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乾子道德經

乾子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5-07-01 22:24:33

1. 大道至簡出自《道德經》的哪章

「大道至簡」並非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而是後來的道學學者專對《道德經》思想內屬涵的一種概括。
原句為「大道至簡,知易行難」,釋義見下:
大道至簡,知易行難: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知道容易但做起來很難。真正的智慧就是洞察事物的本質和相互關系。本質的東西看起來都是很簡單的,但本質的來源卻是錯綜復雜的。
大道至簡:中華道家哲學。道在中國哲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表示「終極真理」。此一概念,不單為哲學流派諸子百家所重視,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大道至簡是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知易行難: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明白認知事物的規律道理是一回事,能夠做到做好是另外一回事。知:懂得,認識,明白。
《尚書·說命中》:「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傳:「言知之易,行之難。」

2. 《道德經》和《老子》有什麼區別

《道德經》與《老子》兩書,其區別在於稱呼的神聖性與學術性質。

《道德經》作為神聖的經典,與《詩經》《易經》並列,彰顯出其崇高的地位,傳遞著深遠的道德智慧。

而《老子》則更多地被視為思想家的著作,與《莊子》《韓非子》相似,集中展現了一位智者的思想與觀點。

民間傾向於使用《道德經》的稱呼,而在學術界,《老子》的稱謂更為普遍。這種差異體現了不同群體對書籍的理解和偏好。

信奉道教的人可能會更傾向於稱呼為《道德經》,而對道教持保留態度的讀者,則可能選擇《老子》這一稱呼。

我個人偏好使用《老子》這一稱謂,因為它更顯得平實、自然,不帶任何刻意的尊崇或偏見。

在你看來,這兩本書應該用哪個稱呼呢?歡迎分享你的看法。

3. 老子寫《道德經》是什麼梗

這是網友惡搞的:

問: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

答:因為老子願意。

老子,名李耳,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生主張「無為」與「不爭」。他撰寫的《道德經》,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哲學著作。後世將他的思想學說與黃帝學說合並起來,統稱為「黃老學說」。

無為而治

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而且強調「無為無不為」。「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歷史上的太平盛世、宏圖大業,都是在道家無為而治指導下取得。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因為不違背客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而為,所以無所不為,就是什麼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觀規律。

4. 古文「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的翻譯並註明出處。

翻譯:

生養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推動了萬物,而不自恃有功,長養了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宰:這就是最深遠的「德」。

出處:

春秋·老子《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白話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

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4)乾子道德經擴展閱讀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

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朴、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一書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

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存世有《道德經》,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5. 老子為什麼寫《道德經》

老子寫《道德經》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函谷關的關令尹喜懇請老子著書。老子著述5000字,西出函谷關而去,經尹喜整理而成《道德經》。另一種是老子想要通過這本書,宣傳他的思想文化。

道德真經即《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五千文》。共81章,5000餘言,分上下篇。老子著。《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的主要思想:

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老子》一書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6. 《道德經》和《老子》有什麼區別

沒有區別。《道德經》和《老子》是同一本書。

《老子》又稱《道德經》,它成書於我國春秋末期,作者是老聃。這是一部充滿智慧的著作。《老子》一書言簡意賅,博大精深。內容極為豐富。在書中,老子以其獨有的視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萬物的本源、國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學和政治問題。

提出了「道」、「自然」、「無為」等著名哲學概念,成為中國哲學的基石。《老子》包含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它開辟了研究天道人倫的道路,關注天人關系,為後世學者所推崇。

《老子》一本書,雖然只有5000多字,但內容之豐富,恐怕很少有書可以與之相比。所以任何對它的概括和描述,都只能掛起來。這就是為什麼我讀它從不厭倦。

(6)乾子道德經擴展閱讀:

1、著書出關

大約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魯哀公十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准備出函谷關去四處雲游。把守函谷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老子,聽說他來到函谷關,非常高興。可是當他知道老子要出關去雲游,又覺得很可惜,就想設法留住老子。

2、死後加封

相傳老子長壽,大約於公元前471年死於秦國,享年一百零一歲。《莊子·養生主》有:「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胡適認為,老子至多不過活了九十多歲。

公元666年(唐高宗乾封元年)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公元1013年(宋真宗祥符六年)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熱點內容
語文的教法學法 發布:2025-07-02 04:33:39 瀏覽:363
人民法院民間借貸糾紛 發布:2025-07-02 04:32:42 瀏覽:778
民法典通過的重要意義 發布:2025-07-02 04:27:44 瀏覽:288
吃空餉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7-02 04:21:57 瀏覽:719
姜燕法學 發布:2025-07-02 04:12:20 瀏覽:817
行政法案例判決書 發布:2025-07-02 04:02:59 瀏覽:192
淘寶司法拍賣北海 發布:2025-07-02 03:59:50 瀏覽:879
行政前台部門規章制度可復制 發布:2025-07-02 03:58:04 瀏覽:61
道德古語6 發布:2025-07-02 03:52:37 瀏覽:167
勞動法關於加薪 發布:2025-07-02 03:51:56 瀏覽: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