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個人保護信息的立法
① 保護個人信息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一、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規定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作為最為嚴厲的法律,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作出了明確的法律規定。《刑法》第三百五十三條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作出了規定。該規定明確,向他人提供或者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均屬於犯罪行為,若工作人員將自己在履行職責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則從重處罰。犯此罪者,根據情節不同分別被處以罰金以及有期徒刑。《刑法》作為我國法律體系中最嚴厲的法律,其將侵犯個人信息的行為歸罪的做法充分顯示了我國對於個人信息安全的關注。
二、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規定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以下簡稱《網路安全法》)於2016年正式施行。其在第四章以專章的形式對網路信息安全進行了系統規定。個人信息安全作為網路信息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其中得到了體現。首先,網路運營商一方掌握著大量的用戶個人信息,根據《網路安全法》規定,其必須確保這些個人信息的安全,妥善保管,在建立嚴格的保密制度的同時,也必須健全用戶信息保護制度。再者,網路運營商對於用戶個人信息的收集,必須遵循必要性原則,不得收集從事該項業務的任何非必要信息,並且需要在使用完畢後定期清除,確保掌握最少數量且最短時間的用戶個人信息。再者,網路運營者對於用戶個人信息的使用必須以用戶同意為前提,不得有任何威脅個人信息安全的行為,也不得將用戶個人信息進行轉讓、泄露等。網路的匿名性以及信息傳遞的快捷性對於個人信息安全來說,本身即存在著未知的風險。因此,對於個人信息安全而言,《網路安全法》中在網路信息安全專章中對於網路運營商的規制,對維護個人信息安全十分重要。
三、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規定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以下簡稱《民法總則》)於2018年正式施行,其中也對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有所規定。《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我國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安全受到法律的保護,非信息主對於個人信息的獲取,必須確保通過合法途徑獲得,同時也不得非法使用、收集、加工、買賣他人的個人信息,也不得在未經信息主同意的前提下對他人的個人信息進行公開、轉讓等。可見,在個人信息安全這一問題上,我國法律中保護的立法傾向十分明晰。
四、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規定之其他法律
除上述法律外,我國法律體系中對於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還有許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將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的行為作為違法行為予以列舉,並進行相應處罰;《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中明確讀者個人信息應得到妥善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情報法》中明確對於公民個人信息不得隨意泄露;《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中明確,需要使用公民個人信息的,必須符合法律規定,且依法保密。可見,實踐中對於個人信息的運用十分廣泛,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十分重要。但同時,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也對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作出了較為全面的規定,在實踐中個人信息安全的問題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通過對應的法律來進行行為規制。
② 《個人信息保護法》的主要內容
2021年8月2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正式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以下簡稱《個人信息保護法》),該法將於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個人信息保護法》是個人信息保護領域的基本法律,以保護個人信息權益、規范個人信息處理活動為核心,旨在實現個人信息權益保護與個人信息合理利用之間的平衡。該法共八章七十四條,分別從個人信息處理規則、個人信息跨境提供的規則、個人在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的權利、個人信息處理者的義務、履行個人信息保護職責的部門、違反相關規定的法律責任等多個方面作出規定,就個人信息保護構建起了基本的法律框架,完善了我國個人信息保護領域的立法頂層設計,與《網路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共同構成我國數據治理領域的「三駕馬車」。
③ 個人信息保護法將重點關注哪些方面
個人信息保護法將重點關註:
1、將進一步明確個人信息處理活動應遵循的原則;
2、完善個人信息處理規則;
3、保障個人在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的各項權利;
4、強化個人信息處理者的義務;
5、明確個人信息保護的監管職責,並設置嚴格的法律責任。
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制定將進一步增強法律規范的系統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形成更加完備的制度、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3)我國個人保護信息的立法擴展閱讀: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即將亮相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記者會12日上午召開,發言人臧鐵偉透露,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將於10月13日至17日在北京舉行。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將提請本次會議審議。
臧鐵偉稱,為及時回應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和期待,落實黨中央部署要求,按照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的安排,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會同中央網信辦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起草了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
個人信息保護立法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深入總結網路安全法等法律、法規、標準的實施經驗,並充分借鑒有關國際組織和國家、地區的個人信息保護相關准則、指導原則和法規,建立健全適應我國個人信息保護需要的法律制度。
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將進一步明確個人信息處理活動應遵循的原則,完善個人信息處理規則,保障個人在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的各項權利,強化個人信息處理者的義務,明確個人信息保護的監管職責,並設置嚴格的法律責任。
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制定,將進一步增強法律規范的系統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形成更加完備的制度、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④ 國家為什麼要立法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
我有點兒搞不懂你為什麼要問這個?
⑤ 我國互聯網監管關於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立法有哪些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28日經表決通過了《關於加強網路信息專保護的決定》。專家屬表示,中國對互聯網路監管環境下個人信息保護進行立法,體現了法治建設方面的進步,共12條,包括保護公民個人電子信息、治理垃圾電子信息、網路身份管理、有關部門的監管等內容。
根據決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竊取公民個人電子信息,不得出售或非法向他人提供;實行「後台實名制」的網路身份管理;任何組織和個人未經接受者同意,不得發送商業性電子信息。
在互聯網監管治理方面,個人信息保護僅僅是第一步,對於網路信息服務、電子商務、網路安全、網路版權和知識產權保護等各個方面的立法,都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加強。僅僅是個人信息保護方面,也需要考慮在執法、行政監管、行業自律和公眾素養等方面進一步加以完善。
⑥ 結合材料,從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我國為什麼要加快個人信息保護立法工作,以及全國
結合材料,從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我國要加快個人信息保護立法工作,為了保護人民的安全
⑦ 為何要在此時,頒布《個人信息保護法》
在信息化時代,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問題頻發,人臉識別技術濫用、「大數據殺熟」、應用程序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等技術問題時刻威脅著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相關行業難點和痛點問題亟待整治。《個人信息保護法》在《民法典》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細化了我國的個人信息保護規則,要求個人信息處理者不得過度收集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公開他人個人信息,在公共場所安裝圖像採集裝置必須設置顯著提示標識等,《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出台為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提供了有效的法律武器。此外,在互聯網平台企業的數據糾紛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案例涉及個人信息,進一步從競爭層面凸顯出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價值和理論意義。正所謂時代有所呼、立法有所應,《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出台正當其時,該法是我國個人信息保護領域的基本法律,凝結著我國立法、執法和司法各界法律從業人士和實務人員的心血和經驗,為我國公民的個人信息保護扣上了法律「安全鎖」,也為數據類企業的良性競爭和數字經濟發展秩序提供了可供遵循的重要法律。
⑧ 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立法需求
立法迫切性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刑法專家謝望原教授認為,一些國家機關和電信、金融等單位在履行公務或提供服務活動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被非法泄露的情況時有發生,對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和個人隱私構成嚴重威脅。對這類侵害公民權益情節嚴重的行為,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相比起國外或我國港台地區而言,我國法律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力度還遠遠不夠。現代刑法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它不僅要做國家的「刀把子」,還要成為保障公民個人合法權益的「大憲章」。此次刑法修正案草案這種注重對公民隱私的保護、約束公權力和公共服務的刑事立法理念,值得進一步拓展。
中國發展戰略研究所研究員王春暉博士認為,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個人信息的搜集變得越來越容易。對此類信息的不當使用或予以公開會給個人造成財產、精神上的損失。因此,對個人隱私權的保護不能只停留在所謂獨處權的保護上,而應該朝著保護個人信息的方向發展。隱私權已經從傳統的「個人生活安寧不受干擾」的消極權利演變為現代的具有積極意義的「信息隱私權」。另外,根據該修正案草案對犯罪主體的描述:行為人違反國家規定,將履行本單位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或者以竊取、收買等方式非法獲取上述信息,情節嚴重的,將構成犯罪。可見,侵犯公民信息權方面的犯罪主體不僅有特殊主體,也包括一般主體。也就是講專門從事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是構成本罪的特殊主體,那些以竊取、收買等方式非法獲取上述信息的行為人也可以構成本罪的主體。
王春暉博士提出,刑法修正案專門就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作出規定,無疑對於那些非法出售、提供或者以竊取、收買等方式非法獲取公民信息的不法之徒是一種威懾。因為,在所有的法律責任中,刑事法律責任的懲處和威懾是最嚴厲的。我國以修改刑法的方式介入個人信息保護,表明了國家對公民個人信息保護重視的程度,同時也證實了國家對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力度。
當然,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僅憑一條刑法修正案是遠遠不夠的,不可能解決個人信息保護的所有問題。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是一個涉及憲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多個部門法的綜合體系。
因此,王春暉博士建議應當盡快制定和頒布一部專門保護個人信息的專門法律———個人信息保護法,這部專門法律應當在兩大方面有所作為:一是對政府部門利用公權力泄露個人信息應當加以重點規制;二是對一些大眾服務類企業,諸如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對客戶信息的保護應當作出嚴格的規定。
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制訂也將更全面更完整地保護網路上的個人隱私和信息,同時對互聯網企業加強行業自律方面起到作用。反觀國際上的做法,歐洲國家在個人數據資料保護方面採取了國家立法主導的模式;而美國聯邦政府主張採取自律模式,美國聯邦政府1997年發表的《有效自律途徑保障隱私的各種要素》報告,認為推動企業制定完善保護個人資料隱私的方案及政策,將使消費者產生信任,進而願意提供個人資料及進行網際網路交易,只有這樣,方能促進商業活動發展。
我國在個人信息保護立法方面,也應該在保護和促進經濟發展兩者之間取得一定的平衡,必須衡量兩方面的利益,既要保障個人隱私資料保護的要求,使網路使用者對網路產生信心,也要避免抑制網路事業的發展,以期制訂最妥善、最完備、適合我國國情與未來網路事業發展需要的法律規則。同時,在個人信息保護法即將出台,保護個人的隱私的基本精神得以確立的情況下,互聯網企業要加強自律,遵守基本的道德規范和網路秩序,增強網路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感。法規和自律相結合,一個適合國情、相對完善的個人信息保護體系就不再遙遠。
立法因何遲滯
「由於我們對個人信息隱私沒有切實有效的保護,導致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因個人信息的外泄而遭受嚴重的干擾,甚至造成財產和名譽受損。」全國政協委員胡旭晟日前提交提案,呼籲盡快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也正像是對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呼應,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9年「法治藍皮書」指出,信息處理和存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個人信息濫用問題日趨嚴重,其中更為惡劣的是非法買賣個人信息,社會對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散落在一些法律條款中的信息保護規定已無法適應尊嚴與權利的要求,我們需要一部《個人信息保護法》,這已沒什麼好說的。然而,相關立法工作卻諱莫如深地變得遲疑起來。早在2003年,《個人信息保護法》專家建議稿就開始起草,並於2005年遞交相關部門。「由於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該課題組組長、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周漢華曾認為這部法律最終出台「不會用太久時間」。但五年過去,全國兩會政協委員依舊在為制定此法提交提案,公眾在漫長的等待中,也一再支付著成為「透明人」的代價。
個人信息被非法買賣,獨處的權利被無禮入侵,而公眾通常維權無處,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與之截然相反的另一方面,一個更大的事實則是:應當被公開的個人信息,也因此處於含混與拒絕公開之狀態。這實在是個人信息立法不容迴避的一個環節,那就是並非一切個人信息都受到保護。比如公眾人物尤其是官員的信息。
我們已經知道,以官員財產申報為主要特徵的信息公開作為人類社會文明成果之一,明白無誤地表明了公共人物必須承受的權利讓渡,表明了權力者必須接受的公眾監督。這意味著,欲定《個人信息保護法》,必不可迴避對官員相關信息的公開的規定。在兩會上,對於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的提案,相關部門的回復依舊是「條件不太成熟」,作為個人信息保護必須釐清的重要方面,官員信息公開規定一下子變得遙遙無期,而此前出台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在如何界定官員財產與個人隱私方面,亦並不明晰。這樣的缺失,註定了《個人信息保護法》只能處於「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局面。
事情終於呈現出這樣一個結果:《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缺位,非但未能有效保護公民的隱私權,反而使應當公開的官員信息,得以以「隱私權」為由拒絕公開。比如2007年出台的《廣州市依法申請公開政府信息辦法》中,明確規定「領導成員廉潔信息」不應公開。也正是在這一點上,個人信息立法工作才變得遲疑起來。其中所膠著的,已不是公民隱私權要不要保護的問題,而是官員個人信息要不要公開的問題。記得在2005年的全國兩會上人大代錶王有傑曾提供一個數據:有97%的官員對「官員財產申報」持反對意見。由此,始信利益集團干擾立法之說並非虛妄。
⑨ 除保密法外,我國有針對個人信息保密方面的法律規定嗎
我國法律目前還沒有對個人「隱私權」進行明確的規定。在司法實踐中,侵犯個人隱私的行為一般作為侵犯名譽權處理。
但現在對保護個人信息進行立法的呼聲越來越高,深圳、淅江等地都擬對利用「人肉搜索」侵犯他人信息的行為進行懲處。
希望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