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論法治
『壹』 跪求論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論文800字即可,請務必與論語結合,100分懸賞!!!!!可追加
以德治國的材料。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專尊五美,屏四惡屬,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貳』 那些名人說過關於法治的名言
名人名言
法律解釋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尋獲其時代問題的答案。
——拉倫茨
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話,全部藏書就會變成廢紙。
——基希曼
法律的真理知識,來自於立法者的教養。
——黑格爾
解釋法律系法律學之開端,並為其基礎,系一項科學性工作,但又為一種藝術。
——薩維尼
法律是人類為了共同利益,由人類智慧遵循人類經驗所做出的最後成果。
——強森
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
——哈耶克
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為僵死的教條,而沒有法律的信仰將蛻變成為狂信。
——伯爾曼
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於人的價值的尊重。
——陳弘毅
法律職業的社會地位是一個民族文明的標志。
——費爾德
盡量大可能把關於他們的意志的知識散布在人民中間,這就是立法機關的義務。
——邊沁
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國是距離法治最為遙遠的一種,甚至與歐洲形成了兩極相對的反差。
——滋賀秀蘭
法律顯示了國家幾個世紀以來發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視為僅僅是數學課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霍姆斯
憲法創制者給我們的是一個羅盤,而不是一張藍圖。
——波斯納
法律提供保護以對抗專斷,它給人們以一種安全感和可靠感,並使人們不致在未來處於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魯納
民眾對權利和審判的漠不關心的態度對法律來說,是一個壞兆頭。
——龐德
在一個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銘是什麼?那就是「嚴格地服從,自由地批判」。
——邊沁
一項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裡以惡行為前提,那麼它本身就越好。
——拉德布魯赫
無論何人,如為他人制定法律,應將同一法律應用於自己身上。
——阿奎那
真想解除一國的內憂應該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機會。
——亞里士多德
憲法是一個無窮盡的、一個國家的世代人都參與對話的流動的話語。
——勞倫·卻伯
法律的基本原則是:為人誠實,不損害他人,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
法律是一種不斷完善的實踐,雖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絕不是一種荒唐的玩笑。
——德沃金
法發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學,也不在司法判決,而在社會本身。
——埃利希
自由是一種必須有其自己的權威、紀律以及制約性的生活方式。
——李普曼
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體系中生活比在無拘無束的孤獨中更為自由。
——斯賓諾莎
自由就是做法律許可范圍內的事情的權利。
——西塞羅
由於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舉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舉止才能維護法律。
——馬基雅弗利
『叄』 《論語》中孔子、孟子、荀子對於法律的言論
需要說明的是《論語》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回弟子的言行。它較為集答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沒有孟子,荀子的的相關言論。
孔子主張用道德引導民眾、用禮來約束民眾。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領導一個國家,如果僅僅用政令來領導,用刑罰來管理,結果是民眾不敢犯法,因為一旦犯法就會受到刑罰處罰。若是如此民眾只會想辦法逃避刑罰處罰,而沒有羞恥之心。假如以道德來領導,以禮來教化。每個人都有道德的涵養,民眾能從內心自覺的約束自己,如果做錯了,自己就會覺得慚愧,而不是等到法律制裁,才會悔恨。
孔子所主張的德治是優於法治的更高境界,如同共產主義是較社會主義的更高境界。法治更多的是治理一種行為,而德治治理的卻是人們的思想。行為本身由思想而來,若是能夠將人們的思想教化,那麼法治也就成為一件簡單的事情了。
『肆』 論語的論解釋
論,讀lún
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論者,議也」。《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於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後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伍』 古代關於法制與道德的論述
法制與德制,是歷代統治者穩固其統治的兩大核心手段。一般而言,德制講究以倫理勸導實施統治。法制重在政治事功。但這兩種思想在漢代時即彼此糅雜,形成了互補的統治術。宣帝曾多用刑吏,當太子(元帝)向他建議多用儒士時,他的回答是:「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說明漢代統治者就已經自覺地把儒法結合起來實施統治了。給封建統治者披上一層仁德的外衣,內法,則為統治者的專制統治提供了堅強的的後盾。依儒家學說,天地君親,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制約,但這種倫理約束,尚不具備法律的強制性,於是又生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在禮教之上,雖以明顯的等級約束,進而出現「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封建律條。倫理的法制化,將一切封建禮教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下來。觸犯禮教,得到的不再是道德的評判,而是法制的制裁。 從某種意義上講,封建宗法社會的結構形態,正是外儒內法統治術的必然產物。封建法律都披上了一層「外儒」的仁德外衣,使一切法律都找到了倫理依託。翻開歷朝歷代的律書,可以發現,開頭都冠冕堂皇地戴著一頂仁德的倫理樣式的帽子。這樣做的結果,一方面,可以為統治者的包庇縱容犯罪留下後路,又為法律向每個社會細胞延伸提供了方便之門。只要是統治者不願懲罰的人,皇帝或者地方官吏都可以輕松地「宥」之,給予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這么做,不僅不會有「枉法」的責任,反而顯示出統治者的寬厚仁慈,體恤下情。而當作為社會細胞的家族出現罪犯時,統治者又可以將某個家族成員的罪刑放大為整個家族的罪刑:族內未能很好地執行禮教,以致出此敗類!於是滅九族、連座等酷刑都可堂而皇之地用上。「滿門抄斬」就是以此為依據得以執行起來的。與此同時,這種儒法結合的統治方式,還可以延伸到封建宗法社會的每個細胞組織之中,特別是封建集權統治的後期,國家將法制「下放」到宗族,族長有權採取法律的手段懲罰族人,而法律這時保護的不是族人的利益,而是宗族制度的穩定:只要族長認為有錯,就可以到宗祠里對族人實施懲處。私設公堂在封建社會里之所以不被看出犯罪,原因正在於此。
『陸』 《論語》孔子的法律言論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意思是:用政治手段來治理他們,用刑罰來整頓他們,人民就只求免於犯罪,而不會有廉恥之心;用道德來教化他們,用禮教來規范他們,人民就會知道廉恥,糾正行為。
『柒』 孔子為什麼反對"法治
文化中國-中國網 cul.china.com.cn時間: 2012-06-08 16:52責任編輯: 任子鵬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在中國法律演進史的初期,曾發生過一場著名的且至今仍不乏現實意義的「大討論」:是否需要把法律公之於眾。率先提倡法律公開,並把這個理念付諸實踐的著名人物是鄭國的子產;23年之後,晉國的趙鞅等人又有同樣的舉動。孔子則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子產、趙鞅要把刑法鑄在銅鼎上,讓公眾知曉,叔向、孔子則明確反對「鑄刑鼎」,這就是爭論雙方的基本觀點。
在2500年後的今天,我們都知道,法律公開是一個基本的法治原則。為什麼在中國法律史的源頭,一個小國的政治實踐者(子產)就提出了如此「先進」的法治理念?為什麼孔子反而要拒斥這種「先進」的法律措施?有一些教科書把孔子反對「鑄刑鼎」的原因,簡單地歸結為「思想落後、保守,代表了奴隸主階級的利益」,這顯然不足以說明問題的症結,既低估了孔子的人格,也無助於同情地、語境化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傾向。
按照《左傳》的記載,子產是春秋時期鄭國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鄭國的政治舞台上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說,即使在個人生活中,子產也足以為人楷模。譬如,他遵循各種禮儀,過著具有德性的日常生活,因而獲得了孔子的高度贊賞。但是,作為政治人物,子產心中還有一個致命的隱憂,那就是鄭國的生存危機。在相互傾扎的列國環境里,鄭國雖然歷史悠久,文化古老,卻地域狹小,實力不足,始終處於強大的鄰邦楚國與秦國的威脅之下,危如累卵。身為鄭國政界的中流砥柱,子產的第一要務就是要保障鄭國的生存權。然而,當時的鄭國與其他國家一樣,都處於禮崩樂壞的大潮中:上層的肉食者們相互謀殺,離心離德,沖突不斷;下層民眾也就像一群無頭蒼蠅,漫無目標,一片混亂。在這樣的國內形勢下,鄭國的國力日漸衰敗,社會生產力急劇下降。為了扭轉這種趨勢,子產出台了多項政治改革措施,其中之一就是「鑄刑書」:把法律刻在銅鼎上,讓法律向所有人公開。根本的目標就在於以統一的法律來重建基本的社會生活秩序,實現由亂而治的轉向。
獲悉子產推行的這項改革措施之後,晉國政治家叔向很快就派人送來一封信,他在信中指責子產並認為:古代的聖王不制定刑事法典,主要是害怕民眾滋生訟爭之心;民眾若有訟爭之心,必然拋棄傳統的禮義,紛紛引征刑法文本;為了毫末之利,必將爭執不休。這恐怕不是國家長久之徵兆。面對叔向的批評,子產在回信中寫道:「僑不才,不能及子孫,吾以救世也」。這就是說,我的才能很有限,不能為子孫後*慮,我惟一能做的就是拯救當下的危局。
沒想到在23年之後,晉國的趙鞅等人又要「鑄刑鼎」,這就引起了孔子的抗議。雖然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孔子對子產的批評,但在《左傳》的「昭公六年」與「昭公二十九年」中,分別記載了叔向對鄭國子產「鑄刑書」的批評以及孔子對晉國趙鞅等人籌劃「鑄刑鼎」的批評。把這兩個相去不遠的歷史事件結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代關於是否「鑄刑鼎」的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子產、趙鞅主張制定並公布法律,叔向(叔向,姬姓,羊舌氏,名肸,字叔向。春秋後期晉國賢臣,公族大夫,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孔子反對制定並公布法律。
為什麼孔子反對制定並公布法律?孔子提出這樣的觀點,是堅信自己的「職業倫理」的必然結果。我們也可以說,孔子在恪守「以倫理為業」,這才是孔子的命根子。孔子對於貴族的倫理先鋒隊的信心,強調「倫理先鋒隊」對民眾的領導,類似於真正的政治家對於政治的信心,真正的學者對於學術的信心,真正的宗教信徒對於宗教教義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說,孔子的角色類似於一個佈道的宗教領袖。與之對立的子產身處廟堂之高,耳聞目睹的盡是禮崩樂壞的現實,對於當時的「貴族先鋒隊」早已失去了信心;無可奈何之下,只好另闢蹊徑,把建立政治秩序的希望寄託在超越於貴族與民眾之上的法律。這就是雙方各自的長處與局限。
是否「鑄刑書」、「鑄刑鼎」,表面上看是一個單純的法律問題,深層卻體現了早期法家與早期儒家關於法律、關於國家治理的不同立場。同時,在這個問題的背後,實際上是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對峙,政治家倫理與思想家倫理的分野。如果說子產的選擇,反映了現實主義的、政治家倫理的思維方式,那麼孔子的態度,則體現了理想主義的、思想家倫理的思維方式。
『捌』 論先秦法家法治主義的內在邏輯及其影響
內在邏輯如下。僅供來參考:
勢術源法結合。
1、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
2、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
3、法是指健全法制。
4、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
5、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影響具體如下,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強調嚴格守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家十分強調守法,把守法看成推行法治的核心。
二、法家強調建設「富國強兵」的先進社會,反對歷史倒退思想。
「富國強兵」是先秦法家思想中的核心戰略目標。任何思想文化,都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反映著時代的特徵和面相。
三、法家強調「法治主義」,反對「法律虛無主義」
法家對「法治主義」予以高度重視。由於儒家將周禮視為人類實施政治治理的最為經典的規則系統,因此儒家在設計其治國方略時,往往強調國家治理必須依據禮,建構了所謂「為國以禮」為核心、以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為內容的禮治主義。
四、法家思想樹立了立法三原則。
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在他的書中談到立法問題時,提出了著名的立法三原則,即「一、顯、固」。
如果想要具體了解法家的法治思想,建議讀一讀相關著作,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玖』 《論語》的「論」是什麼意思
《論語》以抄記言為主,「論」是論襲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
《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孔子弟子編纂的有關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和弟子間的談話,涉及政治、經濟、教育、道德和哲學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宋代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9)論語論法治擴展閱讀
《論語》的影響
《論語》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被尊為「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資料。南宋時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元代延祐年間,科舉開始以「四書」開科取士。此後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務運動,廢除科舉之前,《論語》一直是學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論語》進入經書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禮有《周禮》《儀禮》《禮記》,春秋有《左傳》《公羊》《穀梁》,加上《論語》《爾雅》《孝經》,這樣是十三經。」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
《論語》中保留了一些人們對孔子師徒的批評諷刺,有的作了辯駁,有的沒有回答。其駁議辯難部分對後世很有影響,如《答客難》等設為主客問答進行辯難的小賦,都從《論語》受到啟發;其自我解嘲部分,表現了儒家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積極奮進精神的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