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公知

道德公知

發布時間: 2021-11-19 19:32:49

Ⅰ 「公知」是什麼意思

公知的意思:公知即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的縮略,指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

拼音:[ gōng zhī ]

引證解釋:在中國,「公知「一詞更是對那些貌似公正博學,實則搖擺不定,自視甚高,以天下評判為已任,視政府和百姓問題多多,自認擔綱啟蒙責任,誨人不倦的一群文化人。

近義詞:

一、周知[ zhōu zhī ]

普遍知道;使普遍知道。

」 徐遲 《入峽記》:「如所周知, 三峽 象一個瓶頸, 南津關 是它的瓶口。」

二、通知[ tōng zhī ]

把事項告訴人知道:你回去~大家,明天就動工。你走以前~我一聲。

巴金 《大鏡子》:「開會的通知不斷,索稿的信不停。

Ⅱ 什麼是公知

公共知識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在中國正式使用是在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第七期特別策劃「影響中國公共知識分子50人」首先推出的一個概念,其共同標准為: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對社會進言並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
公知一詞原是褒義詞彙。原指參與公共話題討論,具備跨學科性,對自己專業之外的公共話題發言,有專業背景具有權威性及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後「公知」一詞社會聲譽以直線下降的趨勢演變為一個負面詞彙,存在一些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造謠傳謠,信口開河,以求博取眼球。
早期公知是知識分子群體中最親民的一類人,肩負著開啟民智、引導輿論的作用。2011年以來,公共知識分子在互聯網和大眾媒體中開始被簡稱為「公知」。在中國網路社會,一些人有目的性引導輿論或自以為是地發表不成熟的批判言論,並自詡為「公共知識分子」,使「公共知識分子」的形象受到了顛覆。使得許多人把冒充「公共知識分子」的人諷刺為「公知」。很多語境中,「公知」成為到處亂噴、水平不高、道德至上、居高臨下的代名詞。

Ⅲ 什麼是公知

公知是「公共知識分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的簡稱。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推出了「影響中國公共知識分子50人」,正式將「公共知識分子」一詞帶入到了大家的視野。

公知主要表現為他們一般都具有較高的學歷水平,在某些領域可能有較高的學術造詣。由此自認為智商比別人高,掌握的著某種真理。

在它們眼裡,普通大眾不僅道德上自私,而且智識上愚昧,很容易被統治者所蒙騙,為了提高公民素養,促進社會文明,他們理所當然地擔當起啟蒙責任,誨人不倦。

公知們又扮演著「國師」和「策士」的角色。

公知們道德感很強,愛恨分明,對違背他們道德信念的事情深惡痛絕,往往會呼籲政府加強管制和治理,嚴厲打擊。由於公知們的道德水準較其它人高,當他們高舉自己的道德高標作為武器時,個人自由和私人空間在他們眼裡都是平庸的惡。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公知

Ⅳ 什麼是公知為什麼叫公知

公共知識分子(英語:public intellectual),簡稱公知。

公知原為「公共知識分子」的簡稱。狹義的公共知識分子概念,通常具有五個基本特點:具備學術背景和專業知識;擁有普遍價值的基本底線;保持個人獨立和正義立場;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能夠對重要公共事務發表真實意見。

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公知」。廣義的「公知」概念,僅指對公共事務發表意見的專業知識分子。自從有公共媒體以來,就有公知的存在。

公共知識分子這一名詞「大范圍使用始於2005年《南方人物周刊》。《南方人物周刊》第七期特別策劃「影響中國公共知識分子50人」首先推出的一個概念,此後自2005年起,「政右經左工作室」每年推舉當年度富有影響的「『政右經左』版公共知識分子」。

其共同標准為: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對社會進言並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

同年底,《光明日報》發表了題目為《警惕「公共知識分子」思潮》的理論文章,認為公共知識分子以「意見領袖」和社會「牛虻」自居,其實沒有真正的獨立性,也沒有價值中立的批判精神,「其實質是要通過宣揚所謂的知識自主性來與我們黨和國家爭奪'話語權',不利於國家的改革發展和穩定」。

公共知識分子的社會階層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知識分子的社會階層功能(知識分子)將成為社會變革的進步思想的源泉:向政治領導人提供建議和建議,向民眾大眾解釋國家的政治(城市)工農)。

在小冊子中要做的是什麼?(1902),弗拉基米爾·列寧(Vladimir Lenin,1870–1924)說,先鋒黨革命要求知識分子參與,以向未受教育的無產階級解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復雜性。

以及城市工業工人,以便使他們融入革命,因為「所有國家的歷史都表明,工人階級僅憑自己的努力就只能發展工會意識」,並且會適應有限的,社會的如此取得的經濟收益。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公知

Ⅳ 為什麼罵公知!公知又是什麼

公知就是公眾知識分子的簡稱,有人罵他們是因為這些人認為公知只是拿公眾利益做為幌子

Ⅵ 公知是什麼 意思

何謂公知?即公共知識分子。公共知識分子都有哪些特徵呢?根據我在網路上的觀察,發現公知一般具有以下兩大特徵:
首先,公知之所謂「公」,主要是他們的價值立場「為公」,公知們往往以公共利益代表自居。公知們往往具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以治理天下為己任,所以他們非常關心一些所謂的公共事務,自認為自己是真正排除個人利益干擾而站在集體或公共利益的立場上發言的。所以我們經常發現公知們在很多問題上站在大眾的立場上,批評政府,因而贏得了較高低公信力。這些公信力激勵著公知們的道義擔當。但是,一旦公知們發現政府某些做法是有利於所謂公共利益的,公知們又會站在政府的立場上教育大眾。由於公知們確認自己是大公無私的,因此對自私、自願和自由的市場保持著鄙夷和敵意,認為普通大眾道德水平低劣,不符合文明社會的需要,尤其是會衍生假冒偽劣和叢林競爭,政府幹預市場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天經地義的。在這個意義上,公知們又扮演著「國師」和「策士」的角色。公知們道德感很強,愛恨分明,對違背他們道德信念的事情深惡痛絕,往往會呼籲政府加強管制和治理,嚴厲打擊。由於公知們的道德水準較其它人高,當他們高舉自己的道德高標作為武器時,個人自由和私人空間在他們眼裡都是平庸的惡。
其次,公知之所謂「知」,即知識水平。主要表現為他們一般都具有較高的學歷水平,在某些領域可能有較高的學術造詣。由此自認為智商比別人高,掌握的著某種真理。在他們眼裡,普通大眾不僅道德上自私,而且智識上愚昧,很容易被統治者所蒙騙,為了提高公民素養,促進社會文明,他們理所當然地擔當起啟蒙責任,誨人不倦……

Ⅶ 中國有哪些令人討厭的所謂公知

蔣方舟算公知嗎?

她獲日方每月2萬資助,寫書吹捧日本?蔣方舟「文化交流」正常嗎?


總之,我大概看了一下網友們的討論,批評蔣方舟等其他「公知」人物的居多。

對於這件事,只能說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真審視一些公知們的言論,早已不再盲目地認同。

參考下面的文章:

獲日方每月2萬資助,寫書吹捧日本?蔣方舟「文化交流」正常嗎?

Ⅷ 公知精英是什麼為什麼好多人都嘲諷他們

以下回答只是針對某些無腦反對現有一切體制,一根筋要求全盤西化的專家、學者、教授等社會精英,或者是看過幾本書,自以為是精英的人。這些人一般有如下一些問題:
一、過於教條主義。他們過於相信西方書本上的東西,太脫離中國的實際和脫離群眾。這也是相輔相成和互為因果的,脫離實際就必然教條,過於教條就必然脫離實際。
二、過於崇洋媚外。洋人先進的東西應該學習,但這些人不是這樣,他們惟洋人馬首是瞻,否定中華民族的一切,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三、過於小題大做。中國發生的一切,哪怕事件屁事,這些人都能把它上升到「體制問題」的高度來認識。腐敗現象當然和體制問題有聯系,但發生個個案,也說是體制問題,山體滑坡,也說是體制問題。

四、過於雙重標准。西方存在的一切問題,他們或是裝作看不見,或是做出正面解讀。中國取得的一切成就,他們也裝作看不見,或是做出負面解讀。

五、過於離經叛道。如果「經」和「道」不正確,離經叛道是應該的。但是,這些人不顧中國人民一切基本的價值觀和道德准則,甚至否定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英雄人物。

六、過於造謠作假。他們把敵對勢力歪曲、編造的東西當作事實,當作依據,到處傳播,而不相信國內外一切嚴肅學者的結論。對國內嚴肅學者的論著,他們認為是體制內的歌功頌德。

七、過於嫌貧愛富。他們中的經濟精英,特別喜歡私有化,只為富人、資本家說話,而不考慮窮人的利益。一講國企,他們就說是壟斷。一講勞動法、提高最低工資標准,他們就說會打擊資本家的積極性。

八、過於為虎作倀。他們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侵略、擴張、掠奪、奴役亞非拉國家的罪行不作任何批判,甚至評功擺好,認為這是西方的先進。

Ⅸ 什麼是公知為什麼叫公知

公知:從字面可認為是公共知識分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的縮略詞,精確定義是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是進言社會並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

公知由The Public Intellectual而來,日日曰譯為公眾知識分子,而媒體上把The Public譯成公共,看上去的感覺像是對公共場所的理解,怪怪的。

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策劃「影響中國公共知識分子50人」時推出了公知的叫法,定義是,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對社會進言並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

如今,公知依舊首先是知識分子,甚至有些成就。他們對國家對社會的進言帶有批判性,且以先知先覺為特點,動則以道德和科學自居。這是眼下社會對公知們的看法,帶著貶義。

其實公知的概念早就有了,本就褒義,指那些富有遠見卓識,憂國憂民的專家學者們,比如魯迅。如今的公知已淪為信口開河,狹隘片面,對國家對社會充滿負面情緒的知識分子的代稱。曾幾何時中國社會需要公知們的喚醒,現在卻要對公知們包容甚至同情。

熱點內容
論民法的解釋方法 發布:2025-09-25 21:19:54 瀏覽:113
法規300 發布:2025-09-25 21:16:23 瀏覽:566
政府聘請常年法律顧問的建議 發布:2025-09-25 21:15:19 瀏覽:532
司法收費 發布:2025-09-25 21:13:02 瀏覽:949
經濟法包含課程 發布:2025-09-25 21:03:12 瀏覽:482
法官走進羊圈 發布:2025-09-25 21:02:18 瀏覽:615
大連市司法局電話 發布:2025-09-25 20:54:16 瀏覽:80
合並部門違反勞動法嗎 發布:2025-09-25 20:41:26 瀏覽:801
全國各地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9-25 20:38:57 瀏覽:72
退休法官代理律師 發布:2025-09-25 20:38:55 瀏覽: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