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如何正確理解依法治國的含義

如何正確理解依法治國的含義

發布時間: 2021-11-26 00:42:41

『壹』 怎樣理解依法治國的涵義

依法治國抄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深刻理解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應注意把握:依法治國的主體是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也就是黨領導人民實行依法治國。依法治國的客體是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依法治國就是要保證對所有這些事業、事務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進行。依法治國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憲法和法律。我國憲法和法律體現了黨的主張和人民利益、人民意志的統一。

『貳』 什麼是「依法治國」我們應該怎樣理解

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版途徑和形式管理權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叄』 論述如何理解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

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這是因為我國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根基,是依法治國的總章程。
依法治國是一種治國思想體系、一種治國原則體系和一種治國制度體系的總成,包含有豐富的內容。在這一整套的龐大體系中,憲法佔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憲法是法治的標志,沒有憲法,就沒有法治,就不可能實行真正意義上的依法治國。在很大程度上講,依法治國就是依憲治國,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核心。

第一,沒有憲法,法治社會得以建立的民主政治就無法得到確認和保障。

民主政治是法治社會的基石,有了民主,法治社會才得以建立。一旦抽掉民主這塊基石,法治的大廈將會不復存在。憲法之所以在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中占據至高無上的地位,成為「法律中的法律」,是因為憲法直接捍衛著人民群眾在國家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捍衛著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沒有憲法,民主的事實無法得到法律的確認;沒有憲法,各項基本民主制度的建立,無法得到實現。

第二,檢驗一個國家是不是法治國家的標准,不在於它是否擁有完備的法律,而在於它是否擁有切實發揮作用的憲法。

一個國家擁有了憲法,也不等於它就是法治國家。判斷一個國家是不是法治國家的根本標准,在於是否有切實發揮作用的憲法。憲法能夠實實在在發揮作用的國家,就是憲政國家,也就是法治國家。

第三,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的各項權利不受侵犯,而憲法則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

依法治國的目的有很多,保障公民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權利的正當行使則是其根本的目的。

我國現行憲法,即1982年憲法,為了體現保障公民權利的原則,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放在「國家機構」之前,改革了以往放在「國家機構」之後的慣例。雖然只是次序的調整,但它反映了法治國家的一個基本原則——公民權利優於國家機構的權力,保障公民權利是建立國家的前提,國家機構是用來保障和實現公民權利的工具。

第四,「法律至上」是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但是沒有「憲法至上」,「法律至上」不可能實現。
「法律至上」的前提條件是「憲法至上」。在一個「憲法至上」的憲政國家裡,法律才是國王,法律才真正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無論什麼人、什麼階層、什麼政黨,都沒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權,都服從於法律;如果誰違反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第五,依法治國的一個重要出發點,是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而只有在一個憲政國家裡,「永久和平」才成為一個可以企及的目標。

『肆』 如何在四個全面的角度理解全面依法治國意義

。依法治國重在治理公權力,就是要把權力放進制度的籠子里,讓它受約束,讓它規范行使,讓它受到監督。
「全面依法治國」有標志性意義
治國理念與方式的重大轉變
「我們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而且是全面法治的轉變。」談到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王公義認為,這是我們治國理念和治國方式的重大轉變。他向記者談到,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創造,因為從過去重視以政治手段治理管理社會,到這次以法律手段管理社會是中國社會治理方式的重要轉變。同時,他認為,全面依法治國標志著以法治來治理社會取得重要進展,因為中國歷史上雖然也講過依法治國,但是都是人治下的法治,現在講全面的法治,這是歷史的很大進步。
全面理解「全面依法治國」
重點把握四個關鍵
如何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作用,甄貞認為,可以從四個關鍵來理解和把握。首先是中國特色,因為法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種成果,也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方式,我們黨選擇依法治國,實際上代表我們要走一條法治的治國之路。各個國家在治國的理念上選擇依法治國是理念的一種進步,但是具體方式應該結合各國的不同情況,因地制宜。所以,我們國家要走的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之路。

第二個關鍵就是堅持問題導向。整個依法治國在四中全會的《決定》中已經做了非常全面的部署,實際上包括了公民的守法,國家的科學立法,政府的依法執政,司法的公正司法,再有就是加強法律監督,這五大任務實際上在推進過程中還是遇到了很多的問題,這次推進依法治國關鍵是要從問題入手,要從解決這些已經存在的問題入手,使得依法治國更加深入。
依法治國重在治理公權力,這是需要把握的第三個關鍵。就是要把權力放進制度的籠子里,讓它受約束,讓它規范行使,讓它受到監督。所以依法治國的重點應該是重在治權。為了重在治權,我們既要強調權力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比如享有公權力的部門之間要互相的監督和制約。同時也要讓老百姓的私權力對公權力形成制約和監督,治權應該是依法治國的根本。
最後一個關鍵體現為中國特色的法律監督。檢察機關負有法律監督職責,而且《憲法》對國家的檢察機關也是這樣定位的,它是一個法律監督機關,對於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負有不可推卸的職責,在推進依法治國的時候,加強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作用,也是讓依法治國之路更有中國特色的一種表現。
「四個全面」相互促進
重點打好依法治國之「基礎」
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國與其他三個全面之間的關系,王公義在訪談中談到,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過程中如同「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缺一不可,兩個同時發展才能夠推動社會前進,小康社會才能實現。
如何認識依法治國與從嚴治黨二者關系,他認為,它們是唇齒相依、相輔相成的關系。因為黨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者,是依法治國的政治保障,也是「四個全面」之魂,如果沒有黨的領導,這「四個全面」很難實現的。所以沒有全面嚴格依法從嚴治黨的話就不會有全面依法治國,當然沒有全面依法治國也難以做到全面從嚴治黨,這是相輔相成,因為中國共產黨是我們領導的核心是先鋒隊,中國能不能建設好關鍵在黨,依法治國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最底線最基本的要求,而治黨一定比依法治國要求要高。
「中國的事兒要辦好,沒有黨的領導,沒有黨率先從嚴治黨、依法治黨的話,中國的建設是很難辦的。」王公義談到。依法執政非常關鍵,從嚴治黨才能保證依法執政。從嚴治黨治好了,依法執政搞好了、依法治國才能實現,否則這是實現不了的。談到實現全面小康社會,他認為,依法治國、深化改革、從嚴治黨是建設小康社會的最基本動力、最基本的保障和最基本的支撐,如果沒有全面的依法治國實現不了全面的小康社會,不可設想一個全面小康社會不是一個法治社會,是一個秩序比較混亂的,那不是小康社會,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它是一個基礎。 他們內部的關系是相輔相成,互相都是有影響和促進的。

『伍』 如何正確認識全面依法治國的必要性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高度出發,總結歷史經驗、順應人民願望和時代發展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門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決定,在我們黨和國家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意義重大而深遠。
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用「三個事關」「三個全面」「四個更好」深刻地闡明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決定》指出:「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決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決定》強調:「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大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和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全面理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必須深入領會《決定》提出的「三個事關」「三個全面」「四個更好」的深刻含義,重點要把握以下3個方面。
第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提高我黨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迫切要求。執政能力建設,是執政黨面臨的一個永恆課題,也是一項重大的現實課題。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執政能力建設。從掌握全國政權的那一天起,就為掌好權,執好政進行了不懈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也走過不少彎路,甚至出現了嚴重失誤。總結新中國成立65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執政的歷程,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法治更具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穩定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摒棄人治,厲行法治,著力解決好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關系問題,推進黨執政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以依法執政促進和保障科學執政、民主執政。這個問題解決不好,不僅談不上提高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甚至有失去執政地位的危險。鄧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當前,我們黨所處的執政方位和執政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我們黨要提高執政能力、鞏固執政地位,實現長期執政,就必須更加自覺地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推進黨執政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提高依法治國、依法執政水平,鞏固黨執政的法治基礎。具體來講,就是要把依法治國、依法執政水平,鞏固黨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統一起來,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於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於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於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善於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維護中央權威、維護全黨全國團結統一。
第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實現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制度是重要的基礎,也是重要的保障。而衡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制度健全與否,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看它的法治體系是否健全。法治體系既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制度合法性、穩定性的重要支撐。古人講:「法者,國家所以公布大信於天下。」法治健全,國家就有信譽,政府就有威信,社會就有秩序,人民就有信心。人民對現實安心,對未來有信心,才能集中精力謀發展、促發展,國家才能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法治興衰同國家治亂息息相關,沒有哪一個國家不厲行法治而強盛的。我國歷來有「有家有國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和患不安」的思想,就是要告誡治國者必須重視建章立制,通過制度來確保社會公正和人民安居樂業。應該說,經過長期探索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已經 確立並不斷完善,但從歷史發展、實踐發展的視角來看,從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來看,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任務還很艱巨很緊迫。我們要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和人民安居樂業,必須加強制度建設,打牢制度基礎,增強指導供給,強化制度保障。黨中央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部署,一個重要的戰略意圖就是通過健全社會主義法治,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通過制度來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和中華民族長遠發展。
第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迫切要求。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面臨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能不能有效解決我國發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化解來自各方的風險和挑戰,直接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依託。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決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更加註重運用法律的准繩去衡量、規范、引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更加註重運用法治的方式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確保順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陸』 如何理解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

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這是因為我國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根基,是依法治國的總章程。中共中央依據法律程序,把十六大確定的重大理論觀點和重大方針政策寫入憲法,正是依法治國的體現。

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居於首要地位。首先它規定國家生活中的根本問題;其次,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率;再次,它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為嚴格,以保證憲法的權威性和穩定性以及國家長治久安。

憲法是最高的行為准則。首先,憲法是一切國家機關的最高行為准則。各種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國家權利的最高原則,是遵守憲法和法律,依據憲法和法律治理國家。其次,憲法是一切團體和組織的最高行為准則。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也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再次,憲法是全體公民的最高行為准則。任何人無論職位多高、功勞大小,都不能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現行憲法是1982憲法,其後又經過了三次必要的修改,補充完善了一系列重要內容。黨的十六大提出的重大理論觀點和重大方針政策依照法律程序寫入憲法,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法律保證,有利於貫徹依憲治國的指導思想。

『柒』 如何理解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內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容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統統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簡而言之,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法律來治理國家。它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但是我們也應該現實點兒,從古至今,那又不徇私枉法的官民呀!能怎麼做,那就是要麼有耐心有錢把那些違法犯罪的人依法處理,要麼就是和電視演的一樣,到處去告,一直到告到他們為止。
文科生嗎?努力……

熱點內容
淺談非獨立法人的實驗室 發布:2025-05-25 23:58:26 瀏覽:172
八符格書法官網 發布:2025-05-25 23:57:44 瀏覽:529
克隆與倫理道德 發布:2025-05-25 23:50:40 瀏覽:763
任丘法院劉 發布:2025-05-25 23:50:27 瀏覽:262
行政法規哪裡可以修改 發布:2025-05-25 23:39:58 瀏覽:500
屏南法官 發布:2025-05-25 23:38:19 瀏覽:554
勞動法曠工處理辦法 發布:2025-05-25 23:28:21 瀏覽:157
有關中學生法律知識的意見 發布:2025-05-25 23:00:05 瀏覽:838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生育保險 發布:2025-05-25 23:00:04 瀏覽:488
射陽離婚律師 發布:2025-05-25 22:53:21 瀏覽: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