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現代道德
Ⅰ 當今社會出現了哪些道德問題
【叫陣人性具有的道德】
什麼是道德?有何用?從古今大量褒貶的人物可知,專它是對人屬性有實用的抑惡揚善、獎勤罰懶、互助友愛,尤對將失足者可用道德規范懸崖勒馬的作用。對社會有促文明、公正、進步和匡正歪風的意義。它是生於每人思想上的良知、法庭,明確自己的言行什麼是好的、壞的、該乾的。道德應是人類統一的,否則各行其是必亂,在目前世界法律無望統一時,先提倡統一道德的推行是可能的,以促世界和平。草擬如下,歡迎批評、修改、達共識 。
一,道德定義:凡一切不圖報償的公正利他利眾(善行)的科學思想和言行都是道德的,光榮,提倡。凡一切合理、法利己也利人利眾的事業,是人生應盡職責,必做,戒懶。凡一切非理、法損人損公利己(或不利己)的非科學思想和言行,都是缺德的,無恥,禁忌。
二,道德界定:道與德不同,道是站在平等基礎上的講道理,其評判標準是人民法律,道似人人必行的唯一(法律)軌道,凡出軌善的(奉獻)科學思想和言行就是德;凡出軌惡的非科學思想和言行就是罪錯 。
三,道德范疇:人類之愛。
85歲盧建申[email protected]中國。天津
Ⅱ 現代社會道德狀況如何
簡直沒法說啊 歷史上道德指數最低的時代。
Ⅲ 現代社會的道德底線
底線倫理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可行之路 何懷宏
摘要:現代社會的道德建設優先地應該是公民道德建設。一種強調和解的、相當平民化乃至市民化的、放鬆的、日常的、多元的、底線的公民道德形態,既是對傳統的繼承,又是在多元社會背景下的一種創新。現時代我們面臨這樣一種處境:最小范圍內的道德規范需要最大范圍內的人們的同意和共識,最低限度的道德約束呼喚著最高精神的支持。
一、道德是一種「公共資源」 我國正向現代社會迅速轉型,新的社會要求產生與傳統的道德基礎崩裂,導致人們常對目前的社會道德狀況感到不滿。作為個人,我們常常感到相當無力和信心不足。那麼,道德建設的動力何在?我們的信心又建立在什麼地方呢?
首先我們必須覺得道德很必要。它雖不像衣食那樣須臾不可離,不能當飯吃,當衣穿,但是,如果社會沒有道德——主要是一套規則並加上對規則的尊重——我們的飯也會吃不好,甚至根本吃不著。因此,道德是一種巨大的「公共資源」,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和發展這一「公共資源」。就個人來說,一般而言,如果遵循了基本道德就比做了虧心事感覺要好,心地會比較平安。我們不要小看這「心地平安」,它是許多幸福快樂的基礎。
換句話說,道德建設的初始力量,其實正是從人們對道德狀況的不滿和不安中表現出來的。這種不滿和不安是因為人們的「良心」說了話,即便暫時還不能做到完全遵循它的聲音行動,但人們已經意識到這樣的狀態不是很好。比如,無論一個社會還是一個人,如果僅僅是繁榮和富裕,有很多錢,有很多眩人耳目的東西、聲色犬馬,卻沒有什麼精神的和道德的東西,這樣的狀況主觀上感覺並不會很好,客觀上也不能持久。如果說社會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維系,那是因為有前人或他人積累的倫理資源。一旦人人都只是使用這種公共資源而不補充,讓它持續虧空,就可能會有社會「破產」的一天。
因此,道德的根本力量來自道德本身,來自基本的「良知」——在所有人那裡都以某種方式存在著的最基本的惻隱之心和是非觀念。良心的聲音常常非常微弱,以至於我們聽不到,這有時是因為我們平常的行為沒有觸及它的底線——最緊要的道德;有時則可能是因為整個社會的風氣出了問題。良心是容易「放失」或「蒙塵」的,所以古人常說要「求其放心」,「勤拭塵埃」。當然,從正面說,社會道德的力量還來自榜樣的力量,來自許多人的「相濡以沫」和相互感染。 二、道德建設要從公民道德著手 在強調道德的意義時,需要說明現代社會的道德應當是平等和適度的道德。也就是說,道德建設的信心來自我們所要建設的道德並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不是要所有人都成為聖人的那種盡善盡美的道德,而優先地應該是公民的道德,即每個人作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都應該履行的義務。這種現代社會的道德主要是用來防止壞的行為,而不是用來塑造高尚優雅的人格。覺得道德無用常常與把道德理解得過高聯系在一起,而某些人過分的憤世嫉俗或者無力感有時正是來自這里。這種太高的理解是傳統社會的理解。在過去,道德是少數精英的道德,目的是「成聖成賢」,在多數人那裡實際只是受其影響的風俗。在現代平等多元的社會里,道德不能不面向所有人,所要求的也只是所有人都能遵循的基本道德規則。越過此線,則是進入一種個人精神信仰努力的領域。
因此,道德建設要從公民道德入手,從基本義務著手。人的善端是超過惡端的,但我們又的確不敢誇大這種向善的力量。人是有限的,是應當超越自己的,他僅僅靠自己的力量還不夠,他還需要一種超越的力量。這種精神力量在個體的表現形態可能相當不同,因此,支持人們履行基本的道德義務和引領他們進入更高的道德境界的精神動力也是相當不同的。我們對現代人的道德信心尤需要建立在一個恰如其分的基礎上,這種基礎乍看起來或許比較「低弱」,但卻比任何「高蹈」的道德都更為堅固和持久。 三、現代社會公民道德的鮮明特點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b81fb0100bz7n.html) - 底線倫理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可行之路_《綠葉》雜志_新浪博客 當今社會的道德狀況,的確存在著一些沖擊到道德底線的「亂相」;而且,比這「亂相」更嚴重的是潛伏著一些更深層的價值和信仰危機,比如說權力的腐敗、機會主義價值觀的流行、職業道德水準的下降,以及對精神信仰的漠不關心等。有些時候,道德精神的嚴重缺失甚至使人有「末世」之感。
倫理道德的巨變與社會經濟,尤其與政治的巨變密切相關,甚至常常受到它們的支配性影響。20世紀時「文革」的激烈動盪把傳統的很多東西都毀了,比如鄉村自治、自然的親緣組織。除了體制上的破壞外,還有觀念上的破壞,破「四舊」、「批林批孔」,傳統社會既定的信仰、固定的規則被簡單粗暴地視為「陳舊」、「迂腐」、「僵化」,甚至是「以禮殺人」。
從「文革」結束至今30多年,中國社會又一次發生了巨變,倫理道德也概莫能外。總的來說,這30年的道德變遷,從倫理道德的基本形態來看,是從一種「動員式道德」走向一種「復員式道德」,也就是從一種強調斗爭的、相當政治化乃至軍事化的、緊張的、運動的、一元的、高蹈的道德形態,走向一種強調和解的、相當平民化乃至市民化的、放鬆的、日常的、多元的、底線的道德形態。「動員」(mobilization)和「復員」(demobilization)兩個概念最早都是軍事術語。從「動員式道德」走向「非動員式道德」,也意味著從一種非常時期的道德走向一種正常時期的道德,從一種要求高蹈的道德走向一種堅守底線的道德,從一種價值和規范統一的道德走向一種區分價值和規范的道德。目前我們也許只能說,取其諧音,感覺它是一種「復原」——即向比較正常而非亢奮的狀態的一種恢復,也是向傳統的某種復歸;同時它也是一種「復元」——雖然人們在基本規范方面需要尋求共識,但在價值追求和生活方式方面卻無可避免地多元化了。人的精神資源是多樣的,個人信仰的對象和喜歡的生活方式也趨於多樣,但仍應當在基本道德行為上尋求共識。在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上,要求大家只追求同一個目標,這是不太可能的,只要他不去傷害別人,就都是可以的。因此,我們不妨在嚴重影響他人和社會的行為規范上求同,而在個人的生活追求和趣味上存異。
由此可見,公民道德既是繼承,又是創新。從求同的一面來說,它實際是過去社會基本道德的一個重申;從存異的一面來說,它又帶有現代社會劃分公私領域的鮮明特點。 四、底線倫理是建設公民道德的可行之路 底線倫理,即道德「底線」或基本規范,主要是相對於較高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念來講的。不管人們追求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或價值目標,都有一些基本的規則不能違反,有一些基本的界限不能逾越。比如不能強迫他人,不能殺人越貨,不能坑蒙拐騙等,即把人當人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底線倫理首先在應用上就有一個范圍,即它主要用於公共領域,用於那些會嚴重影響到他人和社會的行為;其次在對個人的要求上,它不涉及「分外有功的行為」,而主要是指必須履行與公民權利相稱的公民義務。這樣,底線倫理就和現代社會的公民道德產生一種對象和內容上的耦合。而且,它鮮明地揭示出公民道德的性質是一種現代社會所有成員的基本倫理。當然,完整的底線倫理還包括社會制度的正義,而公民道德主要講社會成員的道德。
我們可以將「道德底線」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所有人最基本的自然義務,人之為人的義務,比如說不傷害和侮辱生命、不欺詐他人,這也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線;第二個層次是與制度、法律密切相關的公民義務,比如說奉公守法,捍衛法律尊嚴,抵制對公民權利的侵犯,同時也履行自己的公民義務;第三個層次是各種行業的職責或特殊行為領域內的道德,比如說官員道德、教師道德、生命倫理、環境倫理、網路倫理,等等。
以上三個層次,越是前者越為根本,後者一般是前者的引申和具體化,但因為有領域和行業的特殊情況和權益而有外加的責任,所以往往也就顯得較高。比如掌握權力的官員,除了履行一般的自然、社會義務和公民義務,還需要擔負起與其權力相稱的職責。這種職責的高低輕重是和權力或影響力成正比的,權力越大,其行為對他人和社會的影響越大,責任也就越重。
第一類自然的義務不受基本制度的影響,是我們在任何社會里都應該履行的。第二類狹義的社會義務則對制度有要求。比如說,原則上社會義務都是要求人們各安其分,各盡其職,但這「分」是不是安排得公正合理,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人的職責是否合理,是否能夠順利履行。因此,在這方面,社會制度的正義將優先於個人的政治義務。
換句話說,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在社會體系中各安其分,各敬其業,但是,我們更有必要通過社會制度創造出一個能夠使每個人各得其所、各盡其能的基本條件,即創造出一個公正的社會環境。也就是說,大家都要守本分,以盡職盡責的精神做好自己的事情,而政府也要守本分,確定自己恰當的權力范圍,保障各階層、每個人的正當權利和利益不會受到侵犯。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學》中把社會公正與個人義務並提,把權利論與德性論視為不可分割的兩部分,並且優先討論權利論,等等,這是發人深省的。但是,無論如何,制度的不公正即使有時可能勾銷一個人的政治職責,卻仍然不能勾銷一個人的自然義務。總之,只要你是一個社會的成員,你就必須履行某些義務。不管你有什麼信仰,追求什麼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也不管你多有權、多有錢或多有名,有一些基本的東西你是不能丟的。我們生活在一個轉型中的復雜的現代社會,可能會遇到很多麻煩,可能要做出妥協和退讓,但某種做人的底線是不能突破的——不能因為達不到最高,就把最低的也放棄了。在道德上,我們要摒棄一種「要麼全部、要麼全不」的思維,不能因為成不了聖徒、英雄,就索性做一個壞人;不能因為社會不是太理想,或者別人做得不是太完美,就給自己的行為找借口。總之,不能認為「既然你也不是太好,你也有一點私心,那麼我就什麼都可以做,就可以無所不用其極」。
對底線倫理的理由有一個通俗的說法是:你不想被偷、被騙、被搶、被殺、被強制和被傷害,那麼,你也不能對別人做這些事。也就是說,把他人視為與自己平等的人、同樣有尊嚴的人,以人為本,決不把人僅僅作為手段對待。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它的規范是可以普遍化的,是能夠獲得一種為大家承認的共識的,也是充分考慮到基於人性的可行性的。作為一種社會倫理,底線倫理首先要考慮可行性,考慮「應當意味著能夠」,這種可行性是針對社會的絕大多數人,而不是少數道德精英而言的。因此,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倫理,它並不提出很高的道德要求,比如說成為聖賢或英雄,而是希望人們能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一般意義上的好人。底線倫理依據的動力之源是一種在所有人那裡都潛存的普遍的惻隱之心和向善之心。
道德是可以分層次的。每個社會里都有一些人有著很高的道德追求,如西方歷史上的斯多葛派,中國古代儒家的一些人以道德高尚、品格完美、成為聖賢作為他們人生的最高乃至惟一的精神追求。對他們來說,自然是絕對不會以底線倫理為滿足的。現在隨著社會的平等化,大家的價值追求也可以多樣化了,許多人沒有很高的道德追求,不想做聖人,但也不去傷害人,只求一生本本分分賺錢,平平安安度日,這也是無可非議的。
底線倫理的道理似乎很簡單,但要使人信服地說明和論證這些基本規范卻不容易。因為在它之前的「傳統社會的倫理」,是一種要求人們成為「聖賢」的「高蹈倫理」,與這種「高蹈倫理」並行且隨後又常常流行一種道德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高蹈倫理」自然有其不可忽視的意義,因為它曾鼓舞人們創造出璀璨的道德景觀。但無論如何,一種基本的道德秩序是我們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基礎性平台。任何社會、任何個人都必須立足於此。損壞了這一基本平台,其他一切高處的東西,一切燦爛和輝煌最後都無法維持。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追求,但人必須先滿足一種道德底線,然後才能去追求自己的生活理想。嚴守道德底線需要得到人生理想的支持,而去實現任何人生理想也要受到道德底線的限制。當然,道德底線的大致確定和具體闡述是需要通過所有相關人、所有各方進行平等的對話、交流和討論來達到的。當前優先的問題是需要如此闡述一種底線倫理,以使它不僅僅能得到一種人生理想與價值體系的獨斷的支持和闡釋,而且能得到持有各種合理的人生理想與價值體系的人們的共同支持。現時代我們面臨這樣一種處境:最小范圍內的道德規范需要最大范圍內的人們的同意和共識,最低限度的道德約束呼喚著最高精神的支持。所以說,強調道德底線與基本義務、提倡人生理想與超越精神又是緊密聯系、完全可以互補的。
Ⅳ 現代人的道德是什麼
道德是錢就是王道唄,錢可以改變現狀的一切
Ⅳ 關於現代的道德小故事(一定要對話多的,600字左右!!現急需啊!!!
BTFDTAGDpBVFBNtn
Ⅵ 現代人的道德是什麼
不用迷茫。舊的已破,現在呈一種雜亂無章的道德狀況,但不是沒有道德的狀況內。這就是所謂容的道德困境問題。可以預期的是,新時代的道德必將融合我們自己的傳統的某些方面和來自西方的某些傳統。新時代的道德不可能由具體的誰來建立,而只能在各種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長期博弈中經由習慣、教育、宣傳而建立,因此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用百年的時間破,但是可能要用千年的時間立,因為破易而立難。
Ⅶ 現代道德故事 要現代的
秀才何岳,號畏齋。曾夜行拾得銀貳百餘兩,不敢與家人言之,恐勸令留金也。旦日攜至拾銀處,見一人尋至,問其銀數與封識皆合,遂以還之。其人慾分數金為謝,畏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次數金乎?」其人感謝而去。又嘗教書於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於畏齋,中有數百金,曰:「俟他日來取。」去數年,絕無音信,聞其侄以他事南來,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齋一窮秀才也,拾金而還,暫猶可勉;寄金數年,略不動心,此其過人也遠矣 !
Ⅷ 現代人的道德是什麼
就道德的本意來說,現代與古代都是一樣的。道是指宇宙發展變化的永恆規律,德是指回維持宇宙亘古不變的物答質因素。用現代通俗話來說,道是指自然規律,德是自然規律的物質因素。拿人來說,就是做人要符合做人的理,這個理就是道,也叫道理;德是指做人必須具備的一些物質因素,比如做人要真誠、要有善心、遇事要忍讓,要有做人的品格,也叫品德。品德高尚稱為大德之士。那麼道德兩字組合起來,是什麼意思不就清楚了嗎?至於什麼是三綱五常,你可能並不真正明白其內涵,你應該好好學一學中華傳統文化。幾十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大科學家都講過,二十一世紀,人類要生存只能從二千多年前的中國古聖賢那裡去尋找智慧,而國人卻要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丟得一干二凈。
Ⅸ 有關當今社會道德的五分鍾演講
學雷鋒 樹新風\r\n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r\n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學雷鋒 樹新風》。\r\n他,並沒有高大的身材,卻受世人的仰慕。他沒有漫長的人生,卻用短暫的生命留下永恆的精神。他,用最平凡的行動,銘刻不朽的青春。他只是一名普通的解放軍戰士。他,做好事不留名,謙虛地笑著:\「舉手之勞\」。他就是我們可親可愛的雷鋒叔叔。\r\n雷鋒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全心全意為人名服務的楷模,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助人無數,\「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r\n在21世紀的今天,作為世界的未來的我們更應該學習雷鋒無私奉獻、助人為樂、不怕吃虧的優良品德。然而,我們曾經火熱的心靈早已開始變得冷漠,有些本不該變的東西也在變:親情冷了,同居一樓,鄰里相見不相識;友誼餿了,與人方便與己方便,成了互相利用的通行證。曾經,我們幾十年來所景仰、崇拜和學習的榜樣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是傻子。 但是,當我們的身邊的雷鋒精神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淡忘時,他出現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雷鋒被不同膚色的人們所崇敬,所學習。雷鋒精神以超越時空的力量成為人類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個美國商人如此說道:雷鋒精神是人類應該有的,應把雷鋒精神弘揚到全世界。要學習雷鋒對待事業的態度,學習雷鋒刻苦學習的釘子精神,學習雷鋒關心人、愛護人、支持人、理解人的品質。而西方人則和我們一樣,給予雷鋒最高的表彰:\「雷鋒精神與上帝共存。\」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更應該把雷鋒無私奉獻、助人為樂、不怕吃苦的優良品質發揚光大。\r\n不過,現實中,還是有很多像雷鋒這樣的人:郭明義被譽為\「雷鋒的傳人\」20年無償獻血、16年幫困助學,以實際行動學習實踐雷鋒精神,集中展現了我們這個時代公民道德的高度與力量;蚌埠市蚌山小學五年級五班的同學主動上街糾正商店招牌上的錯別字,他們雖然有幾次\「碰壁\」,但還是改正了不少錯字;陳曉娜同學在乘坐公共汽車時看見幾個小混混趁司機不注意沒有投幣就上車,便大聲指責他們,致使那幾人灰溜溜地投幣上車……倘若人人都像他們那樣,把自己當作社會大家庭的一員,我們生活的環境一定會更加文明,更加美好。\r\n今年是雷鋒逝世50周年,轉眼間,雷鋒已經影響了我們半個世紀之久,作為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我也應該多做些好事,為社會出一份力了。於是,我利用周末,去圖書館當圖書管理員,幫工作人員把放錯地方的書籍放回原樣。剛開始我興致很高,可過了一會兒,我就覺得很麻煩,心中打起了退堂鼓,但轉念一想,雷鋒叔叔遇到困難時何曾退縮過?我也應該像雷鋒叔叔一樣永不退縮。於是乎,我就耐心地將這些書籍放回原位。\r\n雖然雷鋒叔叔已經走了,但他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永恆,他沒有過多的語言,但他是行動上的巨人,雷鋒是他的名字,也是所有和他一樣默默奉獻的人的名字。\r\n讓我們一起學雷鋒,助人為樂,熱愛祖國。勤儉節約,無私奉獻,用實際行動去傳承雷鋒精神,去感染別人,讓我們的身邊出現更多的雷鋒,少一些冷漠,多一些幫助,人人爭做活雷鋒讓我們的社會更和諧。\r\n謝謝大家!
Ⅹ 中國現代道德名言
你要說的是名人名言,是中國的,還得是1949年到現在的,關於道德的,我內找了幾條可以借鑒
1。有真道德,容必生真膽量。凡怕天怕地怕人怕鬼的人,必是心中有鬼,必是品行不端。
宣永光
2。人家幫我,永誌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頭。
華羅庚
3。我們不能一有成績,就象皮球一樣,別人拍不得,輕輕一拍,就跳得老高。成績越大,越要謙虛謹慎。
王進喜
4。在榮譽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質上不伸手。
王傑
有點難找變數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