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治與法治的區別
A.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
1、意思不同。
法制:狹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廣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
法治: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2、出處不同:
法制出自現代作家巴金的《作家要有勇氣,文藝要有法制》:「這就說明發揚民主要講兩方面,一方面要講勇氣,一方面還要有健全的法制來保障。」
法治出自春秋時期晏子的《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於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白話釋義:原來的國君桓公統治的土地比今天小,但是他整治法的統治,擴大政治與教化,所以稱霸諸侯。
(1)仁治與法治的區別擴展閱讀:
法治與法制:
兩者都強調了靜態的法律制度以及將這種靜態的法律制度運用到社會生活當中的過程。
兩者最大的不同表現在:法制的概念不包含價值;法治包含了價值內涵,強調了人民主權。
法制只是強調形式意義方面的內容,而法治既強調形式意義的內容又強調實質意義的內容。法制更偏重於法律的形式化方面,強調「以法治國」的制度、程序及其運行機制本身,它所關注的焦點是法律的有效性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這也正是法治的第一方面(形式意義的法治)所要求達到的目標。由此可見,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條件和基礎。沒有法制,也就談不上法治。但另一方面,僅僅強調法律的形式化方面,還並不能揭示法治(尤其是實質意義的法治)的更深一層的內涵。
B.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
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
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拓展內容:
法制:
「法制」我國古代已有之,在現代,人們對於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是不一樣的。
其一,狹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
其二,廣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
其三,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過程。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
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並非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國家其內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國家,君主之言即為法。
法治:
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
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
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C. 法治與仁治,哪個比較好
我認為二抄者一剛一柔,應剛柔並濟好,二者相輔相成。以仁治對被教育者先教之以道德,同時約法三章,明令禁止,如犯令,先曉之以理,即先前教之道德,同時視情況予以相應的處罰,處罰過後最好要有相應的安慰或道德教育
D. 德治與法治的區別
1、概念不一樣:
德治,要求統治者集團以身作則,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回分發揮道德感化作用;答重視對民眾的道德教化,「為政以德」,德主刑輔。
法治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
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
2、歷史背景不一樣:
德治是中國古代的治國理論,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道德規范,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儒家學說是由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
法治,先秦時期法家的政治哲學思想,強調法律制度在國家治理中的權威地位。
3、與人治聯系不一樣:
德治是人治的理想模式。
要想充分發揮人治的優點,政府官員應該勤奮、敬業和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法治相對於人治更穩定;法治強調的是權力制衡、法律救濟。
E. 仁治與法治的本質區別
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上》)
法治,顧名思義為用法律去治理國家。人治,同樣可以理解為用人去治理國家。
法律是誰制定的呢?是人制定的。法律通過誰去執行呢?是通過人去執行。沒有人能制定法律嗎?沒有人法律怎樣運作?
我們國家、省、市有一大批人在制定法律,我們國家、省、市、縣、鄉、村有一大批人在執行法律。如果沒有制定法律的一大批人,法律能制定嗎?如果沒有執行法律的一大批人,法律能執行嗎?法律不可以從天上掉下來,法律可以自己去執法嗎?制定法律還會有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問題,如果社會發展急需某法律,可這部法律就是制定不出來,法律怎麼辦?法律為適應社會還會有不斷完善、修改的問題,如果某法律遲遲得不到完善、修改,法律怎麼辦?制定的法律有優劣之分,如果制定出的法律問題多多,難以操作,法律怎麼辦?法律制定出來還會有執行的問題,如果大家都不執行法律怎麼辦?從目前看,我國的法律不可謂不多,但執行得怎麼樣呢?現實告訴我們違法的現象比比皆是、無處不在。法律規定不能做得做了是違法,法律規定應該做得沒有做同樣是違法,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目前還有沒違法的單位和個人嗎?法律起到它應該起的作用了嗎?為什麼?
法律是由人制定的,法律依靠人去執行。好人制定好的法律,好的法律靠好人去執行。沒有好的人制定不出好的法律,好的法律沒有好的人去執行等於空。這是人類共同的規律,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不管你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
有好的人,才好的法律。沒有好的人,再好的法律也是空。孟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了:「徒法不能以自行。」所以說人和法律的關系是主次關系、有無關系。人和法律相比人是主要的,法律是次要的。沒有好人就沒有好的法律,沒有好人就無法執行好法律。
現在有許多人一提到人治就不理解,有的人還感到憤怒,特別是面對一些社會現象時更是怒火中燒,好像什麼壞事都是搞人治搞出來的。其實他們不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事都是人做的,最終解決問題的還得靠人,而不是其他。
中國歷代的帝王將相大都堅持人治,之所以這樣,就是他們認識到了法治的後面還有人,法治是靠人去實現的。如果不把人治好,孤立的只講法治是沒有意義的,同時也是危險的,只有把人治好了,法治才具有意義。
其實西方國家同中國的情形相同,其本質都是人治。為什麼我們沒有意識到呢?是因為他們的法治披上了神的外衣。看似不是人治,說到底,神不是人造的嗎?那還不是人治嗎?也可以說,人造了神,人通過神去治人。中國沒有神治是因為歷代的統治者大都不相信神能治理國家,所以才用人治。西方有神,靠神治理,(據說美國憲法開宗明義第一條就是說美國是神治理下的國家)神又是人造的,最後還不是人治?只不過是拐了個彎罷了,其實中西最終都是人治。
最後,所謂孤立的法治是不存在的,法治好比一個小推車,人不推,小推車是不會自己走的。所以說,沒有人治就沒有法治,古今中外同是一樣,法治的根本是人治!
F. 人治與法治的區別
區別有具體如下幾點:
領導人或統治者的地位不同。
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法治強調「權自法出」,人治強調「法自權出」。
政治和觀念基礎不同。
意志來源和代表性不同。
生效依賴的基礎不同。
治理過程中體現的特點不同。
規則公布出台的時間不同。
G. 法治與仁治的利弊
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上》)
法治,顧名思義為用法律去治理國家。人治,同樣可以理解為用人去治理國家。
法律是誰制定的呢?是人制定的。法律通過誰去執行呢?是通過人去執行。沒有人能制定法律嗎?沒有人法律怎樣運作?
我們國家、省、市有一大批人在制定法律,我們國家、省、市、縣、鄉、村有一大批人在執行法律。如果沒有制定法律的一大批人,法律能制定嗎?如果沒有執行法律的一大批人,法律能執行嗎?法律不可以從天上掉下來,法律可以自己去執法嗎?制定法律還會有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問題,如果社會發展急需某法律,可這部法律就是制定不出來,法律怎麼辦?法律為適應社會還會有不斷完善、修改的問題,如果某法律遲遲得不到完善、修改,法律怎麼辦?制定的法律有優劣之分,如果制定出的法律問題多多,難以操作,法律怎麼辦?法律制定出來還會有執行的問題,如果大家都不執行法律怎麼辦?從目前看,我國的法律不可謂不多,但執行得怎麼樣呢?現實告訴我們違法的現象比比皆是、無處不在。法律規定不能做得做了是違法,法律規定應該做得沒有做同樣是違法,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目前還有沒違法的單位和個人嗎?法律起到它應該起的作用了嗎?為什麼?
法律是由人制定的,法律依靠人去執行。好人制定好的法律,好的法律靠好人去執行。沒有好的人制定不出好的法律,好的法律沒有好的人去執行等於空。這是人類共同的規律,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不管你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
有好的人,才好的法律。沒有好的人,再好的法律也是空。孟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了:「徒法不能以自行。」所以說人和法律的關系是主次關系、有無關系。人和法律相比人是主要的,法律是次要的。沒有好人就沒有好的法律,沒有好人就無法執行好法律。
現在有許多人一提到人治就不理解,有的人還感到憤怒,特別是面對一些社會現象時更是怒火中燒,好像什麼壞事都是搞人治搞出來的。其實他們不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事都是人做的,最終解決問題的還得靠人,而不是其他。
中國歷代的帝王將相大都堅持人治,之所以這樣,就是他們認識到了法治的後面還有人,法治是靠人去實現的。如果不把人治好,孤立的只講法治是沒有意義的,同時也是危險的,只有把人治好了,法治才具有意義。
其實西方國家同中國的情形相同,其本質都是人治。為什麼我們沒有意識到呢?是因為他們的法治披上了神的外衣。看似不是人治,說到底,神不是人造的嗎?那還不是人治嗎?也可以說,人造了神,人通過神去治人。中國沒有神治是因為歷代的統治者大都不相信神能治理國家,所以才用人治。西方有神,靠神治理,(據說美國憲法開宗明義第一條就是說美國是神治理下的國家)神又是人造的,最後還不是人治?只不過是拐了個彎罷了,其實中西最終都是人治。
最後,所謂孤立的法治是不存在的,法治好比一個小推車,人不推,小推車是不會自己走的。所以說,沒有人治就沒有法治,古今中外同是一樣,法治的根本是人治!
H. 仁治與法治的本質區別
相同點都是人治的口號而已,區別是執行的人不同:台下講法制,台上搞人治;台下講民主,台上談穩定;台下講反腐,台上搞和諧。
I.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是什麼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一,法制的概念不包含價值;法治包版含了價值內涵,權強調了人民主權。
二,法制只是強調形式意義方面的內容,而法治既強調形式意義的內容又強調實質意義的內容。
三,法制更偏重於法律的形式化方面,強調「以法治國」的制度、程序及其運行機制本身,它所關注的焦點是法律的有效性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9)仁治與法治的區別擴展閱讀: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當前,社會上對執法司法狀況意見還比較多,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司法腐敗問題還比較突出。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實現公正司法的目標,強調了「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明確了「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對以法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出了全面部署。
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讓人民群眾感到不公時有地方說理、有地方評理、有地方處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讓司法為社會撐起公平正義的天空。
參考資料:網路: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