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國家中的法治

國家中的法治

發布時間: 2021-11-27 09:01:38

① 法制國家改為法治國家是多少大提出的

黨的十八大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我們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一論斷和號召,實現了從「法制」到「法治」的巨大轉變,是治國理念的巨大進步。
從字面上理解,盡管「法制」和「法治」都有一個「法」字,都是在法律的框架下開展相關活動、實現相關管理。可是,「制」是制約,是鉗制,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法律概念和法律行為。按照以往的有關說法,就是要在法制社會中實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治」是在法律制約下的科學有效治理,包含對法治精神的全面貫徹、全民知曉、全方位領會,包含對法治行為的實時監督和監控,對司法公正的嚴格管控。在「法治」的治國理念下,我們應該做到的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焦洪昌說:相較於「法制體系」,「法治體系」內容更加明確,界分為法律規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也就是說,在依法治國的精神領域里,相較於依法制國的概念,范圍更廣,增加了實施、監督、保障環節,並將黨內法規明確納入。在制度的保障之下,各種法律行為之間的關系更加協調、統一。
在法制的觀念之下,制度是「死」的,是一成不變的條條框框。在法治的精神中,治理國家的各種法律制度、監督機制都能在現實的環境中實現有效的跟進和隨時的改進。因為治理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革新、自我糾正、自我調整的過程。治療和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輔相成的兩架馬車,並駕齊驅則雙贏,反向用力則雙損。中國共產黨人最擅長、最真誠的就是在建設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實現有效的自我革命,創新性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理念。

② 中國到底是法治國家還是法制國家

首先,中國是法制國家,奉行依法治國的基本國策.
簡單解釋一下:「治」內所陳述的是一種容行政手段,就是行為;而「制」所說的是制度,是一種有邏輯體系,且屬於閉和循環的行政系統.通俗理解起來就是「中國是一個有法律制度的國家」,而不是「法律是治理中國的國家」.

③ 法治國家是法治中國的全部內容對嗎

  1. 這種說法是不完整的來 。

  2. 法治源中國,是新時期集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為一體的法治建設新目標;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新路徑;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新方針;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新方法。

  3. 「法治中國」是自黨的十五大以來,有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中國版」「綜合版」和「升級版」。說它是「中國版」,是因為「法治中國」是世界的法治共性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產物,它只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不適用世界上的其他國家;說它是「綜合版」,是因為它並不限指「法治國家」,它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綜合體;正因為它既是「中國版」,又是「綜合版」,特別是中國新時期法治建設的新目標,因而是「升級版」。

④ 一個國家的法制包括哪三個方面

內容如下:
「三抄個依法」是指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
「三個法治」是指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五個堅持」,又叫「五大原則」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以上內容均可於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全文中查到。

⑤ 國家構建的法治原則是什麼

1、法律應具有至上性:任何社會都存在法律,但未必有法治。作為與人治相對立的概念,版法治意權味著法律擁有至上的權威,是為所有人、組織與國家機構所應遵循的

2、法律應具有普遍性與一致性:針對立法而言的,要求法律調整的對象應具有普遍性,不應因人立法、因事設法。

3、法律應公開、明確和可預期:公開性是法律的一個本質要求。從純粹規范功能的視角來說,法律公開的基本目的是使法律為人們所知曉,以指引人們的行為。然而,法律的公開性還來自其他的非功能性價值,如服務於共同體的民眾對所立之法的公共審思與批判。

(5)國家中的法治擴展閱讀:

法治具有理論與實踐的兩種面向,具有豐富的研究意義。通過對法治概念發展歷程進行概述,尤其是對法治的兩種歷史模式即英國普通法法治原則,以及德國「法治國」理念進行梳理和比較分析,可以對法治的演進脈絡具備清晰的了解,並且從中抽象出法治的一般理論。

從概念分析中可以得出結論:法治所遵循的是形式法治,堅持的是法治的內在價值理念。並且由此根據中國「依法治國」與建設「法治國家」的實際,正視中國法治曾經面臨的困境以及分析中國法治的成就條件,從而試探討中國法治國家的構建進路。

⑥ 一個國家的法治為什麼需要良法

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中文名
法治
外文名
rule of law
拼音
fǎ zhì
基本解釋
依法治國
對稱
人治
快速
導航
重要論述

歷史演變

必要性

其它相關
詞語概念
基本含義
(1 [rule of law]∶依法治國[1]
(2)[rulaw]∶法治 rulaws法治學 法治學的是獨立的學科,是社會政治法律發展的結果,是一種全新的系統化社會價值體系。
引證解釋
法治,謂根據法律治理國家。與「人治」相對。《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 桓公 之地狹於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淮南子·氾論訓》:「知法治所由生,則應時而變;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亂。」 鄒韜奮 《抗戰以來》六二:「在此種慘酷壓迫之情況下,法治無存,是非不論。」亦指依法處治。《史記·蒙恬列傳》:「 高 有大罪, 秦王 令 蒙毅 法治之。」
「法治」一詞很早就出現在古書中。
但有時並非作為一個片語,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奢)收租稅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法治」與儒家的「德治」相對
法治與人治是根本相對立的,是不同的治國理念。人治強調個人權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與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沒有法治。但要強調,國家依靠法治並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為再好的法律與制度都需要人來實現與執行。但是,不可以將「人的作用」與「人治」相等同,兩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兩個部分,即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是兩者的統一體。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形式意義的法治應當體現法治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實質意義的法治也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運行機制予以實現,兩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為基礎,需要民主的力量,而我們的法治卻看上去好像是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在理論上如何印證現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現實的法治實踐中確實存在缺少政府和民眾的有效「互動」。冷靜地思考分析和對「依法治理」現狀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缺少這種「互動」的現實表現,主要原因在於:民眾對於自身的權利不知道,知道不執行,執行不徹底,導致了21世紀初的這個結果。民眾們在經歷義務教育之後,依舊對於介紹法治的課程並不重視,法治觀念、理念很難進入民眾內心。使得法治推動成為看似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
而所謂的為「三治三不治」,即「治下不治上」、「治外不治內」、「治民不治官」。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因為在我國立法的權力屬於人大,而不屬於所謂的「上」、「外」、「官」,因此這樣說並不符合實際情況。這種情況在「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依法治鄉」、「依法治村」等依法治理的過程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並不會因為違法者身份而縱容其違法。行政機關並沒有立法權,但是行政權力確實在影響司法,通過各種行政權力對司法權的影響,來擴大其職能和實現其效用。在近一段時間內,輿論以第四權的身份出現,掌握輿論資源的人通過各種輿論壓力,對於司法權的影響也日益增大,使得輿論資源所有者與行政權力所有者一道成為影響司法權的人。這種片面的、出於「官本位」或「輿論第四權」思想的「依法治理」嚴重悖離了法治精神和原則。而廣大民眾則處於「被動」的地位,既在客觀上不能有效得知正確信息、行動上介入國家法治實踐,又在主觀上無法正確判斷,更不用提參與和對之加以評價。其深層原因在於人治思想與權力本位思想還在相當的領域中存在。尤其是在中央提出依法治國的口號之後,各級黨委和政府先後提出的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甚至提出依法治校、依法治村等口號。這種形式主義做法使得依法治國的法治內涵與精神逐步喪失,結果最後演變為依法治民的政治治理觀。在他們眼裡,仍然認為依法治國就是用法律來治理國家,而且存在固有偏見,認為法律只是專管老百姓的,從而形成了法治的表層現象,其真正內涵沒有深刻理解並內化為堅實的信念和外化為行動。

⑦ 論述國家構建的法治原則的內容

法治應有幾個最基本的特徵:第一,法治不只是一種制度化模式或社會組織模式,而且也是一種理性精神和文化意識。第二,法治作為特定社會人類的一種基本追求和嚮往,構成了工業化和民主化的秩序基礎。第三,法治的最重要的含義,就是法律在最高的終極的意義上具有規限和裁決人們行為的力量,法律既是公民行為的最終導向,也是司法活動的唯一準繩。拉茲還提出了法治八項原則:(1)法不溯及既往,應公開明確;(2)法律應相對穩定;(3)特別法的制定應受公開、穩定、明確的一般規則指導;(4)保障司法獨立;(5)遵守自然正義原則:公開審理、不得以偏見司法;(6)法院應對於其它原則的執行握有審查權,即審查議會和行政立法等;(7)法院應易於接近:省時省錢;(8)預防犯罪的機構在行使裁量權時不得濫用法律。5富勒在論證法的道德基礎時,也提出了法治的八項原則。在資本主義國家成立前後,法治原則一般集中體現在政治宣言或者憲法序言之中,另有少量的內容體現在憲法正文裡面。這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法國的《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當時體現法治原則的內容規定主要有:(1)法律目前人人平等;(2)未經審判不為罪,法律不得溯及既往;(3)未經正當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權利和自由,憲法所未列舉的權利應為人民保留;(4)國家機關不得行使法律所未授予的職權;(5)司法獨立;(7)憲法是國家的最高法律,任何法律、法令都不得與憲法相抵觸;(8)國家機關之間應嚴格實行分權。

⑧ 如何理解法制國家與法治國家

法制國家,法制即法律高於一切,法律有不可侵犯、不可違反、不可干涉的神聖性,高於一切個人或團體。


法治國家,法治的基本含義是國家權力,特別是行政權力必須依照法律行使。

即國家按照法律規定條文運行,法律保障公民各方面權力。

⑨ 什麼是法治國家

法治國家是與專制國家相對立的,法治國家是依法治國而形成的理想狀態。
長期以來,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不懈探索。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和目標,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對推進依法治國作出重要部署。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也是總結歷史沉痛教訓後的明智決策;是新時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保證,因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可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而是具有豐富的實質內容,其基本要求主要表現在法律完備而良好、法律權威、法律有效實施等方面。

熱點內容
優秀的規章制度範本 發布:2025-05-25 14:54:14 瀏覽:221
法院執行法官最怕什麼 發布:2025-05-25 14:52:37 瀏覽:848
訴訟時效中止中級經濟法 發布:2025-05-25 14:43:03 瀏覽:836
勞動法工齡休假 發布:2025-05-25 14:22:45 瀏覽:618
唐山中級法院招聘 發布:2025-05-25 14:16:53 瀏覽:144
司法與人情 發布:2025-05-25 14:09:19 瀏覽:604
行政法基本原則的體會 發布:2025-05-25 13:52:05 瀏覽:217
合同法解釋無權處分 發布:2025-05-25 13:37:47 瀏覽:131
廣西大學法律碩士英語復試真題 發布:2025-05-25 13:37:46 瀏覽:818
南財經濟法試卷答案 發布:2025-05-25 13:37:44 瀏覽: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