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推動社會樹立法治意識

推動社會樹立法治意識

發布時間: 2021-11-25 14:09:44

① 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主要內容有哪些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在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基礎工程,是依法治國的主要內容。建設法治國家,必須注重在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
要深化對法治的認識。法治是迄今為止人類能夠認識到的最佳治國理政方式。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制度競爭,法治是現代制度文明的核心,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要深化對法治重要性和法治本質的認識,增強養成法治意識、法治思維的自覺性。法治既是工具,更是價值,是工具和價值的結合、手段和目標的統一。只有把法治作為價值來追求,才能提高法治意識、法治思維的層次和水平。法治既授予權力,更約束權力。權力來源於法律,權力的行使必須按照法律的許可權和程序進行。權力有邊界,行使權力與接受監督、承擔責任要相互統一。法治的要義是限制權力,防止權力濫用。對掌握權力的人來說,法治意味著對自己是一種約束。要深諳權力的有限性,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法治觀,為端正法治意識、法治思維奠定思想認識基礎。
要樹立對法治的信仰。法治信仰,是對法治油然而生的神聖情感,是對法治發自內心的認同和尊崇。法治之所以能夠被信仰,是因為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是社會全體成員的行為准則;是非人格化權威,超脫於特定的人和利益,能夠激起社會成員信仰層面的尊崇;法治是一種實踐理性,凝結著民族精神,承載著規律和真理。信仰法治,首先在內心要敬畏法治,這樣才能由衷地認同和尊崇。法治意識要求我們樹立法治至上的理念,自覺把法治頂在頭上、記在心中,明白法律是神聖不可褻瀆、必須嚴格遵照執行的。對各級公職人員來說,敬畏法治,最根本的是要敬畏法治對行政權、審批權和執法權、司法權的約束,敬畏公民的合法權益,自覺把公權力用來為人民謀利益。要把法治作為工作、生活的准則和指南,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
要提高法治的素養。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提高全體公民的法治素養。首先,各級公職人員要帶頭學法。要認真學習履行職責所需的法律知識,學習法治原則、原理、精神,重點掌握法律授予什麼權力、邊界在哪裡、行使的程序是什麼、不依法行使應承擔什麼責任等,提高依照法定許可權、程序行使權力的素養。其次,要加強法律邏輯訓練。法律邏輯推理是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對社會問題、案件進行分析判斷和綜合推理,並得到相應結論或者拿出解決辦法的思維過程。想問題、作決策和辦事情,第一原則就是依法。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律規定;沒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治原則。越是問題復雜,越是情況緊急,越要用法治意識、法治思維去思考、處理。只有這樣,辦事情、處理問題才會更穩妥,更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再次,要注重法治實踐鍛煉。要深入行政執法和執法司法一線,剖析案例,探尋個中法律精神、法律規則及其運用方法,了解掌握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運用法治意識、法治原則、法律規則思考解決辦法,提高從法治層面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堅守法治的底線。全社會都要樹立堅守法治底線的理念,各級公職人員更要起好帶頭作用。各級公職人員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歷史進程中肩負著雙重責任:以履行行政執法權和執法司法職責,推進依法治國;以模範守法,帶動全社會守法。堅守法治的定力、堅定法治的意志,是各級公職人員必備的職業品質。要帶頭守法,自覺用法律約束和規范自己的行為,做守法模範。要克服特權思想,決不做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要嚴格依法辦事,這是養成法治意識、法治思維最核心的要求。要把對法治的堅守轉化為嚴格依法辦事的實際行動,自覺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行政管理、行政執法和執法司法活動中只服從事實、只服從法律,不偏不倚、不拉不縱,執法如山、公平如秤。要敢於排除干擾,在一次次對法治有益而對自己可能有不利後果的選擇中養成厲行法治的決心和意志。要站穩腳跟、挺直脊樑,敢於抵制權勢、金錢、美色、人情、關系的干擾,切實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決不辦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要堅決同破壞法治的行為作斗爭,對破壞法治的行為決不能無動於衷,必須毅然決然地站出來,自覺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守護者。

② 如何理解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和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一)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1.抓「大」和抓「小」並舉,培養全民法治意識
首先,抓「大」,即注重黨員領導幹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法治思維、法治信仰的培養。這是全民守法的前提和關鍵。其次,抓「小」,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進中小學課堂和教材。
在普法中要區分兩個重點:對公民普法要以樹立依法維權意識為重點;對公職人員普法應以嚴格依法為重點。
2.創新法治宣傳教育形式(針對以往普法的方法單一、形式主義問題)
首先,注重「參與度」與「互動性」。讓公眾參與法治各環節,在互動中放大宣傳教育效應。其次,從宣傳方式看,由單向灌輸向「整合性」「創新性」方式轉變。「整合性」即把普及法律知識與培育法治信仰、法制宣傳與法治實踐、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有機結合,重視法治示範創建活動。「創新性」增強新媒體作用,以多元、靈活方式創新普法的形式和內容。
3.以剛性約束培育法治精神
除了宣傳倡導,還須依靠剛性的約束機制和信息化手段。如通過公正宣判和以案說法等制度設計形成對全社會的威懾力和正向引導,培養全民守法意識。
(二)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
依法治理是改進社會治理方式的內在要求,法治化程度越高,社會治理越接近善治。
首先,在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各領域深化依法治理。旨在支持各類社會主體依法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其次,發揮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依法治理不僅要依據法律法規,也要依靠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即硬法和軟法並用。
再次,發揮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以一個自然段的文字來闡述社會組織如何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三)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
為使公民信法、守法,就須以好的服務使民眾親法。為此要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體系,從服務層面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四)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
首先,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為最大限度預防矛盾發生,要完善兩個機制:重大決策風險評估機制、完善民主決策的法定程序機制。為了最大限度把矛盾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要創新和發揚「楓橋經驗」。其次,充分發揮不同糾紛解決制度的優勢。如發揮人民調解的民間性、成本低、方便快捷等特色;發揮仲裁的中立性、保密性和專業性特點。再次,建立完善各種糾紛解決制度的有機銜接、相互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和網路來強化糾紛解決的效果。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有豐厚的法治土壤,其中應蘊藏著全民知法、信法、用法、守法的養料,這就是我們要建設的法治社會。

③ 為什麼要樹立法治意識

如果是練習題(非考試)建議從書上找答案,然後整理背下來。
法治是調節回社會利益關系的基本答方式,是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石,也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促進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障。

樹立法治思維,是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的迫切要求。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治環境是最好的發展環境。良好的法治環境已經成為引領、促進和保障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和寶貴的軟實力。長期以來,受地理環境和傳統習慣的影響,重官輕商的思想、輕視民企的思想、重行政輕法治的思想,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營造法治環境,促進科學發展,首先就要強化法治思維,破解法治意識不強、違法施政、執法不公等突出問題。

④ 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是( ) A全民普法和守法 B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C領導幹部帶頭學法

領導幹部帶頭學法。

第十四屆四中全會:「四中全會《貫徹四中全會精神 全面推進依法治市》指出堅持把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這是十分必要的、重要的、關鍵的,因為領導幹部是榜樣者、垂範者。」唐堯稱。

(4)推動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擴展閱讀:

一、領導幹部帶頭學法:

1、唐堯建議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把憲法法律列入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建立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律師等以案釋法制度,加強普法講師團、普法志願者隊伍建設。

2、抓住立法、執法、司法機關各級領導班子建設這個關鍵,突出政治標准,把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工作的人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領導幹部要任職必須要有法治思維,要有法治方式,必須具備這個能力。」唐堯說。

3、「堅持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唐堯說,黨員幹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要自覺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同時,要提高黨內法規執行力,運用黨內法規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促進黨員、幹部帶頭遵守國家法律法規。

二、陳明輝表示,將從三個方面來加強法律服務隊伍建設:

1、加強法律服務隊伍教育管理,強化法律服務隊伍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教育,引導法律服務工作者始終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

2、規范法律服務行業秩序。完善法律服務行業違法違規執業懲戒制度和社會監督機制,依法嚴格規范執業條件,有效防範和制止不正當競爭,嚴肅懲處違法違規行為,努力建設既規范有序、又充滿活力的執業秩序。

3、推動法律服務事業發展,把法律服務納入全市公共服務發展總體規劃,整合律師、公證、法律援助、人民調解、司法鑒定等法律服務資源,實施公共法律服務網路全覆蓋工程,推動建立政府向社會購買公共法律服務制度。

⑤ 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 主要內容有哪些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在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基礎工程,是依法治國的主要內容.建設法治國家,必須注重在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

要深化對法治的認識.法治是迄今為止人類能夠認識到的最佳治國理政方式.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制度競爭,法治是現代制度文明的核心,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要深化對法治重要性和法治本質的認識,增強養成法治意識、法治思維的自覺性.法治既是工具,更是價值,是工具和價值的結合、手段和目標的統一.只有把法治作為價值來追求,才能提高法治意識、法治思維的層次和水平.法治既授予權力,更約束權力.權力來源於法律,權力的行使必須按照法律的許可權和程序進行.權力有邊界,行使權力與接受監督、承擔責任要相互統一.法治的要義是限制權力,防止權力濫用.對掌握權力的人來說,法治意味著對自己是一種約束.要深諳權力的有限性,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法治觀,為端正法治意識、法治思維奠定思想認識基礎.

要樹立對法治的信仰.法治信仰,是對法治油然而生的神聖情感,是對法治發自內心的認同和尊崇.法治之所以能夠被信仰,是因為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是社會全體成員的行為准則;是非人格化權威,超脫於特定的人和利益,能夠激起社會成員信仰層面的尊崇;法治是一種實踐理性,凝結著民族精神,承載著規律和真理.信仰法治,首先在內心要敬畏法治,這樣才能由衷地認同和尊崇.法治意識要求我們樹立法治至上的理念,自覺把法治頂在頭上、記在心中,明白法律是神聖不可褻瀆、必須嚴格遵照執行的.對各級公職人員來說,敬畏法治,最根本的是要敬畏法治對行政權、審批權和執法權、司法權的約束,敬畏公民的合法權益,自覺把公權力用來為人民謀利益.要把法治作為工作、生活的准則和指南,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

要提高法治的素養.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提高全體公民的法治素養.首先,各級公職人員要帶頭學法.要認真學習履行職責所需的法律知識,學習法治原則、原理、精神,重點掌握法律授予什麼權力、邊界在哪裡、行使的程序是什麼、不依法行使應承擔什麼責任等,提高依照法定許可權、程序行使權力的素養.其次,要加強法律邏輯訓練.法律邏輯推理是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對社會問題、案件進行分析判斷和綜合推理,並得到相應結論或者拿出解決辦法的思維過程.想問題、作決策和辦事情,第一原則就是依法.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律規定;沒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治原則.越是問題復雜,越是情況緊急,越要用法治意識、法治思維去思考、處理.只有這樣,辦事情、處理問題才會更穩妥,更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再次,要注重法治實踐鍛煉.要深入行政執法和執法司法一線,剖析案例,探尋個中法律精神、法律規則及其運用方法,了解掌握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運用法治意識、法治原則、法律規則思考解決辦法,提高從法治層面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堅守法治的底線.全社會都要樹立堅守法治底線的理念,各級公職人員更要起好帶頭作用.各級公職人員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歷史進程中肩負著雙重責任:以履行行政執法權和執法司法職責,推進依法治國;以模範守法,帶動全社會守法.堅守法治的定力、堅定法治的意志,是各級公職人員必備的職業品質.要帶頭守法,自覺用法律約束和規范自己的行為,做守法模範.要克服特權思想,決不做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要嚴格依法辦事,這是養成法治意識、法治思維最核心的要求.要把對法治的堅守轉化為嚴格依法辦事的實際行動,自覺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行政管理、行政執法和執法司法活動中只服從事實、只服從法律,不偏不倚、不拉不縱,執法如山、公平如秤.要敢於排除干擾,在一次次對法治有益而對自己可能有不利後果的選擇中養成厲行法治的決心和意志.要站穩腳跟、挺直脊樑,敢於抵制權勢、金錢、美色、人情、關系的干擾,切實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決不辦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要堅決同破壞法治的行為作斗爭,對破壞法治的行為決不能無動於衷,必須毅然決然地站出來,自覺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守護者.

⑥ 怎樣樹立法治意識

要樹立法治意識,一是要掌握基本法律知識,依法保護自身權益。要想不走錯路,必須鋪設好自己的人生軌道,走好青春每一步,一定要學會分析,學會辯別,學會拒絕,學會自我保護,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行為及違法犯罪行為的誘惑和侵害。要注意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制觀念,否則,便會因為不知法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如今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很多:可以在思想品德課上學習,可以參加學校的法制教育活動學習,也可以學習專業的法律書籍,可以收看電視的法治節目,也可以直接向法律專業人士咨詢。作為青少年,應該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權利,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知道怎樣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合法權益。只有學會了自護,才能在犯罪侵害發生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到臨危不懼,運用有效的防衛手段,敢於和善於與犯罪行為作斗爭。二是堅決擯棄不良習慣,遵紀守法。《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是對中學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為的基本要求,《未成年人保護法》中也具體規定了作為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不購買閱讀不觀看黃色書籍和音像製品,不去和自己年齡不相符的營業性娛樂場所。要與正直、誠實、守信、能夠幫助自己上進的人交朋友,不要與對自己道德品行產生不良影響的人交朋友,要堅決杜絕與校外不良青年的來往。近幾年,青少年違法犯罪在社會總體違法犯罪人數中的比例,已明顯上升,這除了青少年受社會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的影響,新形勢下青少年價值觀、人生觀錯亂迷惘的原因外,法律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也是青少年誤入違法犯罪歧途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作為青少年學法、慬法、知法、守法刻不容緩。

⑦ 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直接起推動作用的社會意識是什麼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在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是法治社...

熱點內容
道德與法治兩個女人 發布:2025-05-26 05:13:06 瀏覽:456
法官翻唱 發布:2025-05-26 05:00:58 瀏覽:5
皮城執法官技能加點s5 發布:2025-05-26 04:54:00 瀏覽:321
岳陽律師協會 發布:2025-05-26 04:53:05 瀏覽:455
按勞動法沒滿半年有陪償嗎 發布:2025-05-26 04:50:50 瀏覽:634
法治檢察院 發布:2025-05-26 04:46:41 瀏覽:962
企業道德缺失 發布:2025-05-26 04:26:47 瀏覽:753
2015經濟法考試 發布:2025-05-26 04:04:00 瀏覽:145
成立合資公司的法律條款 發布:2025-05-26 04:03:55 瀏覽:28
深圳市勞動合同法2018全文 發布:2025-05-26 04:03:52 瀏覽: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