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道德
❶ 中國人所講的道德的一個含義是利他。
對。利他的言語和行為是善,利己的言語和行為是惡。利他的念頭是善,利己的念頭是惡。利他是長遠的利己。
❷ 什麼是利他主義價值觀
利他主義(Altruism,也可譯為利他行為)源自於法文altruisme,字源可溯自義大利文及更早拉丁文alter,即其他、別人的意思。利他主義是一種無私的為他人福利著想的行為,在道德判斷上,別人的幸福快樂比自己的來得重要。利他主義在許多思想和文化中是一種美德。我覺得價值觀的判斷標准不能是利己(或者說個人主義),利己(個人主義)只做為對現實的一種妥協或者可能達到最終價值觀的手段來存在,而不應該是最終的人類價值觀判斷標准。利己的行為本身不具有不合理性,也不具有高尚性;但最終損害最終價值觀(他人,集體)的損人利己帶有消極性;個體本位,個人本位的自由主義者在探討哲學與價值觀問題的時候總是把人抽象成一個個單獨的,互不聯系的,抽象意義上的,精神意義人;而事實上,人不可能是抽象存在且互不聯系的,人的追求與行為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下必然要影響到他人,也就是說:人是先天的集體動物,而非是個體動物,如果一個個體的自由,帶來的是他人利益的損害,乃至整體的約束,那麼這種自由就不是真正的自由;佐證:迄今為止,世界上各民族各信仰各學派的道德體系中,尚沒有一種認同極端個人本位的行為是道德的一種,它總是做為對現實的妥協或者實現其他價值的手段來存在;相反,我卻發現世界上任何一種對真,善,美,正義的追求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他人本位或者集體本位身上的;將這種價值觀延伸下去,我們發現,最終價值觀的判斷標准與前提只能是全人類的利益(我們且不論這種利益是什麼,科學進步,自由幸福,還是別的什麼東西);也就是從邏輯上說:1小集體的利益,要優於個人的利益,大集體的利益優於小集體的利益;全人類的利益優於任何一個大集體的利益;2但這里有一個迷思,要以最終判斷標准,最優判斷標准為基準;例如宗族式封建社會的確可以做到大集體高於小集體,小集體高於個人;但最終的結果不一定是每一個人的利益,也不一定是整體的進步3:判斷一種社會革命或者說運動是否因為過於激進而造成了反作用判斷標準是遠期和長遠,而非近期;
❸ 利他行為的理論解釋
1、社會各成員之間聯系是必然的緊密的;
2、社會具有較復雜的組織結構;
3、社會具有相對集中統一的價值取向、文化特徵並得到成員的基本認同;
4、社會中有比較健全的生存和生產的職能和分工,具有對環境的適存度。
特徵主要有:①是有文化、有組織的系統。是由人群組成一定的文化模式組織起來的。②生產活動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進行生產。③任何特定的歷史時期,都是人類共同生活的最大社會群體。④具體社會有明確的區域界限,存在於一定空間范圍之內。⑤有連續性和非連續性。任何一個具體社會都是從前人繼承下來的一份遺產;同時,又和周圍的社會發生橫向聯系,具有自己的特點,表現出明顯的非連續性。⑥有一套自我調節的機制,是一個具有主動性、創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機體」,能夠主動地調整自身與環境的關系,創造自身生存與發展的條件。指那些靠犧牲自身生存和生殖而增加其他個體生存機會和生殖成功率的行為。有些是表現型層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基因型層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徹底的利他行為,即表現型和基因型均是利他的。
利他主義是倫理學的一種學說。一般泛指把社會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了社會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的原則。19世紀法國哲學家和倫理學家孔德首先把這個概念引進道德理論,並以它作為他的倫理學體系的基礎。以後又為英國的斯賓塞等所採用。孔德認為,人類既有利己的沖動,又有利他的沖動。所謂道德,就是使前者從屬於後者。又說,利他又必然以利己為基礎。利他主義,只局限於超階級的個人之間的關系,而迴避了道德的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沒有也不可能規定個人對社會所承擔的道德責任。因此,利他主義實質上仍然是從利己主義出發的資產階級道德理論。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集體主義的道德原則已經包含並遠遠超過了利他主義的道德內涵,因此,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不再使用利他主義的概念。
所謂利他主義,就是一個個體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以犧牲自己的適應性來增加、促進和提高另一個個體適應性的表現。
❹ 什麼是利他性
利他性指給予他人方便和利益不求回報。是為了使別人獲得方便與利益,尊重他人利益的行為,出於自覺自願的一種利他精神的有益於社會的行為。
利他行為分類:
1、利他行為按動機不同,可分為同情性利他和報答性利他。
同情性利他是出於對他人的同情、關心、愛心而產生利他行為;報答性利他是出於對他人或社會特殊的援助或恩惠的報答而產生的利他行為,或由於自己的過錯使別人蒙受損失,受良心驅使而產生的利他行為。
2、利他行為按發生情境不同,可分為非緊急情境利他和緊急情境利他。
非緊急情境指生活中常見的、一般的、可預見的不帶威脅生命財產的情境,如公共車上讓座、幫鄰居照看小孩、打掃公共衛生等。非緊急情境利他不會感到情緒緊張,沒有明顯的心理或環境壓力,不需採取緊急措施。
緊急情境指日常生活中少見的、獨特的、不可預見的帶有威勵生命財產的情境,如有人失足落水、突然觸電、發生搶劫、忽然病倒、失火等。緊急情境利他往往措手不及,甚至驚慌失措、躊躇不前,常需要採取緊急措施或特殊手段。
利他行為的定義:
從利他行為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利他行為有如下幾個特徵:
1、以幫助他人為目的;2、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質的獎勵,例如榮譽或獎品;3、自願的;4、利他者可能會有所損失。
其中第二個特徵是利他行為的主要特徵。如果某人冒著生命危險去救火,而不期望得到什麼回報,那麼,這種行為就屬於利他行為。
然而,人們利他行為的動機很少如此單純。通常的利他行為既包含利他的因素。也含有利己的因素。
當一個慈善家大量捐款幫助窮人的時候,他可能也會期望在社會上獲得聲譽的回報。如此說來,利他行為可能有不同的動機,其中有些行為是以利他為手段、以利己為目的,有些行為有微妙的利己動機,有些是純粹意義上的利他主義,即為他人的幸福而助人,絲毫沒有想到自己的得失。
❺ 公德和利他主義有什麼關系
公德是符合公共利益的品德,更傾向於自我心理的道德約束,一般在公共場合有人違反了道德底線,這時別人就會責問他,有沒有公德心。而利他主義是純粹的對別人好,像雷鋒式的,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公德是一個人的最低底線,而利他主義要有奉獻精神,比公德的層次要高,普通人也更不容易達到。
❻ 利他是什麼意思
利他是指為了使別人獲得方便與利益,尊重他人利益的行為,出於自覺自願的一種利他精神的有益於社會的行為。
第六版現代漢語詞典中,原為佛教用語,給予他人方便和利益不求回報。現在指是為了使別人獲得方便與利益,尊重他人利益的行為,出於自覺自願的一種利他精神的有益於社會的行為。
人們通過採取某種行動,—方面滿足了自己的需要,一方面又幫助了別人;在某些極端情況下,人們可能會不惜放棄自己的需要來滿足別人的願望。
(6)利他道德擴展閱讀:
反義詞:利己:
利己是有利於自己的意思,事物是否利己是由主體的目的決定的,對於主體目的的達成起積極作用的是有利主體的,反之則不是。
然而事物總是矛盾體,事物的發展總是伴隨著諸多矛盾,主體的目的也不是單一或者單純的,所以考慮事物是否利己是限定在一定的范圍之內的,對於特定的,具體的目的而言的,不能無所限制的談事物是否有利於主體。
❼ 道德是利己的還是利他的
相互,但道德看不見,你指望別人和你一樣是不可能的。
目的是利己,但實際是給沒有道德的人用的。
❽ 利他主義產生的原因
(1)自然環境:良好的氣候及環境使個體心情愉悅,往往會增加利他,而噪音等惡劣環境因素會減少利他。
(2)社會情境:他人在場對利他行為往往有負面的影響,在場人數越多,利他越少,獨自一個時個體利他的可能性反而增加。這是由於他人在場,導致去個性化,使個體責任意識喪失;或者導致責任擴散。如果情境中出現助人行為的榜樣,會產生示範效應,增加人們的利他行為。
(3)時間壓力:時間緊張時會難於利他。
(4)利他對象的特點:被幫助者與利他者態度與價值觀相似、未傷害過利他者或更有吸引力的人,更容易讓人產生利他。
(8)利他道德擴展閱讀:
一、利他行為特徵
①以幫助他人為目的。
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質的獎勵,例如榮譽或獎品。
③自願的。
④利他者可能會有所損失。
其中第二個特徵是利他行為的主要特徵。如果某人冒著生命危險去救火,而不期望得到什麼回報,那麼,這種行為就屬於利他行為。然而,人們利他行為的動機很少如此單純。通常的利他行為既包含利他的因素。
也含有利己的因素。當一個慈善家大量捐款幫助窮人的時候,他可能也會期望在社會上獲得聲譽的回報。
如此說來,利他行為可能有不同的動機,其中有些行為是以利他為手段、以利己為目的,有些行為有微妙的利己動機,有些是純粹意義上的利他主義,即為他人的幸福而助人,絲毫沒有想到自己的得失。
二、社會環境對利他行為的影晌
1、旁觀者的數量對利他行為的影響
許多研究利他行為的社會心理學家認為,旁觀者的淡漠是特定社會情境下的社會心理現象。我們不要以為緊急情況發生在許多人在場的情況下,就一定會有人出來相助。事實恰恰相反,往往越多的人在場,越有可能沒人出來相助。
2、對情境的社會性定義對利他行為的影響
當我們遇到一個件事時,要對這件事的性質進行解釋,即判斷它是否屬於緊急情境,我們要作出判斷之後才能採取行。
當事件的性質模糊不清時,傾向於參考他人的反應來對事件作出判斷,這種種對情境的判斷受他人反應影響的現象,就是對情境的社會性定義。這裡面顯然包括榜樣的作用和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