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道德經
A. 清朝保和殿大學士有幾人
15人,分別是:額色黑、成克鞏、索額圖、李霨、魏裔介、杜立德、衛周祚、王熙、梁清標、吳琠、馬齊、張廷玉、鄂爾泰、訥親、傅恆。
1、成克鞏
成克鞏(1608—1691)字子固,直隸大名人,清朝大臣。歷充《太宗實錄》、《太祖聖訓》、《太宗聖訓》總裁。父基命,明大學士。克鞏崇禎十六年進士,改庶吉士。避亂里居。
明崇禎十六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清後,在順治朝歷任國史院檢討、秘書院侍讀學士、宏文院學士、吏部侍郎、吏部尚書、秘書院大學士、加太子太保、攝左都御史、少保、保和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少傅兼太子太傅等職。
順治十八年,聖祖即位,復為國史院大學士。康熙元年,調秘書院大學士。康熙二年,乞休回籍。康熙三十年卒。
關於成克鞏生平著作,《清史稿》藝文志載其著有《倫史》五十卷,《四庫全書》載其輯有《御定道德經注》二卷,《晚晴簃詩匯》謂其有《清慎堂集》。
2、額色黑
額色黑(?-1661年),富察氏,滿洲鑲白旗人,清朝初期大臣。順治五年,遷刑部啟心郎。八年,擢內國史院大學士,世職累進一等阿達哈哈番。十三年,命往朝鮮讞獄。
十五年,改保和殿大學士。額色赫再主會試,修太宗實錄,輯太祖、太宗聖訓,纂資政要覽,並充總裁官,累加少師兼太子太師。十八年,卒,謚文恪。雍正年間,入祭祀賢良祠。
3、馬齊
富察·馬齊(1652~1739年),滿洲鑲黃旗人。清朝外戚大臣,戶部尚書米思翰次子,孝賢純皇後的父。
憑借門蔭,取得監生資格,授工部員外郎,遷郎中、內閣侍讀學士。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出任山西巡撫,歷任左都御史、兵部尚書、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太子太保。
雍正帝即位後,任總理事務王大臣之職,參與中俄《布連斯奇條約》的交涉工作。雍正帝駕崩後,稱病隱退。
乾隆四年(1739年),去世,享年八十七,謚號文穆。
4、鄂爾泰
鄂爾泰(1677—1745年),西林覺羅氏,字毅庵,滿洲鑲藍旗人。清朝中期名臣,國子祭酒鄂拜之子,與田文鏡、李衛並為雍正帝心腹。
鄂爾泰先人投歸清太祖,為世管佐領。祖父圖彥突官戶部郎中。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鄂爾泰二十歲中舉,進入仕途。二十一歲,襲佐領世職,充任侍衛,累任內務府員外郎。
鄂爾泰官運的轉機是在雍正繼位之時。雍正三年(1725年),拜廣西巡撫。雍正四年(1726年)調任雲貴總督,兼轄廣西,他在雲南實行設置州縣、改土歸流,加強中央對西南地區的統治。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駕崩,與張廷玉等同受遺命輔政,擔任總理事務大臣,歷任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經筵講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銜太子太傅,充國史館、三禮館、玉牒館總裁,賜號襄勤伯。
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享年六十六歲,謚號文端,配享太廟,入祀京師賢良祠。乾隆二十年(1755年),坐胡中藻獄,被撤出賢良祠,鄂爾泰著有《西林遺稿》。雍正帝編著的《硃批諭旨》,收有《鄂爾泰奏摺》,匯集了他在雲貴廣西總督任上的奏疏。
5、富察·傅恆
富察·傅恆(約1720~1770年),字春和,滿洲鑲黃旗人。清朝外戚、名將,戶部尚書米思翰之孫,察哈爾總管李榮保第九子,清高宗孝賢純皇後之弟。
初為藍翎侍衛、山西巡撫、總管內務府大臣,累遷戶部尚書等職,乾隆十三年(1748年),督師指揮大小金川之役,降服莎羅奔父子。
乾隆十九年(1754年),力主攻打伊犁,平息准噶爾部叛亂,擔任《平定準噶爾方略正編》、《平定準噶爾方略前編》、《平定準噶爾方略續編》正總裁,撰寫《欽定旗務則例》、《西域圖志》、《御批歷代通鑒輯覽》等書。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擔任經略,督師雲南。次年四月,率領京師及滿蒙士兵,分三路入緬作戰,身患重疾,仍督軍進攻,屢敗緬軍。
後與雲貴總督阿桂合攻老官屯不下,遂乘緬甸遣使請和,上疏奏請罷兵,授一等忠勇公、領班軍機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士。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二月,班師回朝,不久病卒。乾隆皇帝親臨府邸奠酒,謚號文忠。嘉慶元年(1796年)五月,其子福康安平苗之功,贈郡王銜,配享太廟,入祀賢良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朝大學士列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富察·傅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鄂爾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富察·馬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額色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成克鞏
B. 《論語》相關
編輯本段論語簡介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以語錄和對話文體,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應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論語》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於此。《論語》一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又善於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征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淵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訒」。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是為今本《論語》。《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五四運動以後,《論語》作為封建文化的象徵被列為批判否定的對象,爾後雖有新儒學的研究與萌生,但在中國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國並未形成新的氣候。時代的發展,社會的前進,不能不使人們重新選擇新生的思想文化,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社會主義新文化的誕生與發展。
然而,嚴峻的事實是,一個新型的社會,特別是當它步入正常發展軌道的時候,不能不對自己的民族精神及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反思,這是任何一個社會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所不能忽視的重要環節。特別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們重新認識,重新探索。這使我想到人類的共性與個性,文化的共性與個性,民族文化的辯證否定本性。同時,也使我感到毛澤東「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思想的價值之所在。
事實上,當我們擺脫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真正確立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並用它剖析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就會發現其中的精華,《論語》便是其中之一。不可否認,《論語》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極之處,但它所反映出來的兩千多年前的社會人生精論,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華民族文明程度的歷史展示。即使今天處在改革開放、經濟騰飛、文化發展的時代大潮中,《論語》中的許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時代價值。1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稱為孔二,春秋後期魯國人,漢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歷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編輯本段「論語」雜談
(一)「論語」命名的意義和來由
《論語》是這樣一部書,它記載著孔子的言語行事,也記載著孔子的著名學生的言語行事。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說: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文選·辨命論注》引《傅子》也說:
「昔仲尼既沒,仲弓之徒追論夫子之言,謂之《論語》。」
從這兩段話里,我們得到兩點概念:(1)「論語」的「論」是「論纂」的意思,「論語」的「語」是「語言」的意思。「論語」就是把「接聞於夫子之語」「論纂」起來的意思。(2)「論語」的名字是當時就有的,不是後來別人給它的。
關於「論語」命名的意義,後來還有些不同的說法,譬如劉熙在《釋名·釋典·藝》中說:「《論語》,記孔子與弟子所語之言也。論,倫也,有倫理也。語,敘也,敘己所欲說也。」那麼,「論語」的意義便是「有條理地敘述自己的話」。說到這里,誰都不免會問一句:難道除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外,別人說的話都不是「有條理的敘述」嗎?如果不是這樣,那麼「論語」這樣的命名有什麼意義呢?可見劉熙這一解釋是很牽強的。(《釋名》的訓詁名物,以音訓為主,其中不少牽強附會的地方。)還有把「論」解釋為「討論」的,說「論語」是「討論文義」的書,何異孫的《十一經問對》便是如是主張,更是後出的主觀看法了。
關於《論語》命名的來由,也有不同的說法。王充在《論衡·正說篇》便說:「初,孔子孫孔安國以教魯人扶卿,官至荊州刺史,始曰《論語》。」似乎是《論語》之名要到漢武帝時才由孔安國、扶卿給它的。這一說法不但和劉歆、班固的說法不同,而且也未必與事實相合。《禮記·坊記》中有這樣一段話:
「子雲:君子弛其親之過而敬其美。《論語》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坊記》的著作年代我們目前雖然還不能確定,但不會在漢武帝以後,是可以斷言的。因之,《論衡》的這一說法也未必可靠。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論語」這一書名是當日的編纂者給它命名的,意義是語言的論纂。
(二)「論語」的作者和編著年代
《論語》又是若干斷片的篇章集合體。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麼道理;就是前後兩章間,也不一定有什麼關聯。而且這些斷片的篇章絕不是一個人的手筆。《論語》一書,篇幅不多,卻出現了不少次的重復的章節。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如「巧言令色鮮矣仁」一章,先見於《學而篇第一》,又重出於《陽貨篇第十七》;「博學於文」一章,先見於《雍也篇第六》,又重出於《顏淵篇第十二》。又有基本上是重復只是詳略不同的,如「君子不重」章,《學而篇第一》多出十一字,《子罕篇第九》只載「主忠信」以下的十四個字;「父在觀其志」章,《學而篇第一》多出十字,《里仁篇第四》只載「三年」以下的十二字。還有一個意思,卻有各種記載的,如《里仁篇第四》說:「不患莫己知,求可為也。」《憲問篇第十四》又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衛靈公篇第十五》又說:「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如果加上《學而篇第一》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便是重復四次。這種現象只能作一個合理的推論:孔子的言論,當時弟子各有記載,後來才匯集成書。所以《論語》一書絕不能看成某一個人的著作。
那麼,《論語》的作者是一些什麼人呢?其中當然有孔子的學生。今天可以窺測得到的有兩章。一章在《子罕篇第九》:
「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
「牢」是人名,相傳他姓琴,字子開,又字子張(這一說法最初見於王肅的偽《孔子家語》,因此王引之的《經義述聞》和劉寶楠的《論語正義》都對它懷疑,認為琴牢和琴張是不同的兩個人)。不論這一傳說是否可靠,但這里不稱姓氏只稱名,這種記述方式和《論語》的一般體例是不相吻合的。因此,便可以作這樣的推論,這一章是琴牢的本人的記載,編輯《論語》的人,「直取其所記而載之耳」(日本學者安井息軒《論語集說》中語)。另一章就是《憲問篇第十四》的第一章: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憲」是原憲,字子思,也就是《雍也篇第六》的「原思之為宰」的原思。這里也去姓稱名,不稱字,顯然和《論語》的一般體例不合,因此也可以推論,這是原憲自己的筆墨。
《論語》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學生之手,而且還出自他不同的再傳弟子之手。這裡面不少是曾參的學生的記載。象《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覆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不能不說是曾參的門弟子的記載。又如《子張篇第十九》: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歟,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歟,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這一段又象子張或者子夏的學生的記載。又如《先進篇第十一》的第五章和第十三章: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問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
孔子稱學生從來直呼其名,獨獨這里對閔損稱字,不能不啟人疑竇。有人說,這是「孔子述時人之言」,從上下文意來看,這一解釋不可憑信,崔述在《論語余說》中加以駁斥是正確的。我認為這一章可能就是閔損的學生所追記的,因而有這一不經意的失實,至於《閔子侍側》一章,不但閔子騫稱「子」,而且列在子路、冉有、子貢三人之前,都是難以理解的,以年齡而論,子路最長;以仕宦而論,閔子更趕不上這三人。他憑什麼能在這一段記載上居於首位而且得著「子」的尊稱呢?合理的推論是,這也是閔子騫的學生把平日聞於老師之言追記下來而成的。
《論語》一書有孔子弟子的筆墨,也有孔子再傳弟子的筆墨,那麼,著作年代便有先後了。這一點,從詞義的運用上也適當地反映了出來,譬如「夫子」一詞,在較早的年代一般指第三者,相當於「他老人家」,直到戰國,才普遍用為第二人稱的表敬代詞,相當於「你老人家」。《論語》的一般用法都是相當於「他老人家」的,孔子學生當面稱孔子為「子」,背後才稱「夫子」,別人對孔子也是背面才稱「夫子」,孔子稱別人也是背面才稱「夫子」。只是《陽貨篇第十七》中有兩處例外,言偃對孔子說,「昔者偃也聞諸夫子」;子路對孔子也說,「昔者由也聞諸於夫子」,都城是當面稱「夫子」,「夫子」用如「你老人家」,開戰國時運用「夫子」一詞的詞義之端。崔述在《洙泗信錄》據此斷定《論語》的少數篇章的「駁雜」,固然未免武斷;但《論語》的著筆有先有後,其間相距或者不止於三、五十年,似乎可以由此窺測得到。
《論語》一書,既然成於很多人之手,而且這些作者的年代相去或者不止於三、五十年,那麼,這里後編定者是誰呢?自唐人柳宗元以來,很多學者都疑心是由曾參的學生所編定的,我看很有道理。第一《論語》不但對曾參無一處不稱「子」,而且記載他的言行和孔子其他弟子比較起來為最多。除開和孔子問答之詞以外,單獨記載曾參言行的,還有《學而篇》兩章,《泰伯篇》五章,《顏淵篇》一章,《憲問篇》和孔子的話合並的一章,《子張篇》四章,總共十三章。第二,在孔子弟子中不但曾參最年輕,而且有一章還記載著曾參將死之前對孟敬子的一段話。孟敬子是魯國大夫孟武伯的兒子仲孫捷的謚號。假定曾參死在魯元公元年(周考王五年,紀元前四三六年。這是依《闕里文獻考》「曾子年七十而卒」一語推定的),則孟敬子之死更在其後,那麼,這一事的敘述者一定是在孟敬子死後才著筆的。孟敬子的年歲我們已難考定,但《檀弓》記載著當魯悼公死時,孟敬子對季昭子的一番話,可見當曾子年近七十之時,孟敬子已是魯國的執政大臣之一了。則這一段記載之為曾子弟子所記,毫無可疑。《論語》所敘的人物和事跡,再沒有比這更晚的,那麼,《論語》的編定者或者就是這班曾參的學生。因此,我們說《論語》的著筆當開始於春秋末期,而編輯成書則在戰國初期,大概是接近於歷史事實的。
(三)「論語」版本和真偽
《論語》到漢朝,有三種不同的本子:(1)《魯論語》二十篇;(2)《齊論語》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魯論語》相同,但是多出《問王》和《知道》兩篇;(3)《古文論語》二十一篇,也沒有《問王》和《知道》兩篇,但是把《堯曰篇》的「子張問」另分為一篇,於是有了兩個《子張篇》。篇次也和《齊論》、《魯論》不一樣,文字不同的計四百多字。
《魯論》和《齊論》最初各有師傳,到西漢末年,安昌候張禹先學習了《魯論》,後來又講習《齊論》,於是把兩個本子融合為一,但是篇目以《魯論》為根據,「采獲所安」,號為《張候論》。張禹是漢成帝的師傅,其時極為尊貴,所以他的這一個本子便為當時一般儒生所尊奉,後漢靈帝時所刻的《嘉平石經》就是用的《張候論》。
《古文論語》是在漢景帝時由魯恭王劉余在孔子舊宅壁中發現的,當時並沒有傳授。何晏《論語集解·序》說:「《古論》,唯博士孔安國為之訓解,而世不傳。」《論語集解》並經常引用了孔安國的《注》。但孔安國是否曾為《論語》作訓解,《集解》中的孔安國說是否偽作,陳鱣的《論語古訓·自序》已有懷疑,沈濤的《論語孔注辨偽》認為就是何晏自己的偽造品,丁晏的《論語孔注證偽》由認為出於王肅之手。這一官司我們且不去管它。直到東漢末年,大學者鄭玄《論語注》以《張候論》為依據,參照《齊論》、《古論》,作了《論語注》。在殘存的鄭玄《論語注》中我們還可以窺見魯、齊、古三種《論語》本子的異同,然而,我們今天所用的《論語》本子,基本上就是《張候論》。於是懷疑《論語》的人便在這里抓住它作話柄。張禹這個人實際上夠不上說是一位「經師」,只是一個無恥的政客,附會王氏,保全富貴,當時便被斥為「佞臣」,所以崔述在《論語源流附考》中竟說:「《公山》、《佛肸》兩章安知非其有意采之以入《魯論》為己解嘲乎?」但是,崔述的話縱然不為無理,而《論語》的篇章仍然不能說有後人所杜撰的東西在內,頂多隻是說有摻雜著孔門弟子以及再傳弟子之中的不同傳說而已。
如果我們要研究孔子,仍然只能以《論語》為最可信賴的材料。無論如何,《論語》的成書要在《左傳》之前,我很同意劉寶楠在《論語正義》(《公山章》)的主張,我們應該相信論語來補充《左傳》,不應該根據《左傳》來懷疑《論語》。至於崔述於後代的封建道德作為標准,以此來范圍孔子,來測量《論語》的真偽,純駁,更是不公平和不客觀的。
(四)略談古今「論語」的注釋書籍
《論語》自漢代以來,便有不少人註解它。《論語》和《孝經》是漢朝初學者必讀書,一定要先讀這兩部書,才進而學習「五經」,「五經」就是今天的《詩經》、《尚書》(除去偽古文)、《易經》、《儀禮》和《春秋》。看來,《論語》是漢人的啟蒙書的一種。漢朝人所注釋的《論語》,基本上全部亡佚,今日所殘存的,以鄭玄(127—200,《後漢書》有傳)注為較多,因為敦煌和日本發現了一些唐寫本的殘卷。估計十存六七;其他各家,在何晏(190—249年)《論語集解》以後,就多半隻存於《論語集解》中。現在《十三經註疏·論語註疏》就用何晏《集解》,宋人邢昺(932—1010年,《宋史》有傳)的《疏》。至於何晏、邢昺前後還有不少專注《論語》的書,可以參看清人朱彝尊(1629—1709年,《清史稿》有傳)《經義考》,紀盷(1724—1805年)等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及唐陸德明(550左右—630年左右。《新唐書》對他的生卒年並沒有明確記載,此由《冊府元龜》卷九十七推而估計之)《經典釋文序錄》和吳檢齋(承仕)師的《疏證》。
關於《論語》的書,真是汗牛充棟,舉不勝舉。讀者如果認為看了《論語譯注》還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可以再看下列幾種書:
(1)《論語註疏》——即何晏集解、邢昺疏,在《十三經註疏》中,除武英殿本外,其他各本多沿襲阮元南昌刻本,因它有《校勘記》,可以參考,基本文文字出現於《校勘記》的,便在那文字句右側用小圈作標識,便於查考。
(2)《論語集注》——宋朱熹(1130—1200年)從《禮記》中抽出《大學》和《中庸》,合《論語》、《孟子》為《四書》,自己用很大功力做《集注》。固然有很多封建道德迂腐之論,朱熹本人也是個客觀唯心主義者。但一則自明朝以至清末,科舉考試,題目都從《四書》中出,所做文章的義理,也不能違背朱熹的見解,這叫做「代聖人立言」,影響很大。二則朱熹對於《論語》,不但講「義理」,也注意訓詁。所以這書無妨參看。
(3)劉寶楠(1791—1855年)《論語正義》——清代的儒生大多不滿意於唐、宋人的註疏,所以陳奐(1786—1863年)作《毛詩傳疏》,焦循(1763—1820年)作《孟子正義》。劉寶楠便依焦循作《孟子正義》之法,作《論語正義》,因病而停筆,由他的兒子劉恭冕(1821—1880年)繼續寫定。所以這書實際是劉寶楠父子二人所共著。徵引廣博,折中大體恰當。只因學問日益進展,當日的好書,今天便函可以指出不少缺點,但參考價值仍然不少。
(4)程樹德《論語集釋》。此書在《例言》中已有論述,不再重復。
(5)楊樹達(1885—1956年),《論語疏證》。這書把三國以前所有徵引《論語》或者和《論語》的有關資料都依《論語》原文疏列,有時出己意,加案語。值得參考。
(6)楊伯峻《論語譯注》。楊伯峻先生是一位語言學家,在古漢語語法和虛詞的研究方面頗有建樹。楊伯峻先生的學術背景及其家學淵源,使他在註解《論語》、《孟子》和《春秋左傳》等古籍時顯得游刃有餘。他的《論語譯注》注重字音詞義、語法規律、修辭規律及名物制度、風俗習慣等的考證,論證周詳、語言流暢,表述清晰准確,不但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更是普通讀者了解《論語》的一本入門參考書。當然,《論語譯注》在今天來看也是瑕瑜互見的。
編輯本段論語思想
編輯本段1、《論語》書中的「鬼神」思想
鬼神思想是人類對自然現象神秘恐懼心理的表現,也是人類對人生命運的一種虛幻寄託。就是在科學發展的今天,當代人的鬼神思想也時有所現,甚至人造神的現象也屢有發生。那麼,鬼神現象是否存在?科學的結論是否定的。那麼當代人為什麼還有鬼神觀念,甚至有的人深信不疑呢?這是社會存在與人心理的復雜性以及人的素質的缺陷性所致。然而作為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在巫鬼勢力旺盛、自然科學極不發達的時代,孔子是怎樣看待鬼神的呢?孔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主張「敬鬼神而遠之」(《雍也》)。表明孔子對鬼神採取了非常慎重的態度。鬼神是否存在,孔子並未多加評說,也不反對別人對鬼神的信奉,而是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同時,孔子平時也不談論怪異、暴力、叛亂、鬼神,他認為這些都是對人無益的事情。有一次,孔子生病,子路請求代老師禱告。孔子說:「有這回事嗎?」子路回答道:「有的。《誄》文上說:『為你向天神地祗禱告』。」孔子說:「如果是這樣,我早就禱告過了,可為什麼還會生病?」還有一次,季路請教怎樣事奉鬼神,孔子說:「活人我還不能事奉,怎麼能去事奉鬼神?」孔子雖然不反對別人信奉鬼神,但作為他自己對鬼神是抱有懷疑態度的,雖然他不能證明鬼神是否存在,但他自己是不相信鬼神的。這說明孔子已具有無神論的思想萌芽,體現了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這作為孔子的世界觀,對其思想具有重要影響。
編輯本段2、關於如何做人的思想及其價值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鑒意義。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隻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幸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季氏》)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那麼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也就是說,只有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可見「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修身」、「克己」的結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准,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即剛強、果斷、質朴、語言謙虛的人接近於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准,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當然,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顏淵》)即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培養仁德。而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希望達到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述而》)即:志向在於道,根據在於德,憑籍在於仁,活動在於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那麼孔子為什麼強調做人要全面發展呢?這里體現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的認識,以及個人修養的相互制約作用,他說:「舉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即:詩歌可以振奮人的精神,禮節可以堅定人的情操,音樂可以促進人們事業的成功。所以,對於個人修養來說,全面發展顯得極為重要
C. 北京故宮簡介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
故宮平面圖
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相傳故宮一共有9999.5間,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故宮的建築依據其布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外朝」與「內廷」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以北為內廷。故宮外朝、內廷的建築氣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也稱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此外兩翼東有文華殿、文淵閣、上駟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內務府等建築。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後三宮為中心,兩翼為養心殿、東、西六宮、齋宮、毓慶宮,後有御花園。是封建帝王與後妃居住之所。內廷東部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退位後養老而修建。內廷西部有慈寧宮、壽安宮等。此外還有重華宮,北五所等建築。
D. 道德經全文不要有錯別字
畢業論文寫這個,有好多版本要哪個? 通行本也分好多呢,我個人推薦王弼注本,武英殿本就不錯。
以下是自己校對過好多遍地繁體版。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梲之 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為乎 生之 畜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 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 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 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 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 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命曰常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王 王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沒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大上下知有之 其次親而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儽儽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 俗人昭昭 我獨若昏 俗人察察 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 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 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 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 枉則直 窪則盈 敝則新 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 曰餘食贅行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 善言無瑕讁 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 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 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 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 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 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 或強或羸或挫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 不祥之器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 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 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 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 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 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常無欲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 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 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 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 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 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 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質真若渝 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辯若訥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 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 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 歙歙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 聖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 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 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朝甚除 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誇盜 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脫 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 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 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 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 和之至也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 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 解其分 和其光 同其塵 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 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雲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 正復為奇 善復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劌 直而不肆 光而不燿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唯嗇是謂早服 早服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 長生久視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 天下之交 天下之牝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 則取小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 善人之寶 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 故終無難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 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 與物反矣 然後乃至大順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 儉故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 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 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與 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 是謂配天古之極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 攘無臂扔無敵 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夫唯不厭 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 自愛不自貴 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 勇於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不言而善應 不召而自來 繟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 木強則兵 強大處下 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 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 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 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 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聖人不積 既以為人己愈有 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E. 查找有關圖片和資料,更詳細的了解故宮的建築及布局,然後採用與文本不同的順序進行口頭介紹故宮.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
故宮的建築依據其布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外朝」與「內廷」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以北為內廷。故宮外朝、內廷的建築氣氛迥然不同。[6]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位於整座皇宮的中軸線,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也稱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此外兩翼東有文華殿、文淵閣、上駟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內務府等建築。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後三宮為中心,兩翼為養心殿、東六宮、西六宮、齋宮、毓慶宮,後有御花園。是封建帝王與後妃居住、遊玩之所。內廷東部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退位後養老而修建。內廷西部有慈寧宮、壽安宮等。此外還有重華宮,北五所等建築。
F. 故宮的前三殿和後三宮是什麼來
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
一、前三殿
1、太和殿
太和殿矗立在紫禁城中央,京城的中軸子午線沿著龍紋石雕御路升上三台,從天子寶座下穿過。每當大典之際,鳴鍾擊鼓,禮樂齊奏,帝王御殿升座,君臨天下,接受王公和百官的朝賀,極顯其尊貴和威嚴。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殿宇,也是中國現存規制最高的古代宮殿建築。大殿內外飾以成千上萬條金龍紋,屋脊角安設十個脊獸,在現存古建築中僅此一例。
2、中和殿
中和殿位處太和殿與保和殿之間,彷彿古代尊貴的「工」字形殿中間穿廊的作用。初建於明永樂年(15世紀初),初名華蓋殿,後幾經災毀和修建。明嘉靖年重建後改名中極殿,清順治帝入主紫禁城後改名中和殿,意為秉中庸之道,求天下和順。
中和殿四面門窗的形製取自古代的「明堂」。皇帝在升太和殿舉行大典前,先在此暫憩,並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或於親祭等大禮前在此檢閱祝文、奏書之類的准備工作。
3、保和殿
保和殿是三台上的第三座大殿,清代最終定名為保和殿,意為保持心志純一,共享天下和諧。 明代,舉行朝典前,皇帝從乾清宮升至此殿更衣。清初,後三宮修復前,順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順治帝的大婚也在此舉行。
二、後三宮
1、乾清宮
乾清門內即為乾清宮院落,後三宮區的第一個院落,這里是皇帝的正寢居所。乾清宮東西兩側為昭仁、弘德兩座便殿。圍繞乾清宮院落的廡房設有管理御膳、御茶、御葯、御用衣冠、御用文具等等各類機構。清代,康熙帝將皇子的課堂上書房也設在這里。
2、交泰殿
交泰殿為皇後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清代,於此殿貯清二十五寶璽。每年正月,由欽天監選擇吉日吉時,設案開封陳寶,皇帝來此拈香行禮。清世祖所立「內宮不許干預政事」的鐵牌曾立於此殿。皇帝大婚時,皇後的冊、寶安設殿內左右案上。
3、坤寧宮
坤寧宮改建後,即成為清宮薩滿祭祀的主要場所,其中宮的地位並未改變。康熙四年(1665年)玄燁大婚時,太皇太後指定大婚在坤寧宮行合巹禮。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大婚,溥儀結婚也都是在坤寧宮舉行。
(6)武英殿道德經擴展閱讀:
前三殿區位於故宮南部的正中,是北京城中軸線上最恢宏壯麗的建築篇章。這一區域分為三個巨大的院落,依次為太和門廣場、太和殿廣場以及三台,自南向北排布在中軸線上。這里坐落著最尊貴、最宏偉、等級最高的宮殿。
其中,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高踞於巨大的三層漢白玉石台基上,形成紫禁城宮殿中央的巔峰。過去,皇帝在這里舉行最隆重的大朝典禮。
後三宮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宮及其相關區域的總稱,包括南起乾清門前的廣場,北至坤寧門,以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為主的位於中軸線上的大宮殿院落。這里座落著紫禁城的主人——皇帝和皇後的正寢宮殿。
後三宮位於前三殿後中軸線上,是內廷中心建築。以門廡相圍,平面呈矩形,南北長約220m,東西寬約120m,佔地面積26000㎡,房屋420餘間。
G. 平生皆被功名誤,百無一用是書生出自哪裡
黃景仁,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北宋詩人黃庭堅的後裔。4歲喪父,16歲應童子試,三千人中名列第一,17歲補博士弟子員,但從此屢應鄉試都不中。乾隆三十三年(1768),黃景仁20歲時即開始浪遊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曾在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太平知府沈業富、安徽學政朱筠幕中為客。在朱筠幕,於採石磯的太白樓宴會上即席所賦《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樓醉中作歌》詩傳誦一時。乾隆四十年(1775),27歲時赴北京,次年應乾隆帝東巡召試取二等,授武英殿書簽官。33歲時,游西安,客陝西巡撫畢沅幕。明年回京師,為候補丞,未補官。乾隆四十八年(1783),黃景仁35歲,為債家所迫,抱病再赴西安,至山西解州運城,病逝於河東鹽運使沈業富官署中。
原文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招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H. 「破天下之至巧者以拙,馭天下之至紛者以靜」是什麼意思
以拙和誠,來應對天下的機巧鑽營(以拙攻巧),以冷靜和淡泊,來應對天下紛亂復雜(以靜制動)。
I. 曾國藩家書一則中「凡仕宦之家……則人德之基也」的翻譯
翻譯:凡是當官的人家,由節儉到奢侈的生活容易,由奢侈返回節儉的日子艱難。你尚且年紀小,切記不可以貪愛奢華的事物,不可以懶惰成為習慣,無論大戶人家或小戶人家,官員、農民、工人、商人,勤勞苦幹而節儉的沒有不興旺的,驕傲奢侈懶惰的沒有不敗光的。
你讀書寫字,都沒不能間斷,早上要早起,不要墜了你祖先一直相傳下來的家風。我們叔輩父輩,都是黎明時段就起床了,你都知道的。
凡是富貴功名,這些都是命里註定的,一半是人力而為,一半則聽天行事。只有學習聖賢的作風,全都是你自己拿主意,跟天命沒有關系。
我有學習成為聖賢的志向,年少時欠缺嫻靜的能力,直到現在仍然免不了有時會言語、行動兒戲。你應該端正你的舉止,不要隨便說話,則是人的德行的基石。
原句: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爾讀書寫字,不可間斷,早晨要早起,莫墜高曾祖考以來相傳之家風。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爾之所知也。
凡富貴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學作聖賢,全由自己作主,不與天命相干涉。吾有志學為聖賢,少時欠居敬工夫,至今猶不免偶有戲言戲動。宜舉止端莊,言不妄發,則入德之基也。
出自:曾國藩[近代]《曾國藩家書》。
(9)武英殿道德經擴展閱讀:
文章歷史背景
曾國藩早年致力學問,其學術研究從歷史、古文到書法、理學以及各種典章制度。
他渴望多做學問,與當朝大學問家梅曾亮、何紹基等名士媲美,但他最終沒有成為一位著述豐富的大學者,主要原因是他還來不及著書立說,就已升至二品高官,從此忙於官場之爭,再後來投身於戎馬征戰之中,使他不可能固守書苑,一心研究學問。
當代著名學者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有兩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國藩家書》。」今人可以《曾國藩家書》研究學習。它記述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他從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是後人研究曾國藩思想的寶貴資料。
曾國藩在攻克天京後,權勢極大,功高震主,清朝對其極不放心。咸豐帝曾在湘軍克復武漢時嘆道:「去了半個洪秀全,來了一個曾國藩。」
曾國藩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歷史知識,熟悉歷代掌故,因而在擊敗太平天國後一方面自裁湘軍,一方面把家書刊行問世,藉以表明自己忠心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
曾國藩家書自時起便風靡流行,歷久不衰。後經多家取捨整理,形成多種版本。
總的說來,他的家書現存1400多篇,從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歷時30年,其內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財、治學、治軍、為政等方面。
這些家書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實而又生動的生活寶鑒。
《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和清朝社會末期的重要資料。曾國藩繼桐城派之後,溯源經史,別立湘鄉派,行文鎮定,形式自由,於點點滴滴的真實生活中見真情、蘊良知,充分體現了他「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
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
J. 故宮里都有哪些宮殿都有什麼作用
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
1、乾清宮
乾清宮是內廷正殿,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批閱各種奏章的地方,後來還在這里接見外國使節。
清朝康熙皇帝以前,這里沿襲明制,清朝順治、康熙年間,乾清宮與政務關系相當密切,皇帝在這里讀書學習、批閱奏章、召見官員、接見外國使節以及舉行內廷典禮和家宴。
自雍正皇帝移住養心殿以後,這里即作為皇帝召見廷臣、批閱奏章、處理日常政務、接見外藩屬國陪臣和歲時受賀、舉行宴筵的重要場所。
一些日常辦事機構,包括皇子讀書的上書房,也都遷入乾清宮周圍的廡房,乾清宮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強。
清朝時,乾清宮還是皇帝死後停放靈樞的地方。即使皇帝死在其它地方,也要先把他的靈樞(也稱梓宮)運往乾清宮停放幾天,再轉至景山內的觀德殿,最後正式出殯。
順治皇帝死在養心殿,康熙皇帝死在暢春園,雍正皇帝死在圓明園,咸豐皇帝死在避暑山莊,他們的靈樞都曾被運回乾清宮,停放在這里並按照規定舉行祭奠儀式。
除夕是中國人傳統的團圓日,普通百姓都要在這天吃頓團圓飯。對於身居皇宮大內的清朝皇帝來說,也不能脫離人之常情,他們也要在除夕和皇後及眾妃嬪們一起在乾清宮舉行家宴。
因為皇帝與他的後妃們平時都不同吃,所以相對於民間百姓,乾清宮家宴更有特殊的團聚意義。
需要注意的是,清朝皇帝與皇子及宗室諸王的宗室宴(親藩宴)是在元旦次日舉行的,它並不是典制上的乾清宮家宴。
宮中無論是典禮還是宴會,從未出現過男女歡聚一堂的場面,只有皇帝一個男性能與宮中女性一同飲宴,皇子作為他們的兒子(除了幼齡以外)也不得參與。其實,相對於民間的團圓飯,沒有能真正稱得上家宴的宮廷宴會。
從十二月二十四日開始,乾清宮就開始營造過年的氣氛了。乾清宮丹陛左右就開始安設萬壽天燈,每天晚上天燈都要點亮。
在萬壽燈後面,左右都懸掛萬壽寶聯,每幅寶聯兩面都用金絲綉上聯句。萬壽燈光映照在寶聯及其金字上,使得黑暗的夜晚特別透亮,營造出濃烈的新年來臨的喜悅氣氛。
乾清宮家宴前夕,相關人員忙忙碌碌,按照禮制布置宴會現場。乾清宮檐下陳設了中和韶樂,乾清門內陳設了丹陛大樂,交泰殿檐下陳設了中和韶樂。
在乾清宮內,每人一張的宴桌按照嚴格的等級秩序排列:皇帝寶座前設金龍大宴桌,左側地平上,面西座東擺著皇後的宴桌,其餘嬪妃的宴桌排在左右。他們所用的餐具也不一樣。
酉時(下午6點),皇帝入宴,皇後等人在座位處向皇帝行禮,禮畢,皇後等人各入座進饌。過了一會,皇帝與後妃們開始欣賞承應宴戲。
他們一邊欣賞演出,一邊進果,進酒,皇帝進酒時,後妃們各出座,跪拜。承應宴戲演出結束後,後妃們出座謝宴,行跪拜禮,皇帝起座離開,皇後以下各還本宮。在以上的宴會過程中,各種音樂依次演奏。
乾清宮家宴極盡奢華,據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清宮家宴檔案,皇帝的大宴桌所擺膳食一開始就有109碗(盤),加上宴禮中所進湯膳、酒宴,合計可達153品。
這些美味佳餚,雖然有的在宴會後作為賞賜,但仍會產生極大的浪費。除夕之外,凡遇皇帝萬壽等節日,乾清宮也要舉行家宴。
2、交泰殿
交泰殿是一處歷史悠久的明清宮殿建築,屬於北京故宮內廷後三宮之一,位於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殿名取自《易經》,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滿」之意。
是皇帝和後妃們起居生活的地方,約為明代嘉靖年間建,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
明清時於此舉行冊封皇後和皇後誕辰典禮。皇後於此接受後宮妃嬪朝拜,同時,皇後在春分要去西苑親自採桑喂蠶,因此在春分前一天皇後要在此驗看採桑工具。
3、坤寧宮
坤寧宮位於北京紫禁城交泰殿北,屬於北京故宮內廷後三宮之一,位於交泰殿後面。坤寧宮宮名字出自《道德經》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正。
在古代皇後的地位跟皇帝相對,是天下女性中最尊貴的,皇帝是天,皇後就是地,皇帝是乾,皇後是坤,皇後也是天下間之唯一,皇後的寢宮取自道德經中的,坤得一以寧這一句,故名坤寧宮,同理天得一以清,皇帝寢宮名乾清宮。
在明代,坤寧宮是皇後的寢宮。面闊九間,原來是正面中間開門,有東西暖閣。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時,崇禎皇帝的皇後周氏就是在坤寧宮自縊身亡的。
清朝皇室每年都要舉行大大小小的祭祀,這也是皇帝皇後的重要職責之一。在這些祭祀中,有一些是要皇後進行的,而且地點就在坤寧宮中。
滿族是一個極其敬重神明的民族,因此祭祀、祭神對於滿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另外,滿族的居住設計有著不同於漢族的特色,根據滿族傳統風俗,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
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由於滿族人以西為上,故西牆供神或祖宗牌位。西炕一般不住人,南北炕以南炕為大,長輩住南炕,晚輩住北炕。
由於以上的原因,在順治十二年,清朝對坤寧宮進行了改建,除東西兩頭的兩間通道外,將正門開在偏東的一間,改菱花格窗為直條格窗,殿內西部改為三面環形的大炕,使此殿的內外裝修都不同於其他宮殿。
按滿族的習俗把坤寧宮西端四間改造為祭神的場所。從東數第三間開門,並改成兩扇對開的門。進門對面設大鍋三口,為祭神煮肉用。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動。
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後都親自祭神,所祭的神像包括釋迦牟尼、關雲長、蒙古神等畫像15—16個。每逢大的慶典和元旦,皇後還要在這里舉行慶賀禮。
自此以後,坤寧宮就成了專門的祭祀場所,也是一個十分神聖的地方。當然,它還有另外一個功用,就是皇帝大婚的新房。清朝皇帝大婚時要在這里住兩天,之後再另住其他宮殿。
當然,如果皇帝在即位之前就已經結婚的話,就不能享受這種待遇了。所以清代只有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緒三個皇帝用過這個洞房。
4、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古代宮殿建築,東方三大殿 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 。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
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後、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
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
5、中和殿
中和殿,是北京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屬於明清傳統宮殿建築。位於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並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的地方。
凡遇皇帝親祭,如祭天壇、地壇,皇帝於前一日在中和殿閱覽祝文。祭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還要在此查驗種子和農具。
6、保和殿
保和殿(the Hall of Preserving Harmony),是明清傳統宮殿建築,屬於北京故宮中的一座殿宇式建築。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毀、重建。現存主體梁架仍為明代建築。
保和殿於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朝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冊立皇後、皇太子時,皇帝在此殿受賀。
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賜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場面十分壯觀。賜額駙之父、有官職家屬宴及每科殿試等均於保和殿舉行。
每歲終,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寫宗室滿、蒙、漢軍以及各省漢職外藩世職黃冊。
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至順治十三年(1656年),順治帝福臨曾居住保和殿,時稱「位育宮」,大婚亦在此舉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坤寧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交泰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乾清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保和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和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太和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