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中守圍

道德經中守圍

發布時間: 2021-11-26 21:36:48

道德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補啥

《道德經》第十八章 :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說道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之爭。當然,這與老子沒關系,但是他的信徒們卻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與儒家展開了一場又一場轟轟烈的唇槍舌劍。戰斗意志最頑強的應該是莊子。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以此作為治世之策。莊子不僅不要這一套,還在《胠篋》借盜跖的口對此大加諷刺——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為老子也說過: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什麼意思呢?仁義是道德墮落的結果,大道廢弛不用之後,才提出的;智謀權術出現之後,才會產生嚴重的虛偽狡詐行為;家人出現不和,親情淡漠出現之後,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現;國家動盪不安,內憂外患,才會有忠臣的產生。
我們怎麼看待這一則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說的老子所宣揚的是「反仁義、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們先談「仁義」。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張以「禮樂」治國,人們都自覺地遵守著無形的價值規范,盡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們還可以過著一定意義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後期,禮崩樂壞,「陪臣執國命」,諸侯荒淫暴虐、爾虞我詐,「春秋無義戰」,這是中國歷史上病態最嚴重的一段時期。所以,孔夫子出來了,他倡「仁」,用「仁」來去其貪,來拯救人心,滌清世道,說「克己復禮為仁」。倡導人們回到那種循「禮」而治的狀態中去,實現一種大同,使人民幸福。這一點,老子孔子是一致的。
再看「智慧」。《莊子》也曾記載過這么一個故事。大意是子貢(莊子編了許多儒家人物的故事)看見一個老頭,用水瓮裝水去澆菜,一趟又一趟。子貢勸他,你老怎麼不用水車啊?多方便!老者臉頓時嚴肅起來,冷冷一笑「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羞而不為也」。這就是「慧智出有大偽」。一個人的知識越多,他的智巧、謀略、權術也就越厲害,這樣的掩飾的更深,作姦犯科起來更厲害。所以說,小人並不可怕,最怕的是有智慧的小人。
其實,老子的主張與儒家是並不矛盾的。孔子也說:「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人去其仁。」「仁」也罷,「智」也罷,「勇」也罷,用的過了都會走向反面,不如「絕」之。「無」的反面還是「無」,既然都是「無」,沒有「有」的羈絆和困擾,百姓便會安然自樂、逍遙自得了。
插到「孝」前面,談談「忠」。要是讓老子戴著「愚民」的帽子來看,那可不得了。比干、岳飛、袁崇煥這些忠臣義士大約沒有什麼可謳歌的了。但大家走進歷史看一看,他們對國家對民族忠心耿耿,臨危受任,甚至犧牲了個人寶貴的生命。然而,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跡無不發生在那個腐朽昏庸、生靈塗炭的黑暗時代。一個朝代,忠臣越多,哪裡的歷史越混亂,百姓苦難越嚴重,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寧願「忠臣」們能少些。
再談「孝慈」。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倡導以「孝」治國。《二十四孝經》記述了許多精彩的慈孝故事。可是,有時靜心細一琢磨。卻又發現這裡面又有不少問題。先看排位居首的舜的孝。忽舜之所以成為第一孝子,關鍵還應該得益於那兩位很不像話的親父繼母,他們為奪財產無所不用其極,土埋火燒都沒能殺死舜,而舜又待之如一,這才成就了舜的美名;曾參也有一位不咋地的父親,盡管也是孔子的弟子,為了幾棵小瓜秧就把曾參往死里打。也正是曾參對這種不像話的責罰不逃不避,重重地給他在孝道里加了一筆……可細一想,又多少不是滋味:一個人的好,關鍵是有壞的存在。孝的倡導,主要是因為大量的「不孝」的存在,如果社會、家庭一團和氣,大家和睦相處,個個看起來都是孝子賢孫,根本用不著標榜誰孝誰不孝。
俗話說,「缺嘛補嘛」,只有社會出現問題了,比如說天下大亂、背情絕義了,才會有忠臣良將、孝子賢孫的出現,人們也才需要他們來做榜樣,矯砭時弊。今天,我們呼喚公平正義,提倡和諧,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不公平、不正義、不和諧」的事太多了些……
李零先生說:「滿嘴禮義廉恥、仁義道德的人,一般都很缺德。」的確,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自我把道德裝得滿滿的,何必讓我們再去特別提倡呢?「願人常做好事,願天下常生好人」。

㈡ 道德經中有一句話看不懂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谷:山谷,意謂空虛。穀神:指由道質和道性所構成的大道,也可謂大自然。因道的狀態類似虛無,所以稱其為谷,因其蘊藏妙用並因應無窮,所以稱之為穀神。穀神不死:因其從不失滅,所以說是穀神不死。

玄:幽遠微妙之意。牝:母性、雌性生殖機能的代名詞,指女性生殖器。玄牝:微妙化生之意,是說道化生萬物而不見其所以生,所以將道比作一個女性生殖器。以一個巨大深遠的而不可見、卻又神秘而可以生產萬物的生殖器作為「道」的象徵。
玄牝之門:指道生萬物,萬物由是而出。
天地根:謂天地萬物生成變化的根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天地萬物都是由它而產生,它是宇宙萬物的母體。作為宇宙本源的道,它永遠存在。也就是說,事物生成演化所依循的法則及構成萬物的基本粒子永不消亡,這可謂是穀神不死。

老子把『道』稱作『天下母』,又比之為女陰(『玄牝之門』),某種意義上,老子是具有一定女性(或者說母性)崇拜的思想的。老子的思想貴柔守雌,他從「弱者道之用」 出發,強調「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以「柔弱勝剛強」。他所崇尚的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就是以柔弱順自然為主要特徵的。在《老子》中,「負陰而抱陽」、「牝常以靜勝牡」、「知其雄,守其雌」等這樣貴柔崇陰的例子是很多的。

穀道中真炁不脫,才能成為化生大道的母體。化生大道母體的門戶,就是天根和地根。任其真息往來,纏纏綿綿,若有若無,不可刻意求之。
「守中」的目的在於使「穀神不死」,自我之所以能夠孕育真朴,全賴此火候。玄:道體。天地根:天根和地根。綿綿若存:天地相接,二氣相交,纏纏綿綿,不要過於執著。「用之不勤」:強調應有所克制,不可操之過急。
就治國而言,這一節是強調精神的溝通作用。只要統治者和人民群眾同心同德,一切按客觀規律辦事,人間盛世自然來臨。

㈢ 老子信的道老子自己來守出自哪裡

出自《莊子·外篇·胠篋》(或《胠篋第十》),作者:莊周(戰國時期人)

原文第三段: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至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至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篋故:曰唇竭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掊擊聖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

《莊子》原有內篇七篇、外篇二十八、雜篇十四、解說三,五十二篇,十餘萬言。西晉玄學家郭象刪減後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在郭象刪減後的15篇外篇中,《胠篋》排第十,所以後世又將《胠篋》名為《胠篋第十》

㈣ 《道德經》中的「守中」 到底是守什麼

在《道德經》第五章,聖人建議人們一開始修道的時候「不如守中」 ,那麼聖人建議我們的「守中」 之法到底是守什麼呢?

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第五章原文的大概意思,先看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句結構形式與第75章的「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相似,可以補充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以天地不仁;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以聖人不仁」 。這里的「以」 字作「因為」 講,用來表明天地和聖人不仁的原因,是因為萬物和百姓為芻狗的緣故。

天地對萬物不再有仁慈之心,是因為萬物為之芻狗(芻狗譬喻為非作歹之法),萬物不尊道不貴德不行仁義 ,而是彼此損害相互斗爭的緣故,所以天地不仁,不再「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不再降及時雨,而是降非時雨:或過時不雨,要雨而不降雨導致出現旱災;或非時而雨,不要雨而使勁降雨導致出現洪災。

聖人對百姓不再有仁慈之心,是因為百姓為之芻狗,相互爭斗,不再遵守道德仁義的緣故,所以聖人不仁,一來對於「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 的有權勢之人,聖人有所表態「吾得執而殺之」 ,二來對於失去了「以道蒞天下」的氛圍不再奉行聖道的普通人,「聖人亦不傷人」的仁慈之心也會失去,將會懲罰那些為非作歹的人。

聖人在本章一開始先提出了天地聖人不仁的原因是因為萬物百姓不仁在先的觀點,如同人間帝王懲罰犯法之人,作為秉公執法的天地和聖人亦會執「天之道」 懲罰那些背道而馳的萬物和百姓。

接著聖人再進一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告訴人們世間有兩種法,一種是至尊無上的聖道,一種是自作自受的歪門邪道,聖人借「橐」 比喻正道,正道是虛而不屈的,借「籥」 比喻邪道,邪道是動而愈出的,原文是: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

㈤ 道德經的內容是什麼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學經典,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經》,一直被稱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難讀懂的經典。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柔弱勝剛強。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鑒」,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復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㈥ 老子的《道德經》中「知其榮,守其辱」「是怎麼」知「怎麼」守「」

知其白,守其來黑,其中黑白指宇源宙的兩種元素,一種永恆,一種變動。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谷中容水,上道若水。古語曰:榮辱真假任東流。可見,榮辱和真假有相通之處,也就是說知其真,守其假,克服假,挫假銳,解假紛…等。完全手打,歡迎採納。

㈦ 《道德經》中「知其白,守其黑」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於暗昧的地位。

出處:《老子·第二十八章》——春秋·老子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釋義: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甘願作天下的溪澗,永恆的德性就不會離失,回復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於暗昧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模式。

甘願做天下的模式,永恆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復到不可窮極的真理。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川穀。

甘願做天下的川穀,永恆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復到自然本初的素樸純真狀態。樸素本初的東西經製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則為百官之長,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教人處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對錯,而外表要裝成愚鈍,對世俗之流既不贊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塵世,與"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實乃大隱於市之道。

這句話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7)道德經中守圍擴展閱讀

老子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這句話也是人們相當熟的名言。「辱」是一個借字,本字是的意思是黑點,或者引申為暗昧。

深知明亮,卻安於暗昧,就可以成為天下的川穀。川穀是個比喻的說法,我們可以理解為眾望所歸。這是形容一種處世的心態。在這里我們似乎可以作一些發揮,展開其中所蘊涵的幾個道理。

首先,我們對明白光鮮的那一面是要承認的。有些人解老子,看老子否定盛滿,便拒絕盛滿,甚至持視而不見的態度。

老子是說過「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確實勸說人們「功遂身退」。但如果在盛滿的時候還視而不見的話,顯然此人讓人覺得有點「孺子不可教也」。對此我們應該保持客觀而清醒的務實態度,只有實事求是地確認現狀才能解決問題。

其次,「守其辱。」深知明亮,甚至正處在光艷耀眼的狀態之中,那麼就需要作一個合適的選擇,雖然不一定必須按照老子所說的,但他的這句話是個很好的提醒。再次,知其轉化。

㈧ 道德經中知其白,守其黑是什麼意思

了解自身的清白,卻堅守自身的昧墨。原話是: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無割。
(標點是後人加的,當時的原文是沒有標點的)

意思:
明知自身的雄強,卻堅守自身的雌弱。寧作天下的疑海。寧作天下的溪海,堅守正德而不離,復歸於嬰兒形態。了解自身的清白,卻堅守自身的昧墨。甘於做天下的低谷。甘於做天下的低谷,才能永操內德的充實,而回歸於渾朴。渾朴而塑成為器物。聖者利用之作為官長,善於製作者不會生硬地切割。

㈨ 怎麼理解《道德經》中,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

背jing信息_事物一分為二原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一」者,太極、宇宙、自然、道、本源(或上帝、造物主);「二」者,二儀、陰陽……;「陰陽」者,天地、動靜、虛實、上下、剛柔、進退、伏升、公母、雌雄……;「雌」者,生物中能產生卵細胞的_如雌雞、雌兔、雌蕊;寓意柔弱、寧靜……;指女性及母性動物;反之則「雄」。「知雄守雌」者,其「知」即認識、把握事物之個性狀態;其「守」即奉行、遵守、應用事物之共性、統一性、平衡性原理。「知雄守雌」在「和」陰陽二端於「一」,在融「天人合一」之「和文化」中_忌執其一端而偏廢另一端。

熱點內容
關於固定法律咨詢服務日通知 發布:2025-05-25 18:25:06 瀏覽:206
合同法未約定或約定不明 發布:2025-05-25 18:24:20 瀏覽:64
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證明責任是如何分配的 發布:2025-05-25 18:23:02 瀏覽:324
劉校逢刑法怎麼樣 發布:2025-05-25 18:04:17 瀏覽:495
新勞動法合同到期不續簽 發布:2025-05-25 18:02:59 瀏覽:594
根據民事訴訟法和有關司法解釋 發布:2025-05-25 17:52:24 瀏覽:358
山西省律師收費標准 發布:2025-05-25 17:50:54 瀏覽:450
白雲區法律援助 發布:2025-05-25 17:50:54 瀏覽:426
司法所得制服 發布:2025-05-25 17:45:52 瀏覽:785
亨通人事規章 發布:2025-05-25 17:33:48 瀏覽: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