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道德明
㈠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是什麼意思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釋義: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於天下的人,要內先治理好他的國家。容
出自:儒家的《大學》
㈡ 講道德明是非守紀律,50字
簡單的遵紀守法明是非手抄報內容
家庭生活安全
●如何安全使用刀具
1.使用刀具時應當注意力集中,不用刀具比劃、打鬧,更不能拿著刀具互相開玩笑,以免誤傷別人或自己。
2.刀具暫時不使用時,要妥善保存起來,放在安全穩妥的地方,不要使刀具的尖和刃部突出、暴露在外,以防止刀具被碰落而傷人或者有人不慎觸碰而受傷。
如何安全使用煤氣
1.認真閱讀燃氣器具等的使用說明書,嚴格按照說明書的要求操作、使用。
2.使用人工點火的燃氣灶具,在點火時,要堅持「火等氣」的原則,即先將火源湊近灶具然後再開啟氣閥。
3.經常保持燃氣器具的完好,發現漏氣,及時檢修;使用過程中遇到漏氣的情況,應該立即關閉總閥門,切斷氣源。
4.燃氣器具在工作狀態中,人不能長時間離開,以防止火被風吹滅或被鍋中溢出的水澆滅,造成煤氣大量泄漏而發生火災。
5.使用燃氣器具(如煤氣爐、燃氣熱水器等),應充分保證室內的通風,保持足夠的氧氣,防止煤氣中毒。
簡單的遵紀守法明是非手抄報資料
發生火災應及時報警
如果發現火災發生,最重要的是報警,這樣才能及時撲救,控制火勢,減輕火災造成損失。
1.火警電話的號碼是119。這個號碼應當牢記,在全國任何地區,向公安消防部門報告火警的電話號碼都是一樣的。
2.發現火災,可以打電話直接報警。家中沒有電話的,要盡快使用鄰居、電話亭或者附近單位的電話報警。
3.報火警時,要向消防部門講清著火的單位或地點,講清所處的區(縣)、街道、胡同、門牌號碼或鄉村地址,還要講清是什麼物品著火,火勢怎樣。
4.報警以後,最好安排人員到附近的路口等候消防車,指引通往火場的道路。
5.不能隨意撥打火警電話,假報火警是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的違法行為。
6.在沒有電話的情況下,應大聲呼喊或採取其他方法引起鄰居、行人注意,協助滅火或報警。
㈢ 「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
出處:春秋·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
「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3)先道德明擴展閱讀:
作品簡介: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㈣ 莊子 天道的原文和翻譯
莊子 天道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者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 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向,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閑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齏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壽;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此之謂天樂。故曰: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萬物服。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貴夫無為也。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辯雖凋萬物,不自說也;能雖窮海內,不自為也。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功成。故曰: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馳萬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詳在於臣,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末也;鍾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哭泣衰垤,隆殺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從之者也。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君先而臣從,父先而子從,兄先而弟從,長先而少從,男先而女從,夫先而婦從。夫尊卑先後,天地之行也,故聖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後,四時之序也;萬物化作,萌區有狀,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語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語道而非其道也,安取道。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貴賤履位,仁賢不肖襲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謀不用,必歸其天。此之謂大平,治之至也。故書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語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也。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也;驟而語賞罰,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忤道而說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謂辯士,一曲之人也。禮法數度,形名比詳,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昔者舜問於堯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堯曰:「吾不敖無告,不廢窮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婦人,此吾所以用心也。」舜曰:「美則美矣,而未大也。」堯曰:「然則何如?」舜曰:「天德而出寧,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雲行而雨施矣!」堯曰:「膠膠擾擾乎!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為哉?天地而已矣!
㈤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這段話出自《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知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譯文】古代想把彰明光明正大的品德推及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整個國家。想要治理整個國家的人,先要在家族裡實行平等;想要在家族裡實行平等的人,先要修養自身;想要修養自身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性;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性的人,先要使自己意念誠摯;想要使自己意念誠摯的人,先要達到認識明確;而達到認識明確的方法就在於探究事物的原理。
【張居正講解】這一節是《大學》的條目功夫,其序如此。誠,是實;致,是推及;知,是識;格,是至;物,是事物。孔子說:「明德新民,固大人分內之事,而功夫條目,則有所當先。在昔古之人君,任治教之責,要使天下之人,都有以明其明德者,必先施教化,治了一國的人,然後由近以及遠。蓋天下之本在國,故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也。然要治一國的人,又必先整齊其家人,以為一國的觀法,蓋國之本在家,故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也。然要齊一家的人,又必先修治己身,以為一家之觀法,蓋家之本在身,故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也。身不易修,而心乃身之主宰,若要修身,又必先持守得心裡端正,無一些偏邪,然後身之所行,能當於理。所以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不易正,而意乃心之發動,若要心正,又必先實其意念之所發不少涉於欺妄,然後心之本體能得其正。所以說,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至於心之明覺謂之知,若要誠實其意,又必先推及吾心之知,見得道理無不明白,然後意之所發或真或妄,不致錯雜,所以說,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理之散見寓於物,若要推及其知,在於窮究事物之理,直到那至極的去處,然後所知無有不盡,所以說,致知在格物。」這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明明德的條目;齊家、治國、明明德於天下,是新民的條目;人能知所先後,而循序為功,則己德明、民德新,而止至善在其中矣。《大學》之道,豈有外於此哉!
【今評】「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大學》中的「八目」,這「八目」是《大學》的核心思想,因為《大學》後面的章節都是在闡釋這「八目」,闡釋如何通過「八目」的修行,而達到「三綱」的最高境界。
家是國家的最小細胞,家是個體安頓自己身體的一個基本單元。沒有家,人將漂泊無依;沒有家,國將變得不穩定,所以人們總是期望「家和萬事興」。因此,儒家把進退有序、長幼有序的「齊家」看成是一個人成年所必須經歷的過程。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就是在家族裡邊要言行規范,要能夠齊家。人是個體的人,也是社會的人,他要參與一個群體,這個群體首先就是家,然後是國,而修養或責任的實施也是由「齊家」到「治國」。中國有一句話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正說明天下的事國家的事不是和個人沒有關系的。這就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觀點。如果國將不國,家何為,人何在?在這個意義上,家國與個人的關系是緊密相連的。人必須從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素質,以身作則,才能言出令行。
㈥ 關於道德的名言
1、道德衰亡,誠亡國滅種之根基。—— 章炳麟
2、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專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屬的,身體上應該是清潔的。—— 契訶夫
3、道德能幫助人類社會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人類社會擺脫勞動剝削制。—— 列寧
4、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赫爾巴特
5、要是一個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獻給一種道德追求,要是他擁有這樣的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這方面和這個人相比起來都顯得渺小的時候,那我們在這個人的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 車爾尼雪夫斯基
6、道德美,包含兩個互相區別的因素,就是正義與慈愛。—— 庫申
7、道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機謀,而是斗爭和艱難,激情和痛苦。—— 托馬斯·曼
8、道德和才藝是遠勝於富貴的資產。墮落的子孫可以把貴顯的門第敗壞,把巨富的財產盪毀,而道德和才藝卻可以使一個凡人成為不朽的神明。—— 莎士比亞
㈦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這句出抄自《禮記·大學》。大意是說: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於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國家的人,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要整頓好家的人,要先進行自我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後自我修養完善;自我修養完善了,然後家庭整頓有序;家庭整頓好了,然後國家安定繁榮;國家安定繁榮了,然後天下平定。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大學》里的「八條目」,是儒學所倡導的人格階梯。《大學》所列的「八條目」包括「內修」和「外治」兩個層面,前四級屬於「內修」,後三級屬於「外治」,其間的「修身」是連接二者的橋梁,為理想的實現疏通了道路。
正因為如此,努力修身達到自身道德的完善,關乎個人前途,成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追求的目標,鑄造了無數志士仁人的君子人格,影響著他們的思想行動。
㈧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出自哪裡
出自《大學》
原文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內後有定;定而容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大學》,過去是在「四書」教育中首先學習的一部經典,它相對短小易懂,被稱作「初學入德之門」,是中國知識分子從此走入系統學習、走進道德世界的基礎學問。
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是《大學》最開篇的一句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由此可見這句話的重要性。
㈨ 德以好學為極,欲明人者必先自明是什麼意思
德以好學為極:
人的道德憑借好學來完善
欲明人者必先自明:
想要讓別人清楚明了一件事,先要自己明白
㈩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只要這一節的含義 我要作
自古以來想要向世人證明自己掌握正確開明的道德的人,先要治理好國家,想要治理好國家專,屬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想治理好家庭,先要修身養性。向《大學》里所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一屋不掃。何以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無論你想做什麼事 首先要做的 都是修身養性,塑造自己內在素質。。謝謝 應該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