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道德傳承
❶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重大意義
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道德和民族精神,其現實意義在於肯定人的價值、強調協作意識,帶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序運作。
豐富道德內涵、協調人際關系、推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健康發展;凝聚民族力量,再現華夏雄威,促使國家振興、民族統一大業早日實現。
(1)注重道德傳承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概括起來主要有:
(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
《詩經》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尚書》也有「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的思想,西漢初年的賈誼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國而忘家,公而忘私」。
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都顯示了強烈的為國家、為民族、為整體而獻身的精神。
中國古代思想家強調在「義」和「利」發生矛盾時,應當「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見利思義」,主張「義然後取」,反對「重利輕義」和「見利忘義」。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崇尚「仁愛」原則,主張「仁者愛人」,強調要「推己及人」,關心他人。
孔子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克己復禮為仁」,「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孟子也強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苟子則強調「仁者自愛」。墨子從人和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則的角度,提出「兼相愛,交相利」的思想。
從仁愛精神出發,我國古人主張「和為貴」,提出了「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的思想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
「恭敬之心,禮也」。中國傳統道德認為,禮是人與其他動物相區別的標志。「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
禮也是人的立身之本和區分人格高低的標准。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左傳》上也說:「禮,人之干也。
無禮,無以立。」中國傳統道德在提倡謙敬禮讓的同時,提醒人們「事思敬」,「不居功」,「擇善而從」。老子曾以江海處下而為百穀王的事實,告誡人們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
「養心莫善於誠」。孔子不僅提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認為「民無信不立」。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做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
孟子把智看成是判斷是非善惡的一種能力,認為「是非之心,智也」。在古人看來,「明智」則必須「好學」,《禮記•中庸》強調「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要求人們通過勤奮學習,學以成德,學以成性,「變化氣質」。
(6)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要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
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人們應當「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
荀子認為,「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墨家也非常重視「修身」,強調「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注重社會環境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影響。
❷ 注重道德傳承 加強道德實踐。 讀後感
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深刻讓我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還有安份守己的做好自己的本份。 讓我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與無知。使我更加堅定的要學習好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並且把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學習掌握好,自己以身做到,還有言行做到,並且廣為講說,讓更多人學習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使自己的家庭和諧興旺,使社會和諧,國家和諧,世界和諧。 現在的人很多追求自由民主,開放享受,但是卻不懂得如何規范自己道德品行的修養,其中很大的根源就是沒有學習過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不知道什麼是道德,也不知道如何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 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講的好,沒有羞恥心,什麼事情都敢做。這個是為什麼?大家想過了嗎? 沒有羞恥的心,也不知道什麼是羞恥的事情,那麼就不知道如果規范自己,就什麼事情都敢於去做。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接受高等教育,卻在日常生活中行為舉止不端正,缺少道德的規范做錯了很多事情,也給社會,也給人類,造成了很多毀滅性的災難,很多人沒有學習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卻根本沒有看到這些引發災難的根源。
現在的人,沒有學習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不懂什麼是價值觀念?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思想觀念是現在人追求的,也是很多人想要的夢想。 因為他們主張民主,自由,開放,但是他們卻沒有講道德規范。
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古聖先賢,主要講言行規范,說到就要做到。以身做則履行中華傳統道德規范自己的行為。廣為人說,為別人講解和宣說,普及道德文化知識,做個有道德,品行端正,心態善良,人人尊敬的人。
❸ 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優良道德傳統
中華優良道德傳統分為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和中國革命優良道德傳統。
一、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重大意義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加以發展,就能充分激發整個民族的潛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1.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現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種多樣,但都不能脫離自己的民族性。
2.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能夠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能夠使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具有更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能夠使人際關系更加和諧,促進經濟社會更好地地發展;能夠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適應時代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規范。
3.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個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條件。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中華民族的根,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根,是一塊永不磨蝕的「胎記」。
二、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
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公私之辯證」是中國傳統道德發展演化的一條主線。「公義勝私慾」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為道德的最高標准。強調在「義」和 「利」發生矛盾時,應當「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見利思義」,主張「義然後利」,反對「重利輕義」、「見利忘義」。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崇尚「仁愛」原則,主張「仁者愛人」,愛人要從愛旁邊的人做起,從愛親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並把這樣的愛推廣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道),能將心比心(恕道)。立足於自己,承認人的差異,主張「合而不同」,「和為貴」,講求和睦相處,強調社會和諧,「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謙即自謙,虛以處己;敬即敬人,禮以待人。謙敬與禮讓是聯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禮也」,「凡人炎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同時提醒人們「事思敬」、「不居功」。
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誠」即真實無妄,其最基本的含義是誠於己,誠於自己的本性,包括「誠」和「信」兩個方面。亦即誠實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尊重科學,堅持真理,堅守信諾。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作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荀子·勸學》中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里講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聖心」是指一種道德境界。所謂「成德至善」,是說個體的道德品質是一個由一種較低的境界到另一種較高的境界,不斷前進而逐漸趨於「至善」的過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漸地但無止境地趨於「至善」。
6.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要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中國歷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認為,在塑造人格的過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奮發向上、切磋踐履、修身養性。
此外還有廉潔自律、寬厚待人、艱苦樸素、勤勞節儉、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尊師敬業,以及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捨生取義、見義勇為、奮發圖強等。
三、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
自從1919年「五四」運動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以來,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倫理道德文化,以及如何對待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倫理道德文化,一直是我們在文化和道德建設上進行戰略選擇的一個重大而無法迴避的問題。雖然我們作出了正確的分析和回答,但直到現在所謂新自由主義、「全盤西化論」和新復古主義、儒家救國論仍然不絕於耳,成為當今意識形態領域里斗爭的一個重要方面。有必要旗幟鮮明地表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原則態度,澄清理論是非,掃除思想障礙。
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是一個矛盾體,具有鮮明的兩重性。
①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之;
②在按社會主義的要求和建設的需要,做好取捨和創造性的轉化之;
③要通過分析、鑒別、取捨和改造,剔除那些帶有明顯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成分,繼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對我們今天的道德實踐仍然具有指導意義的積極內容。
在對待傳統道德的問題上,要反對兩種錯誤思潮。一種是文化復古主義思潮;另一種是全盤西化的思潮。這兩種思潮在對待道德問題上都割裂了共性和個性、抽象和具體、一般和個別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從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無論是復古論還是全盤西化論,都對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道德文化的進步產生了十分消極的影響。
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發展和道德進步,除了要注意繼承和弘揚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優良傳統之外,還必須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優秀成果。在對待其他民族或國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❹ 注重道德傳承 加強道德實踐論文
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深刻讓我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還有安份守己的做好自己的本份。
讓我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與無知。使我更加堅定的要學習好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並且把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學習掌握好,自己以身做到,還有言行做到,並且廣為講說,讓更多人學習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使自己的家庭和諧興旺,使社會和諧,國家和諧,世界和諧。
現在的人很多追求自由民主,開放享受,但是卻不懂得如何規范自己道德品行的修養,其中很大的根源就是沒有學習過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不知道什麼是道德,也不知道如何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
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講的好,沒有羞恥心,什麼事情都敢做。這個是為什麼?大家想過了嗎?
沒有羞恥的心,也不知道什麼是羞恥的事情,那麼就不知道如果規范自己,就什麼事情都敢於去做。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接受高等教育,卻在日常生活中行為舉止不端正,缺少道德的規范做錯了很多事情,也給社會,也給人類,造成了很多毀滅性的災難,很多人沒有學習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卻根本沒有看到這些引發災難的根源。
現在的人,沒有學習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不懂什麼是價值觀念?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思想觀念是現在人追求的,也是很多人想要的夢想。 因為他們主張民主,自由,開放,但是他們卻沒有講道德規范。
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古聖先賢,主要講言行規范,說到就要做到。以身做則履行中華傳統道德規范自己的行為。廣為人說,為別人講解和宣說,普及道德文化知識,做個有道德,品行端正,心態善良,人人尊敬的人。
❺ 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
對於中國傳統道德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繼承。正確的態度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批判繼承、棄糟取精,綜合創新、古為今用」的態度,並根據時代發展所出現的新情況賦予其新的意義,從而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道德環境。要按照是否有利於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是否有利於建設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是否有利於維護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於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標准,做好取捨和轉化的工作。
「批判繼承」,是一個總的原則和統一的指導思想。這里強調的批判繼承,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採取歷史的、辯證的、有揚棄的批判繼承。「棄糟取精」是繼承文化遺產,特別是繼承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一個重要要求,強調這一繼承是經過咀嚼、消化吸收的繼承。「綜合創新」對於繼承中國道德傳統有重要的意義。中國優良道德傳統,包括儒、墨、道、法、兵等各家的豐富的思想道德內容。我們決不應只注意儒家一個學派,而要經過分析加以比較,進行綜合創新,使它們成為社會主義道德的組成部分。
除此之外,「綜合創新」還要求對全人類的道德遺產進行整理、加工、對比和鑒別,從中吸取有益的東西,同中國的傳統倫理道德相結合,以創造出人類先進的精神文明。
在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時,應當反對兩種錯誤思潮。
一種是文化復古思潮,原封不動地將封建社會所宣揚的忠、孝、節、義和神鬼報應、男尊女卑的思想,拿到今天的社會中加以宣揚和推廣。還有一種是歷史虛無思潮,認為中國傳統道德從整體上來說在今天已經失去了價值和意義,不能滿足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必須從整體上予以全盤否定。因此,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時,一定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繼承的態度,防止把傳統道德中反動的,腐朽的,宣揚低級、庸俗、有害的道德觀念,作為精華來腐蝕廣大人民群眾。
最後,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發展和道德進步,除了要注意繼承和弘揚本民族的文化和道德的優良傳統之外,還必須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優秀成果。在對待其他民族或國家的道德文明成果的問題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既反對全盤西化,機械搬照,又反對全盤否定,盲目排外,在批判的基礎上加以借鑒,吸收,剔除其帶有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糟粕,吸收其帶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對今天有積極意義的精華。
❻ 如何開展道德傳承道德實踐活動
中華優良道德傳統分為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和中國革命優良道德傳統.
一、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重大意義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加以發展,就能充分激發整個民族的潛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1.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現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種多樣,但都不能脫離自己的民族性.
2.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能夠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能夠使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具有更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能夠使人際關系更加和諧,促進經濟社會更好地地發展;能夠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適應時代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規范.
3.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個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條件.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中華民族的根,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根,是一塊永不磨蝕的「胎記」.
二、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
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公私之辯證」是中國傳統道德發展演化的一條主線.「公義勝私慾」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為道德的最高標准.強調在「義」和 「利」發生矛盾時,應當「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見利思義」,主張「義然後利」,反對「重利輕義」、「見利忘義」.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崇尚「仁愛」原則,主張「仁者愛人」,愛人要從愛旁邊的人做起,從愛親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並把這樣的愛推廣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道),能將心比心(恕道).立足於自己,承認人的差異,主張「合而不同」,「和為貴」,講求和睦相處,強調社會和諧,「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謙即自謙,虛以處己;敬即敬人,禮以待人.謙敬與禮讓是聯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禮也」,「凡人炎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同時提醒人們「事思敬」、「不居功」.
❼ 關於道德傳承,加強道德實踐的論文
這個我就能夠完成
我就有整套的
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