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設初期
1. 民國初期經濟法制建設的主要內容
資本主抄義經濟法制體系的初步完成,法規修訂更照顧資產階級利益,在民初經濟法制建設過程中,袁世凱領導支持於上,由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執掌權力的工(農)商部主持於中,廣大的資產階級參與於下,形成了一種上中下三方面互相配合的局面,政府經濟管理的法制化和經濟化,企業和企業家的法人化,競爭的自由化和正規化,融資渠道的社會化和國際化市場的統一化。
2. 如何推進法治建設
一、要處理好法治與經濟建設的關系
鄧小 平早就指出:「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謂兩手,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既然兩手抓,我們就要注意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法治要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要把法治建設的著力點放在促進經濟發展上,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搞發展。把法治建設的落腳點放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通過抓法治建設,促進經濟快速發展;通過法抓法治建設,保障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通過抓法治建設,推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同樣,搞經濟建設也要有利於推動法治建設。我們在抓經濟工作時,首先要考慮的是是否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我們搞經濟建設,發展生產、上基礎設施項目,既要敢為人先,邁大步子,又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決不能不顧客觀實際與可能,不通過周密的科學論證,不按法定程序操作,盲目搞「形象」工程,熱衷上「政績」項目。其結果不但拿不到什麼「政績」,反而事與願違,得不償失,甚至在不知不覺中觸犯刑律,成歷史罪人。這樣的教訓在社會上並不少見,我們要舉一反三,引以為戒。總的來說,我們要通過抓法治建設,保障經濟健康發展,又通過抓經濟建設,促進文明法治建設。
二、要處理好法治和德治的關系
法治,就是通過依法強制執行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德治,就是通過規范人們行為和過細的思想工作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法治和德治是一個緊密結合的整體,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如果能夠把二者之間關系處理好,使之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就能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要以抓法治促德治,要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危害社會的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維護正常的工作、生產和生活秩序,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持。同樣,要以抓德治為法治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要採取各種形式深入開展公民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活動,以學習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契機,掀起新時期公民道德建設熱潮,不斷增強公民的道德修養,促使遵守法律法規逐漸由外在約束變成廣大公民的內在的自覺行動。由此可見,法治以德治為基礎,德治又需要法治作保障,二者在目標和方向上是一致的,同時二者之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條件下,只有把道德規范這種軟約束和法律規范這種硬控制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更加符合治理國家的客觀規律,才能有效地發揮調節人們行為的作用,以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三、要縱橫結合,各方協作,齊抓共管
縱橫結合,「縱」就是各行業、各戰線,如工業、農業、財稅和教育等要保證本行業、本戰線的法律法規得到有效落實。「橫」就是以行政區域為單位,如省、市、縣(區)要抓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區),也必須在各行政區域里保證國家法律法規的順利實施。就是說,我們既要抓橫的依法治理,又要抓縱的依法治理,並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抓緊抓好,務求實效。同時,在法治建設中,上下之間、部門之間、單位之間必須從建設文明法治社會的大局出發,十分注重抓好協調和合作。工作上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互相協調,通力合作;出現問題,互相補台。真正形成合力,齊抓共管,整體推進法治建設進程。
3. 新中國教育發展歷程,法制建設歷程,政治建設,社會主義建設歷程
新中國義務教育發展歷程及其評價
武漢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朱永輝周雅婷周婷婷
內容提要:建國以來,中國的義務教育經歷了三個不同的發展時期,中國的義務教育在坎坷與爭論中步入了21世紀。新世紀義務教育發展是關鍵,但發展的前提是如何更清楚地認識我國義務教育存在的根本問題,如何評價它。
關 鍵 詞:義務教育;發展;問題;評價
義務教育作為整個教育事業的基礎,它的質量等因素直接關繫到中國未來人才的質量與素質狀況。回顧與反思我國義務教育的發展歷程對於推動義務教育在新的歷史階段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建國初十七年的義務教育狀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就把基礎教育作為一項大政來抓。1954年9月20日,一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94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國家設立並且逐步擴大各種學校其他文化教育機關,以保證公民享受這種權利,國家特別關懷青年體力和智力的發展。第9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障公民進行科學研究、文化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國家對從事科學、教育、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活動的公民的創造性活動,給予鼓勵和幫助。」在這一教育宗旨和相應原則的指導下,建國初期我國的基礎教育有明顯的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
1.注重普及。1951年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初等教育及師范教育會議,明確指出,從1952年開始,爭取十年內基本普及小學教育。1957年11月,中共中央文教小組召開了省、市文教聽證會議,會議指出,採取辦全日制、二部制、建議小學等各種學校的辦法,力爭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普及小學教育。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通過辦全日制、二部制、農業中學、業余中學、廣播學校等各種各樣的途徑,力爭普及中學教育……,在教育事業的發展上要抓兩頭,一頭是辦重點學校,另一頭是抓好普及教育,並要制定教育發展的長遠計劃。
2.發展速度快。據1958年10月1日《光明日報》報道:「我國教育事業以空前速度獲得巨大發展,我國的科學文化面貌正飛躍變化。全國入學率已達93.9%,87%的縣市基本普及了小學教育,本年新建中學26000餘所,全國中學生已達924萬,比1957年增長47%。」這一時期的報道盡管有虛報浮誇傾向,但教育的發展和普及方面的成績是應該肯定的。
3.從國情出發。1963年3月,中共中央頒發的《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指出根據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社會主義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明確小學教育的任務,「是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勞動後備力量和為高一級學校培養合格的新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面對的是國民黨留下的一窮二白的爛攤子,總人口中80%是文盲,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適齡兒童,這就是當時中國最基本的國情。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在基礎教育方面,中國政府首先從數量上著手,使盡可能多的適齡兒童受到教育。
以上三個特點充分反映了當時的黨中央抓教育的決心,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義務教育出現了短暫的春天。可是,短暫的春天過後,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剛剛有所成績的基礎教育掉入了寒冷的冰窖,「停課鬧革命」,否定正常的教學秩序和教材學科體系,宣揚「讀書無用論」等,將基礎教育推向了毀滅的深淵。
二、「文革」期間義務教育的狀況
文化大革命的10年,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受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與損失。教育戰線也同樣如此,各類學校停課鬧革命,批判智育第一,提倡開門辦學,以勞代教,使教育遭受毀滅性打擊。從當時學制的情況,可以看出當時基礎教育的狀況。「文革」期間,據當時國務院教科組1973年9月在一個內部刊物上反映,中國存在至少三種學制;即,14個省、市、自治區把中小學合並為九年制(五.二.二制);7個省、市、自治區實行十年制(五.三.二制);9個省、市、自治區在農村學校採用九年制,而在城市學校採用十年制等。但是,當時教育界的廣大人士仍然在為基礎教育生存與延續盡心盡力,使基礎教育有一定的保持與發展。
三、改革開放後義務教育的發展
1976年,中國開始了撥亂反正的改革工作,為中國教育開放提供了必要的環境條件。自此,中國教育發展日趨正常。1977年5月24日,鄧小平談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問題時指出了現代化與科技、教育之間的辨證關系,並進而指出,辦教育要兩條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1978年,在五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繁榮社會主義教育文化事業」的部分時曾指出:「全國要齊心協力,重視、支持教育事業,提高教育質量,到1985年在農村基本普及9年教育,在城市基本普及10年教育。」同時,當時的教育部以及其他機關也強調普及小學教育,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出台,使我國義務教育在「文化大革命」後蓬勃發展,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當時的義務教育只是通過個別領導人的講話和教育部等部門的政策、措施來規定,而沒有法律的方式使義務教育規范化、正常化、嚴格化。直到1980年,這一局面才得到改變。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制定
隨著撥亂反正的深入進行,中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定,特別是改革開放促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人們對祖國的未來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特別是關於民族素質、民族發展方面的問題。如何才能在不長的時間內提高民族素質,促進民族發展呢?思考的落腳點在於發展教育。因此,全社會對教育的重視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確抓教育要從基礎教育抓起,目的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質。國家自1980年以來發布了《關於普及小學教育若干問題的決定》和《關於加強和改革農村學校若干問題的通知》,特別是1982年《憲法》公布了有關「義務教育」的條例等,都從法律法規的高度重視和規范了義務教育的盡快普及,同時使義務教育的進行獲得了一定法律上的保障。但是,要使義務教育能夠更規范的深入進行,僅有這些法律保障是遠遠不夠的。
隨著義務教育的深入進行,一些沒有估計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以前的一些關於義務教育的法律、法規、規定已不能滿足義務教育發展的要求,迫切要求出台新的關於義務教育的法律規范促進義務教育的發展。出台一部什麼樣的法律呢?顯然,世界潮流是不可逆的,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在規范促進本國義務教育發展時,紛紛出台《義務教育法》,直接從中小學的角度出發,從微觀的角度出發。同樣,中國也應該有自己的《義務教育法》,中國政府也是這樣做的。在1986年4月,六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義務教育法》頒布實施後,各級領導部門都把發展義務教育作為首要任務來抓,並制定了發展規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紛紛制定實施義務教育的地方法規,使義務教育的發展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春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制定和實施是中國第一部關於教育的專門法律,不僅對於中國的義務教育,而且對於整個中國的教育事業的發展都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為中國其他各級教育法律的制定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義務教育法》制定後基礎教育的發展情況
在中國這樣一個特殊的國度里,在特殊的社會轉型期,《義務教育法》的制定無疑會極大地促進中國義務教育的發展。據1988年國家統計的公報表明,到1987年時,基礎教育得到進一步加強,全國初中在校生達到14174萬人,小學在校生達到12836萬人,有1240個縣通過普及初等教育檢查驗收。《義務教育法》制定後,中國的義務教育呈現加速發展的態勢,規模不斷擴大,人數不斷增加。1999年,全國小學生的凈入學率已達99.4%,升學率達94.35%,且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在遵守就近入學的前提下,實現了百分之百的入學率。從《義務教育法》的制定到本世紀末,中國的義務教育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成績是喜人的。但是,進入新世紀,中國更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挑戰,擺在中國人面前的問題仍然很多,特別是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對人才的需求,具有高素質、能夠參與國際事務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終身教育作為21世紀的一把鑰匙,它必將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重視並在全世界推行,基礎教育作為終身教育中基礎的一環,也必將更受到重視。在這方面,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在制定或正在實行推進基礎教育適應時代超越時代的行之有效的政策,使其在將來的人才競爭中占據優勢。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仍然任重道遠。中國政府應從長遠的角度出發,高瞻遠矚,用戰略的眼光、新思維重新審視中國的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重新認識義務教育對中國的教育事業,對中國未來發展的作用,從而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促進義務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四、對我國義務教育的評價
新中國成立以來,義務教育從無到有,從入學人數不多到基本普及,從低水平到現在的總體上比較高的水平,從沒有成文法到《義務教育法》的制定以及其他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出台,等等,總之,在幾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下,在各時期的教育部和其他各級政府的重視下,義務教育在不長的時間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且仍然有很強的市場開拓潛力。但是,由於新中國建立不久就經歷了一場給教育事業以毀滅性打擊的「文化大革命」,導致了各級教育受到嚴重的破壞,特別對義務教育的打擊更甚,同時,在後來的發展中,也或多或少的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總體上說來,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義務教育的成績是喜人的,但問題仍然存在。
第一,立法的疏漏性。
首先是立法理論研究不夠,截至目前,我國雖先後頒布了一系列不同形式的義務教育規范性文件,但其中仍有不少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需深入研究,義務教育立法領域上有一些空白點亟待填補。其次,立法不夠規范,主要表現是立法形式繁雜、立法名稱不統一、法律用語不規范,使得中央與地方義務教育法律法規難以區分,且具體規范彈性大,隨意性強。另外,立法缺乏權威性,由於法制長期被忽視,也造成義務教育立法經常與政策性文件混同,有的規定脫離或超越現實,結果難以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立法的權威性。還有是立法缺乏完整性,就速度而言,近年義務教育立法發展較快,但中央和地方在義務教育立法工作方面缺乏必要的規劃與協調,結果造成了中央立法與地方立法規范內容重復、交叉,甚至相互矛盾的現象,影響了全國性立法與區域性立法間的實施情況。
第二,教育的不公平現象仍然存在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實行的都是免費的義務教育,力圖使不同民族、種族、地位、身份的所有適齡兒童能夠公平地接受教育,這就使公平不僅體現在名義上,而且實質上也是公平的。然而,中國的義務教育是收費的,且費用一年比一年高。中國義務教育的不公平性,正是由於收費造成。很多仍然掙扎在貧困線上的居民,特別是大量的農村居民很難支付或根本不能支付這筆費用,壓力可想而知。另外,義務教育屬於強迫性教育,政府要求每個家庭的適齡兒童必須入校學習,否則就違反了《義務教育法》。顯然,在這種情況下,不公平現象就不可避免。
第三,中國義務教育的普及問題。
當前,在各種教科書,各種關於義務教育論述的書籍和論文中,談到義務教育的普及問題時,用的字眼都是「基本普及」。這是因為,進入21世紀後,中國農村仍然有相當數量的兒童不能像其他兒童一樣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成了義務教育的棄兒。
第四,教師與學生的地位、質量問題。
對於任何一級教育的任何一所學校,教師在其中都起到一種支配的作用,教師的水平直接體現著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這就牽涉到兩個問題。一是中小學教師的質量問題,也就是中小學教師的質量能否適應當前社會對學生發展提出的要求;二是教師的地位與其貢獻不相稱的問題,教師發揮著「人類靈魂工程師」的作用,對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的貢獻是巨大的,然而,他們所享受的待遇、社會對他們的認可以及人們對他們的評價都不盡然。由於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要求受教育的人口的絕對數是巨大的,中國義務教育的壓力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從一開始,中國的義務教育就抓住了一個「量」字,使盡可能多的兒童能夠接受教育,長期以來,導致了義務教育「質」與「量」的矛盾突出,義務教育的質量一直是個問題。
第五,由於資金短缺出現的市場化問題。
中國的基礎教育主要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起來的,計劃經濟的特點就是一切按最高級(中央)制定的計劃辦事,可以說政治決定一切,教育也不例外。義務教育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發展起來的。學校缺乏自主權,校長就是上級設在學校的附屬,完全聽命於上級、服從上級。可想而知,對於學校最重要的資金的下撥、管理是什麼情況。上級通過財政給學校撥款,並要求學校如何去處理並利用,根本不需要校方擔心資金的問題,包括其數量。當然,從某一角度來講,這樣做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能夠防範腐敗;但其不利因素是主要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使學校領導和管理者在資金的問題上缺乏認識,缺乏危機意識,一旦體制發生變化,其不適應性很容易體現出來。市場經濟建立後出現的中小學嚴重的資金短缺問題就是證明。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偉大的改革開放政策,市場經濟體制也就自然成為中國的一種經濟形態。隨著改革的深入進行,政府工作中心的轉變,也因為義務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中國義務教育資金缺乏問題越來越嚴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如何應對這個問題呢?普遍的觀點認為,首先要政府加大投資力度,其次是校辦工廠,鼓勵多元投資等等。但是,從我國當前義務教育發展的情況來看,這些辦法似乎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義務教育資金短缺的問題。此時,在市場化、產業化不斷沖擊的情況下,有學者提出,要解決義務教育的資金問題,必須使義務教育產業化。在當前對教育是不是一項產業以及能否產業化的問題仍然是一個疑問的情況下,義務教育產業化的提法值得商榷。當然,義務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而且隨著世界各國進一步重視基礎教育的建設,中國的義務教育將何去何從,還有待於政府部門及社會其他力量獻計獻策。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梁忠義主編.《世界教育大系——初等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2]蘇士傑.《貫徹義務教育法,加快普九步伐》[J].《山西教育》,1996,2.
[3]吳昌期.關於實施《義務教育法》的一些意見和建議[J].《安徽教育》,1999,12.
4. 建國初期,新中國在民主法制建設過程中有何重大成果
1949年9月,新中國成立前夕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是中國版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人民權團體、無黨派民主人士按照民主原則共商建國大計的一次重要會議,確立了新中國的國家制度和政權組織形式。會議通過的具有臨時憲法地位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權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的政治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從此,中國人民開始真正當家作主,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新中國的建立,使中國實現了從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政治、近代以來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敗嘗試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偉大跨越。
5. 中國法制史題:中國封建社會早期法制建設的特點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是指在中國歷史上長期處於統治地位。在中國經濟思想發展史土兵有巨大影響的經濟思想。中華民族幾十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主要是封建社會的歷史,這是形成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主要歷史時期。所以,中田傳統經濟思想,主要是指統治中國2000年之久的封建正統經濟思想。研究封建傳統經濟思想的特點,對於我們認識封建經濟思想的本質,肅清封建經濟思想的影響,椎動改單和開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收稿日期:2003-05-26 作者簡介:張守軍(1945-).男.遼寧大連人,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經濟思想史的教學與研究。
關鍵詞:傳統經濟思想; 自然經濟現點;國家本位主義;停滯;僵化中圖分類號:F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3)12-0086-04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特點,從縱的方面看,是它與近現代經濟思想相比較而顯現出來的特點。從橫的方面看,則是它與外國同時期經濟思想相比較而顯現出來的矛盾特殊性。另一方面,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經過了許多不同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的經濟思想,都各有其矛盾的特殊性。我們所說的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特點,顯然不是指中國封建社會某個階段上正統經濟思想的特點,而是指封建正統經濟思想在其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共性的東西。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特點,對西方、對近現代經濟思想來說是矛盾的特殊性,而對封建社會各個時期的經濟思想來說,則是矛盾的普遍性。它一方面是貫穿於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思想發展史的各個階段的共性的東西,另一方面又是區別於西方、區別於近現代經濟思想的特性的東西。正是這種共性和特性的統一,構成了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特點這個范疇的含義。
一、內容上的自然經濟觀點
內容上的自然經濟觀點,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主要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傳統經濟思想始終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看成是最理想的經濟生活模式。
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經濟思想的基本觀點產生和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盡管地主階級內部當時存在著各種不相同的學派,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作為他們理想社會的經濟基礎。儒家思想後來發展為封建正統思想的主體。儒家創始人之一——盂軻曾這樣描繪儒家的社會經濟主張:「五畝之宅,樹牆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飢矣。」(《孟子·盡心上》)這是一個典型的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經濟的圖畫。西漢後期召開的鹽鐵會議上,以封建正統思想標榜的文學賢良則認為社會經濟生活的模式應該是「千室之邑,百乘之家,陶冶工商,四民之求足以相更。故農民不離畦畝,而足乎田器,工人不斬伐而足乎陶冶,不耕田而足乎粟米。百姓各得其便,而上無事焉」。(《鹽鐵論·水旱》)這里雖然有手工業者,也有商人,但僅限於百乘之家,千室之邑的范圍內,而絕不同外界交換:一遠方之物不交,而崑山之玉不至」(《鹽鐵論·通有》),「道路罕行,市朝生草」。(《鹽鐵論·力耕》)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然是其基本主張。東晉時期的陶淵明甚至把世外桃源看成是最理想的社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髻,並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源記》)。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所稱道的太平盛世,無非是「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史記·平準書》)以及「頻致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通典·食貨七》)這種農業自然經濟的繁榮景象。直至到了近代的許多思想家,包括一些進步思想家,也仍然主張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如龔自珍的「農宗」思想,就主張一宗百畝之田,其中十畝之地為住宅,十畝之田出租稅,十畝之田養佃戶,十畝之田種經濟作物,三十畝自家人口食用,餘三十畝所產用來交換手工業品。要求人們「皆不得以澹泉貨,百家之城,有貨百兩;十家之市,有泉十繩,裁取流通而已,則衣食之權重。則泉貨之權不重。」(《農宗》)雖然不主張徹底取消貨幣,但仍然主張「衣食之權重」的農村自然經濟。甚至革命農民,並且是近代革命農民,也把自給自足的小生產經濟看成自己的理想國。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就主張:「凡天下,樹牆下以桑,凡婦蠶績縫衣裳。凡天下,每家五家雞,二母彘。無失其時。」「凡二十五家中陶冶木石等匠俱用伍長及伍卒為之,農隙治事。」完全是一幅古老的自然經濟圖景。
第二,傳統經濟思想的自然經濟觀點的表現,是它的輕商、賤商和抑商原則。
重農抑商一直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基本內容。康有為曾指出中國封建經濟思想的這一特點。他說:「吾國古者首去漁獵,則以農立國,是故分田制祿之經,重農貴粟之論,布滿經史。」(《請勵工藝獎創新折》)這里說的確是中國經濟思想史上的實際情況.早在戰國,封建制度產生時起,地主階級思想家就提出了這樣一種觀點,即農業是富國富民的本業,而工商業則是末業.要富國強兵必須重本抑末。國家必須在政治上、經濟上、財政上大力推行重農政策,而打擊或限制工商業的發展.比如,商鞅變法就規定:百姓「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史記·商君列傳》)「不農之徵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商君書·外內》)通過這種辦法,使「民不得無去其商賈技巧而事地利」(同上)。西漢時期,國家規定「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商人子弟,「不得仕宦為吏」(《史記·平準書》),在政治上壓抑商人的地位。西晉王朝規定:「儈賣者,皆當著巾,白帖額,題所儈賣者及姓名。一足著白履,一足著黑履。」(《太平御覽》卷八二八),對商人公然進行人身侮辱。直到近代,這種仇視商品貨幣經濟,賤視工商業者的傳統觀念,仍然具有巨大的影響。直到19世紀70—80年代,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已有相當發展的條件下,地主階級頑固派還在鼓吹只有「重農抑商」、「務本知儉」才能使中國富強的觀點,反對資產階級思想家提出的「振工商以求富」的主張,仍然認為「自來天下之大計,未有舍本而可以圖富者.」(曾廉:《紡磚樓記》)。在中國歷史上,既使那些重視王商業的思想家,也都難於擺脫傳統的農本工商末觀點。重農抑商思想和政策在中國封建社會統治了2000年之久,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一條基本原則.
封建傳統經濟思想維護自然經濟的特點是不奇怪的,形成這一特點的主要原因是:(1)農業是封建經濟最主要的部門,封建農業本來就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所以,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自然經濟觀點實際上是封建自然經濟基礎在經濟思想上的反映。(2)商品貨幣經濟對自然經濟有瓦解作用,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和封建剝削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地主階級思想家自然要竭力贊美、維護農業自然經濟,而敵視、打擊商品貨幣經濟。也就是說,地主階級的階級利益決定了封建經濟思想必然維護自然經濟,而敵視商品貨幣經濟。
二、觀察問題的國家本位主義立場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對各種經濟問題的看法,總是以國家為本位,從國家的角度,從國家的立場,從國家的利益出發。有的學者在比較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和西方經濟思想時,稱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為國家經濟學觀點,就反映了傳統經濟思想的這一特點.中國歷代思想家經濟思想的中心點都是密切聯系如何治理國家問題的,如認為:「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管子·治國》)以個人為本位,從個人角度談論經濟問題的,不是沒有,但為數很少。古希臘色諾芬的《經濟淪》專門論述私人奴隸主怎樣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經濟,而同時期中國的商鞅、盂軻以及其他許多思想家的經濟思想著作,研究的則都是如何富國富民問題。
由於觀察問題主要持國家本位主義立場,因而形成了傳統經濟思想如下兩個重要特徵:
第一,在政治與經濟關系問題上,總是強調政洽的首要地位.
國家政權是政治中最本質的東西。從國家立場觀察問題,自然也就是從政治上觀察問題,它要求處理一切經濟問題,都從地主階級的政治利益出發,認為政治上的安危比經濟上的貧富具有更重要的意義,認為「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傳統思想的這一特點,集中表現在貴義賤利思想在中國經濟思想史的長期統治上。中國古代所謂義,不僅是個道德規范,它實質上是一個表示封建政治原則和思想道德原則的范疇。利,則主要指物質經濟利益。中國經濟思想史上長期存在的義利之辯,實質是封建政治、思想、道德原則和物質經濟利益的關系問題,簡言之,也可以說是政治和經濟的關系問題。在這個基本問題上,地主階級傳統經濟思想一直堅持貴義賤利原則,即要求把義放在首位,謀利、求利必須符合義的原則,服從地主階級的政治利益和道德原則,要求統治者「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所以,「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四書·大學》)必須「見利思義」,當義和利發生矛盾時,不能見利忘義,而必須毫不猶豫地舍利取義。由於這種傳統觀念的束縛,封建士大夫都以安貧樂道為榮,而以置身經濟事務為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四書·大學》)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封建的義,是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在,貴義賤利原則,實質是維護地主階級根本利益的原則,它只關心地主階級的既得利益,至於社會經濟、社會生產是否能得到發展。則是次要問題。正是這種貴義賤利思想,造成了封建社會知識分子輕視生產。鄙薄經濟事務的壞風氣。
第二,關於國民經濟宏觀管理的理論,成為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
由於觀察問題的國家本位立場,所以歷代思想家總是從國家角度出發,從封建經濟的全局出發來談論經濟問題.他們談論最多的,主要是義利關系即政治和經濟的關系問題,農工商關系即國民經濟各部門關系問題,以及國家財政問題、土地問題等,至於個人、家庭、單個生產單位如何處理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方面的問題,則很少有人論及。所以,中國傳統經濟思想可以說是宏觀經濟學思想,而不是微觀經濟學思想,它主要是關於封建經濟全局、或國民經濟總圖景的理論,這是傳統經濟思想國家本位主義立場的必然結果。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國家本位主義立場產生的原因,首先與中國封建中央集權制的統治有關。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為了鎮壓農民的反抗,地主階級建立了強大的國家機器。「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就建立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這和西歐封建制度很不相同,西歐國家是封建領主制,一塊土地經濟上的所有者,同時也是政治上的統治者。中國則不然。封建地主對農民可以進行經濟上的榨取,而政治上的統治,則主要是通過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來實行。在地主和農民的關系中,封建國傢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不通過封建國家,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經濟關系就不允許有大的變動,任何一個關系封建經濟全局的問題都不可能得到解決。中國封建專制國家在封建政治和經濟生活中這種決定性的作用表現得十分突出,十分明顯。歷代地主階級思想家都十分清楚這一點.這就是為什麼封建思想家考慮經濟問題往往從國家立場出發的重要原因。
中國封建知識分子的生活道路,與傳統經濟思想的國家本位主義立場這一特點也有關系。由於封建國家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所以,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要干一番事業。要改造社會,實現自己的抱負,必須做官,然後才有可能。中國封建知識分子走的是一條學而優則仕的道路。追求的目標是讀書做官。「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美德。他們平時學習.研究的是治國平天下之道,游說諸侯王公也好,參加科舉考試也好,靠的也是治國平天下之道,做官執政以後.用的也是治國平天下之道。所以,封建知識分子一生學的、說的、做的都是天下國家的大事,否則他們就沒有出路。所以,他們不談問題則已.一談問題就必然從國家立場出發,政治問題如此,經濟問題也如此,這可以說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觀察問題的國家本位主義特點形成的主觀社會原因。
三、理論發展上的停滯與僵化
封建傳統經濟思想的這一特點,首先是指封建傳統經濟思想自從成為統治思想以後,它的基本觀點2000年間幾乎沒有什麼變化。2000年前的封建思想家提出的觀點。甚至在2000年後的地主階級思想家嘴裡,說的幾乎完全一樣,論點論據都很少區別。如,關於政治與經濟的關系的貴義賤利原則,關於農工商關系的重本抑末思想,關於消費的崇儉黜奢原則等等,2000年間一直為封建正統經濟思想家們所反復咀嚼。封建正統經濟思想的發展史,可以說是封建正統經濟思想原則的不斷老調重彈的歷史,幾百年、上千年,甚至2000年間,很少新意,很少發展,很少有什麼新觀點。
傳統經濟思想停滯僵化的又一個表現,是它的基本原則,基本觀點的宗教化、教條化。封建傳統經濟思想的基本原則,主要出於封建「聖人」之口,由於封建統治階級的推崇,抬高,它們逐漸成為人們判斷是非的標准,成為人們必須遵從的絕對真理,取得了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人們談論經濟問題,國家制定經濟政策,都必須遵循它的基本原則,否則就是離經叛道、非聖誣法。久而久之,傳統經濟思想原則就變成了宗教教條,成為封建思想家觀察、認識一切經濟問題的出發點。這些教條不容人們懷疑,人們分析一切經濟問題必須無條件地以它們為指導,為依據。縱觀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思想史,從其主導方面來說,實際上是封建正統經濟思想教條長期統治和專制的歷史。
封建傳統經濟思想這種保守化,教條化的特點形成的原因,從客觀上講,是由封建經濟基礎的狀況決定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生產力發展一直停滯不前,極為緩慢,封建生產方式,封建經濟基礎兩千年間幾乎沒有變化。經濟基礎的停滯、僵化,決定了上層建築,特別是作為經濟基礎的直接反映的封建經濟思想的停滯和僵化。在一個千百年間幾乎沒有多大變化的經濟生活環境里,很難設想人們的經濟思想會有什麼巨大的變更和飛躍。
從主觀上講.維護僵化停滯的封建經濟基礎,以及作為這種經濟基礎的反映的傳統經濟思想原則,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所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論述資產階級社會的特徵時曾指出:「資產階級除非使生產工具,從而使生產關系,從而使全部社會關系不斷地革命化。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動地保持舊的生產方式,卻是過去的一切工業階級生存的首要條件。」封建經濟關系的任何帶有根本性質的變動,都會危及封建剝削階級的既得利益。所以封建統治階級總是要利用傳統的思想觀念,來維護傳統的生產方式,藉以維護自己的利益。對於一切不利於保護封建經濟基礎,和封建正統經濟思想原則不同的異端經濟思想,他們總是極力予以壓制、排斥、打擊.而對那些有利於地主階級利益的傳統思想原則,他們則要作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教條一代一代地盡力鼓吹和宣傳。這是造成封建傳統經濟思想原則保守化、教條化傾向的重要原因。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是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史上占統治地位的經濟思想,但不是唯一的經濟思想。雖然中國長期的封建時代經濟發展和社會變化非常緩慢,但畢竟還是在發展著,變化著.特別是到了封建社會後期,這種發展和變化還是相當迅速的。這種變化反映到經濟思想上來,就是在中國經濟思想發展史的各個階段上,都有與傳統思想相對立的反傳統的思想.這些反傳統思想雖然在中國經濟思想史上不佔主導地位,但它的內容卻反映了各個歷史時代的新變化,有許多新鮮的、進步的、有生氣的東西。一部中國經濟思想史,不僅是封建正統思想形成、統治和衰落的歷史.同時也是反正統思想同封建正統思想、進步思想同保守思想不斷斗爭的歷史。研究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特點及傳統經濟思想與反傳統思想之間的矛盾斗爭,對於我們認識封建經濟思想的本質,揭示中國經濟思想史的發展規律,對於肅清封建經濟思想的流毒和影響,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6.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法制建設取得的成就
是這個嗎?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1950年的土地改革運動開始;
1951年的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的土地改革;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的「反右傾」斗爭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8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87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03年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鐵路進藏:西藏鐵路已經全面開工建設,實現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歷史一大步
2004年第28屆奧運會我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2008:成功舉辦奧運
1977年 恢復高考1982年 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
1983年 中國第一台巨型計算機誕生 1952年 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
1984年7月29日,許海峰射落了中國奧運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2003年2月,非典爆發;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2008年1月,中國南方大部遭遇了百年難遇的冰雪災害;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
7. 中國自建國後,法治建設進程共計經歷了哪些階段
1、從1949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是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初創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制定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其他一系列法律、法令,對鞏固新生的共和國政權,維護社會秩序和恢復國民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及隨後制定的有關法律,規定了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公民的權利與自由,規范了國家機關的組織和職權,確立了國家法制的基本原則,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
20世紀50年代後期以後,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年-1976年)動亂,中國社會主義法制遭到嚴重破壞。
2、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共產黨總結歷史經驗,特別是汲勸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作出把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重大決策,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並明確了一定要靠法制治理國家的原則。
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權威性,使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成為改革開放新時期法治建設的基本理念。
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方針指引下,現行憲法以及《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行政訴訟法》等一批基本法律出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入了全新發展階段。
3、20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由此進一步奠定了法治建設的經濟基礎,也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97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將「依法治國」確立為治國基本方略,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並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大任務。1999年,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入憲法。中國的法治建設揭開了新篇章。
4、進入21世紀,中國的法治建設繼續向前推進。2002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將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
2004年,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憲法。2007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並對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
(7)法治建設初期擴展閱讀
在立法過程中,堅持發揚民主,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在提出法律草案和行政法規草案、地方性法規草案時,通過召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增強立法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
關系公眾切身利益或者涉及需要設立普遍的公民義務的法律、法規草案,還要在新聞媒體上全文公布,徵求全體人民的意見。法律、法規通過後,及時在各級人大及政府公報、政府網站、公眾媒體上公開刊登。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分別將物權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物業管理條例等多部法律草案和行政法規草案向社會公布,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還就修改文物保護法、個人所得稅法等,召開論證會和聽證會。
8.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制定了什麼重要法律來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制定了什麼重要法律?來加快介紹呃法治政府,內中國單日額實容在。最困難的時候呃建立起新中國,然後在法律上。11天能去,但是因為我說十遍了。嗯,一個相當惡有效的話。這樣的話是呃我們的祖國就是在法律上有了一定的基礎。
9. 十三五時期法治建設的主要任務有哪些
「十三五」時期法治建設的主要任務:
一、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內公正容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設法治經濟和法治社會,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法治軌道。
二、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加快重點領域立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治理法律制度,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完善立法工作機制,堅持依法立法、科學立法、民主立法,進一步提高立法質量;加強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切實維護國家法制統一。
三、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實現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尊重司法規律,完善對權利的司法保障、對權力的司法監督。
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圍和法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