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就是人性
① 道德與人性與法律是什麼關系
道德是一復種社會意識制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具有認識、調節、教育、評價以及平衡五個功能。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時代與不同階級,其道德觀念都會有所變化。從目前所承認的人性來說,道德即對事物負責,不傷害他人的一種准則。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會制度和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故而本性,並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與受所處社會環境影響的。 人性是從根本上決定並解釋著人類行為的那些人類天性。人性最復雜最難懂了。
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當然法律是用來約束大眾的站在最高的那些人是製造規則的對很少一部分人法律對他們沒用。
你這個問題問的很抽象道德是一種社會公德幾乎人人都知道逾越了道德就顯示出了這個人的人性人性是貪婪自私的當然也有偉大博愛的法律觸犯了道德、被勾起人性深處的那些陰暗面就會被法律制裁。雖然 道德 人性 法律 這三個詞看起來沒什麼連接和關聯但是仔細想下他們是緊緊相連的。 呵呵回答的雖然不是很滿意但是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 樓豬 給分吧!
② 人性和道德究竟是什麼關系,它們誰更可靠一些
「人性」絕不能簡單地等同於「人的自然本性」,「人性」事實上應當是「人的屬性」,是人之所以為人所應當具備的基本屬性的總稱。換句話說,就是只要是「人」就應當具有這些屬性,否則就不是人。那麼,「人」到底應當具有哪些屬性呢?人的屬性應當包括兩個方面:即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道德的「行為應當」就是我們「做人」的社會性要求的最直接的體現。在這種要求中,道德始終都在為人類倡導著一種理性精神,通過這種理性精神的培育幫助人類克服人自身的動物性,不斷地改造著人性之中所包含的「獸性」,不斷地幫助人們克服著人性的弱點,不斷地促使著「人」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成為一個「純粹的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道德不僅沒有壓抑人性,恰恰相反,道德始終都在幫助人們不斷地提升著人性。道德的提升使人們在其自身的「人性」中所包含或殘存的「獸性」越來越少,從而使得人們作為人的存在的人格境界越來越高,而一個人的人格境界的高低又現實地決定著這個人在社會中存在的價值。卑劣的人之所以卑劣,就在於其人性中包含有太多的「獸性」;高尚的人之所以高尚,就在於他能夠戰勝自我人性的弱點,對其人性存有的「獸性」予以一定程度的克服。
希望採納
③ 正直是道德之本還是人性是道德之本
你說到三個詞:正直,人性,道德
這里有必要解釋下
正直,顧名思義,正義內的一類,這個正義是相對一切生容還是相對人,那就先不說,先說世界上什麼人不殺不偷不盜吧
人性,這個人性有人與性,古文中,道家中有性命之說,性用現代瑜伽理論來說是叫覺知,命是肉體罷了
道德,這里有道與德,道德經對道描述在清楚不過了,道生一生三生萬物,德,是達到道的一個必備條件,:當然還有另一種儒家的修身養性也能說是道德,但大多數後世還是將老子道德經作為道德,不過世內人會把孔子這里叫道德,也有個人作家自立一個所謂道德,但基本還是以老子所說道德為准
所以你所說的,完全沒太多關系
道德,還是要依靠道德經為准
另一塊,中國古文化每個字,別小看每個字 ,他們都有含義,而且每個含義都有一個學科
比如一個性命人性正直幾個字的含義
這在傳統文化那是一門大學問了
所以這些最好別糾結一起。
④ 請問道德是人性嗎
道德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我們通常講的道德是指人們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和標准。道德的定義可以概括為:道德是一定社會、一定階級向人們提出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
從猿猴到的人進化過程,據考古學家推斷已有300萬年的歷史。在這幾百萬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祖先從最早的茹毛飲血到刀耕火種,再至最早原始社會的形成,人類身體機能的進化已與現代人相差無幾。
但是,人類精神上的進化並未就此停止。隨著原始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對大家都有利的規則形成一種共識,默契的打成社會公約,這就是道德的起源。道德真正被系統的解釋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哲學史上,「道德」指「道」與「德」的關系。孔子主張:「志於道,據於德。」(《論語•述而》)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會圖景,「德」指立身根據和行為准則。
人類道德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社會發展史中,道德時時刻刻都在與人性進行著較量。比如,遠古社會有吃人的風俗,這主要源自於道德約束力太鬆散以及當時社會生產力的低下。由於沒有足夠的糧食,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寢食自己的同類甚至同胞。就是在當今世界,在非洲仍然有些部落仍然延續著這種傳統。
由於人性和道德在每個人心中所佔的分量不同,大家的道德水平也不盡相同。但是,從社會發展來看,道德一直是占據社會主流的,所以人們才會努力向道德靠攏,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歷史有很多偽君子出現。
那我們可否大膽假設下,隨著人類精神的進化,社會道德約束力的增強,社會不會不出現「真君子」呢?對於這個問題,以現在理論來看是不可能達到的,道德只能影響干擾我們的人性,卻不可能根治於我們的潛意識之中。舉個例子,當你看到地上有100塊錢時,第一反應肯定是高興,接下來你可能會把錢交還給失主或者是自己放起來。但無論你選擇哪一種方式,都不都逃避不了自己的「人性」。你選擇了交還只能說明你道德戰勝了人性的貪欲,卻不能說明你的貪欲已經根除。再假設,如果掉在地上的是一千元,一萬元你還會主動交還嗎?道德也會隨著籌碼的變化而變化。
人性有著其積極的一面,從歐洲文藝復興以來,西方提倡天賦人權,反對君主宗教壓迫。這些理論為以後資產階級革命以及民主社會的建立提供了基礎,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建立,人們已經意識到過度的弘揚人性會造成社會動盪。過度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已經讓人們在物質的世界裡迷失的自我,所以我們看到今天西方依然有很多基督徒。
同時道德亦有其偽善的一面,比如中國古代社會的道德特點是把宗法觀點和皇權至上合二為一,也就是讓皇權統治和家長制統治互相呼應,強調子女必須要嚴守「孝道」,絕對服從家長的命令,而皇帝則被視為全國的君父,全國的人都必須絕對服從他。孝親的目的就在於培養忠君的感情,以期移孝作忠。忠孝不能兩全時要以忠君為上,必要時「大義滅親」。這些為專制服務的道德是必須剔除的。
道德和人性的關系像是一對孿生兄妹。一方面,道德引導著人走向崇高,另一方面,人性的貪欲,自私激發著我們的創造力,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兩者關系是相輔相成,不可偏廢一方。過於強調人性,我們會掉入私慾的深淵不可自拔。如果,一位強調道德,社會可能因此而變得虛偽,假仁假義,因為道德是不法根植到我們意識層面的,大家只能向崇高道德靠攏,卻不能人人都成為賴寧,雷鋒。
⑤ 世俗道德人性是什麼意思
世俗道德是指在社會中普遍認可的道德規范和價值觀。這些道德規范和價值觀是在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它們反映了人類對一些基本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如何處理個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關系,如何平衡個人自由和社會秩序的關系等等。世俗道德的形成和發展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人類固有的道德本能的表現,是我們在實踐中逐漸認識到的一種道德意識。
人性是指人類固有的本能和特質,是每個人固有的天性和區別於其他物種的特點。人性表現為人類特有的創造力、自主性、情感與感性、理性與智慧等等。人性的發展和塑造是相對固定的,但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人性也會受到不同的影響。人性在世俗道德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道德實踐的根源和基礎,同時也是道德行為的主體和動力。
人性和世俗道德的聯系是密不可分的,世俗道德作為一種人類自我規范的方式,需要受到人性的支持和促進。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較高的道德品質和人性素養,這不僅有助於個人成長和發展,也有助於社會和諧和進步。因此,人性與世俗道德的有機結合,是人類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人類在不斷實踐中逐漸完善的道德追求。
⑥ 是人性捆綁道德,還是道德約束人性
1、道德是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內
2、人性就是人的屬性,也就容是人同宇宙中的其它事物特別是動物相區別的特性。人性是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的統一。
3、「人性捆綁道德」的說法不科學,正確的說法是:道德規范的制定要符合人性。違背人性的道德遲早要被新社會否定,比如封建社會「二十四孝」中的「郭臣埋兒」。
4、「道德約束人性」的說法有一定道理。道德作為行為規范,它的社會功能就是調解人的行為。人的自然屬性包括食慾和性慾的滿足都必須遵守道德規范,例如,不能浪費食物,不能充當「第三者」破壞別人的家庭等等。
⑦ 道德與人性
道德跟人性的定義是: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一個社會專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屬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人性即人的本性。人性是真理性在人身上的自由表達。當人理智的釋放人性的自由時,自我的良心就給予意志上的平等,自我的慾望就回歸到美善的表達,愛的情感隨之產生,人就會在人格上得到某種滿足,身體上的滿足是快樂,心靈上的滿足是歡喜,這種人格(身心)上滿足就是幸福。
從定義上看,不用說也應該明白了。
⑧ 道德的本質是什麼人性本質是什麼
道德本質就是指道德作為道德而區別於他事物的根本性質,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和道德內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規律性的總和。
第一大人性:人性非善非惡,乃是趨利避害者,人會本能地被高價值所吸引,遠離低價值。所以你要有意無意地拉高自己的價值,對方會自動被你吸引。記住:普通人做銷售,高手做引誘。
第二大人性:人對故事的興趣遠遠大於對資訊的興趣,對人物的興趣遠遠大於對故事的興趣。因此只要你用描寫人物的方式來介紹你自己,你的魅力指數將會大幅度上升。小說、電影以及演講大師之所以很受歡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人物的力量。小說中的人物如:《射鵰英雄傳》里的郭靖,電影中的人物如:《功夫》里的周星馳,演說家中的人物如亞洲超越極限的梁凱恩:一個高中讀了九年、自殺過兩次、失戀過兩次的人,結果成就大事業的傳奇人物。
第三大人性:好奇心。人對任何帶神秘感的東西,不但會產生好奇心,還會產生莫名的磁力。如:當我對你說,我第二擅長的事情就是演講,然後保持沉默,這時你會很自然的會問我最擅長的事情是什麼。再如:網路營銷高手最擅長用一個標題引起你的好奇心,當你點擊進去之後,你會看到一個主人公痛苦經歷的故事,後來看到主人公通過用了一個產品之後解決了TA痛苦的故事,最後出現產品咨詢和訂購熱線。(標題舉例:39歲黃臉婆遭猛男狂追)。
第四大人性:只要你做的事情超出來了對方的期望,哪怕只付出了一點點,對方都會感恩感動;但如果是低於了對方的期望,哪怕做得再多再好,對方都會都會生氣和抱怨。如:汶川大地震一個老人只捐款幾千元,全國人民感恩感動,各大媒體報道;相反某某知名企業家捐款了100萬元,還被罵得狗血淋頭。再如:如果你的好朋友向你借錢,他認為你借他10000元是合理的,結果你只借了他5000元,他可能會抱怨和生氣;他同時也向另外一個普通朋友借錢,因為關系不是特別好,認為如果能借到1000元就很滿意了,結果他超出了他的期望借了3000元給他,這是他可能會感動。記住了:銷售成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的行為讓客戶感動了;客戶之所以感動,是因為你的行為超出了客戶的期望。
第五大人性:自己推理判斷出來的東西就是真的。如:當別人看到你一身名牌穿著打扮,形象氣質高雅,這時你如果告訴對方你很窮,對方也不會相信;相反如果你穿著普通,看起來也沒有什麼氣質,不管你怎麼告訴別人你很有錢,對方也不會相信。再如:如果你現在開著一台賓士車,你告訴別人准備換一台賓利,這時別人會比較容易相信你的話;但如果你開的車是吉利,你說准備換一台賓利,對方相信的可能性就微乎及微了,哪怕你說的是真的。因此,最好的最高明的銷售是把你的形象和勢做出來,讓對方做出對你有利的判斷,你的銷售就變得輕而易舉了。
第六大人性:有道理征服一切。說服力來自於兩點:第一是看到結果:如成功和榜樣的影響力。第二是聽到道理:如好的企業商業計劃說明書會吸引投資者參與投資;再如直銷行業市場倍增學理論會吸引人才來加盟。例外從親子教育方面來講,如果做父母的打了孩子後,不做解釋,可能就會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仇恨的種子;相反如果在打完孩子後,再把你打他的原因(因為愛)發自肺腑地告訴他,他可能會感動,從而會種下愛的種子。這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
第七大人性:喜歡幻想。銷售最高境界就是銷售幻想。如:企業的願景是員工的幻想;直銷行業的時間自由、財務自由、心靈自由是直銷員的幻想;培訓教育行業講的「通過學習徹底改變自己和企業命運」的案例和榜樣,是學員的幻想;投資行業講的「創造被動收入,不工作還有源源不斷的收入」是投資者的幻想;奢侈品行業昂貴的商品是消費者的幻想;男女之間的「海誓山盟海枯石爛」的諾言是熱戀中的人的幻想。因此只要你能滿足對方的幻想的需求,你就可以掌控對方的思想和行為,從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東西。
第八大人性:人們不喜歡被改變。因此當你要想改變別人時,千萬不要擺出你想要改變他的樣子,最好的方法是引導他自己做出改變。主動改變是快樂,被動改變是痛苦;主動改變是享受,被動改變是折磨。如:如果你的另一半對你不夠好,與其要求對方對你好點;不如以退為進,每天學習修煉提高自己,讓自己的能力、實力和魅力與日俱增,你另一半對你的態度自然會不知不覺的改變。
第九大人性:人們對太容易做的事情不屑一顧,喜歡做有些難度有些挑戰的事情。因為有難度才有價值,沒難度就沒價值。以愛情上男追女為例,如果女方能給男方製造一些障礙和挑戰,當男方經過一番努力,最後克服了重重困難,成功獲得女方的芳心時,這時他就會有一股很大的成就感,同時他也會更愛你,生活也會更有樂趣更有意義和價值。
第十大人性:非人性的人性,也就是機器人性。機器人的行為受各種開關所控制,同樣人身上也有很多種不同的開關,如:1、生氣的開關:只要你毫無緣由的辱罵和指責別人,對方十有八九會很生氣的和你急;2、快樂的開關:只要你恰如其分很巧妙的贊美別人,對方幾乎都會感到開心和愉快;3、花錢消費的開關:人在兩種情況下是最願意花錢消費的,第一是省錢:如商品打折銷售時,人們會毫不猶豫的花錢;第二是賺錢:如投資性的產品,當人們感覺到他今天花的錢有把握在不久的將來會賺很多錢回來時,他也會毫不猶豫的花錢出去。
⑨ 什麼是人性,什麼是道德,什麼又是法律
一、人性
人性就是人的屬性,是人區別於自然界的其他存在物特別是動物的特殊性。
人性是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的統一。
二、道德和法律
法律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暴力性的行為規范,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依靠強制力保證施行。
道德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勸導性的行為規范,通過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維系。
1、區別
①法律是強制性的社會規范;道德是非強制性的社會規范。
②法律屬於政治上層建築;道德屬於思想上層建築。
2、聯系
①道德是法律的基礎,良法理應是符合道德的。
②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有道德者受到法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