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么組詞
⑴ 道德包括什麼
所謂道德,是指生活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人們,對實踐活動過程中必然產生和形成的人際關系、內利益容分配、法律制度和思想行為等進行價值判斷、價值追求、價值選擇、價值實現的總和,是人們行為活動的規范或行為的准則,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是一個多要素、多層次、多結構的復雜而龐大的道德系統,覆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各個環節.它既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是非、好壞、善惡、美醜、榮辱等觀念,又是社會衡量一個人行為對錯、好壞、善惡、美醜、榮辱的價值標准,實際上界定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道德,從道德精神,作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
⑵ 道德是什麼
道德」這個詞我們都很熟悉,每個人也都願意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你要說某個人沒有「道德」,他肯定會跟你急。並且每個人都覺得「道德」 在自己這邊,沒「道德」的全是別人,所以大家都喜歡用自己定的「道德標准」評判別人,現在的名詞叫「道德綁架」,那究竟什麼是「道德」呢?下面簡單聊一下個人看法。
最早「道德」這兩個字其實是分開的,「道」到「道」,「德」是「德」。
「道」指的是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大自然的次序關系,這個很容易理解,春種秋收,這就是道;蘋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陽升起,晚上月亮出來,這也是道。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那就要隨順大自然的規律,按照自然規律去做人做事,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愛兒女,這就叫德;兒女孝順父母,也叫德;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也是德。
「道德」這兩個字最早連起來用,見於荀子著的《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從此人們就一直沿用下來,什麼意思呢?那就是做人做事應該遵循自然規律,道德代表了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用以衡量人們行為是否正當合理,與法律相輔相成,共同起到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
但我們現在社會,道德的觀念已經很模糊了,所以大家總覺得「道德」這個詞很空洞,很虛,沒什麼固定標准,其實就是因為我們傳統文化教育缺失太嚴重了。道德其實是有標準的,但你首先得了解這個「道」,不懂得「道」,當然就不知道什麼是標准了。
道德一般是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礎上的,沒有信仰為基礎的道德,是很脆弱的,往往只停留在口頭上,不堪一擊。比如,孝順父母這一條,就是隨順人的本性,就是道德,無論儒釋道哪家,首先都是講孝道,孝道是做人做事的基礎;你孝順父母,就是道德;不孝順父母,就是違背道德。現在很多人不相信道德,就是因為缺乏信仰,缺乏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才迷惑茫然、浮躁不安。
我們平日經常說的「良心」,也是一種道德,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本性其實都是善的,所以我們做善事的時候,就會感覺很舒服,很喜悅,就是因為順應了我們的自然本性:做惡事的時候,就會感到不安,做賊心虛,就是因為違背了我們的本性,這叫不道德。
⑶ 道德的什麼組詞
道德的力量
道德的本質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有問題可以追問。
滿意請及時採納,謝謝!
⑷ 道德指什麼
道德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dào dé。一指社會意識形態之一;二指合乎道德的;三指老子《道德經》的省稱;四指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
詳細解釋
1.道德是通過行為規范和倫理教化來調整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意識形態,是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社會相互關系的准則、標准和規范的總和。道德規范的調控作用幾乎體現於人們的所有活動領域,既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也體現在有組織的社會活動中。道德屬於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狀況。
2.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⑸ 道德組詞
道德敗壞
⑹ 道德什麼
道德是基於承認和保證人類社會存續的理念,發揮的旨在限制或倡導人們行為的規范。也可以說,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徵的法律。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長期進化而形成的一種制約,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下,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
四維:禮、儀、廉、恥
四維的說法,最早載於《管子》。《管子》牧民篇:「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五常:仁、義、禮、智、信
漢章帝建初四年以後,「仁義禮智信」被確定為整體德目「五常」。五常不僅是五種基礎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並高度概括了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精神[2]。
仁和義是儒家文化中兩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謂總體價值觀中的核心價值觀。離開了仁、義,忠、孝、禮、樂等等都失去了意義。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義合,不可則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義相比其他價值觀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說:「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則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仁、義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為證,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
孔子:仁者,義之本也;義者,仁之節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 孟子:「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子言:「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韓詩外傳》:「愛由情出,謂之仁,節愛理宜,謂之義。」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仁 —— 子曰:仁者,愛人。仁之廣義,涵蓋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恭、寬、信、敏、惠」。「剛、毅、木、訥,近仁。」「仁者,其言也訒。」「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並非遠不可及,「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無理性、無原則或者軟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必有勇。」
義 —— 子曰:「義者,宜也。」朱熹:「義者,天理之所宜。」義者,理義、道義、正義、公義。子曰:「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君子義以為上。」「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⑺ 道德是什麼
你會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嗎?你會在公共汽車上讓座嗎?你會闖紅燈嗎?你會為了贏得競爭而不擇手段嗎?你會覺得誠實吃虧嗎?關鍵得看每個人的道德素養!?道德是崇尚美的精神之光的閃爍,是自由的心靈在廣闊世界中尋找歸宿時碰撞出的美麗火花,是萌發在人們心中等待瞬間綻放的幼苗。道德可以很小,一個溫暖的眼神,一次真心的謙讓,一縷淡淡的微笑和一場真誠的對白都可以使人們感到道德的存在。它也可以很簡單,簡單到僅僅伸出友誼之手即可,簡單到輕抬自己的雙腳讓稚嫩的小草免於踐踏。「我們的工作就是這樣,無論是驕陽酷暑還是瓢潑大雨,停車場永遠是我們的舞台!」一位交通志願者樸素的話打動了很多人。道德就像一盞燈,燈光亮一些,我們身邊的黑暗就會少一些,每個人的心靈都像是一扇窗,窗戶打開光亮就會進來,我相信文明就在我們身邊,離我們很近很近,近的觸手可及。道德是石,敲出星星之火,道德是火,點燃生命的燈,引你走向成功的彼岸。是的,只有生命常青,希望常在,道德才能綻放出永恆的絢爛,將道德之光灑向人間,飄進每一個人的心中。道德可以很大,可以胸懷天下,博愛萬物;道德可能很難,難到你必須跨過溝溝坎坎,難到你以自己的生命換取他人的生命!南方災、火車出軌、汶川地震……哪裡有災難、哪裡有困難、哪裡有問題,哪裡就有他的身影。當我們聽到總理說「早一秒鍾就可能救活一個人」、「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盡百倍努力,絕不會放鬆」時,當我們看到他爬上破損的建築,滿含熱淚地安撫流淚的孩子,當我們一次又一次看著他拖著疲憊的身軀在泥濘的道路上前行,看著他流著悲痛的淚水向死難的學生深深地三鞠躬……人的一生中有一些道德超越了個人,是為了國家民族而犧牲自我,甚至為了全人類的利益而獻身,這是人生之大德,是我們應該終生追求的目標!然而,也有這么一則故事:一家人正在飯桌前享受著天倫之樂,電視上剛好播放著一個年輕人為救助一位素不相識的女子而讓自己纏上官司。媽媽教育「兒子,如果你遇到了可千萬不要這么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兒子困惑的望著媽媽。難道我們能因為正義青年的不幸而泯滅道德?不,不能!道德,需要的是別人不願做的事,我做;別人不理解的時候,我堅持;別人不注意或放棄的情況下,我繼續!只有這樣勇於行動,勇於堅持,勇於克服惰性,「勿以善小而不為」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堅持不懈、恪守原則的人。現代的青少年,必須摒棄明哲保身的觀念,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小天地,勇於接納他人,跨過金錢與名利的柵欄,摒棄拜金主義。這樣才能使道德之花越來越絢麗,使道德之光灑遍每一個角落。
⑻ 組詞道德怎麼樣道德在後面
(高尚)的道德。
(崇高)的道德。
⑼ 什麼 道德組詞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