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文化立法研究

文化立法研究

發布時間: 2021-02-13 13:20:34

Ⅰ 十八以來,文化立法先後頒布

十八大以來,各地和有關部門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著眼供給側用勁發力,積極構建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提高文化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努力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完善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扶持引導機制。出台《電影產業促進法》《關於支持電影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的通知》《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法律及政策性文件,改進國家藝術基金、國家出版基金、電影精品專項資金、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等運行機制,加大對優秀產品的引導扶持力度。制定《關於全國性文藝評獎制度改革的意見》,將全國性節慶活動中文藝評獎壓縮87.5%、常設全國性文藝評獎壓縮75.4%,文藝評獎的權威性和引導力大大提高。

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優秀作品不斷涌現,《築夢路上》《海棠依舊》《焦裕祿》《長征》《湄公河行動》《三八線》等影視作品叫好叫座。2016年,全國電影票房492.83億元、比2012年增長137%,其中國產片票房287.47億元、占總票房的58.33%,票房過億元的影片86部、國產影片有45部。

——發展壯大文化市場主體。推動國有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加快培育實力、競爭力強的骨幹文化企業。從2017年第九屆「文化企業30強」整體情況看,規模實力、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不斷增強,主營收入3515億元、凈資產4318億元、凈利潤381億元,與2012年的相比,分別增長了120%、155%、69%。

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專、精、特、新的小微文化企業「鋪天蓋地」。根據工商總局數據,截至2017年6月底,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數量超過322萬戶,同比增長22.4%,比全國企業數量平均增速高出3.1個百分點。

——深化文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推動文化資源與多層次資本市場有效對接,更好發揮資本平台促進文化企業發展的乘數效應。截至2017年4月底,滬深兩市文化上市公司達103家,約佔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3.21%,形成特色鮮明的「文化板塊」。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啟動以來,掛牌的文化企業有690家,約佔新三板掛牌企業總數的6.2%。

——培育文化產業發展新動能。對接「互聯網+」戰略,實施「文化+」行動,推動文化與科技、教育、信息、旅遊、體育、建築設計及相關製造業等深度融合。2016年,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0%,全國備案上線的網路電影5556部,40家主要網路文學網站推出作品1454.8萬種。

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支持大中城市建設文化娛樂綜合體,支持藝術街區、特色書店和小劇場等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適當補貼居民文化消費。截至今年6月份,全國銀幕總數達到4.5萬塊,已經超過美國和加拿大總和,躍居世界第一。

Ⅱ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在文化領域特別提出加強哪些方面立法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在文化領域特別提出加強哪些方面立法?
答: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文化產業促進法、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互聯網領域立法。

Ⅲ 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的意義有哪些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建立健全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遵循文化發展規律、有利於激發文化創造活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文化法律制度,並對制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文化產業促進法、互聯網領域立法等提出明確要求。這一部署明確了我國文化法制建設的性質方向和重點任務,為加強文化立法、完善文化法律制度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

文化法律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在宣傳文化領域依法執政的具體體現。加強文化立法、完善文化法律制度,不僅是推進文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國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法律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沒有完善的文化法律法規,就不可能形成完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也不可能得到全面貫徹落實。目前,文化領域立法相對滯後,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不相適應,與國家不斷推進法治建設的整體進程不相適應。必須進一步加快文化領域立法步伐,推動文化領域的建設和管理走上制度化、規范化軌道。

2.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是提高文化工作科學化水平的重要途徑。提高文化工作科學化水平,需要從多方面努力。其中,加強立法工作,充分發揮法律法規的規范和引領作用,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文化法律法規是對文化建設規律的概括和總結,相對於文化政策而言更具有穩定性、規范性和強制性。通過法定程序把黨在文化領域的政策主張上升為國家法律,就使黨的政策主張獲得了國家強制力的保障;把文化建設實踐中形成的新成果、新經驗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就為文化改革發展提供了更為科學、更為具體的遵循。這不僅有利於保證文化建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而且有利於推動文化工作不斷從經驗型向科學化轉變。

3.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保障。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既需要政策指引、改革推動,也需要法治保駕護航。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需要通過立法來確認和保障;國家鼓勵扶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需要通過立法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各級政府在文化建設中的責任,需要通過立法加以明確和強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成功經驗和做法,需要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固定化。加強文化領域立法、完善文化法律制度,不僅有利於加快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而且有利於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化和文化體制改革成果的鞏固。

4.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有效手段。對我實行「西化」「分化」,是境外敵對勢力的一貫戰略。近年來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利用國際慣例和世貿組織規則,大量輸出文化資本和文化產品。從近年來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爭端及世貿組織裁決來看,我們同發達國家在文化領域的競爭經常表現為法律層面的較量,掌握和運用法律武器的能力,已經成為成敗得失的關鍵。面對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和嚴峻的意識形態挑戰,特別是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後文化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如果不盡快做好立法方面的准備,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就難以有效抵禦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文化滲透,難以在文化軟實力競爭中贏得主動。

(二)

近年來,文化戰線適應改革發展的需要,加快立法步伐,先後出台了一批法律法規,初步形成了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相互銜接、相互配套的文化法律體系框架。與此同時,大力加強文化執法工作,建立綜合執法機構,加強執法隊伍建設,積極推進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有力推動了文化的繁榮發展。

同時,也要清醒看到,文化領域立法工作總體上比較滯後。一是立法數量少。在我國240多部現行法律中,文化類法律只有5部。與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相比,文化立法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所佔比重偏小,低於教育、科技、衛生等方面的立法。不少方面還存在立法空白,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重要領域只有一些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發展、新興媒體管理方面的立法也比較欠缺。二是立法層級低。稱得上法律的,只有《文物保護法》《著作權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網路信息保護的決定》這「三法兩決定」,其餘均為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由於法律效力低,處罰許可權、處罰力度有限,執行難度非常大,對違法違規者往往起不到約束和震懾作用。三是立法質量有待提高。少數法規規章調研不夠,內容脫離現實,在實際工作中難以貫徹執行;部分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之間存在相互抵觸的問題,在實際工作中經常出現「依法打架」的現象;一些部門規章更像政策性文件,只有原則性要求,沒有具體的行為規范,沒有違反規定應承擔的責任和處罰性條款,在實際工作中往往無所適從。

造成文化領域立法相對滯後,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從客觀上講,宣傳文化領域立法具有特殊性,不同於經濟、政治、社會領域立法,意識形態屬性強,許多問題十分敏感,不僅要處理好發展與管理的關系,還要考慮國內管理規定與國際通行規則的關系,需要反復調研、反復論證。從主觀上講,長期以來我們強調文化工作的特殊性,重政策、輕法律,習慣於行政手段,對文化領域立法的緊迫感不強,對文化領域立法的總體需求、共同特點和應當把握的共性問題研究不夠,對重要法律法規合力攻關不夠。加之文化領域既懂文化又懂法律的人才非常少,立法力量嚴重不足。雖然各級宣傳文化部門相繼建立或恢復了政策法規部門,但人員很少且忙於日常事務,處於「小馬拉大車」的狀態,難以適應繁重的立法工作需要。

(三)

總結近年來文化領域立法工作,針對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要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提高思想認識,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必須看到,隨著改革的深入和事業的拓展,文化領域自身的管理與過去已經有很大不同。不但要管事業,還要管產業;工作對象不僅有體制內的,還有體制外的;系統內部不僅有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還有大量剛剛轉制的企業;而文化企業中既有國有的,也有民營的,還有股份制的。做好面向全社會的文化管理工作,僅靠紅頭文件、行政手段、傳統管理方式已遠遠不夠,必須學會運用包括法律手段在內的多種手段進行綜合管理。

2.健全工作機制,提高文化領域立法的科學化水平。立法是十分嚴肅的事情,必須建立完善科學的工作機制,不斷提高立法質量。一是調研機制。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是立法的第一道工序,任何一部法律法規的起草、修改、出台都應當建立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二是徵求意見機制。這是立法工作必經的民主程序,有的法律法規要在全系統反復討論,有的則需要面向全社會徵求意見。三是溝通協調機制。應當充分發揮文化立法協調機制的作用,加強與全國人大、國務院相關部門的溝通聯系,加強中央宣傳文化單位之間的溝通協調,及時研究有關重大和敏感問題,及時解決法律規范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問題,確保各項法律法規從精神到原則、從形式到內容、從概念到規范相互銜接、彼此協調。四是專家論證機制。要組建文化立法專家庫,聯系一批法律專家學者,每一項法律法規的制定都要向專家咨詢、請專家論證。

3.加強總體謀劃,形成文化領域立法總體戰略和中長期規劃。立法是長線工作,一部法律法規出台往往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時間,需要總體把握、超前謀劃。一方面,要組織主管部門、立法機關、執法單位的研究力量和社科研究機構、高校的專家學者,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文化領域立法工作進行全面總結和評估,對國外相關情況和成功經驗進行系統考察和了解,對文化立法工作的原則、思路、總體取向進行研究論證,提出對策建議。另一方面,要結合編制「十三五」規劃,制定新的文化立法中長期規劃,明確今後五到十年文化領域立法的重點項目和時間進度。要加大對文化立法相關研究工作的支持,把文化領域立法總體戰略研究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把相關重點課題、重要立法調研納入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加大資助力度,組織力量合力攻關。

4.按照循序漸進原則,積極推進文化領域立法進程。對當前文化改革發展急需的法律法規,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文化產業促進法、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等,要抓緊提出立法建議,組織、協調各方面力量抓緊研究起草。要加快互聯網領域立法步伐,完善網路信息服務、網路安全保護、網路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依法規范網路行為。對目前討論、制定中的法律法規,要抓緊工作,爭取盡快出台。對列入國務院近期立法規劃的法律法規,要抓緊組織修改完善,爭取按計劃完成任務。對那些難度較大又事關重大的法律法規,要適時啟動調研工作,進行必要的研討和論證。

5.充實機構隊伍,為加強文化領域立法工作提供組織保障。無論是立法滯後,還是立法質量不高,歸根到底是人才隊伍問題。現在文化領域立法任務越來越重,立法機構不健全、工作人員少的矛盾非常突出。必須進一步健全各部門法規機構,適當調配編制、充實力量,特別是要吸收一批法律專業的大學畢業生、研究生。同時,要抓好後備人才培養,把文化法律人才培養納入「四個一批」人才培養工程,參照新聞傳播能力建設的做法,選擇部分高校培養碩士研究生,不斷壯大文化法律專家隊伍,為推動立法工作提供智力、學理支持。

Ⅳ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的介紹

中國傳媒大學來文化發展建有國家文自化改革發展研究基地、國家對外文化貿易理論研究基地、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籌)、新型城鎮化研究中心、一帶一路文化研究中心(籌)、城市競爭力研究中心、港澳台文化研究中心(籌)、文化立法研究中心(籌)、藝術設計研究中心、《中國文化產業年鑒》(中、英文版)編輯部、《文化經濟研究》、《中國文化產業》雜志編輯部等多個學術研究平台。 研究院擁有一支由海內外文化產業知名學者領銜,中青年科研人員為骨乾的研究隊伍。人才教育涵蓋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培養。涉及文化產業、文化市場、公共文化、文化立法,創意設計、文化遺產、文化安全等多個方向。同時開展多層次的非學歷教育。研究院以開放的視野積極參與到國際學術交流當中。先後打造了文化產業國際論壇、「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高校研究聯盟」、「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高峰論壇」等多個學術平台,目前已與海內外四十多所知名高校展開長期的交流與合作。1現任院長范周,書記兼副院長卜希霆。

Ⅳ 文化立法工作已經取得豐碩的成果

不知道個人很難理解文化立法的一種形式吧。

Ⅵ 談談對文化立法的看法

現階段,文化已成為我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改變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影響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通過立法方式管理文化領域的事務,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因為:

經濟方面的原因:

(1)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以立法的方式確認文化主體的地位和權利義務,維護文化市場秩序。

(2)文化現今已成為國家的一個產業,通過立法的方式確立文化主體靈活的所有制形式,吸引民間、外國資金,在資金、稅收等方面予以扶持,以壯大文化產業,已是許多國家,特別是一些後進國家的成功經驗。

(3)就我國情況而言,加入WTO後,一方面應通過立法與WTO的規則相協調,另一方面,尤為重要的是,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文化事業相比,在資金、技術、經驗等方面處於明顯的劣勢,因而面臨「文化侵略」的危險。在不違反WTO規則的前提下,以立法的方式保護我國的文化事業發展,抵禦外國資本的沖擊,顯得十分重要。

技術方面的原因:

以立法方式管理文化事業,還有技術方面的原因。如電台、電視台頻道的分配,互聯網的出現對傳統法律的沖擊,單單依靠市場,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

國家治理方式轉變方面的原因:

我國已實行法治。而在文化領域,過去部分靠政策調整,這種狀況顯然與我國國家治理方式的轉變不相適應。文化立法勢在必行。

我國現在已有一些文化方面的法律,還有大量的與文化有關的行政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這說明我國文化立法的任務已基本完成。這種看法是嚴重錯誤的。在民主社會,由立法機關立法,行政機關執法,是民主最基本的要求和體現。雖然現代社會出現了大量的行政立法和授權立法,但其范圍主要限於對法律的具體化和部門管理方面。文化領域內的事務大多與公民的憲法權利和組織機構建設密切相關。

這些都屬於傳統的立法機關調整的事項。目前我國國家權力機關在文化方面的立法屈指可數,絕大多數文化領域還缺少法律規范,這些缺項主要是由行政機關的行政法規、規章甚至規范性文件來填補的。這種狀況與民主政治的要求相悖。而且,行政機關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制定程序簡略,缺乏公開性、民主性,某些帶有部門利益色彩,致使規章之間存在矛盾和沖突。通過全國人大立法,填補我國公民文化權利和文化組織機構建設方面的立法空白,是一項十分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Ⅶ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的組織結構

研究院建有復國家文制化改革發展研究基地、國家對外文化貿易理論研究基地、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籌)、新型城鎮化研究中心、一帶一路文化研究中心(籌)、城市競爭力研究中心、港澳台文化研究中心(籌)、文化立法研究中心(籌)、藝術設計研究中心、《中國文化產業年鑒》(中、英文版)編輯部、《文化經濟研究》、《中國文化產業》雜志編輯部等多個學術研究平台。近年來承接了包括國家部委、各省市以及國際聯合研究課題100餘項。同時推出了《文化創意產業前沿》叢書、《中國城市文化消費報告》、《新型城鎮化與文化發展研究報告》、《互聯網+文化發展》系列叢書,以及數十部文化產業相關叢書與專著。

Ⅷ 加快文化立法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有何重要意義

第一,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以黨的十八大為標志,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要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只有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才能凝聚起全社會推動文化改革發展的強大力量,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顯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實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如期實現。
第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必然要求。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無論是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還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都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文化改革發展步伐,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同樣,只有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才能更好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重要作用,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
第三,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只有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才能進一步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優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動力和有力支撐。

Ⅸ 求《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電子版~~ 張中秋著 719147262

您好,已發,PDF格式的,請予以採納!

熱點內容
勞動法35歲 發布:2025-07-01 20:34:04 瀏覽:193
工程造價咨詢法律法規 發布:2025-07-01 20:32:51 瀏覽:753
1999年的勞動法 發布:2025-07-01 20:32:47 瀏覽:582
道德就是人性 發布:2025-07-01 20:32:33 瀏覽:317
深圳維權律師 發布:2025-07-01 20:31:55 瀏覽:108
法院申訴報復 發布:2025-07-01 20:22:02 瀏覽:941
2017社工中級法規真題 發布:2025-07-01 20:05:37 瀏覽:869
勞動法失業險 發布:2025-07-01 19:47:57 瀏覽:792
2017勞動法講解視頻 發布:2025-07-01 19:35:37 瀏覽:24
沒還錢打的收到條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7-01 19:31:27 瀏覽: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