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感悟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感悟

發布時間: 2021-11-26 14:14:04

道德經第八章的感悟是什麼

第八章表面說的是水和行善,實際說的是道。

② 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我這這篇文章的感想,最好300字,我不要網上復制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一直以來被人稱道,以為這道德經的第八篇宣揚了善,是要教導人們如何去成為一個善良的人,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道德經說,「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說明善惡相隨。又說」國家昏亂有忠臣,六親不和有孝慈「,說明善由惡中來。」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在聖人看來百姓皆平等故而不分善惡。所以老君是不應該在道德經中宣揚」善「這一觀念的,那麼這句話就要我們重新去解讀。 老君被稱為」太上老君「,道德經中也說」太上,不知有之「,這里的」上「是指統治者。而古時,」善「也有擅長的意思。老君主張無為而治,不爭之功,「無為」並非「不為」,只是「無違、順道」;「不爭」並非退卻,而是以不去抵觸事物發展的規律去行事,如庖丁解牛,「所師者道也,近乎技矣」,如此才能「天下莫能與之爭」。這些觀點就如水之就下,順勢而為,所以說水「近道」。 如此我們才能以道德經本身的觀點去理解「上善若水」這句話。上,善若水,以不爭利萬物,這才是上善若水的正確解讀。 同樣被誤解的還有「天地不仁」、「大器晚成」,在和諧社會中,它們都被以一種容易理解又有利於統治的角度被曲解,並被廣泛傳播。然而,真正的國學需要自己去尋找其義。。 呼呼,打完了

③ 學習道德經的感悟是什麼

1、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條船,裝載多與少取決於駕馭這條船的人的境界。

2、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謂不爭,就是皮不與毛爭。一個是整體,一個是局部,有什麼好爭的?

3、研究國學從道德經入手,就是走捷徑了。因為研究來研究去,也逾越不了道德經,而且高手都在民間呢。出名的那些都是:言者不知;高手絕對都是:知者不言。

4、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這一句我覺得就是聖人與道合而為一,天人合一。1=100%,抱一,抱1.一就是全,無所不包。而失去了一,則天恐裂,地講恐發,神將恐歇,萬物將恐滅,侯王將恐蹶。

5、生活在二維世界的「毛毛蟲」,如果它能知曉化蝶後的三維世界,或許這就叫得道吧。

6、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易經: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到這里都是相通的。他們的區別在後面,是二而三,還是二而四,這個值得商榷。

7、由三而二,二而一是由復雜到簡單的過程,由一而二,二而三是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簡單是本,復雜是末。兩個方向,任君選擇。我們現在為什麼會覺得悟道比較難,正因為我們走在一條從復雜到簡單的路上。如果我們走在從簡單到復雜的道路上,就會比較簡單。

8、有人將道德經與易經來比較誰高誰低。如果A比B要高,那A爭沒必要爭;如果A不如B,那麼爭也爭不過B。道德經與易經流傳了這么久,可以說兼容性相當好。你玩電腦如果兩個軟體不兼容,很快系統就崩潰了。

9、所謂不爭就是雙方都知道彼此的斤兩,所以不爭。爭的情況只有一種情況:有且只有一方不知深淺,一定要爭。是有人一定要跟聖人爭,聖人不爭不是爭不過,而是沒必要。

10、人作為天地宇宙的一分子,他也一定是符合道的。域中有四大,而(王)人居其一。道德經把人的因素看的相當重要,甚至於道,天,地,相提並論占據四分之一。如果一個人與道合一,則應該是一種生活狀態。每天走在路上,抬頭看天,則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低頭看地,則知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間看人則知天人合一。

11、道德經雲:聖人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我覺得這種聖人就是已經達到天人合一的狀態。只有這一種情況(天人合一),才可以寄天下與托天下。該聖人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被褐懷玉。

12、關於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是這樣理解,該你說的時候你不說,這叫懦弱;不該你說的時候你亂說,這叫愚蠢。說話關鍵在於說什麼,什麼時候說。恰到好處就是最好的,。

13、關於語言,文字,不知是什麼時候才有。在道德經沒有誕生之前,道德經所說明的道理就存在,只不過被老子最先發現。

14、道德經中說: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孔子問他:我讀這么多的書怎麼還是沒開悟。老子跟他說: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大家都知道老子是當時圖書館館長,誰都沒他讀的書多,這叫近水樓台先得月嘛,他才是真正的博學。但是後來他發現不讀那麼多書也一樣能悟道的時候,他就告訴世人: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所以不要因果倒置,把老子的經驗直接來用是不會得道的,學習是必要的。

15、「不逾矩」的境界,我覺得也是聖人的境界。這種境界在聖人那裡是通的。所以孔子從根本上說,他到了70是悟道的人。孔子之前問道於老子,老子不可能直接告訴他:「不逾矩」就是我的境界。孔子到70悟道以後,才知老子的境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16、人類不管有多少發明、科技有多發達只能說明人類能做什麼。當人類找到了他們不能做什麼的時候,那才是人類的真正騰飛之時。

17、自勝者強。把握自己,控制自己是最重要的。不管世界怎麼轉變,只要把握了自己,就有無限可能。正所謂把握了自己就把握了世界。

18、我們不能只是為了學道德經而學道德經,不能為了人前炫自己的學問而學道德經,而是往小了說為了指導自己的實踐,往大了說是為了普度眾生而學。這樣就會悟道快點。

19、關於視之不見名曰宜。我舉個例子:唐僧師徒西天取經。唐僧肉體凡胎,所見的妖怪都以為是好人。你是啥都無所謂,因為我唐僧有一顆向善的心,人和妖魔鬼怪都要普渡。這種功夫是其三個弟子無法比的。這才是大境界。

20、唐僧的三個徒弟都有神通,只有唐僧是肉人一個。如果沒有唐僧,三師兄弟1天就到靈山了。唐僧能成佛,因為他是肉身取經,最難,沒他不行。

21、前幾天看一本書,介紹了一個故事。說一個國家從來沒有過災禍。這個國家的國王聽說有一個叫禍母的東西,想看看什麼是禍母,結果後來釀成悲劇,亡國亡民。後果是自取滅亡。關於亂想問題的朋友,我給你舉個例子。比如天地之間有一個擎天柱,我們只需要享受這樣的美滿結果。但是有的人就會想:這個擎天柱怎麼來的,他怎麼就能夠擎天的,把他打斷會有什麼後果呢?享受道。享受一,享受天地給我們的一切,就是我們需要做的。絕學無憂就是我們所追求的。

22、實際上即使你不做到絕學無憂也是沒有關系的。老子告訴我們要絕學無憂,那就是他已經試驗過了,大家都不要浪費感情庸人自擾吧。

23、有時候道理很簡單的:吃飯是吃飯,睡覺是睡覺。悟到這就成了。反正實證實修的,永遠是自信有把握的,光是理解還是遠遠不夠的。難者不會,會者不難。行路難開路更難。老子的時代沒有道德經,老子是一個開路人,前人開路,後人行路。路開都開好了,我們還不能夠很好的走,這就是差距。

24、有的好人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好,有的壞人比我們想像中的還壞。

25、有時候是這樣,比如鄧提出的理論是前人沒有過的,先不要去議論對錯。能走出來,這樣的就是很難得。別人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換自己上去估計不行。我們將來每個人面前的道路肯定有很多都是沒有經驗可循的,需要智慧去判斷。有些地方,一點都不能有差錯。有些地方可以通融。關鍵是要有眼光發現,哪些地方是需要一絲不苟的,哪些是可以靈活運用的。

26、有些人犯罪違法就是因為他們是迷惑不解的,看不到看不透。看透了,那就是解脫者了。之所以不解脫,是因為有障礙。即使有佛菩薩隨身,他們也是愛莫能助,關鍵靠自己領悟。法律不會因為一個人不懂法而違法不究。也不會因為一個人不信佛而違反了佛道而不受因果。

27、翟鴻燊說:好德如好色,德高鬼神驚。我覺得不好,如果說: 好德超色,德高驚鬼神。還可以。

28、道德經與九陰真經。九陰真經里第一句就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估計是從道德經里借鑒的,弄懂了道德經,估計九陰真經也不學自通了吧。

29、拿到動槍的不是高手,通過語言交流的不是高手,高手都是通過「無」來交流。

30、倒連九陰真經的後果就是「歐陽鋒-變成歐陽瘋」。修道德經也一樣,要邊證邊學,如果把老子的道德經當做果實直接使用將不會有任何發現。

31、站在第一名的位置來爭第一名,而絕對不要保第一名。

32、聰明的人制定規則,簡單的人遵守規則,愚蠢的人違反規則。如果你做不到聰明,但是你可以做到簡單。現在的人都是因果顛倒,人家佛陀和老子是在親自證悟到道之後才有了佛經和道德經,現在的人卻直接享用了果實,但是沒經過修證。所以,連半個果位證到的都不多。

33、我看到到處都在說感恩,但是我們真正有過感恩嗎?先說中國是製造大國而不是創造大國。產品的絕大部分利潤都被外國拿走了,最後我們工人剩下的只有一點點。但是我覺得。我們首先就要有一個端正的態度,雖然拿的少,但是還是要感恩原創。因為沒有人家的創造,你連著一點點都不會有。而大家都能看到的是,我們不僅不能創造,而且會對別人的創造嗤之以鼻。端正態度,創新才是超越的唯一出路。

34、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大多數人都是把生存當成了生活,懂生存容易,懂生活不容易。

35、追求幸福和富貴無可厚非,取之有道即可。如果為了追求財富而放棄了對身心的修煉,那就大錯特錯了。

36、如果《道德經》第八十一章,搞懂了。其他章節不讀而通。第八十一章搞不懂,其他章節通了也是假通。如果你在讀《老子》的過程中,覺得老子是一個歷史人物,那我覺得理解的還不夠。老子就在我們身邊。

37、罵我的,前世我一定也罵過他;打我的,前世我一定也打過他;殺我的,前世我也一定殺過他。坦然的承受現在所得到的一切,微笑面對人生,不失為一種人生的灑脫與自然。

38、如果你逆道而行,你將不會得道;如果你順道而行,則會證得大涅槃。

39、阿基米德說,在宇宙中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起地球。

笛卡爾說,我要做宇宙的主人。

休謨說,我要教導人類。

康德說,給我物質,我將重新構造一個宇宙。

中國現代沒有思想家,因為他們的內心沒有偉大的格局。而偉人的出現或許只需要1句話,我們有嗎?

40.一通萬通,但是一要求必須是精品。

41.懷著感恩的心態來學習。老子把這么好的感悟心得《道德經》來跟大家分享而無所求,可以說做到了生而富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42.第一句話:世智辨聰。第二句話:未見言見是大妄語。第三句話:道法自然

43.大象戰勝螞蟻給獅子老虎看會得道嘲笑;螞蟻打死大象給獅子老虎看會得到的尊重。

44.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的沉澱的過程。學習沉澱空杯再學習再沉澱再空杯。一遍一遍又一遍,直到養成好習慣。這就是空杯心態的習慣,以空杯心態來生活和學習的朋友,幾乎是不可戰勝的。

45.當你超越別人的高度的時候對他還是要保持一顆尊重的心,因為你如果你以後掉下來,還要經過那個地方,聰明人都知道要給自己留條後路。

46、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個劇本,在各自的生活中大家都是響當當的男一號和女一號。幹嘛要給別人當配角呢?別人的劇本可以看,但是千萬不要演。演好自己就好。比如《道德經》是老子的劇本,別人能演嗎?大家看明白就好了。

47、聖人被褐懷玉。什麼才是價值。買櫝還珠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每個人的外面都有一個櫝,其內在有一個珠。具體珠子重要還是盒子重要,不言自明。所以雖然聖人被褐,但是他們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你用汽車洋房去跟他換,那好比用石頭跟黃金換差不多。蓋茨可以富可敵國,但是聖人富可敵天下。不可同日而語。

48、聖人解決掉用錢無法解決的問題。而富人解決用錢能解決的問題。而用錢解決的問題不是問題。

④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的感悟

下面的來自網路,你自己閱讀消化後用自己的話寫出來。
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①。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②,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③,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④。
[譯文]
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所以有道的聖人這樣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話好像在反說一樣。

[注釋]
1、無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意為沒有什麼能夠代替它。
2、受國之垢:垢,屈辱。意為承擔全國的屈辱。
3、受國不祥:不祥,災難,禍害。意為承擔全國的禍難。
4、正言若反:正面的話好像反話一樣。

[引語]
本章以水為例,說明弱可以勝強、柔可以勝剛的道理。八章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本章可與八章的內容聯系起來閱讀。老子所舉水的例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水最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堅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軟弱無力,卻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擋的力量。這就清楚地說明,老子所講的軟弱、柔弱,並不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軟弱無力的意思。此處,由於水性趨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闡揚卑下屈辱的觀念,實際上反而能夠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堅強的力量。本章後面有一句話:「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辯證法思想,其含義十分深刻、豐富。

[評析]
本章內容主要包括兩點:一是對水的贊美;二是「正言若反」。張松如說:「在世界上,弱能勝強,柔能制剛的事例是不乏見的。生活在春秋末年的老子,他親身經歷了這個時代的許多大變化,看到了曾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由盛到衰的演變,這不能不對他的思想發生重大影響;同時,在這個時期,隨著鐵器的廣泛使用,人類在征服自然界的斗爭中,對自然現象的認識也在不斷發展。」「在更遠的時代,水的特點還沒有為人們所了解,保留《山海經》中禹治洪水的傳說,和老子書中對於水的柔性和作用的認識,是很不相同的。」老子認為,水雖然表面上看來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毀舍,任何堅強的東西都阻止不了它戰勝不了它;因此,老子堅信柔弱的東西必能勝過剛強的東西。這里,老子所說的柔弱,是柔中帶剛、弱中有強,堅韌無比。所以,對於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張,應該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認為,體道的聖人就像水一樣,甘願處於卑下柔弱的位置,對國家和人民實行「無為而治」。
再說「正言若反」。老子所說「正言若反」是老子對全書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論的高度概括,例如:「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等等。孫中原說:「這里連句子的結構都是類似的。……他們本來是彼此相異的、互相排斥的、對立的,但在某種條件下,某種意義上,表示某種特定事物的概念和它的對方具有了統一性,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滲透,彼此同一、一致。這樣,在同一個判斷中,就包含了對立概念的流動、轉化,體現了概念的靈活性。這種靈活性是有條件的,老子中的話也只在一定條件下才有意義。」

⑤ 老子道德經里 八十一章的版本第八章的一些問題 麻煩哪位幫忙

上善若水

1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

。「上善若水」是《老子》「上篇」「道經」的「八章」。本章老子進一步講述「以柔克剛」「不爭無尤」的思想。

上(最 極)善(本是形容詞,這里與『上』和用意為『人』或『事』)若水(希臘有哲學家泰利思把水作萬物的根本。中國古代道家也以水喻道《管子 水地篇》『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諸生之宗室也』)。水善(此處的善意為樂意或願意)利(滋養)萬物而不爭(奪 搶計較),處(居)眾人之所惡(厭惡),故幾(接近)於道。居(處世),善地(底);心(內心),善淵(深沉);與(和朋友交),善仁(親愛);言(言談),善信(真誠);政(治理國家),善治(有條理);事(為人處事),善能(靈活);動(行動),善時(識時務)。夫唯不爭,故無尤(錯誤)。

譯文:最善的人像水那樣。水樂意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他甘心停留在眾人所不願呆的地方,所以他接近於道。處世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內心像水那樣深沉;交友像水那樣親愛;言談像水那樣真誠;治理國家像水那樣有條理;辦事像水那樣靈活;行動像水那樣見機行事。正因為像水那樣與物不爭,所以就沒有錯誤。

題外:

水,性至柔,而力至堅。抽刀斷水水更流,天下至銳至利之兵莫可破之;而滴水卻可穿石。老子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強者莫之能勝」;荀子曰:「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水,流則涌,若止則靜。涌於九天之上,則萬馬奔騰、氣勢恢宏,一發而不可收拾,力能拔山者概莫能擋;隱於九地之下,則匿於無形、幽深莫測,明鑒秋毫者亦不可查。孫子曰:「水無常形。」

水,冷凝成冰,熱散化汽,縹緲難定,瞬息相萬千。

如果說老子所謂「上善若水 」是指其「無爭」的話,

那麼在我心裡,水最具力量的地方卻在於「善變」、「無常」。

希望自己的身心修為也能夠達到水那樣的境界:

動如山澗流水,長流不息;靜若淵泉止水,波瀾不驚。

佛說:大海不容死屍。表面看水雖然能藏污納垢,其實水的本質,水凈沙明,至凈至剛,不為外物污染。

⑥ 有沒有《道德經》第八章的讀後感

這一章以自然界的水來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於水。為什麼說水德近於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於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濕的地方。在此後的七個並列排比句中,都具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老子並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最後的結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

《荀子·宥坐》記載了孔子答第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在此處,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這里涉及到德、義、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疇。這其中的觀點與道家有顯而易見的區別,但也有某些相似之處。可以此段引文與《道德經》第八章參照閱讀。

⑦ 給我解釋一下道德經的第五十章的學習感悟是什麼

解釋一下學習感悟,我覺得最主要的應該就是對待生活以及對待各種情況突發的一個反應能力所以說多學習對自己有一定的幫助

⑧ 道德經第78章讀後感

本章以水為例,說明弱可以勝強、柔可以勝剛的道理。八章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本專章可與八章的內容聯屬系起來閱讀。老子所舉水的例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水最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堅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軟弱無力,卻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擋的力量。這就清楚地說明,老子所講的軟弱、柔弱,並不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軟弱無力的意思。此處,由於水性趨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闡揚卑下屈辱的觀念,實際上反而能夠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堅強的力量。本章後面有一句話:「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辯證法思想,其含義十分深刻、豐富。

⑨ 急!我需要《道德經》第八章的那段話的感想

不好意思英文的沒有,自已翻譯吧。
老子的《道德經》中有段話叫:「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處世方法就象水一樣,水是怎樣的呢?水善利萬物,也就是水給萬物帶來益處。而不爭,爭就是爭利益,所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就是幫助別人而不要求回報。
處眾人之所惡。有一句話叫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所惡的是什麼呢?是低位。所以處眾人之所惡講的是要處於低位,也就是講的是謙虛謹慎。所以你不但要幫助別人,不要求回報,還要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不要以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氣揚的了。如果能做到這些你就「幾於道」。也就是獲得了接近於道的處世方式了。
老子說的好,上善若水。水是無色的,最初的那一份完美的色彩。純潔的水總能讓我浮燥的心情釋然。某天,一個人在寧靜地午後,品一杯純靜地水,看一看這深秋最後的年華。 想想這人生最初的,美好的善。彷彿如夢境般隨意,此時的心中亦如同此水,簡單,純凈。
驀然回首間發現原來往事種種,曾是光彩奪目,如夏花般絢爛,卻終敵不過褪盡浮華後的寧靜與自然。看透這一切,便如同手中這杯水一樣無色,卻又不失素雅之美。
水的世界裡不需要顏色,因為水本身就有這世間最好看的顏色。那一份包容萬物的情懷。那一種完美如初的色彩,早已深深地在每一人地心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海是水的載體,因為水博大的胸懷。人們已此來贊美水,同使也告誡後人。要胸襟寬廣,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
孔子雲: 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長,必循理,好像有義;浩大無盡,好像有道;流幾百丈山間而不懼,好像有勇;安放沒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見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無孔不入,好像明察;發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萬物就此洗滌潔凈,又好像善於變化。水有這些好德處,所以君子遇水必觀。
常看看水,能讓我的心靈凈化, 常看看水,能讓我的情懷釋然。在這個喧囂的城市中, 有時間看看水,想想這一段時間的得與失。不盡莞爾。原來一切都似水般透徹。或許這人生最初也如同這水一樣,透徹,簡單。歷盡滄桑之後,再來看看這水,再回首些許往事,也許你會發現,這水原是世間最深奧的。
無色的水沒有美酒的濃香,沒有咖啡的情調,沒有清茶的淡雅,卻有著萬物都不及的情懷,倘若你願意把心置於水之中,一切的俗世都已遠去,心中只留下那一份最初的純真。 或許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感覺。因為它最簡單,所以它能包容人生百味,世間萬物。雖有包容萬物,卻從不失純真本色。
一杯簡單地白水,伴我一個下午,淡淡地水,淡淡地情懷。

熱點內容
擾民法在哪裡 發布:2025-05-25 18:33:32 瀏覽:525
關於固定法律咨詢服務日通知 發布:2025-05-25 18:25:06 瀏覽:206
合同法未約定或約定不明 發布:2025-05-25 18:24:20 瀏覽:64
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證明責任是如何分配的 發布:2025-05-25 18:23:02 瀏覽:324
劉校逢刑法怎麼樣 發布:2025-05-25 18:04:17 瀏覽:495
新勞動法合同到期不續簽 發布:2025-05-25 18:02:59 瀏覽:594
根據民事訴訟法和有關司法解釋 發布:2025-05-25 17:52:24 瀏覽:358
山西省律師收費標准 發布:2025-05-25 17:50:54 瀏覽:450
白雲區法律援助 發布:2025-05-25 17:50:54 瀏覽:426
司法所得制服 發布:2025-05-25 17:45:52 瀏覽: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