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吐納法治病

吐納法治病

發布時間: 2025-05-26 00:55:55

1. 如何吐納啊,高手指點

道家吐納築基功法

中華道家修性煉命之術,首先講究祛病健體,其次注重延年益壽,最後追求長生久視。筆者曾在東海嶗山得傳道家吐納訣,屬於修煉築基之功。因觀社會上各派氣功五花八門,雜而多端,頗令學習者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或見異思遷,或誤人旁門,或不知法度,甚至做出偏差,不可收拾,欲養生而反戕生,此氣功本身存在之弊端也。蓋中華道家功法,遵循「道法自然」,依法行持,不可能出現任何偏差,且與他家氣功都可相通。故此不自保守,謹將道家吐納功法之真正口訣,公開於世,獻諸同道。

功理篇

吐納者,呼吸也。莊子雲: 「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為壽而已矣。」意即吐出濁氣,納人人體所需之情炁,以幫助培蓄人體內部之真炁,達到修真養性、延年益壽之目的。

中華道家修煉,重視「炁」對人體的作用。認為「炁聚則生,炁亡則死。」天地萬物無不需炁以生之。東晉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說:「服葯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炁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葯,但行炁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中華道家吐納,就是一種行炁之法,至簡至易,常年堅持,自可終身受益。

中華道家認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內,以臍帶隨生母呼吸受炁。胎兒之炁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道太和之炁。那時並無口鼻呼吸,任督二脈息息相通,無有隔閡,謂之「胎息」。及至十月胎熟,裂腦而出,剪斷臍帶,其竅閉矣。其呼吸即上斷於口鼻,下斷於尾聞,變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隨咽喉而下,至肺部即回,即莊子所雲「眾人之息以喉」是也。其氣粗而浮,呼長而吸短。從此太空太和之系不能下行於腹,而腹內所蓄之先天祖燕,謂之先天元炁,「動而愈出」 (老子語),反失於太空。久而久之,先天氣喪失過多,腎部脈虛,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

蓋人生夏天地之數有限,要知保煮即保生也。故常人不欲求長生之術,亦應求延年之法。中華道家修煉,就是要返本還源,回到嬰兒先天狀態,以增益壽算。吐納之法,使呼吸歸根,保住先天元炁,痛足則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層修煉。丹經謂「欲點常明燈,須用添油法」是也。

功法篇

須擇空氣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園、湖邊、田野皆 可,室內可以打開窗戶。時間可以選擇在子、午、卯、 酉四正時,且此時一般工作較少,也便於自我安排。

1.身法

煉功之時,最好不要穿過緊的衣服,腰帶可以松一松,以利氣血流通。姿勢不限,行、立、坐、卧均可。行、立、坐、卧之法則如下:

行,可緩步許行,神態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腳同肩寬,雙膝微屈。雙手自然下垂,放在體側,或雙手相疊,放在臍下。

坐,最好盤坐,雙手相疊,放在肚臍,或掐訣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撫兩膝。

卧,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於體側,或雙手相疊,置於臍上。或者側身卧最佳,一手置於頭側或枕肱,另外一手放於肚臍,兩腳一伸一屈,與手相反。先轉動頭部,使脊椎正直,然後做功。

以上四種姿勢,可以自由選擇。但求其自然安適,以利人靜。

煉功時雙目微閉,含光內視,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丹田。觀丹田者,觀丹田之炁是也。所以微閉者,睜開容易滋生雜念,全閉容易昏沉入睡,皆於養炁不利。微閉時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兩耳須屏卻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凝韻聽息。《莊子》雲:「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炁。」此即「莊子聽息法」。要求兩耳返聽於內,聽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無聲,所以聽息者,是求其絕利一源,專心養炁。

煉功時要求舌頂上齶,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頂住。 因人之上齶有兩個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漏 神漏炁。故煉功時必須堵住,如嬰兒哺乳之狀。

2.心法

行功前必須排除雜念,念想不除,無法馭炁。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後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靜無物。如《老子》所言:「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

《青華秘文》論述止念之法時說:「但於一念妄生之際,思平日不得靜者,此為梗耳,急舍之,久久純熟。夫妄念莫大於喜怒,怒里回思則不怒,喜里知抑則不喜,種種皆然,久而自靜。」又說:「心求靜必先治眼, 眼者神遊之主也,神遊於眼而役於心,故抑之於眼,而使之歸於心。」即言內觀返照,亦可止念。

入靜功夫,主要還在自己悟解。

3.息法(命功有為之法,復歸無為)

首先開口,緩緩吐出體內濁氣,再自鼻中吸入清炁,用意咽入下丹田(臍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補充呼出之氣。呼必呼盡,吸必吸滿。吸時小腹圓起,呼時小腹回收,叫做順呼吸。初學吐納必須如此,這樣口呼鼻吸三次。

然後抿口合齒,舌頂上齶,收視返聽。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於丹田。務必做到以心領氣,以氣隨心,吸氣時隨意念下注丹田,呼氣時以意念領出竅外,謂之心息相依。

開始人的呼吸之氣,並不能直達丹田。人之心臟原有一管,上系於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原來在胞胎時是相通的,下生之後變為肺呼吸,這根管就逐漸迷塞了。《老子》說:「天地之間豈有橐龠乎,虛而不屈。」就是指的這根管。有人初學氣功為什麼會發生胸悶胸痛呢?就是由於行炁不當,把橐龠管沖壞的緣故。所以行炁之時,不可強迫壓炁,也不可強制憋炁。勿執著,勿勉強。只要不痛就往下一點,發悶就往上一點,時間長了,慢慢沖開,自己是有感覺的。

吐納還有一個重要的口訣,謂之吸長呼短。吸氣進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後才能收腹呼氣。作用在於吸人空中太和之炁,注潤丹田積蓄下來,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才能達到吐納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為天,腎為地,隨著行炁,心性漸漸伏下,與腎炁交合。《老子》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內自然生出甘涼津液。此津液乃煉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補益之效。待至滿口,送至咽喉,引頸吞之,汩汩有聲,亦可幫助入靜。津液為人養生之寶,益津可化炁,潤澤周身,謂之「煉津化炁」,肺主炁屬金,金能生水,水為腎主精,亦為造精捷法也。隨著修煉功夫的長進,津液愈加甘美無比,若非修真之士誰能知之。呂祖喻為「長生酒」,日:「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行炁既久,成為自然,即使不用意領,氣息自回丹田之內,彷彿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這時只將微意守於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細細,納惟綿綿,若存若亡,似有似無,方為真息。此時逐漸將有為之法,歸於無為,先存後忘,知而不守。丹經雲:「真意往來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積久純熟,有心化為無心,有意化為無意,則可使心神得到極大休歇,達至無念無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無夢。《莊子》日:「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中效驗不可思議。

最後神意合為一體,不知不覺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氳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滿口,丹田溫暖,周身融融,呼吸開合,周身毛竅皆與之相應。靜到極處,但覺炁如根根銀絲,透入毛孔,空洞暢快,妙不可言。鼻無出入之氣,臍有噓吸之能,好似嬰兒在胞胎之中,是為胎息。《老子》說:「專炁致柔,能如嬰兒乎。」真正存神達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遠矣。

八識歸元法

本功法為靜功。此功出自氣功專著《性命圭旨全書》。著者及成書年代不詳。該書以性命雙修立論,集道儒釋三家氣功學說於一爐,是明代以來較有影響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氣功學著作,也是系統的應用氣功養生法防治疾病的重要文獻資料。書中主要應用八卦、陰陽、五行、人天觀、干支甲子、形體、臟腑、經絡、精氣神的基礎知識,闡發氣功學基本理論及功法的特點、操作技術、功效應用、注意事項等。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全書分四個部分。本功法見於第一部分。

功效:鎮靜安神,補腦益精。能調節臟腑機能,減少體內能量消耗。

主治適應:癲癇、躁狂症、真心痛、心痹證(冠心病)、高血壓、眩暈、中風症、肺結核、甲狀腺腫瘤、甲亢、消渴(糖尿病、尿崩症)及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疾病。

作法:先做好功前准備。選擇無雜訊、無污染、空氣清新、景色宜人的環境。忌在雷鳴及雨天進行。室內作功,也應空氣清新,光線宜人。

(1)調身:先寬松衣帶.放鬆形體和精神。然後盤腿端坐,閉雙眼,並閉口使呼吸之氣從鼻出入,舌抵上齶,豎脊含胸,雙手臂下垂,自然意視下腹,兩手握固(用兩手四指各握住大拇指).形體沉穩。

(2)調氣:坐定之後,調勻呼吸,以後即不再注意呼吸,任其自然。

(3)調神:凝神人定,使意識活動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即「虛空藏寂滅」、「明心見性』,先斷意識,「深入於幽冥之中,競不知天之為蓋,地之為輿(車),亦不知外之有人,己之有軀。」達到「靜則神藏」、「虛無飄渺」的忘我境界。

(4)收功:行功40分鍾左右,使意識活動分開,虛無消失,再現己之存在。然後活動片刻,搓面叩齒,輕按腎俞及腎區,揉腹伸腰。隨意舒臂或行走,約1O分鍾即可。

三素雲法

本功法出於《雲芨七簽》卷五十三,據說行之一年,則耳聰目明;久為之,可徹視千里,聽之於絕響。

方法:尤以丑後卯前這段時間為佳。先閉上眼睛,面向東方坐著,用兩手大拇指後掌,分別向左右按擦眼睛,經過耳門穴,使兩手在脖子後相交,做27次,在做的同時,要想像眼中有紫、青、絳三色雲氣一齊出現,這就是從內按出三素雲(意念中的紫、青、絳三色雲氣),使它來灌注瞳孔。先想像兩眼中有這樣三色雲氣出現,凝郁片刻,再分別向左右按擦兩眼。在按擦中,每次都覺得眼外的雲氣又回入瞳孔中,瞳孔光瑩透徹。手過去,雲氣又出來;再按擦,雲氣又進入。這樣反復做27 次為止。然後默念「眼童三雲,兩目真君,英明注精,開通精神。大玄雲儀,靈驗篇篇,保我雙關,啟徹九門,百節映響,朝液泥丸,身升玉宮,列為真君。」默念完畢後,咽口水50次,即想像所咽口水注入肝中。這樣練一年,就能耳聰目明。長久地練下去,就能遙視千里,看見鬼神,聽到無聲的聲音。

三一服氣法

此法為靜功。功法見於道教類書《雲芨七簽》。其書由宋道教學者、氣功家編集,書中列「內丹』一部,收入各家氣功功法、導引是研究宋以前的氣功著述的重要文獻。

功效與主治:久行此功,使華蓋(肺)明,耳目聰,身無疾,邪不幹。

古人日:走欲長生.三一當明。上一在泥丸中,中一在絳宮中,下一在丹田中。入生正在此也。夜半至日中為生氣(生發之氣).日中至入定為死氣。

作法:

(1)常以生氣時,靜卧瞑目握固,閉目閉口不息。心數至二百,乃口稍微吐氣出之,日增其數.數滿二百五十,即絳宮守.泥丸滿.丹田成。

(2)以鼻微微引納之,數滿.乃口稍微吐之。小吐氣即便以鼻小引咽之,如此再三.可長吐之。為之既久,閉氣數得至千五百.則氣只從鼻入,通行四肢,不復從口出也 自欲通之,乃從口出。如此不止,飢取飽止,絕谷長久。

玉液煉形法

此法為靜功。功法出自氣功專著《性命圭旨全書》。著述介紹參見「八識歸元法」。

功效與主治:行氣活血,和暢百脈、可疏通脈絡之塞滯,去痕血、痰飲之蔽塞.此法又名「通關盪穢之法」。

作法:寬松衣帶,放鬆形體,意守玄膺(氣管),不久則津液滿口。慢慢將此津液以意引下,漸達膻中、鳩尾、中脘、神闕、至氣海而止.再從氣海分開左右兩大腿而下,至膝、足三里、下腳背、足大指又轉入湧泉,再由腳跟上膝彎循大腿而上至尾閭(尾骶骨末端),合在一處,過腎堂、夾脊,分送兩肩,兩膀,兩臂至手背,由中指轉入手掌。兩肩上頸,到腦,復下明堂到舌,再至玄膺而止。此為一周畢。又復如上述路徑循環。「液中有氣,氣中有液。液氣相生,口充月盛,為金液之基,作潤身之寶」。

正一服元氣法

此法為靜功.功法見於氣功養生專著《正一法文修真旨要》。約成書於南北朝時期,作者不詳。

內容包括:服日月光芒法、序元氣、服氣訣等功法。並強調發放外氣為人治病;一要擇時、醫患配合;二要有醫德,輕財而有拯救之心。在運用氣功法診斷、治療疾病方面頗具特色,值得進一步研究。

功效:強身健體,預防疾病。

作法:服元氣者,不論早晚,得暇即服。日月精華者,候天氣晴和,日初出一丈以上高,即可服。向日拱手四次,閉眼,存日中一道光芒,紫色如線,來至鼻口.想令滿口中赤光色,咽二十七咽止,又四次。若唯只服內氣不佳,能兼服生氣。生氣既服,與元氣合一也,攻病速愈,若唯服內氣,攻病稍遲差也。若兼日月精華,久服令人身靈,及有光彩也。

墨子行氣法

墨子行氣法為靜功。出自道教類書《雲芨七簽》。本功重在補腦安神,益氣養精。久行之可安五臟、神守泥丸、「華蓋明、耳目聰、舉身無病,邪不復干」。飲食甘美,形體輕強。本法長於治療肺系疾病,腦部疾病。如咳嗽痰多,排吐不利、口苦咽干、頭昏眩暈、耳鳴目眩、頭痛驚悸,失眠健忘、腰膝酸軟、遺精夢游、神思恍惚、關節疼痛、手足無力等症。

作法:

(1)調身:取自然坐式或仰卧式。作好功前准備,如寬衣解帶,先行大小便等。

(2)調氣:坐定或卧好後即可行功、先漱津咽液三至五次。「然後用鼻吸氣,口吐氣,慢慢縮鼻引氣,不要太滿,極滿者則難以復還。初行功時,引氣五息即止,一息即可吐氣。每口吐氣欲止,就接著咽氣,再恢復鼻吸氣……凡內氣上升,吐氣則氣下流,自覺氣周流全身。行氣常以上半月(即一日至十五日),意念令氣從手指出。下半月(即十六日至月底),意念令氣從足趾出。行之日久,自覺氣從手足「通氣」。

(3)調神:行氣之先,即當「安其身」(精神意識活動處於相對穩定狀態)「不與意爭」(不意氣相爭),若精神不安和則停止行功,精神穩定再練,常能意守而不要過於疲倦。達到「氣至則形安,形安則鼻息,鼻息則調和,調和則清氣來至,清氣來至則自覺,自覺則形熱,形熱則汗出」。始終氣與神合、意識集中於呼吸之氣。

(4)收功:行功約半小時,即可收功。

(5)行功時間:宜在子時(夜晚23點至凌晨l點)至午時(中午11~13點),即夜晚23點至中午13點這段時間均可煉功。

墨子閉氣行氣法

老子曰:長生之道,唯在行氣養神,吐故納新,出玄入玄,呼吸生門,其身神不使去,人即長生也。玄者有上下,謂鼻中、口、陰也。鼻、口、陰,亦謂之生門矣。老子曰:生不再來,故遵之以道。道者氣之寶,寶氣則得道,得道即長生矣。神者精也,寶精則神明,神明則長生。氣行之則為道也,精存之則為寶也。行氣名煉氣
,一名長息。其法正偃卧,握固,漱口咽之三。日行氣,鼻但納氣,口但出氣,徐縮鼻引之,且莫極滿,極滿者難還。初為之時,入五息,已一息,可吐也。每口吐氣欲止,輒一咽之,乃復鼻內氣,不爾者,或令頻。凡內氣則氣上升,吐氣則氣下流,自覺周身也。行氣常以月一日盡十五日,念令氣從手十指出;十六日盡月晦,念氣從足十指出。若行之能久,自覺氣從手足通通,則能閉氣不息,便長生矣。

凡欲行氣,先安其身而和其氣,無與意爭,若不安和,且止,和乃為之,常守勿倦也。氣至則形安,形安則鼻息,鼻息則調和,調和則清氣來至清氣來至,則自覺,自覺則形熱,形熱則汗出,且勿使起,則安養氣,務欲其久。當去忿怒愁憂,忿怒愁憂止則氣不亂,氣不亂則正氣來至,正氣來至則口內無唾,而鼻息微長,鼻息微長則五臟安,五臟安則氣各順其理,百病退去,飲食甘美,視聽聰明,形體輕強,可長生矣。夜半至日中為生氣,從日中至夜半為死氣。當以生氣時正偃卧,冥目握固,閉氣息,於心中數至二百,乃口吐出之,日增數。如此身神具,五臟安。能閉氣數至二百五十,即絳宮神守泥丸,常滿丹田,數至三百,華蓋明,目耳聰,舉身無病,邪不復干,玉女使令司命著生籍矣。

服元氣法

服元氣於氣海。氣海者,是受氣之初,傳形之始,當臍下三寸是也。嬰兒誕育時,惟臍帶與母胞相連,其帶空,中如管,則傳氣之所形,從此漸凝結也。人慾長生,必修其本,樹欲滋榮,必固其根。人不知根本,外求修助,萬無一成。氣海者與腎相連,屬壬癸水,水歸於海,故名氣海。氣以水為母,水為陰,陰不能獨生成,必以陽相配。心屬南方丙丁火,是盛陽之主,既知氣海以心守之,陽既下臨,陰即上報,是以化為雲霧,蒸薰百骸九竅,無所不達,亦能為津液,如甘雨以潤草木。正氣流行,他氣自匿,用久轉微,意思則久矣。初用與已成,不得同年而語。凡氣困者,身皆有疾,沉結在內,或醫葯不能療,尤須精誠,並去外想,閉氣於氣海,以手於臍下候之,氣應之候,沖容如喘、如觸,或鳴,或痛,如掣,如物動於掌下,亦須靜候之。兼以目下注,是陽氣照陰,陰氣騰上又能為津液也。如此久久,鼻中喘息都無出入,只覺氣海中時動用耳。初用意時,須平卧去枕,小努氣海,便得滿腹,作意勿令至心肺,至即心悶妨塞,即不能下照,下照是心守海也。良久,元氣遍身,無處不暖。每關節難通,若至腰關,尤難過之,當稍以氣閉,努之三兩間,突然便過,過後即氣常至腰踵。莊子雲:息之以踵是也。已後筋骨常欲動用,每動有聲,是氣到無擁,常能如此,長生道也。竊用其道,不授口訣,反受其病。凡欲鼓腹,不在入氣是要訣。欲過腰關,當側卧縮兩腳,兼拳兩手,偃腰極努,如此,即不覺通也。不然,終成閉塞。若能常用不絕,雖在眾中密為之,用心令熟,外事不擾,尤為佳也。若膈上並頭面間有疾處,即上攻之,尋常即下至踵及氣海中,微微用之,息自消矣。久候液當滿口,如逆吃物,下消用之隨盡。每用氣後,必須微調息使散,若不散,他日為瘡腫,終不為佳。須先以意在疾處攻擊之,徐徐用意攻擊令散,疾差已後,即不得注令留滯,當遣通遍身,微微如霧露是其常也。

收散俱歸海中。閉目為想,開目為存,存則不專乃著,著則氣滯。覺應則止,謂之常,覺覺而味謂之滯,候應專靜謂之守,流液滿口謂之報,報與應一也。朝飲少酒,暮食少面,不可多之。

太無先生服氣法

夫形之所恃者,氣也;氣之所依者,形也。氣全即形全,氣竭即形斃。是以攝生之士,莫不煉形養氣,以保其生,未有有形而無氣者,即氣之與形,相須而成,豈不皎然。余慕至道,備尋經訣,自行氣守真,向三十餘載,所聞所見,殊未愜心。大歷中偶羅浮山王公,自北嶽而返,倚策高郵,依然相顧,余奇之異人,延之與語,果然方外有道之君子也。哀余懇至,見授吐納,皆一二理身之要道也。心思罔極,非言詞所能盡。每雲道之要法,不在經書,悉傳口訣。其二景、五牙、六戊諸服氣,皆為外氣,外氣剛勁,非從中之事,未宜服也。至如內氣已正,是曰胎息,身中自有,非假外求。不得明師口訣,徒為勞苦,終無所成。今所撰錄,皆承師之旨,要以申明之,諒非愚蒙所自裁。王公常謂余曰:老君雲,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又曰,吾與天地,分一氣而自理焉,天地焉能死吾。斯真言要訣也。修奉之士,宜三復之。參承誘訓,敢不佩服!有偶得此訣者,慎勿輕傳,無或泄露,以致其殃耳。

修真服氣法:每日常卧,攝心絕想,閉氣握固,鼻引口吐,無令耳聞,唯是細微。滿即閉,使足心汗出,一至二數至百已上,閉極微吐之,引少氣還閉。熱即呵之,冷即吹之。能至千數,即不須糧食,亦不須葯,時飲一盞酒或水通腸耳。數至五千,則隨處出入,有功當自知也,則有入水卧功矣。夫服食養生,貴其有常,真氣既降,方有通感。豈有縱心嗜欲,而望靈仙羽化?必無此事也。但仙人至士,功行未滿,尚不能致,況凡俗人乎?但信老人言,勤行之,即當自知矣。

補膽氣法

此法乃靜功。功法見於氣功養生專著《黃庭五臟六腑真人玉軸經》。著述介紹參見「補心氣法」。

功效:久行此功,補膽氣而和體安神。

作法;正身端坐,意想北方,吸玄宮之黑氣(指北方自然之氣)入口九吞之,意念送入丹田,以補嘻之損。每季孟月作功。

熱點內容
道德與法治兩個女人 發布:2025-05-26 05:13:06 瀏覽:456
法官翻唱 發布:2025-05-26 05:00:58 瀏覽:5
皮城執法官技能加點s5 發布:2025-05-26 04:54:00 瀏覽:321
岳陽律師協會 發布:2025-05-26 04:53:05 瀏覽:455
按勞動法沒滿半年有陪償嗎 發布:2025-05-26 04:50:50 瀏覽:634
法治檢察院 發布:2025-05-26 04:46:41 瀏覽:962
企業道德缺失 發布:2025-05-26 04:26:47 瀏覽:753
2015經濟法考試 發布:2025-05-26 04:04:00 瀏覽:145
成立合資公司的法律條款 發布:2025-05-26 04:03:55 瀏覽:28
深圳市勞動合同法2018全文 發布:2025-05-26 04:03:52 瀏覽: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