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與儒治

法治與儒治

發布時間: 2021-11-27 10:49:46

1. 秦國為什麼能滅六國

秦國能滅六國因素很多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下秦國的發展史

秦國開始發展崛起是從秦國君主,秦孝公時期開始的
秦孝公繼位前,秦國弱小,秦國百姓連年征戰,國貧民弱

秦孝公後來繼位成為秦國君主,秦孝公本名嬴渠梁
他上位後想改變秦國現狀,向天下頒布求賢令,渴望人才助其強國
衛國人衛鞅入秦,向秦孝公講述了自己的強秦策略
秦孝公如獲珍寶,信任並一心支持衛鞅,給予軍政大權於他
後來衛鞅在秦國實行了歷史著名的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改革了秦國的舊制度,舊習俗,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全新戰時秦國律法
商鞅變法,凝聚了國家實力
百姓積極開墾農田,勇於公戰,官府招商引資,吸引六國商人前來興商牟利
秦國開始蒸蒸日上,國力逐步恢復提升
為秦國奠定了發展基礎
秦孝公因此封賞衛鞅,賜爵商君,封大良造(相當於最高軍政長官,權力很大)
衛鞅因為被賜爵商君,被後人和歷史稱為商鞅
秦孝公去世後,其子贏駟繼位,歷史稱秦惠文王
商鞅因大刀闊斧的改革,觸犯了秦國貴族的利益
但秦孝公在位時全力支持,貴族們無可奈何
秦孝公去世後,貴族們陷害商鞅,添加罪名,迫使嬴駟後來決定處罰商鞅
商鞅最後被處以車裂而死
後來貴族們想推翻商鞅之法,恢復舊制
而贏駟卻堅定支持商鞅之法,認為商鞅之法是秦國根基,秦不可廢,應當遵之
贏駟在位時,啟用魏國人張儀為相國(相當於丞相)
張儀以連橫之術邦交六國,為秦謀利
而秦國因商鞅之法不斷壯大起來後,引起六國側目忌憚
六國便想合縱攻秦,即六國合兵共伐秦國
此時的秦國,發展剛步入正軌,還沒有到達秦始皇統一六國時的強大實力
面對六國攻秦,秦國自然是無力對抗
張儀以連橫之術,離間瓦解各國關系,導致六國互相產生嫌隙,不信任
多次化解各國合縱攻秦之危機
嬴駟明白要想讓秦國不受威脅,就要變得更加強大
因此決定開疆拓土,尋找時機擴充國家實力
公元前316年,秦國西南邊境的巴蜀兩國發生交戰(今重慶和四川一帶)
巴國求援秦國,秦國君臣私下考慮一同滅掉巴蜀
因為巴蜀擁有一大片沃野平原,若得到開發,產糧會十分富足
在古代當時的情勢來看,國力看的就是人口和糧食
因為古代人口少,產糧也不富足,擁有越多的人口和糧食就越有利
拿下巴蜀,秦國實力將得到擴充
秦國審時度勢,借巴國之境,用計策攻入蜀國,滅蜀後回頭又攻巴,巴國被秦滅
秦國便占據巴蜀之地,開水渠,灌農田
巴蜀之地成為了秦國後方的糧倉,為日後秦國征戰提供了巨大貢獻
公元前314年,五國密謀合縱攻秦,秦國正積極備戰防禦時
北方的游牧民族義渠在後方趁機襲擾,秦國不得不抽調兵力應對
後來五國因秦相張儀離間,中途有國家撤回軍隊,聯軍土崩瓦解,被秦軍擊退
五國攻秦危機解除後
秦國便把大軍轉頭調集北方邊境,直接攻打義渠
義渠被秦國所滅,義渠殘余勢力被迫向西逃竄(甘肅新疆一帶)
秦國佔領義渠後在此地郡縣,有了較大發展
比如馬匹的飼養和騎兵訓練等等
秦國後方也得到長期安定
秦國在贏駟在位期間,開疆拓土,國力提升,為秦國擴充了雄厚實力
秦國至此成為一大強國,六國不敢再隨意招惹
在贏駟去世後,長子贏盪繼位,歷史稱秦武王
秦武王在位3年
他在位期間秦國平定了巴蜀內亂,攻佔了韓國的宜陽城,也有一定成就
但隨後因自大,去洛陽舉九鼎,斷經脈而亡
秦武王死後,因年輕沒有子嗣,代由其弟,贏稷繼位
贏稷,歷史稱秦昭襄王,是秦惠文王贏駟的次子,贏駟和楚國女羋八子所生
秦國和六國也是在嬴稷在位期間,發生了此消彼長的重要轉變

由於贏稷繼位時,秦國經過長期發展,已然成為戰國中的一大強國
贏稷便積極考慮日後如何為秦國能夠一統天下而謀劃
此時的秦國,也涌現了一批能臣勇將,比如白起,范睢等
首先白起,爵武安君,被稱為秦國戰神,征戰無一敗績
白起一生帶領秦軍,重創韓,魏,趙,楚四國
一生征戰共滅敵軍百萬之眾,各國軍力因此被大幅削弱
范雎,魏國人,投奔到秦國為相
他為秦國提出遠交近攻,步步蠶食的策略
結交遠處的齊國,燕國,維持友好關系
近攻旁邊的魏國,韓國,趙國,楚國,使之互不馳援幫助
在贏稷期間,秦國和六國此消彼長,秦國不斷壓制六國
首先魏國和韓國,被秦國奪去多座城池,軍隊損失共計三四十萬,國力暴跌
趙國,被秦國奪去軍事重鎮長平城,40多萬精銳趙軍被秦軍坑殺殆盡
楚國,秦軍使河堤決裂,引河水導向楚國都城,淹毀沖破城牆,秦軍一鼓作氣攻陷楚國國都,楚軍35萬因此被滅,楚國被迫向東遷都
燕國,本身實力不強,長期夾在齊國和趙國之間,難以發展,受秦國遠交策略影響,對各國不施以援手,坐看各國被削弱,坐收漁翁之利
齊國,嬴稷在位的前中期,是六國中最強,當時唯一能夠和秦國匹敵的國家,而後秦國策劃五國攻齊,五國聯合攻齊導致齊國大敗,被奪城池70餘座,險遭滅國
後期各國聯軍撤回本土,燕國占據齊國,齊人反抗復國,燕軍被擊敗退回燕境,齊國得以復國,但國力被大幅削弱,已無力對抗秦國,後來秦國實施遠交近攻,齊國選擇與秦國交好
至此種種,六國被嚴重削弱,秦國一家獨強的局面顯現
在贏稷晚年,秦國已悄然形成一統天下之實力
但晚年的贏稷已無心力再去攻伐謀略
贏稷去世後,經歷了兩代秦國君王,都是短命,在位共不到5年
贏稷去世後5年,贏稷的重孫,嬴政繼位(即秦始皇)
嬴政繼位後,先穩定秦國朝局,罷免了權傾朝野的呂不韋,收回權力
嬴政穩定了秦國內部後,大權集中,開始積極謀劃一統六國之戰
而秦國滅六國的過程也不是十分順利
秦滅六國時,依舊實行遠交近攻,先滅近處的魏韓趙楚四國,對齊燕交好
秦國滅六國比較有難度的屬於趙國和楚國
趙國,因之前推行胡服騎射
雖之前被秦國重創,但還是保留有一點軍力底子
加上當時趙國出現了一位名將,李牧,他帶領趙軍抵抗秦軍
趙軍屢次擊退秦軍,秦軍占不到任何便宜,滅趙陷入了膠著
秦國後來使用反間計,離間趙王和李牧的關系,趙王換下了李牧
秦軍一鼓作氣攻破趙軍,攻入趙國都城,趙國滅亡
楚國,雖被白起重創,讓秦國吃掉了一大片西部的國土,國都也淪陷,但楚國也還有一半多的國土在堅守,人口也更聚集在了一起,因此保留了一定的實力,成為了抵抗秦國的唯一大國
當時秦軍老將王翦認為楚國雖已衰落,但依舊地廣人多,國力不可小覷,楚國是大國,在六國中,土地人口最占優勢,滅楚必定要動用全國之力,秦王嬴政不相信,覺得楚國沒這種實力,讓一位年輕主將李信帶領20萬秦軍去攻伐楚國
秦軍攻入楚國後進軍一路順利,但楚軍將領項燕趁秦軍後方不備,派軍襲擊致使秦軍前後被切斷,楚軍趁機反攻,秦軍大敗,被迫撤回
秦王嬴政認識到楚雖已衰弱,但畢竟地廣人多,仍具有一定實力,非輕易可滅,便親自前往王翦家,請求其帶軍出征,王翦還是要求秦王必須動用全國之力攻楚
嬴政便答應其所求,動用全國之力,調集60萬秦軍,歸其統軍攻楚
王翦帶領60萬秦軍攻入楚國後,楚軍急忙增派軍隊抵抗,但王翦不急於和楚軍決戰,與其對峙僵持,他認為楚軍目前士氣正盛,避其鋒芒,等待時機,楚軍無論任何挑釁,秦軍不為所動
僵持一段時間,楚軍開始鬆懈,楚國無法長時間供應大軍在前損耗,而秦國國力強大,後勤供應比楚國有優勢,楚國大軍維持不了多長時間便只能撤退
王翦認為時機已到,派遣一隊精兵追擊,隨後幾十萬秦軍緊跟追趕楚軍
楚軍與秦軍在安徽一帶實施了最後的決戰,無奈大勢已去
面對60萬秦軍的持續進攻,楚軍漸漸無力抵抗,被秦軍擊敗
秦軍隨後一路攻入楚國都城,俘獲楚王,楚國滅亡
至此,秦國逐一滅亡各國
秦國,從秦孝公到秦始皇經歷了一百三十年左右,一躍成最強國家
也許是偶然,秦國很幸運,從秦孝公開始,秦國代代有明君,有良相猛將
如命中註定,秦國每代君王都有人才為其輔佐
而這些人才多數還不是秦國人,卻為秦國做出了很大貢獻
比如商鞅,張儀,范睢,李斯等等
而六國各自間的不團結,不信任,不作為,也給了秦國壯大統一的機會
秦國掌握了天時地利人和,則橫掃六國,一統天下

2. 儒道佛三足鼎立構成了中國古代文化蔚為壯觀的景觀,因此有人說」以佛治心以道治身、儒治世」是如何理解的

不敢苟同:心有所悟體必隨行,不敢想一人心慕四大皆空、六根清凈卻在搞添鉛抽汞,周天搬運。個人生活上追求做自了漢,事業上又立志秉濟蒼生。
這種社會現象另有原因,漢以前朝代更替是天帝換子,劉季才編造赤帝白蛇。以後文景外法內王,到漢武時董氏孔子學說人皇天授的理論有利於統治,即你反我就是反老天,這才尊孔。
道教至東漢末年才正式創教,表面尊老黃無為而治,實際上是有政治主張的。與門閥政治角力失敗方才另立地水風火,轉向長生惑主曲線救國。
佛教漢時傳入一直不能發展,因為與中國敬祖先,重血脈的觀念有沖突。到了兩晉玄學清談之風大盛,六祖慧能借勢在華南振中土禪宗,最後一花五葉終於在華夏生根,光大佛法。如今印度的大乘佛教皆是從中國倒傳回去的。
所以說儒釋道都是統治工具,關系也是與統治階級互相利用

3. 為什麼說中國古典傳統美學--哲學對中國傳統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中國文化是「意在筆先」,思想先行然後以各種形式作為載體表現出來。藝術只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
首先應該分清楚中國古代的哲學有哪些,古典美學的基本概念和法則是什麽,然後才能分析其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影響。
從儒,釋,道三家來講。道家「天人合一」,實際是講人和宇宙是統一體,萬物由「氣」構成,而這個氣則是現代科學界證實的「以太體」即等離子狀態。由於陰陽運轉「氣」化生為具體的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最強調人和宇宙的統一和諧。在文學和造型藝術上反映出來。比如莊子的文章,陶淵明的詩詞,中國文人對世外桃源的嚮往都是源自對「尋找到一個人與自然協調一致的地方居住生活」理想的追求。中國畫的山水田園是人和自然和諧寧靜相處的,其他藝術亦如此。風水是具體怎樣能在自然中尋找到適宜人的環境的學科,對建築,園林的影響非常大。中醫的氣脈原理也是同道家的氣是同一個意思。風水是指大環境的氣脈,中醫是指人體的小氣脈,但都統一與「天」即宇宙。
佛家將究竟的智慧,認識宇宙人生的實相。但是由於佛家所說的是最高真理,在不同層次的人理解起來會像盲人摸象,佛陀於是用了適合各個層次的人教法,循序漸進的引導人們接近真相。我們在傳統造型藝術里見到最多的都是針對認知的底層人所用的方法:佛像,佛經繪畫,各種象徵性的器物。由於人的認知惰性導致人們只停留在偶像崇拜上,不願意深究背後隱含的真意,導致各種造型越來越多,越來越繁雜,甚至進入世俗生活後,更難尋其根本。佛教造型基本是講佛經故事,是佛陀言傳身教幫助我們獲得智慧和究竟解脫的圖示化解說。禪宗的藝術是層次更高的佛教藝術表現。
儒家,是在孔子理解了老子的大智慧後,退而求其次,用一些操作簡便,易理解的方式去實踐的各種方法。我們平日生活的接觸最多的是儒家的教育,而且自古以來zf就以儒法治國,這里就不累述了。儒家主要教人怎樣用禮儀約束自己,讓生活更加通達和人的相處更加和諧,在造型藝術上沒有太多的表現。儒家的思想培養了我們這個民族的實用主義傾向,現在的人們受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啊!

4. 法家的法治思想為什麼沒有市場

一、法家思想總述

法家最初的起源已經無從考證,但是鄧析、少正卯可以稱之為法家開山鼻祖,後來李悝,商鞅以及韓非子、李斯,等又不斷補充和發展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最終在秦朝達到頂峰。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領社會。他們的理論根據是萬物以道為原為本,法是道在社會的體現。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國強兵。而為了富國強兵,法家主張改革貴族奴隸主世襲制,強調獎勵耕戰,減輕賦稅。法家根據社會現實提出「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古禮只適合於古代,當其時必須實行法制。他們由是提出與其法治思想一致的歷史觀:歷史是發展的, 「不必法古」,「反古不可非」。

法家的法治思想體現在不同的法家思想家裡,法治、術治、重勢思想各有側重:商鞅重法治,申不害重術治,慎到強調重勢,韓非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法家法律思想之得

「法治」——主張「依法治國」。

戰國時期的法家屬於地主階級改革派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為韓非子。其思核心是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國家,並以「法治」來維護。這種理論被秦王贏政所採用,成為他滅六國,建立專制體制的理論基礎。秦統一後的許多措施就是法家理論的應用。需要注意的是,法家的「法治」只提出了刑法,並不是近代意義的法律思想。其法治對象是君主之外的所有臣民。這對打擊奴隸主貴族特權,保護新興地主的中央集權制度有積極作用。雖然由於秦過分強調「法治」,以致嚴刑苛法,橫征暴斂,短命而亡。秦漢以後法家作為一個學派消失了,但重視法的作用,強調君主專制思想卻被歷代繼承下來。

制定成文法,將法公之於眾,注重治國策略。

法家所主張的首先就是將法予以成文化,並且公之於眾。「法者,國之權衡也」(《商君書 修權》)。法以明文規定的形式公之於眾的效果,就是評判行為的標准也予以客觀化,不再是主觀性的個人道德修養。和儒家將行為規范稱為「禮」不同,法家將自己規定的行為規范明確稱為「法」、「律」,努力顯示出對社會大眾的平等性:「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致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商君書 賞刑》)。

重「刑」——突破「刑不上大夫」,凸顯王權權威。

法和律的內容對「禮」突破很大,法律的制定是為了定分止爭,興功禁暴,賞刑並用,同時,也以明確的方式來維護王者的權威。對於王者的權威維護,不再依賴於王者的道德修養,反而,更多地依賴於法律的威嚴和嚴格執行。在統治權問題上完全拋棄了過去「禮治」所強調和運用的倫理工具,利用對臣民的利益引導和心理威懾來服從王者的需要。盡管韓非子也看到了特權階層對法律實施的破壞和阻礙,「犯法為逆以成大奸,未嘗不從尊貴之臣也;而法令之所以備,刑罰之所以誅,常於卑賤」(《韓非子 備內》),但是,法家的法與律以及嚴格實施,還是為了「明王之國」。

三、法家法律思想之失

法家思想有許多進步之處,也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發展,但是他也存在很多不足。

「嚴刑峻法」。

正因為嚴格按照法律來維護統治權以及國王的權威,對犯法者自然不會從輕,法家的集大成者商鞅、韓非子都主張「嚴刑峻法」,「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內之邪,此所以為治也」(《韓非子 六反》)。實際上就是加大對犯法者、犯罪者的處罰,通過嚴厲的特殊預防來增進一般預防的效果,從而使得民眾對國王之法不敢違反,順從於法律的規定,建立符合統治者需要的統治秩序,從而達到「治」的目的。因此,在法家法律思想中,反而沒有了民本思想,

民眾工具化。

在法家思想體系中,民眾只作為統治者的奴役對象而出現。法家對於老百姓是心存蔑視的,儒家主張「民可使由之,而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法家則更絕,主張民可用其勇,而不可使其有智,主張以懲罰使人民恐懼,用獎勵讓百姓服從於國家的利益,比如對外侵略擴張。如商鞅訂立的軍功二十級,讓百姓怯於私鬥,而勇於公斗,也就是鼓勵為國家利益而殺人,只有功利,不問是非。整個國家至上而下只有統治階級擁有思考能力,只有君主一人擁有最終決策權;作為臣民,只要服從並隨時准備為國家(事實上是君主及其統治集團)的利益獻身就行了,而回報不是人格的尊重和自由權利,也不是儒家那樣在道德上的褒揚,而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總體上而言,就是利用國民的生存利益來達到政治的目的。「法治」完全是一種工具和手段。

過分強調權術忽略統治者自身能力和修養。

法家明確論述王者權勢問題和王者對臣民的駕馭之術,如「抱法處勢則治」(《韓非子 難勢》)、「君無術則蔽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韓非子 定法》)。談論勢的目的,還是為了維護統治。儒家所倡導的是靠王者的道德修養來順從「禮治」要求,從而服得天下,使得民眾從道德倫理的角度佩服和服從王者的秩序,即主張「賢人治理」。而法家則認為「賢人治理」完全是一種幻想,只有靠勢才能實現良好的統治。君主具有王者的帝王和權勢,臣民所具有的臣民身份決定了他們必須服從於君主的權勢,對於不服從者,自然是用法來懲治。這樣法與勢結合起來,成為統治的良好工具。而且,君主還應該講究「術」。這是韓非子所明確強調的,除了人事制度的管理之外,還要強調「藏之於胸中,以偶眾端,而潛御群臣者也」(《韓非子 難三》)。在君臣關繫上,君主應該無為,不可「移情借臣」,把君主對臣民的防範予以明確化和正當化,並且設計多種方式來供君主運用,防止臣民對君主的悖逆和姦詐,實際上這是為君主的特務統治和法制之外的操縱提供了最初的理論支持。

法家儒家思想綜述

儒家主張的是「賢人治理」,法家的法律思想主張君主的權勢,並且以法予以保障。儒家強調君主的個人修養,尋找道德支撐,而法家則根本不管法、律是否有道德的支持。以至於,法家的法律思想很容易導致「惡法亦法」;儒家則注重「法」與「禮」的關系,要求法符合進行祭祀活動「禮」中的親情和溫情關系。儒家學說在道德上為君主統治留下了難題和隱患:「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韓非子 五蠹》)可見,法家和儒家的法律思想存在針鋒相對的對立,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又具有極強的互補性。

可以說,在平和時期,國家的穩定和發展非常需要儒家學說的支持,使得君主保持個人道德,也使國民修身養性,保證良好秩序,從而保證政權的穩定性和連續性;而在征戰時期,國家趨向統一和奪取政權的需求就可以從法家那裡找到根據。對於本身就認為皇權至上的君主來說,在自己道德破敗或者把道德拋棄時,法家的主張正好可以彌補統治方式上的空白。對於皇權來說,儒家和法家的法律思想正好可以滿足其不同側面的需要,正所謂,「威逼」與「安撫」相結合,服從於皇權的統治要求,維護君主的權威和統治,成為皇權社會統治者的思想文化工具,共同達到了「人治」的終極目標。也正是如此,自漢武帝至清末,中國統治階級選擇的治國模式是外儒內法而劑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飾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調劑政治。這種治國模式的形成,在秦漢以前經歷了較長時期的選擇和探索的過程,是一種歷史發展的必然。儒法互補,儒法交融,這才構成中國傳統治國思想的核心理論。

5.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什麼為主體的文化

http://tieba..com/f?kz=122155095

請移步看看這里,很詳細。

6. 漢朝為什麼要傳承秦法

以法治國 就算是現在都非常適用 漢延續秦的法制 這無可厚非 漢初無為而治是因為秦的暴政 武帝以後 名義上獨尊儒術 但實際情況用的是法家思想 我們尊孔的同時其實更應該推崇韓非子
因為自秦始 歷朝歷代都是法制 而不是儒治

7. 學完依法治國這一課你有什麼感想

以儒治心,以法治權,以道治國。。。看的某小說里的話,覺得很有道理。。。

熱點內容
2018婚姻法全文txt 發布:2025-05-25 07:24:58 瀏覽:363
依法治區工作亮點 發布:2025-05-25 07:16:36 瀏覽:841
社會治安處罰法KTV通宵營業 發布:2025-05-25 06:52:27 瀏覽:652
天津書法學院 發布:2025-05-25 06:51:53 瀏覽:936
黃島司法局 發布:2025-05-25 06:51:48 瀏覽:727
2015司考題勞動法 發布:2025-05-25 06:51:43 瀏覽:977
弘揚法治永州 發布:2025-05-25 06:50:09 瀏覽:75
與財務有關的法律知識心得 發布:2025-05-25 06:25:13 瀏覽:678
揚州市律師 發布:2025-05-25 06:13:15 瀏覽:331
行政法總論白鵬飛 發布:2025-05-25 06:03:43 瀏覽: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