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立法
1. 我國普通法律立法的基礎是什麼
我國普通法律立法的基礎規定見於憲法及立法法。
《憲法》第六十二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普通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的法律。
《立法法》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2. 國家立法的兩種主要方式
第一種方式是權力機關立法,即人民代表大會審議並通過立法案。全國人大通過的立版法案具有普遍約束權力,凡我國境內及一定范圍內的境外均適用。有權立法的地方人大通過的立法案僅對該地方有約束力。
第二種方式是行政機關立法,即政府及政府部門發布的行政法規,在我國同樣具有約束力。中央政府即國務院發布的行政法規在我國境內具有普遍約束力,有權立法的地方政府發布的規章僅對當地有約束力。
3. 普通老百姓如何立法
可以將自己的想法轉達給轄區的人大代表,人大代表會將收集的意見或建議形成提案,逐級上報,如果能夠得到充分的支持,就有可能成為法律法規。
4. 1什麼是法律的普遍適用性,什麼是法律的優先適
法律的普遍適用性
(1)法治原則。法律適用活動要嚴格依法進行,既包括程序方面也包括實體方面;既包括對事實的認定也包括對法律的適用,即通常所說的「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2)平等原則。它要求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適用法律處理案件時,對任何公民,不論其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等有何差別,不論其政治、社會地位有何不同,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3)獨立原則。即國家司法機關在辦案過程中,依照法律獨立行使司法權,不受其它任何機關、組織和公民個人的干預。
(4)責任原則。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在法律適用過程中如果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嚴重後果的,要依法承擔責任。
2、法律的優先適用性
(1)法律的優先適用性是指法律優先於行政立法,即強調法律對於行政立法(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優越地位。
(2)在各種社會活動中,法律優先原則還應包括司法活動優先於其他活動,以體現社會對法律的遵從和敬畏。
(3)對於一個公民。但參與司法活動和其他活動出現時間沖突時,應當優先參與司法活動,使司法活動得到優先的保障。
(4)普遍立法擴展閱讀我國的法律位階描述如下:
1、憲法處於法律位階的最高層。
2、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
3、上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高於下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
4、行政法規高於地方性法規和規章。
5、地方性法規高於本級政府和下級政府規章。
6、上級政府規章的效力高於下級政府規章。
7、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范圍內施行。特別法優於一般法
5. 最普遍和廣泛的法律活動是() A、立法 B、執法、 C、司法 D、守法 求解釋
立法因素的基礎性影響:執法因素的特殊重要性:司法因素影響的弱化:守法因素特別效應分析。我覺得應該是守法。 請問這是什麼考題?司考嗎?
6. 全國人大立法程序大致包括哪幾個環節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一般要經過四個階段:
1、提出立法議案。
2、審議立法議案。
3、表決和通過立法議案。
4、公布法律。
(6)普遍立法擴展閱讀
地方性法規的制定程序是:享有立法提案權的有地方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時的主席團、常務委員會、本級人民政府和代表(3人以上附議),由主席團提請大會討論,並經全體代表過半數通過。
通過的地方性法規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立法原則的指導和規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立法工作,是一項規模巨大的社會工程。
如何保證不同種類、不同立法部門所制定的法律、法規在目標方面具有一致性,在調整范圍方面互相配合協調,構成一個完整的法律、法規系統,充分發揮其系統的整體功能。
如何避免各級各部門的立法機構或參與立法的機構為本地區或本部門的利益而爭奪權利,逃避義務,如何保證立法在全國范圍內的統一性,具有預測性和相對的穩定性,有一些指導思想和普遍遵循的原則是必要的。
一些學者曾從理論上對此進行過探討和研究。
例如有人認為中國的立法的指導思想應該是五個有利於:即有利於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有利於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有利於發揮各立法主體的積極性;有利於法律的貫徹實施;有利於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
有的學者認為,立法的原則應包括民主、公開、公正、權力義務相一致等。
也有的學者認為,立法原則還應包括中央和地方分工負責、配合協調、新法優於舊法、上級法優於下級法、立法監督等。
但是目前這些討論還限於研究階段,到作為普遍遵循的原則還有相當的距離,還需要作大量的工作。
7. 法律的普遍性是什麼意思
法的普遍性又稱「法的普遍約束力」。
指法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行為規范,為一定歷史階段的社會或國度的一般人或組織的行為,規定了統一的和普遍的模式、方向和標准。
在法所設定的條件下,一般的人(所有的人)可以做什麼、必須做什麼和禁止做什麼,而不是針對具體的、特定的個人。
同時,法的普遍性還包含著在法所設定的同樣情況下,可以同樣和反復適用,而不應超過法定條件對個人或組織採取特殊對待。
(7)普遍立法擴展閱讀
法的普遍性包括三重含義:
1.在一國主權范圍內,法具有普遍效力,所有人都要遵守;
2.在民主法治國家裡,法律對同樣的事和人同樣適用,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近代以來,法雖是一國主權范圍內的事,具有地域性、民族性。這里所講的「法的普遍性」主要是指第一種。但一國法的內容與人類的普遍要求相一致。
8. 憲法為什麼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礎和依據
憲法與普通法律的關系
1、聯系:
(1)都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2)都是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
(3)都主要取決於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
2、區別:
(1)規定的內容不同。
憲法規定的是國家生活中的根本問題,如國家的性質、根本任務和根本制度的等等。而普通法律知識對刑事、民事、經濟、行政等國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規定。
(2)法律地位和效力不同。
憲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所謂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強制性和約束力)。表現在:
①憲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礎和立法依據。普通法律是根據憲法制定的,是憲法的具體化。人們通常把憲法與普通法律的關系稱為「母法」與「子法」的關系。
②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憲法在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權威,法律、行政法規的內容和精神都不得與憲法的原則和規定相違背,否則,就會因違憲而無效。《憲法》第5條第3款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③憲法是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根本活動准則。憲法》第5條第4款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3)制定和修改程序不同
憲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嚴格。其目的是保障憲法的權威性和穩定性,是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健康發展。
憲法制定時往往要成立一個專門機構,如制憲委員會、制憲議會或憲法起草委員會等。憲法的修改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大代表才有權提出並由全國人大全體代表的2/3以上多數通過。而普通法律的制定修改,則以全國人大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總之,從內容上看,憲法規定了國家生活中的根本問題;從效力上看,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從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憲法比普通法律更嚴格。所以說,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
9. 法律的三大基本特徵是什麼
一、法律三大基本特徵:
(一)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
(二)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
(三)法的社會性
二、法的特徵
(一)法律是一種概括、普遍、嚴謹的行為規范
法律首先是指一種行為規范,所以規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規范性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模式、標准、樣式和方向。法律同時還具有概括性,它是人們從大量實際、具體的行為中高度抽象出來的一種行為模式,它的對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復適用多次的。法律還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為標準是按照法律規定所有公民一概適用的,不允許有法律規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觸犯法律,便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對其教育,改良。
(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
這是法律來源上的一個重要特徵。所謂國家制定和認可是指法律產生的兩種方式。國家制定形成的是成文法,國家認可形成的通常是習慣法。
(三)法律是國家確認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
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不同於其他社會規范的權利和義務,它是由國家確認或認可和保障的一種關系,這是法律的一個重要特徵。
(四)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
由於法律是一種國家意志,它的實施就由國家強制力來保障。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是由專門的國家機關以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國家的強力部門包括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有組織的國家暴力。
(五)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
因為社會是指以物質生產為基礎而結成的人們的總體,法律的調整是指向人們的行為,是對人們行為所設立的標准,即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
(六)法律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規范
1、普遍的有效性,在一國主權內法具有普遍效力。
2、普遍的一致性,法律不可以強人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