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郭店本
① 《道德經》一共有幾個版本
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
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
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
長沙馬王堆出土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今天所見的最早《道德經》版本,是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戰國竹簡本。
歷史上流傳最廣的版本是漢代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
其他重要的版本還有西漢嚴遵注本、唐代傅奕所校古本、唐代所刻《道德經》石幢等。
② 郭店楚簡老子甲乙丙本什麼時候出土的
《道德經》原抄名叫《老子》,後人襲改稱了,具體的成書年代已不可考,不過可以稍微推算一下,老子出生約在公元前575年左右,而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戰國從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也就是說,至少成書之時,老子已有100歲以上了
③ 郭店楚簡《老子》與馬王堆《老子》有何異同
1、書寫用料不同
郭店楚簡《老子》是用竹簡記載的。
馬王堆《老子》是帛書記載的。
2、字體不同
郭店楚簡《老子》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國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點,而且字體典雅、秀麗,是當時的書法精品。
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本用篆書抄寫,《老子》乙本用隸書朱寫。
3、牌本不同
郭店楚簡《老子》主要是《老子》甲組、《老子》乙組、《老子》丙組。
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老子》共有甲、乙兩本。
4、意義不同
郭店楚簡《老子》:簡本《老子》甲、乙、丙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所見年代最早的《老子》傳抄本。它的絕大部分文句與今本《老子》相近或相同,但不分德經和道經,而且章次與今本也不相對應。
簡本《老子》分見於傳本《老子》的三一章,其內容有的相當於傳本全章,有的只相當於該章的一部或大部。簡本存2046字,約為傳本的五分之二。由於墓葬數次被盜,竹簡有缺失,簡本《老子》亦不例外。故無法精確估計簡本原有的數量。
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老子》: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老子》兩種抄本,篆書抄寫的甲本比隸書抄寫的乙本,據所避漢朝名諱,知甲本年代稍早。
特別是隸書乙本的發現,再次彌補了從秦上篆向東漢隸書演進過程中長期以來所存在的實物作品之匱之。
帛書隸書《老子》乙本,屬子西漢前期隸書,書體雖然仍帶有篆意,但用筆已從圓轉向隸書方折轉變,橫畫略右上方斜出,稍顯波磔,遠筆粗細、紅重相兼,尤其是捺筆厚重有力,已具有早期隸書的古拙樸質風格。
而在字與字之間,分行錯落,結字勻稱,顯示了良好的整體章法效果,堪稱西漢前期隸書作品的佼佼者。
④ 何謂荊門郭店竹簡《老子》
1993年10月,湖北荊門郭店出土竹簡本《老子》,它的年代大約在戰國中期(約公元前300年左右),比帛書《老子》大約提前一個世紀左右,為目前所見《老子》最古的本子。簡本甲、乙、丙三組文句包含今本81章中31章的內容,共2046字,與今本和帛書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種節選本,不但其章次與今本全不相應,且缺帛書和通行本中關於「道」的理論闡述。同時,也大異於與它相連接的《韓非》與《莊子》。它不是原始抄本,也不是善本,存在大量的脫文、衍文等現象,應審慎對待。
⑤ 道德經哪個譯文版本比較好,最好是原文和譯文一起的那種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不錯。
還有陳鼓應的版本也好。
其實最推薦買本古文辭典,自己看。版
聽說,學術界較為重視權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千百年來,為《道德經》作註疏者不計其數。元代正一天師張與材曾說:「《道德經》八十一章,注本三千餘家。」據學者調查,流傳至今的《道德經》注本約有一千餘種。
若要准點的 有文物出版社的《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本》
⑥ 道德經的郭店楚簡本全文
郭店楚簡本
甲本1組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為棄慮,民復季子。
三言以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屬。
視素保朴,少私寡慾。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以其能為百穀下,是以能為百穀王。
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厭。
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險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為足,此恆足矣。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
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
長古之善為士者,必微妙玄遠,深不可識,是以為之容。
豫乎(其)若冬涉川,猶乎其若畏四鄰,儼乎其若客。
渙乎其若釋,敦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安以動者將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為之者敗之,執之者遠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臨事之紀,慎冬如始,此無敗事矣。
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之所過。
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
道恆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將鎮之以無名之朴。
夫亦將知足,知以靜,萬物將自定。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之。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丑矣;皆知善,此其不善矣。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道恆無名、朴,雖微,天地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也,以輸甘露。民莫之命天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
甲本2組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
寂寥,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勥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國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歟?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甲本3組
至虛,恆業。守中,篤也。萬物方作,居以須復也。
天道圓圓,各復其根。
甲本4組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
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剪也。
為之於其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作於虆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閉其兌,塞其門,和其光,同其塵。
挫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
人多智,而奇物滋起。
法物滋彰,盜賊多有。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甲本5組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
螝蠆蟲蛇弗蠚,攫鳥猛獸弗扣。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
終日呼而不嚘,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失孰病?
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失。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返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
持而盈之,{不}不若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也。
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貴福(而)驕。自遺咎也。
乙本1組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復,是以早復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無為也,無為而無不為。
絕學無憂。唯與訶,相去幾何?
美與丑,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寵為下也。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乃可以託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乃可以寄天下矣。
乙本2組
上士聞道,勤而行於其中。
中士聞道,若聞若無。
下士聞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為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纇,進道若退。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健德若偷,質真若渝。
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
乙本3組
閉其門,塞其兌,終身不勤。
啟其兌,實其事,終身不復。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窮。
大巧若拙,大贏若詘,大直若屈。
躁勝凔,靜勝熱,清清為天下定。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不輟。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
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丙本1組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安有不信。
猶乎其貴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
故大道廢,安有仁義。六親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亂,安有正臣。
丙本2組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故道之出言淡呵其無味也。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而不可既也。
丙本3組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弗美也,美之,是樂殺人。夫樂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
故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
故殺人眾則以哀悲蒞之;戰勝,則以喪禮居之。
丙本4組
為之者敗之,執之者遠之。
聖人無為,故無敗也;無執,古無遠。
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人之敗也,恆於其且成也敗之。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眾之所過。
是以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⑦ 老子《道德經》
前一章是正確的,戰國時期的文字習慣沒有那麼多「也」
⑧ 道德經哪個版本好
《道德經》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很多版本。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道德經》版本,是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戰國竹簡本。其次則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帛書本。在歷史上流傳最廣的《道德經》版本則是漢代河上公本和曹魏王弼本。 據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因此,在不斷地出現校訂本,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目前,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千百年來,為《道德經》作註疏者不計其數。元代正一天師張與材曾說:「《道德經》八十一章,注本三千餘家。」據學者調查,流傳至今的《道德經》注本約有一千餘種。 現在的 通行本有:中華書局《老子注譯及評價》陳鼓應 著 饒尚寬 譯注 《老子--中華經典藏書》朱謙之 撰 《老子校釋--新編諸子集成》 蘭喜並 著 《老子解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笑敢 著 《老子古今(上、下)》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李爾重 著 《老子》研究新編 西漢河上公的《老子章句》魏 王弼的《老子注》明清之際王夫之的《老子衍》 若要准點的 有文物出版社的《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本》
⑨ 郭店的道德經和馬王堆的道德經的區別
郭店版的道德經是竹簡的,分甲乙丙三種版本,字數與章節較少,兩千多字,時間是戰國初期,是目前發現最早的一個道德經版本。馬王堆漢墓帛書版,字數與章節與通行版相似,時間是西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