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道德人物
Ⅰ 談你心目中的抗疫英雄,他身上體現了哪些道德品
寫作思路:可以寫心目中的抗疫英雄「鍾南山院士」,鍾南山院士身上體現了挺身而出,犧牲小我,成就大家道德品質。
例文:
一封封請戰書,一句句響完的口號。都映著醫護人員們「若有戰,招必至,戰必勝」的決心。2019年末至2020年初,這個本該是闔家團圓的日子,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打響了。 他們不畏艱難,他們不怕犧牲,他們勇敢向前,他們舍小家顧大家。
在新型冠狀病毒面前,他們沖到了最前線,他們奮勇抗戰,他們就是世界各地的白衣天使——疫情中的逆行先鋒。在危難面前,更是如此。鍾南山院士應該是目前全國人民最任的人。17年前他力退非典,喊出了"把所有病人都送到我這里來」的口號,是名副其實的英雄。
可是沒人知道,英雄也是受傷的。疫情結束後鍾南山院土就因為過度勞累,心肌梗死,做了支架。2020年武漢告急,已經84歲高齡的鍾南山院士再次掛帥出征。他苦口婆心的勸阻別人不要出門,別去武漢。而自己卻在第一時間趕赴戰場,因為火車上的人太多,84歲高齡的鍾老先生,在餐車里奔波了十幾個小時。
鍾老已84歲高齡,按理來說這樣的年紀可以不必這樣辛苦,但是他愛黨愛國愛人民,心裡裝著祖國的大好河山,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放不下生病的武漢,千里迢迢奔赴抗擊疫情的一線,致自己的安危於不顧,令無數人動容。
他說的一句話,今使我感動:武漢本來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他相信武漢一定能渡過難關,一定能在黨的領導下取得抗擊疫情戰爭的勝利。我相信中國人民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如今,84歲的鍾南山又與新型冠性病毒"杠」上了。
他奔重災區一武漢,始終站在一線戰場上,並研製出一些有效葯物,讓越來越多的患者走出醫院,重獲健康!這是多麼大的突破!給全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的曙光!
Ⅱ 結合防疫抗疫中涌現的先進人物、感動事跡,說說哪些人和事跡讓你最感動
鍾南山教授,八十幾歲的高齡卻依然堅持在抗戰一線,這讓每個人都會感動。
Ⅲ 抗疫英雄有哪些人及事跡
國家最高榮譽,致敬鍾南山!還有這些抗疫英雄們!
近日,國家公布了「共和國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建議人選,鍾南山這個讓全國人民都熟記的名字赫然在列。另外還有3名抗疫英雄被建議獲得「國家榮譽稱號」,是他們為這個「歲月靜好」的時代在「負重前行」。
鍾南山
「共和國勛章」建議人選
在這個春節,鍾南山這個名字傳遍了中國的每一個角落,在新冠疫情爆發的時候,84歲高齡的他義無反顧地趕往了武漢的防疫最前線,而在前一刻,他剛剛建議全國人民不要去武漢。高鐵上,鍾老在高鐵餐車的角落裡倚座而眠,這樣的舉動至今令人動容。現在,國家建議鍾老獲得「共和國勛章」,可以說是實至名歸,他的擔當、他的專業、他的勇氣都值得我們欽佩,他是我們新時代所需要的偶像。
張伯禮
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
大年初二,張伯禮趕往武漢,帶領中醫團隊接手了江夏方艙醫院,要知道,張伯禮院士也已經是一位70多歲的老人了,在抗疫過程中做了膽囊的摘除手術,僅僅休息了三天就又投入到抗疫的工作中,把自己的健康和安危放在了一邊。江夏方艙醫院沒有一例轉為重症,張老和他的中醫團隊功不可沒。現在,國家建議張老獲得「國家榮譽稱號」,是對他的肯定,也是對中醫從業者的慰藉和鼓勵。
張定宇
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
金銀潭醫院院長、漸凍症患者、妻子感染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太多的身份讓張定宇心力交瘁,身體上的疲憊、工作中的忙碌、生活里的打擊,我們為這樣的勇士感嘆上天的不公,而他卻毅然堅守在抗疫第一線,從提前改造病房、到走不動的雙腿,再到現在的抗疫勝利,張定宇院長給我們展現出了「鐵人」風范。近日,他被建議獲得「國家榮譽稱號」,我只想說,這是您應得的,也更希望您保重身體。
陳薇
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
陳薇院士不僅是一位醫生,還是一位軍人,在疫情的時候,帶領團隊奔赴武漢,研製出了國內第一個獲批進入臨床試驗的疫苗,目前這款疫苗已經在國外准備開展3期臨床試驗。作為科研人員,陳薇院士可能不被大眾熟知,但我們必須要明白,這樣的英雄不應該被遺忘,國家給予她最高榮譽稱號,是最大的褒獎,我們衷心祝願陳薇院士能夠早日研製出新冠疫苗。
Ⅳ 疫情期間的英雄人物
鍾南山。
鍾南山出生於醫學世家;1958年8月,在第一屆全運會的比賽測驗中,鍾南山以54秒2的成回績,打答破了當時54秒6的400米欄全國紀錄。1960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
2007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榮譽博士;2007年10月任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4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
2019年被聘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2020年8月11日,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鍾南山「共和國勛章」。
9月4日,鍾南山入選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9月3日,入選世衛組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評估專家組名單。
(4)抗疫道德人物擴展閱讀:
鍾南山不僅醫術精湛,醫德高尚,他尊重科學,實事求是,敢醫敢言的道德風骨和學術勇氣更令人景仰。他勇敢地否定了衛生部所屬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關於「典型衣原體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觀點,為廣東衛生行政部門及時制定救治方案提供了決策論據。
使廣東成為全球非典病人治癒率最高、死亡率最低的地區之一。他最早制定出《非典型肺炎臨床診斷標准》。他帶領課題組,在全世界率先探索出了一套富有明顯療效的防治經驗。這套經驗被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組認為對全世界抗擊非典型肺炎有指導意義。
Ⅳ 抗疫時期哪些人物是傑出的
抗疫時期鍾南山院士張定宇李蘭娟等是在大疫面前力挽狂瀾的英雄模範
Ⅵ 抗疫英雄事跡簡短
寫作思路:使用簡單的寫作風格,讀者傾向於選擇簡單的文本來閱讀,而不版是在復雜權的表達中沉思。例如,你可以用「幫助」而不是「促進」或「使用」而不是「利用」。把復雜的單詞留給教授,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與人交談,而不用讓讀者花很多時間去閱讀。
範文:
他是院長,也是病患。他叫張定宇。作為收治患者最多的武漢金銀潭醫院的一院之長,他另外的身份是一名漸凍症患者。行動不便的他,已在抗疫一線堅持了30餘天。每天接上千個電話,處理無數突發事件的他,無暇顧及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妻子,始終堅守在抗擊疫情最前沿。
他說:「我很內疚,我也許是個好醫生,但不是個好丈夫。我們結婚28年了,我也害怕,怕她身體扛不過去,怕失去她!」別人眼裡風風火火的鐵血男兒,害怕失去摯愛的繾綣,濕了他的淚眼。一天睡眠不到兩個小時的張定宇,正在和病魔爭奪時間。
「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裡,搶回更多的病人。」「以後我會被固定在輪椅上,我現在為什麼不多做一點?」張院長,您捨身忘我、無私無畏的愛民情懷,英雄硬漢形象彰顯。
Ⅶ 抗疫主要事跡
可以就結合你所知道的事情,把那些比較典型的比較有名的師姐給講出來就可以了,或者也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介紹一下身邊的人。
Ⅷ 2020抗疫英雄的名人
2020年的抗疫英雄有王穎麗、鄧磊、朱佳清、庄志華、劉壯等。
一、王穎麗
女,蒙古族,1981年6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現任內蒙古自治區第四醫院護士長,副主任護師。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第四醫院成為患者定點收治醫院。她不顧身患甲亢主動請戰,經過20多天的奮戰,取得7名新冠患者無一例重症病例、院內零感染的佳績。
二、鄧磊
男,漢族,1980年9月生,中共黨員,在職碩士研究生學歷,現任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EICU副主任醫師。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擔任醫院援鄂醫療隊醫療組重症醫學科組長,參與救治患者90人次、搶救58人次、會診16人次、中心靜脈置管11人次等工作,幫助22名危重症患者轉入普通病房。
三、朱佳清
女,漢族,1982年3月生,九三學社社員,在職大學本科學歷,現任浙江省杭州市中醫院重症監護室副護士長。她從事臨床護理工作近20年,曾參與G20峰會等重大活動醫療保障任務。在新冠肺炎阻擊戰中,作為浙江首批馳援武漢醫療隊員在重症隔離病房持續作戰57天,用精湛的專業技能做好病人治療、護理,並承擔病房取餐、標本送檢、病區消毒等一系列工作。
四、庄志華
女,漢族,1981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學歷,現任江蘇康為世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黨支部書記。她擁有10年研發、管理和項目申報經驗,曾帶領項目組成功研發出了多個拳頭產品。新冠疫情爆發後,她開展檢測試劑專項研發,為全國20多個省份提供樣本保存產品100多萬套、核酸提取試劑數十萬人份,為眾多IVD企業提供RT-PCR試劑原料。
五、劉壯
男,漢族,1981年7月生,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學歷,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助理,副主任醫師。他是北京市屬醫院援鄂醫療隊醫療組組長,主持推進普通病房8小時內改造為標准化隔離病房,牽頭制定醫療安全核心制度,開展氣管插管及有創機械通氣救治危重患者,推進中西醫結合和新葯臨床應用,組織進行院感防控培訓。
Ⅸ 2020年中國四大抗疫英雄簡介
鍾南山
男,漢族,福建廈門人,1936年10月出生於南京,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曾任廣州醫學院院長、黨委書記,廣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廣州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會長。
鍾南山長期從事呼吸內科的醫療、教學、科研工作。重點開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統常見疾病的規范化診療、疑難病、少見病和呼吸危重症監護與救治等方面的研究。
現任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國家健康科普專家。
李蘭娟
女,1947年9月13日出生於浙江紹興,感染病學家、中國人工肝開拓者、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第一批成員。
李蘭娟主要從事傳染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擅長各類肝炎、感染性疾病、新發突發傳染病診治,尤其是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態研究
張文宏
男,1969年出生,浙江瑞安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黨支部書記、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內科學系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員。
1987年張文宏考入上海醫科大學醫學系醫學專業;從上海醫科大學畢業後進入華山醫院感染科,先後在香港大學;2010年被選為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 ;2015年被評為上海市先進工作者;2017年獲得首屆「國之名醫·優秀風范」獎。
張文宏長期從事感染病與肝病專業的臨床研究。2020年2月,入選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2020年5月,被授予「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榮譽稱號。
王辰
1962年8月出生,呼吸病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德州人,現任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中共十九大代表,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國家呼吸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
1985年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醫療系,1991年於同校獲醫學博士學位。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辰長期在北京朝陽醫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北京醫院、中日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從事臨床、研究、教學與管理工作。
(9)抗疫道德人物擴展閱讀:
人才培養
截至2003年7月,鍾南山先後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十名,其中包括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陳榮昌教授和延安大學附屬醫院榆林一院李莉博士。鍾南山從教數十年,是一位桃李滿天下、銳意創新的教學名師。
2010年,為了推動醫學教育改革創新,培養更多拔尖人才,鍾南山親自參與挑選和面試,從廣州醫學院2010級416名臨床醫學專業新生中選拔32名成立「南山班」,並親自擔任班主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鍾南山
網路-李蘭娟
網路-張文宏
網路-王辰
Ⅹ 抗擊疫情典型人物事跡介紹
2020年我們大家度過了一個極其特殊的春節,因為全國人民都要和病魔作斗爭,據進一步研究表明,該病毒長得像皇冠所以就把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該病毒是從武漢那邊傳過來的,與此同時,全國人民也就動員起來。全國各地涌現許許多多熱心人士,都去支援武漢,盡管武漢疫情十分嚴重,但他們毫不畏懼,其中有終南山院士,87歲高齡的他依然決定帶領團隊前往武漢。
看著他們一個個看衣服上的名字,找到自己的同伴,看著他們拚命的樣子,我感覺有些心酸,但感動而又自豪。他們也有孩子,他們也為人父母,他們也想念著家鄉,但他們依舊在前線戰斗。我想看到過十幾個護士,因為頭發太麻煩,就剃光了頭發。我到現在還記得以前在我生病時對病人微笑的護士姐姐,但現在他們變得堅強嚴肅了起來。
在疫情前的逆行者們,不顧自己,把他人的安危看得極其重要,在家的我們就應該好好待著。還記得是那個高鐵上,我們87歲的鍾老先生手持一本筆記本電腦,查找資料,就算眼看疲勞他依然堅持,他雖然知道這次的病毒不好解決,打他依然相信只要努力沒有不可可不,我泱泱五千年大國,只要堅持必然勝利朝我們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