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教導
Ⅰ 道德經中父母對孩子的愛或是教導孩子要孝順父母的是哪一章
你不會說的是 弟子規 吧
Ⅱ 老子 道德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所處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原來這句話是老子用水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最高的智慧就如同水這種能生萬物,同時也能毀滅萬物的自然力量,通過疏導、引導、合理使用和保護水資源,發揮它所有有利的能量,那麼自然界和人類就可以達到平衡的目的了。但是,現在的人們不能發揮個人和社會能力中平衡的能量,好像當年需要大禹治的水,所以才會呈現出這樣無道的愚昧狀況。如果一個人或一個集體能將自己放在一個智慧或說是明智的位置,將心放在一個明智而對生活有著深刻體驗、洞察力和為他人著想的位置,對人能以合適與體貼的態度,說話能有實際的信用,管理事物能中道而行,做事能多動腦子考慮周全、量力而行,有什麼計劃能夠審時度世,那隻有平衡的世界了,哪還有什麼因為不平衡而起的爭端呢?如果真能這樣就沒有什麼值得痛苦和相互傷害的了。
一、自己活動,並能推動別人的,是水。
二、經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
三、遇到障礙物時,能發揮百倍力量的,是水。
四、以自己的清潔洗凈他人的污濁,有容清納濁的寬大 度量的,是水。
五、汪洋大海,能蒸發為雲,變成雨、雪,或化而為霧,又或凝結成一面如晶瑩明鏡的冰,不論其變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Ⅲ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道德經》
我們常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所謂博大是無所不包,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精深就是非常究竟正確直達根本。什麼叫「究竟」,什麼叫「根本」?好比開始時我們認為正確的事情,再過五年十年甚至二三十年,回頭一看,原來卻是錯的。我們當初以為是對的其實是表面的、粗糙的,我們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卻忽略了更遠大深邃的層面,結果為以後埋下了禍因,這就不能叫「究竟和根本」,更不能叫「博大與精深」。
博大精深文化的根本是引導我們、引導宇宙萬物走向生生不息,走向圓滿美好。《道德經》正是揭示這宇宙顛撲不破真理的經典!
在世界上,人們對於中國的《道德經》非常敬仰和推崇,是全世界最暢銷的書籍之一。西方人漸漸覺得中華文化真的非常悠久深遠值得學習,他們慢慢了解中國理解中華文化,很大一部分功勞要歸給《道德經》。
現代的人讀了很多書,以為道理懂了很多,什麼都知道,可是我們卻難辨是非。看看民主選舉制度的國家就很清楚了,往往選出來的人都是會開支票的人,只管拉選票,寅吃卯糧,不管國家長遠的利益的。看到這些,我們就要反省,難道我們真的有長遠的讓人民都走向更好的智慧嗎?沒有啊!
在《道德經》里,老子揭示著雋永的真理,揭示著讓民眾歸於致遠寧靜、世界長治久安的道理。幾千年了,我們現在去讀,漸漸深入體會,發現老子講的都是人生宇宙的真理!
當年孔子問禮於老子,學習大道的奧理,而後孔子提倡五常仁義。
孔子的《論語》教導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怎樣做才是合乎大道的規則,文字相對淺顯,往往我們就以為都懂了。而我們讀《道德經》,卻有一個觀感,覺得老子神龍見首不見尾,會生出遊龍之嘆。
《道德經》共八十一章,裡面每一章好像各說各都不相關,可實際上它們都有一個主軸貫穿於其間。雖然我們要經過長長的經歷才有可能看到或有幸觸碰到、把持住這個主軸,可當我們一章一章讀下來,我們會浸潤在聖賢的心胸氣度里,秉受著聖賢的教導和熏陶,漸漸改變我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對中華文化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回頭看幾千年人類發展的歷史,一直以來人們一再地肯定《道德經》,驚嘆《道德經》裡面所昭示的道理之真,不斷從中獲益。
《道德經》點出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根本處的不同點。譬如在《道德經》里有「絕聖棄智,民利百倍」之說,教導我們「後其身而身先」,這跟現在的西方教育不同。
現在西方的教育都要人們去表現自我,要拿第一名,強調我是最棒的,不斷加強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都是走這條路線。可一個人即使不斷地拿第一名,也不能保證他能有快樂的能力,有為他人著想的存心,有為這個社會進步做出貢獻的能力。在這種教育之下,人們的內心只會越來越痛苦。
《道德經》卻教導我們摒棄對第一的追求,貌似讓我們不思上進,實際上是教導我們在內心無小我私慾的牽絆,心中有他人,把大眾的利益放在前頭,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後面,這樣人們就能好好過自然美好的生活。
現在的人喜歡人定勝天,什麼事都要跟天來爭,但是《道德經》的看法卻不一樣,《道德經》有一句「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說很大很大的風沒有吹一上午的,傾盆的大雨沒有下一整天的,都是一陣子而已。以天地之大能,做這些事情都不能持久,更何況渺小的我們呢?
即使一個人很行,占據著高位,有錢有勢,追求物質的佔有、滿足,如果以此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標,又能持住多久呢?「飄風不終朝」啊,得要回到平實裡面才有雋永的安寧。
如果不懂得謙虛下來,不懂得回到「絕聖棄智」,不懂得「後其身而身先」,這樣的盛狀是不會長久的,這就是為人處世的大哲學,這些道理讓我們一輩子有享受不完的益處,得到非常幸福滿足安寧的心境,這些都可以從《道德經》里收獲的。
《道德經》的這些道理,跟現在的西方不管別人死活、只管自己、為了自己的利益到處侵略霸佔的理念完全不同。
我們要讀老子的《道德經》,特別是乘著復興中華文化的東風,好好來學習《道德經》,擺正我們的生活態度,恢復我們的天然純良的心性,使我們的心靈得以提升,使得我們的生活、家庭更加的美滿。
希望每一個人都能來學習《道德經》。
——本文來源:張慶祥講《道德經》
Ⅳ 《道德經》秉持哪三種精神,是可以積攢人品的
道家思想作為中華文明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對國人的精神信仰有著深遠的影響。由道家思想所衍生出的道教文化,一度被魯迅稱之為中國文化的根基。
講個實在的例子,我們現在很多人在遇到一些未知事情的時候,都會說一句“順其自然”。而且,很多邁入中老年的朋友,也喜歡追求寧靜恬淡的生活旋律。這些心理活動,歸根結底都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
不敢為天下先,還可以認為就是不要大張旗鼓的去宣傳自己,而是要在平靜中不斷充實自己,積累經驗和閱歷。就像最近網上傳的那句話一樣,你對這個社會有什麼不滿,不要一味的去指責,而是要用你的實際行動去改變。如果長夜漫漫,我們就是那唯一的火光!
事實上,慈、儉、不敢為天下先,說起來很是容易,但要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卻需要時刻注意。這三寶,既是道家思想的三寶,同樣也是我們每個人為人處世的三寶,只有能夠始終秉持住這三種精神,才能夠真正做到安身立命,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
Ⅳ 易經,金剛經,道德經,這些都是說什麼的,教導人什麼_
《易經》指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及周代的《周易》,這三部經卦書統稱為易經。其中《連山》、《歸藏》已失傳,傳世的只有《周易》一本。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闡述關於變化之書,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又如呂澄說,羅什傳龍樹的般若學,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譯般若經,《金剛經》其實已「面目全非」了。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被譽為萬經之王
Ⅵ 老子《道德經》怎樣教化管理者如何道治天下
《道德經》是中國文化瑰寶,學習它有助於我們學習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歷史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我國古代道家哲學的主要經典。作為一本偉大的哲學著作,其思想曾以各種方式滲透到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各個角落,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產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被學術界稱為中國哲學的主根、東方文化的瑰寶,被公認為學習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哲學的一本好教材,了解中國歷史特別是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文景之治」等的文化背景的關鍵,並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推崇,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學習《道德經》,不但可以使我們對道家哲學和道家思想有一個基本了解,為我們進一步學習中國文化打下基礎,而且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歷史,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進而激發我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2) 《道德經》是善人的哲學,學習《道德經》可以純潔我們的思想、凈化我們的心靈、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
作為一本專門提倡和指導人們修道修德,以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為目的的哲學著作,《道德經》可以說是善人的哲學。它以大部分內容勸告人們要慈善儉朴、謙虛處下、忍讓不爭、公正無私、淡泊名利、知足常樂;教導人們要誠實守信、和藹可親、和平相處、互相幫助、寬容大度、以德報怨、先人後己、舍己為人;鼓勵人們無為守靜、順其自然、清心寡慾、修道修德;告誡人們不要發動戰爭、不要干預自然;引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積極地面對人生……《道德經》處處都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光芒,句句都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如果我們能認真學習、正確理解、真正領會,並用其來檢討我們的思想、規范我們的言行、增強我們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和緊迫感,那麼必將使我們的思想更為純潔、心靈得到凈化、道德水平得到提高,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公民道德建設作出貢獻。
3) 《道德經》的思想博大精深、內容全面豐富,學習《道德經》可以啟迪我們的智慧、增強我們的為人處世能力
《道德經》盡管只有短短數千言,但其思想博大精深、內容全面豐富,涉及宇宙起源、天體運行、生態平衡、環境保護、治國用兵、內政外交、為人處世、禍福進退、名利得失、勝敗智謀、自然規律、學習工作、仁義禮儀、修道養生等眾多方面。哲學家可以用它研究哲學,政治家可以用它治國安邦,軍事家可以用它指揮戰爭,企業家可以用它指導經營管理,科學家可以從中尋求新的思維方式,藝術家可以從中吸取精神養料……《道德經》的思想,一旦被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當代人所接受,與現代科學和實際生產(生活)相結合,其深邃的哲理,必將啟迪我們的智慧,增強我們的處世能力,進而成為推動我們各項事業向前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現實力量。
4) 《道德經》是最早的自然主義哲學經典,學習《道德經》有助於我們處理好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世界上最早的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經典,它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主義世界觀,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經濟理論的哲學依據,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贊同。學習《道德經》,可以增強我們愛護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自覺性,發揮《道德經》在指導我們處理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關系方面的積極作用,做到古為今用、中為洋用。
當然,不同的人,由於學習目的、方法和深入程度不同,最後獲得的益處都不會一樣。但是,不管什麼人,只要用心去學,都會有所收獲。
Ⅶ 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李耳,除完成了曠世著作《道德經》外,還教導過哪些傑出的學生
在「以吏為師」的李耳時代,公職在身的李耳自然少不了「後生可畏」的追隨者。但是首先排除與「老子」之名聯系最為緊密的侍童徐甲、後學莊周,因為他倆都不符合「學生」的定義;其次,排除孔丘,因為孔丘與李耳打交道的內容不是學習,而是詢問時事政局、請求館藏圖書、謀取治國方略、訴說流亡生涯等等。或者說孔丘相當於一位中學、小學教師,而李耳相當於一位大學教授、博士導師。
一是楊朱,即陽子居,他想追隨李耳,但李耳覺得他不是可塑之才,陽子居是道家一支別學,也是道家顯學一派。
二是庚桑楚,他「偏得老聃之道」,便自己回去經營一個庄園,三年而大獲成功,於是遣自己的學生南榮楮擔幾百斤糧食答謝李耳。
三是倪然,就是《計然之策》的執筆者,《計然之策》是李耳「述而不作」的書,倪然的學生則是後來的大財富家范蠡。
四是李假,李假小時候跟著李耳住在洛陽,長大後當了函谷關令尹。李假是老子的第八代孫;古人稱第八代孫為雲孫,於是李假就稱李耳為「眾父」。拜眾父為師,是有血緣關系的老師,因此又稱「學父」。
Ⅷ 誰講道德經 講得好
老子講的最好!
Ⅸ 道德經對現實人生有何指導意義
《道德經》抄內容涵蓋哲學、倫襲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9)道德經教導擴展閱讀
耗散結構理論創始人,比利時學者、諾貝爾獎獲得者普利高津: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諧的奧秘、尋找社會的公正與和平、追求心靈的自由和道德完滿三個層面上,對我們這個時代都有新啟蒙思想的質。道家在兩千多年前發現的問題,隨著歷史的發展,愈來愈清楚地展現在人類的面前。
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預見並批判今天人類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驚人的洞察力看透個體的人和整體人類的最終命運。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翰·高認:(《道德經》)是一本有價值的關於人類行為的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