賢才。此次光臨,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雖精思勤習,然空游十數載,未入大道之門。故特來求教。」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游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游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孔丘問:「觀其同,有何樂哉?」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凶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聞之,觀己形體似無用物,察已榮名類同糞土。想己來世之前,有何形體?有何榮名?思己去世之後,有何肌膚?有何貴賤?於是乎求仁義、傳禮儀之心頓消,如釋重負,無憂無慮,悠閑自在。」老子接著說:「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環宇矣而無處不在,周流不息矣而無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論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敗、資助萬物而不匱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時得之而序,萬物得之而形。」孔丘聞之,如騰雲中,如潛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體,天我合為一體,己皆萬物,萬物皆己,心曠而神怡,不禁贊嘆道:「闊矣!廣矣!無邊無際!吾在世五十一載,只知仁義禮儀。豈知環宇如此空曠廣大矣!好生暢快,再講!再講??老子見孔丘已入大道之門,侃侃而談道:「聖人處世,遇事而不背,事遷而不守,順物流轉,任事自然。調和而順應者,有德之人也;隨勢而順應者,得道之人也。」孔丘聞之,若雲飄動,隨風而行;若水流轉,就勢而遷。喜道:「悠哉!閑哉!乘舟而漂於海,乘車而行於陸矣。進則同進,止則同止,何須以己之力而代舟車哉?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妙哉!妙哉!再講!再講??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觀之,萬物皆氣化而成、氣化而滅也。人之生也,氣之聚也;人之死也,氣之散也。人生於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矣。萬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無而至於有者;眾類繁衍,變化萬千,未始不由有而歸於無者也。物之生,由無化而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為無也。有,氣聚而可見;無,氣散而不可見。有亦是氣。無亦是氣,有無皆是氣,故生死一氣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見生則喜,見死則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猶如解形體之束縛,脫性情之裹挾,由暫宿之世界歸於原本之境地。人遠離原本,如遊子遠走他鄉;人死乃回歸原本,如遊子回歸故鄉,故生不以為喜,死不以為悲。得道之人,視生死為一條,生為安樂,死為安息;視是非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視貴賤為一體,賤亦不賤,貴亦不貴;視榮辱為等齊,榮亦不榮,辱亦不辱。何故哉?立於大道,觀物根本,生死、是非、貴賤、榮辱,皆人為之價值觀,亦瞬時變動之狀態也。究其根本,同一而無別也。知此大道也,則順其變動而不縈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動、風吼海嘯、雷鳴電擊而泰然處之 。」
孔丘聞之,覺已為鵲,飛於枝頭;覺己為魚,游於江湖:覺己為蜂,采蜜花叢;覺已為人,求道於老聃。不禁心曠神達,說:「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造我為鵲則順鵲性而化,造我為魚則順魚性而化,造我為蜂則順蜂性而化,造我為人則順人性而化。鵲、魚、蜂、人不同,然順自然本性變化卻相同;順本性而變化,即順道而行也;立身於不同之中,游神於大同之境,則合於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罷,起身辭別。
⑹ 墨子、老子、莊子、孟子對利的看法
你好,你提到的這個問題是中國傳統文化上的一個熱門問題。先秦時期,在如何看待利慾問回題上,諸子意見紛答紜,各有見解。針對你所問及的,對應回答如下:
墨子:墨子重利,但其所言之利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個人利己主義,而是指「公利」、「天下之利」。
老子:老子輕利,對於「利」保持棄絕的態度。老子認為,人的本性是不講利的,由於社會紛爭,人們產生了自私心,導致了社會的不和諧,由此他主張拋棄欲利,做到清靜寡慾。
莊子:和老子的觀點類似。對利慾不屑一顧,呼籲人們保持一種淡定超然的物質觀。
孟子:孟子重利,認為追求利慾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沒有利慾人就不能生存。但孟子更重義,認為一旦利慾和道義有所沖突時,應該毫不猶豫地「捨生取義」。
⑺ 道德經上那一章可以使人放下一切,心無雜念
譯解老子道德前言
一笑所譯解的老子道德,純屬自己人生體驗及所學獲得的感悟,目的在於警示世人,萬勿不明道而無知妄為,因一切災禍痛苦等命運都是自己背道妄為所致,正所謂「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以免重蹈本人一笑過去人生挫折痛苦的覆轍。希望後來人能參悟老子道德一書,悟透生命的真相,不被世間萬象所迷惑而損人誤己,從而走上守德悟道的正路,進入返樸歸真的智慧人生。
世人若不了解生命真相,被功名利益所驅使,就會失去人的真知大愛,極易演變走向紛繁痛苦之路,會陷入無愛心的畸形人世,如此就是地獄,每一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經驗到自己和集體所創造的社會給自己帶來的痛苦、恐懼、緊張、憂愁、壓抑、疑慮等一切負面的體驗,而且若無有集體的覺醒,這種負面的演化將越來越糟,甚至導致世界毀滅。
而人若覺悟到生命的真相,自然就會擁有對所有生命的真愛,世間人人不丟失真愛,無論怎麼做都不會走向它路,世界將會走向另一極,人間天堂將不再只是夢幻。可惜的是,當人被引入瘋狂無知,都以自我利益為中心,那麼無論怎麼規范和嚴律,都必然很難從善,更無從談什麼會真正覺醒。有些人覺醒只能發生在頭腦思想的邊緣,這種表淺的覺醒毫無強度可言,無法穿透厚重的自我,使人最終無法真正明道從德。
老子是最偉大的覺者之一,其著述的道德雖只有五千餘字,卻表露了生命之道的深邃博大,展示了道的大愛和生命之美,一再提示生命應該如何為之才是正道。但是人們已經演變的沒有能力來覺察自己了,於是老子也感嘆道雖至簡,卻知者少,行者更稀。
為了象一清這么純朴天真可愛的生命勿再錯過寶貴的一生,為了眾生不必再體驗一笑曾經的苦難人生,不再陷入紛繁雜亂的自我挫折與痛苦之中,不再錯過生命能量最強足茁壯的時刻,從而失去了此生覺悟生命真相的最佳機會,一笑必須再譯道德,以入眾才雲集之道,使喜愛老子道德的有緣人多一份選擇內容。一笑只有三年級水平,勿管文字水平低劣與否,只取其意便好。為了使讀者看明白,在表達道之神時特意用了多種字眼,如道靈等。為了方便閱讀,本書中去掉了每章的文字註解,讀者若需要了解字意可以自查。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在北京腫瘤醫院住院等待肝癌切除手術。一笑那年剛好二十九歲,卻因工作生活的緊張壓抑已經失眠五年了,吃六片安眠葯也睡不著。但當一笑把所有牽掛的事都寫在遺囑上以後,卻真正做到了四大皆空,不用任何安眠葯物就可以天天一覺睡到天亮。而且在病床上打坐時發生了九歲時發生過的空無境象,真的太美了,房間與裡面的東西好似在一種真無狀態里,旁邊的幾個人在說話但卻好似與一笑不在一個世界裡一樣,獨處的存在安祥又美妙,無法用語言形容。
空無意識只是安祥無腦地存在著,但卻無比深虛,以至於感覺周圍的人的存在好似在另一個世界,不特意的覺察甚至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但當想試試身體能否動時,卻仍然可以自由行動,一切憂慮煩惱恐懼等完全消失,整個生命化為一個整體地只是存在著。此次美妙狀態的發生雖是短暫的,但卻足以讓人終生難忘,甚至覺悟多多,它只能在全然放下的那個時刻才會發生,真可謂是心死神活,也明白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真實意義。
當一笑發現了生命之道的奧妙之門,知道了還有更美妙的生存狀態,於是發志實修探索生命真理,十年間從沒有間斷拜訪各地大德高僧及佛道高人名師和氣功太極拳等,終於從繁瑣雜亂的迷霧中覺悟到生命的意義,明白了老子之道的大愛之意徹。這興許是一笑自肝癌手術後一直十一年沒有再復發的原因。
老子是得道後的靈神寫出的道德,一笑是憑受苦受難的感悟譯解老子的道德。老子是無為之道,一笑卻只是有為之道,兩者可謂天地之別啊。為了讓讀者能夠看的懂,特意對前面章節內容多做了些解釋,後面章節內容無需多說自然就易看懂了。譯寫的道德每章前文為譯解道德文字之意,在有些章節後面一笑隨意填加了自己的認知內容。譯解的內容皆出於一笑及笑雨的人生經歷及參禪悟道的實證經驗,是否正確由大家參考借鑒。
道德之意決非語言能夠表達深透的,正所謂一問得解百惑生。譯解道德經過程中,感覺每一章節都有千言萬語要說,但因精力有限,只能描述大概,所以讀者更會有難解之處。由於老子描述的道德超出正常人的思維邏輯,而且在每個章節所表達的意義不同,因此讀者必需看完整篇道德經,才會明白老子的道是真正的完美,它並沒有任何矛盾,其內容很容易看懂,有緣的人們通過悟參老子道德,很自然的就能悟到生命的真意究竟是什麼,不僅能夠明白道德經講述的內容,而且還能覺察到道德經沒有講述到的真相,如此也即是本書存在的意義指向。
生命的關鍵還是在於舍繁從簡才能入道修德,這才是生命最需要的,道德之文不只是看懂了就行了,更不是只為增加自我的知識來彰顯道能,道能不是靠知識得來的,靠學習知識來提升道能是不可能的,那樣就是在浪費時間。
一笑經驗到的,如同氣功、太極拳等各領域一樣,稍有進步的悟道者也極易生出為人之師的慾望,阻礙進一步靜修身心,悟道者不可不察。當悟道有所收獲可以幫助別人,但不可產生我執,即使別人否定你或比你強,心也不會為之所動,道不在那些語言里,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明道若昧。
要警惕產生自我虛榮之心,因而患得患失,如此必是自我偏執。真悟道者自會淡泊一切,外在雖然在做各種事情,但心卻非常平和,萬事不為所動,此乃自我之慧真識所至。修者只有時刻洞察生命身心慾望的變化真相,才能保有安祥靜在觀照的美妙,才能超越自我之欲,以順利度越此欲關。一笑一直在講勿對自己崇拜或稱師,只為此矣。
希朋友們自辨真相之道,成為聞道而行的上士之君,早日踏上道德歸真之路,不負自己生命在人世一回。 祝所有的兄弟姐妹們安祥自在,幸福快樂,早日進入老聃的道德之門,了悟自己生命真相。
此書也供喜好者參閱,內容正確與否,讀者自己明辨。
⑻ 道德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補啥 《道德經》第十八章 : 道廢仁義;慧智偽;六親孝慈;家昏亂忠臣 說道提春秋戰期儒道爭與沒關系信徒卻拾起留思想武器與儒家展場場轟轟烈唇槍舌劍戰斗意志頑強應該庄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作治世策庄僅要套《胠篋》借盜跖口加諷刺--跖徒問於跖曰:盜亦道乎跖曰:何適道邪?夫妄意室藏聖;入先勇;義;知否知;均仁五者備能盜者未說:道廢仁義;慧智偽;六親孝慈;家昏亂忠臣意思呢仁義道德墮落結道廢弛用才提;智謀權術現才產嚴重虛偽狡詐行;家現親情淡漠現才孝慈父典型涌現;家盪安內憂外患才忠臣產我看待則呢真些所說所宣揚反仁義、反智慧、反忠臣、反孝愚民政策呢我先談仁義周朝主張禮樂治都自覺遵守著形價值規范盡管所追求理想境界百姓著定意義我自期禮崩樂壞陪臣執命諸侯荒淫暴虐、爾虞我詐春秋義戰歷史病態嚴重段期所孔夫倡仁用仁其貪拯救滌清世道說克復禮仁倡導種循禮治狀態實現種同使民幸福點孔致再看智慧《庄》曾記載故事意貢(庄編許儒家物故事)看見用水瓮裝水澆菜趟趟貢勸用水車啊便者臉頓嚴肅起冷冷笑機械者必機事機事者必機羞慧智偽知識越智巧、謀略、權術越厲害掩飾更深作姦犯科起更厲害所說並怕怕智慧其實主張與儒家並矛盾孔說:用智其詐;用勇其怒;用其仁仁罷智罷勇罷用都走向反面絕反面既都沒羈絆困擾百姓便安自樂、逍遙自插孝前面談談忠要讓戴著愚民帽看比干、岳飛、袁崇煥些忠臣義士約沒謳歌家走進歷史看看家民族忠耿耿臨危受任甚至犧牲寶貴命些歌泣忠臣事跡發腐朽昏庸、靈塗炭黑暗代朝代忠臣越哪歷史越混亂百姓苦難越嚴重我寧願忠臣能少些再談孝慈我華民族歷倡導孝治《二十四孝經》記述許精彩慈孝故事靜細琢磨卻發現面少問題先看排位居首舜孝忽舜所第孝關鍵應該益於兩位像親父繼母奪財產所用其極土埋火燒都沒能殺死舜舜待才舜美名;曾參位咋父親盡管孔弟幾棵瓜秧曾參往死打曾參種像責罰逃避重重給孝道加筆……細想少滋味:關鍵壞存孝倡導主要量孝存社、家庭團氣家睦相處看起都孝賢孫根本用著標榜誰孝誰孝俗說缺嘛補嘛社現問題比說亂、背情絕義才忠臣良、孝賢孫現才需要做榜矯砭弊今我呼喚公平義提倡諧重要原恐怕公平、義、諧事太些…… 李零先說:滿嘴禮義廉恥、仁義道德般都缺德確社都都自我道德裝滿滿何必讓我再特別提倡呢願做事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