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會立法
1. 美國立法過程
發了好幾次,都上不去,,,,被屏蔽,政論管理也太嚴格了,,,,我給你發消息
2. 美國工會介紹
美國工會歷史悠久,隨著由弱勢群體發展至現在具有相當的政治影響力的社會群體,作為三大主體之一的美國工會對美國現代產業關系的形成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隨著「國家勞工關系法」的出台,工會得到了美國法律上的認可,再也用不著為了得到資方在認可舉行罷工、甚至與資方發生流血沖突,這為今後美國工會的大規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工業的各行業都成立工會,鋼鐵行業中幾乎所用的鋼鐵公司都建立了自己工會。「國家勞工關系法」規定了工會的職能,即通過勞資雙方集體談判達成的勞動協議決定工人的工資、福利,這極大地提高了工會的地位和作用。
----------------------------
處在變革十字路口的美國工會
佘雲霞
美國最大的工會組織勞聯-產聯(AFL-CIO——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ur -
Congress of Instrial Organizations)於2005年7月間發生了大的分裂.勞聯-產聯內
部的兩大工會——卡車司機工會(Teamsters ——International Brotherhood of
Teamsters)和服務雇員工會(SEIU——Service Employees International Union)連同
勞聯-產聯的另外5家工會從勞聯-產聯中分裂出來,組成了一個叫"變革謀勝利"的
工會聯合會."變革謀勝利"共有7家工會:1 服務雇員工會,卡車司機工會,聯合
食品和商業工人工會(UFCW——United Food and Commercial Workers), "聯合起
來"工會,北美勞工國際工會(LIUNA——Laborers' International Union of North
America),美國木匠和工匠聯合會(Carpenters ——The United Brotherhood of
Carpenters and Joiners of America),聯合農場工人工會(United Farm Workers).這
些工會加起來共代表了全美近600萬工人,占現有美國工會會員的約40%.
2005年是美國勞聯-產聯合並50周年的紀念年,1955年12月5日,美國勞聯和產
聯合並.勞聯,全稱"美國勞工聯合會",是美國熟練工人的行業工會聯合組織,成
立於1886年.產聯,全稱"美國產業工會聯合會",是美國按產業原則建立的工會組
織.1935年它從勞聯內部分裂出來,由半熟練工人和非熟練工人組成.第二次世界
大戰後,壟斷資產階級懾於工會力量的壯大,在杜魯門執政時開始加強對工會組織
的管制,促使美國有組織的工人認識到自身團結和統一的必要性.1950年7月,勞聯
和產聯開始談判合並問題.1955年12月5日,召開了第一次勞聯和產聯大會,宣布成
立美國勞工聯合會一產業工會聯合會(即勞聯一產聯),正式實現合並.而在2005年7
月勞聯-產聯准備慶祝合並50周年之際,發生了大分裂.其原因何在 作為在西方
國家和國際自由工聯內具有影響力的勞聯-產聯,其分裂勢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
一,分裂的原因
一是經濟全球化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而經濟
全球化進展最快的領域是貿易.美國康奈爾大學新成立的全球勞工研究院(2004年
11月成立)的主任西恩·斯威尼認為美國勞工運動正處在一個十分困難的時期,首先
是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使得美國當今的勞工運動與50年前是不一樣的,當時美國
能生產全球超出50%的商品,而現在只有13%,全球大多數的商品已由亞洲製造.
美國國內的生產結構以高科技為主,而且佔比例極大的服務業也向高科技轉移.2 可
以說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工會運動產生了深刻復雜的影響,它反映在就業,工資,
工會組織率,勞工權利,社會保障和職工技能等多個方面.經濟全球化為跨國公司
尋求更廉價的勞動力,壓低本國工人工資提供了良機.如果政府不答應跨國公司的
要求降低工資,減少稅收等,它們就會以削減成千上萬個就業機會,或把生產基地
轉移到國外予以威脅.而政府出於留住資本和社會穩定的考慮,通常會答應它們的
要求.3 所以自由貿易的結果是使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工人的實際收入受到損
害並可能失業.在紡織,製鞋,玩具等一些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由於國外廉價商
1 "Change to Win Federation", online at
http://www.changetowin.org/index.asp Type=B_BASIC&SEC={44362272-0805-4FFB-8C60-C0C8B76AFAC2}
(last visited Dec. 10, 2005).
2 上述講話出自作者於2005年11月16日在訪美期間與康奈爾大學全球勞工研究院的主任西恩·斯威尼座談時
的記錄.
3 李會欣:《反全球化運動與勞工》,載《國外理論動態》2001年第8期,第12頁.
品大量進入西方國家市場而萎縮,倒閉,在這些行業工作的勞工工資下降甚至失業,
他們淪為貿易自由化政策的受害者.貿易自由化對工業化國家的就業和低收入工人
工資產生嚴重負面影響,這一觀點被普遍認同.4
所以美國的勞工組織成為反全球化的積極支持者.雖然不少專家學者評價經濟
全球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存在"兩面性",既有積極效果也有負面影響,但國際工會
運動包括美國勞工組織卻普遍認為,經濟全球化對勞工界的負面影響遠遠大於積極
效果.這種負面影響表現在許多方面,有些問題不僅在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而且
開始蔓延到發達國家,所以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勞工權益都受到不同程
度的損害.5 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的記者威廉·普法夫在1997年9月25日發表了
題為"全球化的破壞是現實而殘酷的"文章,該文認為全球化使勞動力市場世界化,
破壞了發達國家的工會和勞工標准.6 西方國家的勞工組織一致認為,它們並不反
對經濟的全球發展,而是反對跨國公司推動的經濟全球化所導致的兩極分化,社會
不公和社會畸型發展,因為上述這些情況給工人及其家庭造成了威脅.從1999年的
西雅圖事件,到魁北克美洲國家組織首腦會議,哥德堡歐盟峰會和熱那亞八國集團
峰會,日本沖繩八國集團峰會,加拿大卡納納斯基斯八國集團峰會,2002年華盛頓
八國集團峰會等,都伴隨著"反全球化"的公眾抗議,這些抗議令世人注目.而運動
的主要參與者中包括工會組織.
二是美國工會組織率下降所導致.在美國的高科技領域,服務業組織工人參加
工會歷來有難度,現在難度更大.所以美國的勞工運動在近年中面臨著會員流失嚴
重,工會組織率低下的狀況,如公共部門雇員的組織率有12%,而私有部門雇員的
組織率只及8%.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制止工會會員減少及增加影響力的問題上勞聯
-產聯內部發生了分歧,尤其是其領導人意見不一.勞聯-產聯共有1300萬會員,在
美國製造業衰退以前(在1983年)以及在美國工作向國外遷移以前,美國工會會員
占職工總數的20%.7卡車司機工會和服務雇員工會認為勞聯-產聯已不能代表他們
的利益,而且也不能適應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及美國勞工運動的變化.他們要求
美國工會運動應把精力集中在組織工人及合並小工會團體上,並指責勞聯-產聯總部
開支太大,在政治游說方面投放資源過多,反對把大量會費浪費在游說政客和僱主
上.由於雙方的分歧難以彌合,服務雇員工會及卡車司機工會等7家工會最終與勞聯
-產聯分道揚鑣.
這次分裂後仍留在勞聯-產聯里的,主要是製造業工人和公用事業工人,而分
裂出去的多是民營服務業職工.勞聯-產聯的這次分裂使其蒙受了一次重大打擊,也
減少了該工會對民主黨的影響力.
二,"變革謀勝利"
就目前來看,從勞聯-產聯分裂出來的"變革謀勝利"將工作重心放在以下方
面:
將在同一行業中工作的工人們聯合起來.
在全行業,市場或州的范圍內提高薪金和福利標准.
4 Ajit K. Ghose, "Trade Liberalization, Employment and Global Inequality,"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 Vol. 139,
No. 3 (2000), p.281.
5 《對反'全球化'浪潮的思考》,online at http://www.newhorizonmedia.net/detailstory.php iid=15&ot=disc (last
visited Jan.31, 2005).
6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September 25, 1997.
7 "兩骨幹團體正式脫離勞聯產聯 七大工會聯手另立門戶",online at
http://www.chinapressusa.com/meiguo/200507260042.htm (last visited Dec.16, 2005).
與社區團體,客戶和病患結成新的聯盟.
與其他國家的相同行業,通常為相同全球性公司的工人結成夥伴關系.
針對我們所有層次會員的多樣性進行相應修改.
"變革謀勝利"仍將與勞聯-產聯共同工作,以便尋求與其下屬機構中贊同"變
革謀勝利"原則的工會結成夥伴關系.
"變革謀勝利"的成員對其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作者曾在11月13日-24
日出訪美國,訪美期間於17-18日參加了"變革謀勝利"在拉斯維加斯召開的一次
全國代表大會.大會的中心議題是"擴大我們的影響",並在會議的宣傳冊子上印上
了"'變革謀勝利'是美國工人的新希望,夢想成真"的口號.
隸屬於"變革謀勝利"的服務雇員工會原來就屬於勞聯-產聯中實力較強的工會
組織.由於二戰後美國服務業的興起,他們代表著工會新興的力量,所以主張把會
費用於招募新會員.近年來服務雇員工會採取了種種措施來發展自己的力量,如重
視在移民工人中發展新會員,制定了每年發展會員的目標,在工會領導層中設有專
門負責發展新會員的工作,在專職的工會工作人員中設有組織員(organizers)來發
展新會員等,經過各方的努力,其會員人數不斷增加,工會處於發展狀態,跟勞聯
-產聯半世紀以來成員下降的趨勢相反,所以服務雇員工會的影響力自然會增加.
但由於勞聯-產聯過時的政策,服務雇員工會開始提出全球組建的戰略.在過去
一年半的時間里,服務雇員工會訪問了一些國家的工會,如中國,韓國,日本,巴
西,澳大利亞,阿根廷等,目的是討論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工會所面臨的問
題,以尋求全球各國工會間的夥伴關系並應對全球資本的挑戰.此外,服務雇員工
會通過種種努力使該工會在美國成為發展最快的工會組織,自1996年以來,有將近
90萬工人加入了服務雇員工會.目前,它在美國,加拿大和波多黎各擁有180萬工
人和12萬退休人員,共有300多家地方分支機構和25個州理事會.其會員主要來
自以下領域:保健關懷——醫院,護理院,診所和家庭護理工作人員;公共機構雇
員——聯邦,州,縣,市級學校雇員;房產服務——值夜人,保安人員,看門人,
土地規劃員.服務雇員工會的會員具有廣泛代表性,其會員大多數是女性,約有20%
的會員為非洲裔美國人.服務雇員工會所代表的移民勞工的比例高於美國其他的工
會組織.
"變革謀勝利"正處在創建一個能替代勞聯-產聯的聯合會的初期階段.美國勞
聯-產聯的分裂表明美國工會正處在一個變革的十字路口,是繼續工會舊的戰略,還
是像服務雇員工會那樣做出改革,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挑戰,這確實是擺在美國工
會面前的一個選擇.
(作者單位/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上海工運》2006年第2期
------------------------------------------------
美國工會的中國啟示
--------------------------------------------------------------------------------
2007-1-24 4:17:50 ■胡灣
盡管美國工會一直標榜自己的「無黨派色彩」,但美國工會與美國民主黨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賴的特殊夥伴關系盡人皆知。確實,正如有人所分析的那樣,美國工會十分清楚,在美國這樣一個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議會制民主國家裡,許多涉及與勞動者利益的法律都是要經議會通過的。工會為了自己所代表的那一部分勞動者的權益,就需要一定的政黨在議會中充當其代言人。
在2006年美國國會中期選舉中,民主黨大勝並執掌本屆國會,美國勞工組織就功不可沒。在這次選舉里,美國的工會組織籌集了上億美元幫助民主黨競選,而工會的目的十分明顯,他們希望通過這次選舉扭轉勞工組織日益邊緣化的政治地位。新國會甫一上任,勞工方面便大力推動《雇員自由選擇法案》(Em p loyee F ree C h o ice A c t)。如果該法案得到通過,美國工會會員的人數一定會大大增加,美國的政治地圖和勞動力市場也將出現巨大的變化。
美國工會、工人運動有170多年的發展歷史,盡管歷經沉浮,卻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首先,美國工會積極參與立法的實踐告訴我們,在一個走向法治的國家,工會要有效地維護勞動者的權益,必須重視和加強對立法的參與和影響。盡管我國《工會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國家機關在組織起草或者修改直接涉及職工利益的法律、法規、規章時,應當聽取工會意見。」但是,中國大陸工會在國家立法規劃中的影響力仍十分有限。在地方行政干預和資方強大的壓力之下,工會往往「有口難言」、「言不由衷」,甚至被逼入「拾遺補闕」的境地。
從美國工會與美國民主黨、美國政府之間既合作又競爭的關系來看,十分明顯,美國工會是一個獨立於其他任何組織的社會團體,這是美國工會能夠挺起腰桿說話的重要原因。在中國,雖然《工會法》中認為工會應該是獨立的社會團體,事實上,在許多事業單位和企業,工會組織與其它行政部門合署辦公的現象屢見不鮮。工會幹部的兼職性和附屬於企事業單位的特徵,就表明工會在許多勞動合同糾紛和工人權益受害的案件中難以有所作為。「官辦工會」對政府和企業的過分依賴,也使工會在維護工人權益時的「失語」顯得「理所當然」。
工會的價值在於獨立,離開「獨立」去談工會,專門在一些法律的條條框框上修修補補,也沒有很大意義。中國工會與企業、政府組織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表明,一旦職工權益遭遇損害,不管一些「無關痛癢」的制度怎麼完善,工會仍只能「眼睜睜看著」。工會的剛性「不在」,職工的權益「何存」?
美國大大小小各自獨立的工會組織有數百個,各個工會之間彼此相互獨立、相互競爭,這種多元化盡管存在「力量分散」的弊端,但工會間的競爭態勢顯然有利於職工權益的維護。在一元化的工會體制下,眾所周知,我國企業工會的領導往往是以企業「二老闆」的形象出現。河北省某市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該市已建工會的602家企業中,有457個工會主席是由私營老闆的直系親屬或旁系親屬擔任,佔76%。統一的中國工會是有許多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但在多元化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元化的工會組織顯然不合時宜。借鑒美國工會運動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筆者以為,我國工會正面臨一場由計劃經濟的行政化工會運動向市場經濟的群眾化工會運動的歷史轉變。
3. 美國國會如何行使立法權
美國國會行使立法權。議案一般經過提出、委員會審議、全院大會審議等程序。一院通過後,送交另一院,依次經過同樣的程序。法案經兩院通過後交總統簽署;若總統不否決,或雖否決但經兩院2/3議員重新通過,即正式成為法律。
4. 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是怎麼樣的
在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里,委員會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由於國會需要審議的法版案眾多繁雜,權參議院和眾議院把其不同性質的工作分成總共約250個委員會(Committee)和委員會下的小組(Subcommittee)處理。 任何新議案在送交全院表決前必須經過相關委員會的審議。眾議院和參議院分別有不同的委員會系統,不過功能相當類似。國會里有不同類型的委員會,包括常設委員會(Standing Committee)和特別委員會(Select or Special Committee)。
5. 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
①提出議案
在眾議院,一名或多名眾議員只要把議案文本送交書記官或投入議案箱,議案就提出了。
在參議院,一名或多名參議員只須得到會議主持人的認可,就可宣布議案。
同一議案可在兩院分別提出。提案權獨屬國會議員,總統在國會只能提出立法建議,無權直接提出議案。
②委員會審議
議案提出後,眾議院議員或參議院主持人按議事規程將議案提交給主管常設委員會審議。委員會主席通常會將議案交給下屬的一個小組委員會審議,也可由全體委員會直接審議。
小組委員會審議時,就議案進行公開的或秘密的聽證會。邀請政府官員,利益集團代表,其他議員或公民到會作證:提供情況,陳述意見,回答各種問題。聽證後,進行議案審議。完成審議後,向全體委員會報告。全體委員會有時又舉行聽證會,再審改議案,才進行表決。如果表決拒絕該議案,則議案很可能就此夭折。事實上絕大多數議案在此關口夭折。
③全院辯論和表決
委員會表決通過的議案,附加一份報告回到議院,列入日程表。議員們對該項議案進行辯論,提出修正案,最後進行表決。
議案在一院通過後,即送另一院審議,再經過一套以上程序,最後再次表決。
④兩院協商
如果第二院對議案又加修改,從而兩院通過的文本發生分歧,則需要專門成立臨時兩院聯合委員會協商解決。這個聯合委員會協商一致後,文本送回兩院表決。這一次兩院不再修改議案。如都通過了,就送總統簽署。如果為某一院拒絕,再送回聯合委員會協商,或任命新的聯合委員會協商,直到兩院通過為止。
⑤總統簽署
總統接到兩院通過的議案後簽署,即成為法律。也可否決或擱置。否決後議會兩院各以三分之二多數再次通過,則無須總統簽署即成為法律。如擱置10天,議會並未休會,議案自動生效。如果10天內議會休會,則議案作廢。擱置否決不需要理由,也不能被推翻。
現代美國,總統在立法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大。
首先,總統否決議案後,兩院要以三分之二的多數才能否決無效,而三分之二多數是很難爭取到的。
其次,總統可以通過咨文行使立法倡議權,事實上國會每年的立法工作主要就是圍繞總統的建議進行的。
而由行政部門起草的作為行政建議的議案,通常由擁有管轄權的國會常設委員會主席或小組委員會主席在一個議院提出。行政部門的議案總可以在議會中找到至少一個代言人為他們提出議案。
但是,總的來說,與英國不同,美國總統完全控制國會的時候很罕見。自30年代以來,只有羅斯福新政的「頭100天」,約翰遜在1963年─1965年,里根在執政的第一年,可以說是總統暫時主宰了國會,其他時間,行政和立法是相對獨立的,總統總要受到議會這樣那樣的反對。總統不可能命令國會做什麼和不做什麼。他只能說服國會,或直接向選民呼籲形成輿論壓力,或通過討價還價、政治交易等手段,使國會通過他的立法計劃。
6. 美國國會屬於什麼機關立法行政還是司法
美利堅合眾國的復聯邦政府由制三個獨立部門(立法、司法、行政)組成,各有明確權力可以平衡其它兩個部門的權力。
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是聯邦政府的立法機關。相當於我國的人大。
司法部門由法院制度組成。相當於我們的公檢法部門。
行政部門負責聯邦法律的日常執行和管理,由國務院和其他部門和辦公機關組成。相當於我們的國務院及各部委。
7. 美國立法流程急!懸100!
美國的立法程序
美國國會是美國政府的立法機構,故美國的立法程序,實際上就是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美國國會分眾議院和參議院兩院。眾議院議員有435人,每一名議員代表一個國會選區,任期為兩年。眾議院里議員的席次是以每一個州的人口依比例計算,比方說加利福尼亞州人口眾多,選區也多,所以在眾議院里就有53名眾議員代表加利福尼亞州;相反的,懷俄明州雖然面積廣大,但是人口稀少,所以整個州就算一個國會選區,在眾議院里只有一個席位。參議院則不同,不管州的面積和人口多少,每一個州都有兩名參議員,所以參議院里總共有100席位,每一名參議員的任期為六年。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大體如下:
1.立法提案
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從擬定立法草案開始。在美國,任何人都可以擬定立法草案,但是任何新立法只有國會議員可以正式在國會里提出。在通常情況下,立法草案是由國會議員和其助理擬定的,這些議員會在其選區競選期間了解了選民對某些議題的想法,並向選民保證他如果選上將會在國會里提出其選民支持的立法草案。
參議員和眾議員被選民選入國會,其主要職責之一就是制定法律。另外,議員的選民,不管是個人或組織,也可以把擬定的立法草案轉交給代表當地選區的議員。與此同時,美國行政部門,包括美國總統和內閣成員等也可以向眾議院議長或參議院議長提出立法草案。這種立法來源叫做「行政溝通」(Executive Communications)。根據美國憲法,美國總統必須向國會報告「國家現況」,這就是為甚麼每年總統必須在國會發表國情咨文的原因。總統通常趁這個時候向國會提出法案建議,在國情咨文發表過後,總統會正式把他的立法草案送交給國會有關委員會,委員會主席通常會立刻以原本的形式或修改過的版本向國會提出。
2.提案類型
提案的類型有四種。這四種形式包括法案(Bills)、聯合決議案(Joint Resolution)、共同決議案(Concurrent Resolution)和簡單決議案(Simple Resolution)。在參議院和眾議院里,大部份的立法都是以「法案」的形式提出。比方說,2001年到2002年期間,參眾兩院提出了8948 項法案和178項聯合決議案。在這些法案中,眾議院提出了5767項法案和125項聯合決議案。「聯合決議案」和「法案」兩者沒有很大的不同,兩者都需要經過同樣的立法程序,不過對美國憲法的修正案必須以聯合決議案的形式提出。這種決議案得到眾議院和參議院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後將直接送到總務管理局局長,讓總務管理局局長送交到各州徵求各州批准,不需經過總統批准。聯合決議案成為法律的方式和法案相同。
至於共同決議案和簡單決議案的處理方式則和法案或聯合決議案的方式有所不同。這兩種類型的提案通常和制定美國法律無關,而是和兩院議事規則、運作和表達兩院對事情的看法有關。所以當兩院通過這種類型的決議案後,決議案不會遞交給總統,要求總統批准。
共同決議案無約束力。眾議院提出的共同決議案得到全院通過後將由眾議院議事員簽署後做為記錄,參議院通過的共同決議案將交給參議院秘書簽署,兩院通過的共同決議案都不會遞交給總統採取行動。在國會開會期間,任何議員都可以提出新的立法。眾議院有關單位在收到新的立法後會給這個立法草案一個編號,然後把這個立法提案送交和這個立法有關的委員會(Committee)或小組委員會(Subcommittee),讓小組成員對草案進行審議。
3. 委員會和聽證會
根據國會圖書館的介紹,美國立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可能就是委員會的行動。委員會或委員會小組成員在這個階段對提出的立法草案進行密集的考慮,仔細研究和辯論,如果立法議題有足夠的重要性,委員會會通過舉行公共聽證會,來了解正反兩方對這項立法的意見。接下來,委員會小組成員將對這項新的立法投票,來決定對這項立法採取甚麼行動。委員會成員可以對提出的立法進行修改,委員會成員再投票決定是否贊成這些修改。如果這項立法沒有在委員會審議階段得到批准,這項立法的壽命就在這里結束了。
4. 全院表決到兩院協調
得到委員會多數贊成通過的立法將被送到眾議院全院,在眾議院院會中讓全體議員對立法進行審議,辯論和投票。這項立法通過適當議事程序在眾議院全院表決後,將送到參議院審議。如果參議院對眾議院的立法有修改,這整個修改後的立法必須再送回眾議院審議。眾議院和參議院有時會在同樣一個議題上有不同看法,像最近在美國炒得沸沸揚揚的移民法案問題就是一個例子。
5. 總統簽署
當會議委員會的成員達成共識後,同一個版本的立法草案將會分別在眾議院和參議院表決,如果立法草案在兩院都得到通過,這項草案將送交給總統,請總統簽署,成為法律。
這五個步驟就是美國的基本的立法程序。
8. 美國立法流程
美國立法程序:
1、首先由美國兩個參眾兩院提出法案
2、參議院和眾議院同時投票表決法案,如若決議過程中有分歧,兩院都有立法權,對法案進行修改,修改協商後,參眾兩院再進行投票決策。
3、參眾兩院投票法案通過後,交由總統簽署。
4、美國法案正式生效。
美國立法權:
國會通過立法,批准政府年度財政預算並進行撥款,批准其賦稅、貿易、徵兵、財政等重要內外政策,批准政府及總統與外國政府和國際機構締結的條約、協定,決定戰爭與和平。
國會須經眾、參兩院三分之二以上議員提議,方能修改憲法,憲法修正案須經四分之三以上州議會批准後予以實施。
國會還有權提出、審議和通過大量無須總統簽署的各類決議案。
(8)美國工會立法擴展閱讀:
美國國會立法權及其立法制度:
如果總統簽署了議案,那麼議案就具有了法律效力,成為法律。如果總統否決議案,那麼議院可能會修改議案以獲得總統的支持,或者以2/3多數推翻總統的否決(不能投棄權票),使議案自動成為法律。
如果送達總統時國會會期只剩不到十天,而總統在會期之內沒有簽字,那麼議案被擱置,自動失效(即口袋否決權,a pocket veto)。議會可以在下一次會議時重新引入議案。
任何一個議案的表決,只要有出席人數的1/5要求,就要將投票人姓名和所投結果在院報上公布,以便選民監督。
9. 美國主要的立法部門的工作是什麼
美國的立法部門即國會,由50個州選舉的議員組成。這是美國政體中惟一可以制訂聯邦法律,徵收聯邦稅,宣戰和批准與外國簽訂的條約的部門。
分為參眾兩院
法案必須在眾參兩院都通過,才能成為法律。眾議院或參議院提出法案後,首先必須由一個或幾個委員會審議、修訂和投票表決,在委員會獲得通過的法案才提交眾議院或參議院討論。在兩院之一獲得通過的法案,就提交另一院審議。當眾議院和參議院通過的法案文本措辭不同時,兩院議員組成的「議會委員會」將設法消除分歧。設法說服議會議員投票支持或反對某一法案的團體叫做院外活動集團。他們可能在立法程序的任何一個階段施加影響。一旦兩院通過相同文本的法案,該法案就提交總統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