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猶如
『壹』 老子《道德經》相關的故事有哪些
與老子相關的故事
按《史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蓬累,箬笠也,首戴之而行,言無車蓋也。)。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見老子,其猶龍耶。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遂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終。老子生周定王三年,母孕八十年而生,生而皓首,故稱老子。
老子生於公元前 570年左右,約比孔子大二十歲,是他的老師。老聃是王族,《左傳·定公四年》說:「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為大宰,康叔為司寇,聃季為司空,五叔無官。」家族世襲周朝司空之職。《史記·管蔡世家》說:「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專王室,封季載於冉。」冉即聃,因此季載又君稱聃季——聃國的君主,老聃就是這一事實的繼承人,因此又官稱老君。聃季是成王的叔氏族,因此也是昭公十二年甘悼公要去除的成王叔氏聃季族人的老陽子。老是對文王老兒子聃季族的族稱,老子本名老陽子,字來,學稱陽子,爵稱伯陽,師稱老子(子學家),官稱老聃或老君,隨王子朝攜典籍奔楚國曲仁里時字稱老萊子。因封地在南之沛澤——聃國彭地(開封一帶),後人又稱他地主名老彭和彭祖。「李耳」是漢武帝反黃老之道時,對「聃季」兩字各去一半的貶義反稱,無先漢依據。老子曾任周景王司空,「單氏取周」後離周去秦問祖歸宗,死於秦國。
老子騎青牛
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道德經》,在戰國時韓非子稱為《周書》,在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時則直呼《老子》,《史記》始稱「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漢景帝以黃子、老子義禮改子為經,楊雄《漢志·蜀王本紀》說「老子為關尹喜著《道德經》」,《邊讓老子銘》說「見迫,遺言道德之經。」可見,對老子文最早的稱謂,是韓非子的《周書》。周時,晉國師曠稱此舉為「修《義經》」,周太子晉說是「立義治律」。最近,安徽渦陽縣鄭店村考古發掘出老子在楚國時居地,有關尹墓和聖母墓及聖人老子石像,有春秋時陶制井壁及「敕撰」「混元降誕」等殘片。
依據這些線索,我們很容易找到《周書》——老子文與兩千五百二十年前周景王「鑄無射」鍾的關系:因為當時各諸侯國抄寫鑄在圓鍾上的《周書》順序和六書文字不同,造成流傳到現在的漢墓帛書《德經》先於《道經》而其它傳本《道經》先於《德經》,以及文字等差異的根本原因。其它理由無解。
老子的社會哲理博大精深,主張辨而不辯、知無創有、公乃王,目的是完善社會精神和機遇建設,他是古今少有的社會辨證邏輯大師。
六、老子故事
1、老子降生
公元前577年夏六月,宋國國君共公去世,右師華元執掌國政。以左師魚石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謀政之心,無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見共公去世,欲乘機起事。由於謀事不密,走漏風聲,被以華元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國。此後,即任向戎為左師、老佐為司馬、樂裔為司寇;立新君,這就是宋平公。
魚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餘人逃往楚國,客居楚國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國起兵伐宋,攻克宋國的彭城(今江蘇徐州),封魚石、魚府守城,並留下三百乘戰車協助鎮守。
宋平王為此召朝臣議事,問道:「敵強我弱,楚兵侵佔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視不理,後患無窮!誰願為我拔此要塞?」話音剛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願往!」平王一看,只見此人身高丈二,濃眉大眼,闊腮寬肩,威武雄健,原來是司馬老佐。華元表示憂慮,對平王說:「魚石狡詐,魚府兇殘,彭城盤踞著楚國戰車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強。司馬雖藝高膽大、剛健勇猛,恐難必勝。」老佐據理說道:「魚石,蛀書之蟲也;魚府,縛雞之犬也。有何懼哉!老佐願攜家小以圍彭城,城不克臣不歸!」平王允諾。遣老佐為上將軍,率二萬人馬去收復彭城。
話說宋國圍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軍士氣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軍便危在旦夕。一日,魚石、魚府在城上督戰,見宋軍人多如蟻,個個奮勇,架梯登城,人人爭先;又見一員大將銀盔銀甲、金戈白馬,馳騁於疆場之上,調兵遣將。一楚將問道:「這位宋將是誰?」魚石答道:「是新任司馬、圍兵主將老佐。」楚將紛紛議論說:「攻城主將,不在軍後觀敵了陣,卻突於軍前左馳右騁,怎能不鼓舞士氣!如此看來,彭城太危險了!」但魚石是個有心計的人,他又對部下說:「事將成而敗,事將敗而成,歷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軍必敗?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這是他成功之本;剛愎自用,目中無人,這又是他失敗之根。又怎知他的軍隊必勝?」楚將問:「左師好像成竹在胸,有什麼好計策?」魚石回答說:「兩軍相對,帥在前還是在後,要見機行事。現在宋兵攻城,主將突出在前,冒著箭矢而馳騁,這是兵家的大忌呀!我有一條小計,如果照計行事,宋軍成敗,還很難說。」
原來魚石是讓部下放暗箭,射殺老佐,老佐正在軍前督戰,忽然飛來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墜馬身亡。宋軍群龍無首,潰不成軍,四散逃竄。
老佐眷屬正處宋營軍帳中,有侍女、十數家將、數十侍衛。忽聞老佐陣亡,又見潰軍如潮湧來,眾家將急忙駕車,保老夫人奔逃。且戰且逃,至傍晚,追兵雖
鹿邑太清宮玄元殿(懸李鵬書匾「老子故里」
已不見,但老夫人身旁僅剩下兩名侍女、一位駕車家將了。家將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擇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時分,來到一個偏僻村莊,向村民問去宋都之路,均搖頭說不知。家將只知應向西行,豈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繞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見宋都,卻來到了陳國相邑(今河南鹿邑東)。正行之時,老夫人突覺腹中疼痛。原來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為踐君前諾言,以必勝之心攜眷出征。此時兵敗,老夫人又有喪夫之悲,亡命他國,心中焦慮,身體疲勞,以至腹中胎動,疼痛難忍。侍女驚慌無措,家將忙停車於路旁,奔至村中尋一老婦前來。不過幾刻時光,只聽篷車之內響起「哇哇」哭聲,一個早產男嬰出世,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於庚寅虎年(公元前571),親鄰們又呼之曰小狸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狸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兒」便成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接生老婦見母子可憐,讓一行五口住進自己家中。老丈以開葯店為生,陳姓,人稱陳老爹,所以都稱老婦為陳媽媽。陳媽媽膝下無兒無女,為人厚道熱情,讓出三間西廂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難之際,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盡;雖說戰亂中顛沛流離,畢竟出於大戶人家,隨身攜帶細軟尚夠度日。加之家將常幫陳老爹營生,二位侍女料理家務,老幼五口,日子過得也還滋潤。從此,宋國戰將老佐的妻兒便在陳國住了下來。
2、聰穎少年
老聃自幼聰慧,靜思好學,常纏著家將要聽國家興衰、戰爭成敗、祭祀占卜、觀星測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龍,請一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間人為貴,眾人之中王為本。」老聃問道:「天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問:「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問。「清者窮盡處為何物?」先生道:「先賢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仰頭觀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為何物,徹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倫,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倫,故尊卑長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長短堅脆可別也。」老聃問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長幼,何人定而分之?長短堅脆,何人劃而別之?」先生道:「皆神所為也。」老聃問道。「神何以可為也?」先生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為也。」老聃問:「神之能何由而來?神之功何時而備?」先生道:「先師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視物而思,觸物而類,三日不知飯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則廢,民不順君牧則罪,此乃治國之道也。」老聃問道:「民生非為君也,不順君牧則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則如將在外也;將在外則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則天意有所不領。」老聃問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聽命之君乎?」先生道:「先聖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濕,迎風不覺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為貴。失和則交兵,交兵則相殘,相殘則兩傷,兩傷則有害而無益。故與人利則利己,與人禍則禍己。」老聃問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爭,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則得小禍,然而君可以治也。國爭,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則得大禍,大禍者,君之過也,何以自治?」老聃問:「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遍訪相邑之士,遍讀相邑之書,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3、入周求學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來向老夫人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學授??
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聃兒,志遠圖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閉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周都,典籍如海,賢士如雲,天下之聖地也,非入其內而難以成大器。「老夫人聞聽此言,心中犯難:一乃聃兒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難返,去周都豈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獨行?正猶豫不知怎麼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為難處,忙說:「以實相告,老夫師兄為周太學博士,學識淵博,心胸曠達,愛才敬賢,以樹人為生,以助賢為樂,以薦賢為任。家養神童數位,皆由民間選來。不要衣食供給,待之如親生子女。
博士聞老夫言,知聃兒好學善思,聰慧超常,久願一見。近日有家僕數人路經此地,特致書老夫,意欲帶聃兒去周。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務望珍惜!」老夫人聽後,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薦,使聃兒有緣入周,登龍門有路;悲母子分別,何日能見?思至此,好似聃兒已在千里之外,不覺心酸難抑,潸然淚下。老聃撲人母親懷中,泣言道:「母親勿須傷心,聃兒決不負老師厚望,待我業成功就,定然早日來接母親!」說罷,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轉而為喜,拜謝先生舉薦之恩。三天後,全家與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馬隨博士家僕西行而去。老夫人遙望聃兒身影遠去,方才鬱郁入車,悶悶返回。」
老聃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聃處其中,如蛟龍游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老聃如飢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後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
4、孔子問禮
老聃居周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准行。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丘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日。孔丘向老子辭行。老聃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孔丘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論養生經
話說老聃隱居宋國沛地,自耕而食,自織而衣。豈知其名,無足自行,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問修道之方,學術之旨,處世之要,於是其弟子遍天下。
有個弟子名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壘山上。住三年,畏壘之地民風大變: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織而有衣可穿,各盡其能,童叟無欺,百姓和睦,世間太平。眾人慾推庚桑楚為君主。庚桑楚聞之,心中不悅,意欲遷居。弟子不解,庚桑楚道:「巨獸張口可以吞車,其勢可謂強矣,然獨步山林之外,則難免網羅之禍;巨魚,張口可以吞舟,其力可謂大矣,然躍於海灘之上,則眾蟻可以食之。故鳥不厭天高,獸不厭林密,魚不厭海深,兔不厭洞多。天高,鳥可以飛矣;林密,獸可以隱矣;海深,魚可以藏矣;洞多,兔可以逃矣。皆為保其身而全其生也。保身全生之人,宜斂形而藏影也,故不厭卑賤平庸、」
庚桑楚弟子中有一人,名南榮 ,年過三十,今日聞庚桑楚養生高論,欲求養生之道。庚桑楚道:「古人曰:土蜂不能孵青蟲,越雞不能孵鴻鵠,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也。桑楚之才有限,不足以化汝,汝何不南去宋國沛地求教老聃先生?」南榮 聞言,辭別庚桑楚,頂風冒雪,行七日七夜而至老聃居舍。
南榮 拜見老聃,道:「弟子南榮 ,資質愚鈍難化,特行七日七夜,來此求教聖人。」老聃道:「汝求何道?」「養生之道。」老聃曰:「養生之道,在神靜心清。靜神心清者,洗內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為物慾,一為知求。去欲去求,則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則動靜自然。動靜自然,則心中無所牽掛,於是乎當卧則卧,當起則起,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外物不能擾其心。故學道之路,內外兩除也;得道之人,內外兩忘也。內者,心也;外者,物也。內外兩除者,內去欲求,外除物誘也;內外兩忘者,內忘欲求,外忘物誘也。由除至忘,則內外一體,皆歸於自然,於是達於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學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則心中自靜;心中清靜,則大道可修矣?蹦先?聞言,苦心求道之意頓消。如釋重負,身心已變得清涼爽快、舒展曠達、平靜淡泊。於是拜謝老聃道:「先生一席話,勝我十年修。如今榮 不請教大道,但願受養生之經。」
老聃道:「養生之經,要在自然。動不知所向,止不知所為,隨物捲曲,隨波而流,動而與陽同德,靜而與陽同波。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此乃養生之經也。」南榮 問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聃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於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則與禽獸共居於地而不以為卑,與神仙共樂於天而不以為貴;行不標新立異,止不思慮計謀,動不勞心傷神;來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榮 問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未也。身立於天地之間,如同枯枝槁木;心居於形體之內,如同焦葉死灰。如此,則赤日炎炎而不覺熱,冰雪皚皚而不知寒,劍戟不能傷,虎豹不能害。於是乎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皆無,苦樂皆忘也。」
再授孔丘
話說孔丘與老聃相別,轉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歲,仍未學得大道。聞老聃回歸宋國沛地隱居,特攜弟子拜訪老子。
老子見孔丘來訪,讓於正房之中,問道:一別十數載,聞說你已成北方大賢才。此次光臨,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雖精思勤習,然空游十數載,未入大道之門。故特來求教。」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游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游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孔丘問:「觀其同,有何樂哉?」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凶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聞之,觀己形體似無用物,察已榮名類同糞土。想己來世之前,有何形體?有何榮名?思己去世之後,有何肌膚?有何貴賤?於是乎求仁義、傳禮儀之心頓消,如釋重負,無憂無慮,悠閑自在。」老子接著說:「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環宇矣而無處不在,周流不息矣而無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論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敗、資助萬物而不匱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時得之而序,萬物得之而形。」孔丘聞之,如騰雲中,如潛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體,天我合為一體,己皆萬物,萬物皆己,心曠而神怡,不禁贊嘆道:「闊矣!廣矣!無邊無際!吾在世五十一載,只知仁義禮儀。豈知環宇如此空曠廣大矣!好生暢快,再講!再講??老子見孔丘已入大道之門,侃侃而談道:「聖人處世,遇事而不背,事遷而不守,順物流轉,任事自然。調和而順應者,有德之人也;隨勢而順應者,得道之人也。」孔丘聞之,若雲飄動,隨風而行;若水流轉,就勢而遷。喜道:「悠哉!閑哉!乘舟而漂於海,乘車而行於陸矣。進則同進,止則同止,何須以己之力而代舟車哉?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妙哉!妙哉!再講!再講??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觀之,萬物皆氣化而成、氣化而滅也。人之生也,氣之聚也;人之死也,氣之散也。人生於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矣。萬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無而至於有者;眾類繁衍,變化萬千,未始不由有而歸於無者也。物之生,由無化而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為無也。有,氣聚而可見;無,氣散而不可見。有亦是氣。無亦是氣,有無皆是氣,故生死一氣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見生則喜,見死則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猶如解形體之束縛,脫性情之裹挾,由暫宿之世界歸於原本之境地。人遠離原本,如遊子遠走他鄉;人死乃回歸原本,如遊子回歸故鄉,故生不以為喜,死不以為悲。得道之人,視生死為一條,生為安樂,死為安息;視是非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視貴賤為一體,賤亦不賤,貴亦不貴;視榮辱為等齊,榮亦不榮,辱亦不辱。何故哉?立於大道,觀物根本,生死、是非、貴賤、榮辱,皆人為之價值觀,亦瞬時變動之狀態也。究其根本,同一而無別也。知此大道也,則順其變動而不縈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動、風吼海嘯、雷鳴電擊而泰然處之 。」
孔丘聞之,覺已為鵲,飛於枝頭;覺己為魚,游於江湖:覺己為蜂,采蜜花叢;覺已為人,求道於老聃。不禁心曠神達,說:「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造我為鵲則順鵲性而化,造我為魚則順魚性而化,造我為蜂則順蜂性而化,造我為人則順人性而化。鵲、魚、蜂、人不同,然順自然本性變化卻相同;順本性而變化,即順道而行也;立身於不同之中,游神於大同之境,則合於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罷,起身辭別。
『貳』 老子 道德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所處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原來這句話是老子用水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最高的智慧就如同水這種能生萬物,同時也能毀滅萬物的自然力量,通過疏導、引導、合理使用和保護水資源,發揮它所有有利的能量,那麼自然界和人類就可以達到平衡的目的了。但是,現在的人們不能發揮個人和社會能力中平衡的能量,好像當年需要大禹治的水,所以才會呈現出這樣無道的愚昧狀況。如果一個人或一個集體能將自己放在一個智慧或說是明智的位置,將心放在一個明智而對生活有著深刻體驗、洞察力和為他人著想的位置,對人能以合適與體貼的態度,說話能有實際的信用,管理事物能中道而行,做事能多動腦子考慮周全、量力而行,有什麼計劃能夠審時度世,那隻有平衡的世界了,哪還有什麼因為不平衡而起的爭端呢?如果真能這樣就沒有什麼值得痛苦和相互傷害的了。
一、自己活動,並能推動別人的,是水。
二、經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
三、遇到障礙物時,能發揮百倍力量的,是水。
四、以自己的清潔洗凈他人的污濁,有容清納濁的寬大 度量的,是水。
五、汪洋大海,能蒸發為雲,變成雨、雪,或化而為霧,又或凝結成一面如晶瑩明鏡的冰,不論其變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叄』 《道德經》所有解釋
《道德經》全文+解釋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語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義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確定義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義上的名)。
無名天地之始(天地在開始時並無名稱),
有名萬物之母(名只是為了萬物的歸屬)。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因此常用無意識以發現其奧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用有意識以歸屬其范圍)。
兩者同出異名(兩種思維模式同出自一個地方但概念卻不相同),
同謂玄之又玄(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關竅)。
眾妙之門(它是打開一切奧妙的不二法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為美),
斯惡已(是因為丑惡的心靈在作崇);
皆知善之為善(皆知善之所以為善),
斯不善已(是因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無相生(因此而產生了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前後相隨等各種患得患失的主觀意識)。
是以聖人(但是聖人),
處無為之事(處於無區別心之無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眾生於不言之中),
萬物作焉而不辭(順應萬物的發展規律而不橫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
為而不恃(竭盡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業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為弗居(正因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會失去什麼)。
第三章
不尚賢(不刻意招賢),
使民不爭(使民眾不去爭名);
不貴難得之貨(不稀罕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使民眾不為盜)。
不見可欲(不見引發慾望的根源),
使心不亂(就不會產生動亂的動機)。
是以聖人之治(所以聖人的治理方法是):
虛其心、實其腹(普及虛心、養身的道理),
弱其智、強其骨(宣傳弱智、強骨的好處),【註:弱者道之用】
常使民無知無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無知無欲的益處),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使那些自作聰明的人無用武之地)。
為無為(以無為的境界處理政務),
則無不治(國家就沒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沖(道似一個器皿),
似萬物之宗(好像萬物的根源),
淵兮(它浩瀚無邊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遠取之不盡)。
挫其銳(壓制鋒芒),
解其紛(解脫紛擾);
和其光(和順光輝),
同其塵(混同塵垢)。
湛兮(高深莫測啊),
似若存(好像無處不在)。
吾不知誰之子(我雖然不知它的來源),
象帝之先(但它卻先於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萬物為芻狗(任憑萬物像草狗那樣自生自滅);
聖人不仁(聖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為芻狗(任憑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間(天地之間的一切生命),
其猶橐龠乎(猶如風箱一樣),
虛而不淈(虛空但無窮盡),
動之愈出(越動付出愈多)。
多言數窮(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第六章
穀神不死(掌握採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長壽),
是謂玄牝(就好比掌握了復制生命的方法)。
玄牝之門(復制生命的不二法門),
是謂天地根(是與天地同壽的根本)。
綿綿若存(綿綿不斷的生命形式就是這樣存在的),
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長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
以其不自生(因為它不為自己而生),
故能長生(所以能長生)。
是以聖人(因此聖人),
後其身而身先(因為謙讓反而獲得人民的擁戴),
外其身而身存(置之身外反而讓人民依賴他的存在),
非以其無私邪(難道不是這種無私的精神)?
故能成其私(反而成全了聖人的理想嗎)。
『肆』 道德經 全文及譯文
道德經 全文 譯文 .txt
道德經.txt
求點贊,o(* ̄︶ ̄*)o
老子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
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7.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
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
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
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7.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
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20.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21.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
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2.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
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8.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
以喪禮處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
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35.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
微明。
36.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
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
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39.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41.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2.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
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
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44.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49.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51.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53.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
而成。
55.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56.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61.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
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62.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
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4.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65.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
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
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66.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
耀。
67.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
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嗇。
69.治大國,若烹小鮮。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
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
所欲,大者宜為下。
71.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72.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
能成其大。
73.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74.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75.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76.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
國,國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
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
與之爭。
78.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79.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80.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
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81.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86.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
此。
87.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
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88.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8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90.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
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9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92.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
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94.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95.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6.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97.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
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伍』 道之於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老子-道德經》 這話什麼意思想表達什麼
這句經文的直譯大致是:就好比道支配天下的狀態,猶如川流河谷歸附江海那樣。
人(萬物)、地、天、道,這是道中四大。道是一個生命力整體,猶如母。但道又是嬰兒,因為無處不在,生命力頑強。川穀流向江海,是因為江海低窪謙下。道馳騁在天下,卻是因為道柔弱無為,但天下萬物無不歸根於道。這里不要僵硬理解為,道在天下之上。
『陸』 道德經全文釋義
前面是白話,後面是原文 ,字數太多 ,可能這里放不下給你個地址 http://www.mfzq.com.cn/Blog/Diary.aspx?cid=1409&Data=S&Tid=311984
或者 http://rabbittutu.blogdriver.com/rabbittutu/932312.html
白 話 《 道 德 經 》
*********************** 道 篇 ***********************
第一章
「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普通的「道」。「名」也是可以闡明的,它亦非一般的「名」。「無名(無形)」是萬物的始端,「有名(有形)」是萬物的根源。所以經常沒有慾望,以便認識無形的微妙;經常有所慾望,以便有形所運行的軌跡。「無名」、「無形」都泉源於「道」,構成「道」的兩種不同的形態和境界,指的是同一個東西。深奧而又深奧,這是洞悉萬物奧妙的門徑。
第二章
天下都知道美的東西是美的,這就是丑了;都知道善,這就是不善了。有和無的互相轉化,難和易的相反相成,長和短的互相襯托,高和下的互相充實,聲和音的互相應和,先和後的互相追隨,無一不永遠如此(不可偏廢)。因此,聖人以無為的態度行事,實行不用言語的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他一切順從自然,雖)有所施為,但沒有自己的意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因為不居,功績也就不會離他而去。
第三章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使人民不互相競爭;不重視難得的財物,使人民不去行竊;不顯耀足以激發貪欲的東西,使人民不致破壞既存的秩序。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簡化人民的思想(使其頭腦空空),填滿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志向,強壯人民的體魄,永遠使人民沒有知識,沒有慾望。只使他們懂得無須進取和不必有所作為,這樣就沒有治理不好的。
第四章
大「道」空虛(猶如器皿內的空間),使用時又不會充滿。深遠啊!它好像萬物的宗祖。消弭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亂,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隱沒不見啊!似無而又實存。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天地不存在仁愛之心,它將萬物視若「芻狗」,聖人也不存在仁愛之心,他將百姓視若「芻狗」。天地之間,不正像風箱一樣嗎?其中空虛,但(蘊藏的風卻)不可窮盡,愈動而風愈多。(與其)博學多識,技藝登峰造極,不如保持空虛的狀態。
第六章
生養萬物的神靈是永存的,這叫做「玄牝」。「玄牝」之門,叫做天地的根本。連綿不絕啊!它就是這樣存在的!(所以)使用起來不會感到不足。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自然地存在著)不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長久。因此,聖人謙退無爭,反能在眾人之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能使自身生存。這不正是由於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全他的私。
第八章
崇高的美德就像水。水具有(種種)美德,它有利於萬物而又平靜,停留在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善人)居處(如水一樣避高趨下,順乎自然)善於選擇地點,胸懷(如水一樣靜默深遠)善於保持沉靜,施予(如水一樣潤澤萬物,公正均平)善於效法上天,說話(如水一樣堵塞必止,開決必流)善於守信,為政(如水一樣凈化污穢,高低一般平)善於治理,處事(如水一樣隨物成形,可方可圓)善於無所不能,行動(如水一樣冬天結冰,春天融化,涸溢有時)善於隨時應變。因為它(七善具備而)不爭,所以沒有怨咎。
第九章
執持盈滿,不如趁早放手。鍛得銳利,不可長保鋒芒。金玉滿室,沒有誰能保藏。寶貴而又驕傲,是給自己留下禍害。功成身退,是天之「道」。
第十章
人身具有的營養精氣與精魄的統一,能不分離嗎?呼吸吐納,運氣周身,以至於心平氣和,能像嬰兒那樣柔順嗎?消除內心的雜念,能沒有一點瑕疵嗎?愛民救國,能不用智慧嗎?人的生存,能做到安靜柔順嗎?聰明通達,能不依賴知識嗎?生育萬物,生育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滋養萬物而不宰制,這叫做深奧的的「德」。
第十一章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個轂中,轂中的空虛(使車子得以運轉),成就了車的功用。點火燒粘土,製作器皿,器皿中的空虛(使其可以容納東西),成就了器皿的功用。開鑿門窗,門窗的空虛(使光線可以射入,人和空氣可以出入),成就了房間的功用。(「有」給人帶來功利,是因為「無在起作用」)所以應把「有」當作(「無」帶來的)利益,把「無」當作(帶來種種利益的)功用。
第十二章
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目盲,縱馬獰獵令人心情激動發狂,難得的寶貨(激起人們的貪欲)令人行為不軌,五味(增進人們的食慾,最終)令人品味敗壞,五音(震耳欲聾)令人聽覺失靈。因此,聖人的治理(准則)是:但求填飽肚皮,而不求聲色悅目。所以他舍棄後者,而選取前者。
第十三章
珍愛屈辱以至於為它擔驚害怕,重視憂患就像重視自身一樣。什麼叫寵辱若驚?把屈辱作為卑下一樣珍愛,得到它,因之驚喜,失掉它,因之驚恐,這就叫寵辱若驚。什麼叫貴大患若身?我所以有憂患,是因為我有這個身軀,等到我沒有身體時,還有什麼憂患呢?所以,崇尚獻身於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將天下託付給他;不願捨身治理天下的人,你怎麼可以將天下寄託給他呢?
第十四章
視而不見,叫做無形。聽而不聞,叫做無聲。摸它不著,叫做泯滅無跡。這三者不能達到分別清楚的地步,所以混為一體。「一」這個東西,其先並非虛誕不實,其後也不是滅絕不明,連綿不絕啊!不可具體描述和形容,它反復回歸到無形無象、無聲無色的狀態。這叫做沒有具體形狀的形狀,沒有具體事物的形象,這叫做潛藏而不可見。跟著它,看不見它的後面;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把握古已有之的「道」,用它來駕馭現存的具體事物,認識古時(萬物)的開始,這叫做「道」的綱要。
第十五章
古時善於實行「道」的人,微妙、高深而又通達,深奧得不可記述。因為不可記述,所以只能勉強對他作一描述:(他)謹慎緩慢啊!就像冬天(冒著寒冷)涉水過河。謀劃盤算啊!就像害怕四鄰(的圍攻)一樣。嚴肅莊重啊!就像賓客一樣。渙散疏鬆啊!就像冰凌消融。混沌無知啊!就像未經雕琢的素材。積厚深沉啊!就像渾水一樣難以看透。空曠深闊啊!就像(空虛的山谷)一般。渾濁的水靜下來,慢慢就會澄清。安靜的東西動起來,慢慢就會產生變化。保持這個「道」的人,不追求盈滿。因此能安於陳舊,破敗,而不是完滿無缺。
第十六章
達到虛無的境界,就是(萬物發展變化的)極點和盡頭。保持靜止,就是沒有偏離(萬物的根本)。萬物都在興起、發展,我從而觀察它們還原。自然之物盡管變化萬端,最後又各自返回到它們的本原,這稱做「靜」。「靜」,這叫做回到生命的起點。回到生命的起點是永恆不變的規律。認識這一規律,就是明智。不認識這一規律,就是暗昧。茫然無知而去行動,必然凶險。認識這一規律才能包容一切。無所不包容就公正不偏,公正不偏就天下歸往,天下歸往就(無須強迫而)出於自然,出於自然就合乎「道」,與「道」符合就長久,終生不會有危險。
第十七章
最好的君主(無為而治),人民只知道有他的存在;其次的君主,人民親近他,贊美他;再次的君主,人民畏懼他;最次的君主,人民輕侮他,蔑視他。君主(多言而寡信)信用不足,於是就有人民不相信君主的事發生。深思熟慮啊!他不肯輕易發話。功成事就,人民(不知出於君主所賜)卻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第十八章
所以,大「道」被廢棄,這才有仁義。智慧出現了,這才有詐偽。六親不和睦,這才有孝慈。國家昏亂不堪,這才有正直的大臣。
第十九章
棄絕聰明、智慧,人民的利益反而增加百倍。棄絕「仁」、「義」,人民反而返回到孝、慈的狀態。棄絕技藝和私利,盜賊就會絕跡。這三句話作為作為組織成篇的文字(含義)尚不夠完整,所以還要(予以補充)使其有所增加:以本來的面目出現,保持內心的純朴,減少私心和慾望,放棄學習,不要憂慮。
第二十章
應諾和呵斥,這相差多少?美與丑,這又相差多少?人所畏懼的人,也不可以不畏懼別人。(這種對立兩極的嚴格劃分和對它們的肯定或否定,是毫無意義的,我奉行的道德准則)遠望而惘然不可見啊!永遠存在而沒有結束的時候!眾人是那樣的歡樂,就像參加豐盛的宴會,又像春日登台遠眺(那樣舒暢)。我卻淡泊恬靜,無動於衷,就像嬰兒還不會笑。疲倦睏乏啊!就像無家可歸。眾人都有富餘,我獨有所失。我真是愚人的心腸,那樣的愚笨啊!世人是那麼清醒,我獨這么昏眛!世人是那麼精明,我獨這么糊塗!隱匿不明啊!就像永遠如此,沒有休止之時。眾人都有一套有用的本事,我獨頑鈍無知,而又鄙陋。我偏偏想要與眾不同,推崇從哺育萬物的母親(「德」)那裡吸取養料。
第二十一章
大「德」的樣子,只隨「道」為轉移。「道」這個東西,惘然而看不分明。不分明啊!(可見)啊!惘然啊!不分明啊!其中(卻)有(實在的)事物啊!隱微啊!暗眛啊!其中含有萬物的本質。這本質十分真實,其中包含確實可靠的東西。從現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形態(始終如一)沒有變化,而是遵循著萬物開始時的樣子。我憑什麼知道萬物原始的情形呢?靠的就是這個。
第二十二章
吹噓、抬高自己的,不會有所建樹;自我標榜的,反而不能顯揚;自薦的,反而不能自明;自我誇耀的,反而無功;自以為賢能的,反而不能領導。就「道」而言,這叫做:過於豐盛(以致敗壞人的口味)的食物和畫蛇添足之舉。公眾又厭惡這些,所以有所追求的人不這樣做。
第二十三章
委曲才能保全,枉曲才能矯正,低凹才能(積蓄)盈滿,陳舊才能推陳出新,少些才能有所得,多了反而會困惑(無所得)。因此,聖人執持(萬物的本源)「一」,將它作為天下的規范。不自我標榜,所以才聲名顯揚;不自薦,所以才能自明;不自我誇耀,所以才有功;不自以為賢能,所以才能地位崇高。正因為與人無爭,所以誰也不能和他相爭。古人所說的委曲保全,是(與此意義)相近的話啊!的確,保全可以歸結為這個意思。
第二十四章
不說話是合乎自然的。暴起的旋風刮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誰使它們這樣的呢?天地(的力量)尚且不能持久,又何況人呢!所以奉行「道」的就應「道」相同,奉行「德」的就應和「德」相同,(行為)有失於「道」的就和「失」相同。與「德」相同的,「道」也就得到他。與「失」相同的,「道」也就失掉他。
第二十五章
有一個混同一體的東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產生。寂靜無聲啊!它獨立存在,永不改變,可以看做是天地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稱,把它叫做「道」。(萬物都歸附於「道」,「道」無所不包,所以)我勉強替它起名為「大」,(但「道」並不主宰它們,萬物又可離它而去,因此)「大」可稱為「逝」,(去久則遠,因此)「逝」可稱為「遠」,(「遠」則返本歸根,因此)「遠」可稱為「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宇宙中有四大,王就是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它的原本。
第二十七章
善於行走的,沒有來去的痕跡;善於說話的,沒有差錯可以指摘;善於計算的,不用籌碼;善於關閉的,沒有閂鎖,卻誰都不能打開;善於打結的,沒有繩索,卻誰都不能解開。因此聖人總是善於(順乎自然以)埋怨和責備人,而沒有摒棄人,萬物沒有可拋棄的東西,這叫做幽微、隱晦的明智。所以善人是善人的老師,惡人是善人引以為戒的資本。不尊重他的教師,不珍惜引以為戒的資本,雖然(看似)聰明,其實卻是大大的糊塗,這叫做奧妙的精要。
第二十八章
知道(什麼是)剛強,卻安守柔弱,甘作天下的溪瀆。甘作天下的溪瀆,普通的「德」就不散失。普通的「德」不散失,就又回歸到(純朴的)嬰兒狀態。知道(什麼是)清白,卻安守污濁,甘作天下的溪谷。甘作天下的溪谷,普通的「德」就充足。普通的「德」充足,就又回歸為質朴。知道(什麼是)明辨,卻安守於暗昧,甘作天下(暗昧)的榜樣。甘作天下的榜樣,普通的「德」就不會有失誤。普通的「德」不會有失誤,就又回歸為無窮無盡的「道」。「朴」被分離(離開它的原始狀態)就成為具體的事物。聖人發揮其作用,就成為它們的主宰。(宰制萬物)至高無上的法制並沒有裁割「朴」。
第二十九章
要想取得天下而裁割它,我看他不會達到目的。天下這個神奇莫測的東西,是不可裁割的。裁割它就毀壞了它,把持它就喪失了它。(因為這違背了自然。在自然情況中)萬物有的前行,有的後隨;有的熱,有的冷;有的堅強,有的有破碎;有的(起)增益(作用),有的(起)破壞(作用)。因此,聖人(只順乎自然)去除過分和極端的東西。
第三十章
用「道」輔佐國君,不依靠武力逞強天下。用兵這件事,喜歡還報(終將使人自食其惡果)。軍隊駐扎過的地方,(人口減少,田地荒蕪)荊棘叢生。善用兵的,只要取得成功就罷了,不要以武力逞強。取得成功不要驕傲,取得成功不要自以為有才能,取得成功不要誇耀,取得成功是情勢所迫,不得不然。屬於上述情況的,叫做取得成功而不強盛。萬物壯盛因而(過早)衰老,叫做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就會早亡。
第三十一章
武器是不祥之物。公眾又厭惡它。所以有所追求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時安居以左邊為貴,用兵作戰就以右邊為貴。所以武器不是君子(所有)的東西,武器是不祥之物,君子迫不得已才動用它。武器以鋒利便於刺殺的為上等。但不要對好的武器加以贊美。如贊美它們,就是喜好殺人。喜好殺人,就不能得志於天下了。因此,吉慶的事以左邊為上,喪事以右邊為上。因此,(戰時)偏將軍位於左邊,上將軍位於右邊。這是說按喪禮來處置戰事。殺人眾多,要以悲痛的心情對待它。打了勝仗,要按喪禮來處理它。
第三十二章
「道」經常是無形的。「朴」雖微小不顯著,但天下誰也不敢役使它。君主如能守住它,萬物將自動歸從。天地(陰陽)相配合,因此而普施甘露,人們沒有發布指令,它卻自然而然地頒布得很均勻。無形制定有形,(萬物)形也已經有了,這也就將知道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就無爭),因此不會有危險。(君主應懂得這些道理,保持質朴,無為而治)使「道」存在於天下,猶如小溪小澗歸入江海一樣(成為萬眾之所歸)。
第三十三章
知識和經驗豐富的人才能認清別人。認識自己才是明智。戰勝別人是有力量。戰勝自我才是強大。知足的富有。努力實行的有志氣。不喪失恰當位置的(不會犯錯誤)可以長久。身死而不被人忘卻的長壽。
第三十四章
「道」就像泛濫的河水一樣(無邊無際)啊!它能左能右,無所不至。功成事就卻不自稱有功有德。萬物歸附於它,卻不作它們的主宰,它乃是永遠沒有慾望的,可以稱為微小。萬物歸附於它,卻不作它們的主宰,可以稱為偉大。因此:聖人能夠成為偉大,是由於他不追求偉大,因而偉大。
第三十五章
執守大「道」,天下人就歸心嚮往。歸往而不互相妨害,就均平安泰。音樂與食物,(頗能吸引人,但)享受過度就會令人止步。(「道」卻不是這樣)所以「道」所說的話,稱得上淡而無味啊!看它,不可以看見,聽它,不可以聽見。用它,卻沒有窮盡。
第三十六章
要想收斂它,必須(先)故意擴張它。要想削弱它,必須(先)故意增強它。要想除掉它,必須(先)故意親附它。要想奪取它,必須(先)故意給予它。這叫做幽深隱微的明智。(因此,應)站在柔弱的一方,以戰勝剛強。(這就和)魚不能脫離深淵(一樣)。(這是)國家銳利的武器,不可以給人看到。
第三十七章
「道」經常是無形的。君主如能保持它,萬物自會潛移默化。變化而有慾望萌生,我將用(無知無欲)來安定它們,它們將不會感受到污辱。不感受到污辱,它們就能安靜下來,天地將自會端正不偏。
*********************** 德 篇 ************************
第三十八章
高層次的「德」不表現為形式上的「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層次的「德」死守著形式上的「德」,因此實際上是沒有「德」。高層次的「德」無所作為,沒有什麼可以拿來表現它的「德」。高層次的「仁」有所作為,但其所作為並不足以表現它的「仁」。高層次的「義」有所作為,其所作所為足以表現它的「義」。高層次的「禮」有所作為,但沒有誰響應它,於是就捲起袖子,伸出手臂,強迫人按禮行事。所以失去了「道」,然後「德」行;失去了「德」,然後「仁」行;失去了「仁」,然後「義」行;失去了「義」,然後「禮」行。「禮」這個東西,是忠、信的淡化,邪亂的禍首。先知先見這個東西,不過是「道」的虛浮不實的表現,是愚昧的開端。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澆薄,存心朴實而不虛華。所以他舍棄薄華而要厚實。
第三十九章
自古以來獲得「一」的:天獲得「一」就澄清,地獲得「一」就安寧,神獲得「一」就靈驗,川穀獲得「一」就盈滿,侯王獲得「一」就成為天下的君長。(但)這種情況達到了極點,就可以這樣說,天不停地澄清下去,最終恐怕要破裂;地不停地安寧下去,最終恐怕要崩毀;神不停地靈驗下去,最終恐怕要失靈;川穀不停地盈滿下去,最終恐怕要涸竭;侯王愈來愈尊貴而高高在上,最終恐怕要垮台。所以果真尊貴就要以卑賤為根本,果真高高在上了就要以卑下為基礎。因此,侯王自稱「孤」、「寡」、「不穀」。這是侯王卑賤的根本嗎?不是的(這是自謙以求美名)。所以招致過多的贊許就得不到贊許。所以(聖人)不願像美玉那樣尊貴,或像頑石那樣堅硬。
第四十章
上等的士人聽到了「道」,僅能照著它去做。中午的士人聽到了「道」,感到似有似無,將信將疑。下等的士人聽到了「道」,哈哈大笑。不笑,那就稱不上是「道」了,(「道」深奧難知,並非人人都能理解)。因此,有人立言說:明白易曉的「道」猶如煩瑣費解一樣,前進的「道」猶如後退一樣,平直的「道」猶如偏斜一樣,高尚的「德」猶如低下不足一樣,有所建樹的「德」猶如苟且偷安一樣,信實、真誠猶如背信棄義一樣,極其方正卻沒有稜角,極大的器物遲遲才能完成,最高的聲音聽不到,自然的現象無形。「道」盛大而無形。只有「道」,才能善始並且善終。
第四十一章
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是「道」的運動。(「道」通過柔弱起作用)柔弱(無為)是「道」的表現和產物。天下萬物產生具體的有形之物,具體的有形之物則產生於無形之物。
第四十二章
「道」(宇宙的本原)產生「一」(統一的元氣),「一」產生「二」(天、地),「二」產生「三」(陰氣、陽氣與陰陽混合之氣),「三」產生萬物。萬物包含著陰陽兩個相反的方面,以陰陽混合適中之氣作為和諧。(所以)天下所厭惡的雖然是「孤」、「寡」、「不穀」,但(高貴的)王公卻用它們來稱呼自己。(所以)有的東西損害它反而使它得益,使它得益反而損害了它。所以,別人所教導人的,我也說來教人。因此,過於強橫的人不得好死。我把這一點當作覺悟的開始。
第四十三章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在天下極堅硬的東西里馳騁。(這是因為)空虛無有之物,能夠進入沒有空隙的東西中。我因此而知道無所作為的益處。不用言語的教化,無所作為的好處,天下沒有什麼能夠比得上它們。
第四十四章
名聲與生命哪個(和人)更親近?生命與財產哪個更值得推重?得與失哪個更令人擔憂?過分吝惜必定會有很大的耗費,過多的收藏必定會有重大的損失。所以知足就不會招致侮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因此就可長久。
第四十五章
極其完備就像殘缺不全一樣,它的作用不會敗壞。極其盈滿就像空虛一樣,它的作用不會窮盡。極其正直就像彎曲一樣,極其靈巧就像笨拙一樣,極其有餘就像不足一樣,極其善辯就像出言遲鈍一樣。急躁不安(令人渾身冒汗)足以(使人)禁得起寒冷。安靜(令人心情平靜)足以(使人)禁得起炎熱。願求安靜(的人)可以成為天下君長。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就退下馳騁的戰馬而用於耕種。天下無「道」,(戰爭不斷,連懷胎的母馬也被徵用,所以)戰馬就出生於城郊。沒有哪一種罪惡比可以激起人們的貪欲更大,沒有哪一種禍害比不知足更大,沒有哪一種災難比貪得無厭更令人痛心。所以具備知足之心,就永遠不會有任何不足。
第四十七章
不出大門,卻了解天下;不看窗外,卻了解「天道」。出門愈遠,所了解的愈少。因此,聖人不必出行就能了解,不必看就能明曉,不必做就能成功。
第四十八章
求學問的,天天都有長進,聽說「道」的,天天都有損失。減損又減損,以至於沒有什麼可減損。無所減損就沒有什麼事可以做了。要想取得天下,永遠要無所事事。等到有事可做,就又不足以取得天下了。
第四十九章
聖人永遠沒有私心,而把百姓的心作為他的心。百姓的心善的,他(固然)認為善,他也把它當作善,這就(使人心向善,因而)得到了善。百姓的心真實可信的,他(固然)相信;不可信的,他也把它當做可信的,這就(使人人守信,因而)得到了信任。聖人在天下(沒有私慾,心無所主,不偏不執)聚合協和,(與百姓同心同德),成為天下(民眾)深厚博大之心。百姓都對他注目、傾聽,聖人使他們都回復到像嬰兒一樣。
第五十章
人出生,就會陷入死地。其中(生命力強,出生後)生存下來的,十分中有三分;(生命力弱)生而夭折的,十分中有三分;而(生命力強,本來能生存下來的)人因為養生,動輒陷於死地的,十分中有三分。這是什麼緣故?這是因為養生。聽說善於保持生命的人,在山中行路不避兕和老虎,進入敵陣之中不帶鎧甲和兵器,而兕沒有地方一試它的角,老虎沒有地方施展它的爪,兵器沒有地方運用它的鋒刃。這是什麼緣故?這是因為他沒有進入死的境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育萬物,「德」蓄養它們;萬物因此而呈現各種形態,構成具體的器物。因此,萬物尊崇「道」而崇尚「德」。「道」的受尊崇,「德」的受崇尚,期間並沒有誰使它們這樣,而是從來就是自然而然的。「道」生育萬物,蓄養萬物,滋長萬物,成就萬物,化生萬物,培育萬物,調養萬物,蔽護萬物。生而不據為己有,有所施為而不自恃,滋長而不宰制,這叫做深遠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一個開端,可以把它作為天下萬物的根源。既已得到萬物的根源,便可認識天下萬物。既已認識天下萬物,又持守萬物的根源,就終身不會遭到危險。堵住耳目口鼻,關上感知認識的大門,終身不必憂愁。開啟耳目口鼻,成就你的事情,終身不可治理。察見(「道」的)微妙叫做「明」,保持柔弱叫做「強」。運用(「道」的)微妙所發出的智慧之光,(以認識天下萬物)又返回到「明」的狀態,不給自己留下災殃,這叫做襲用永恆的「道」。
第五十三章
假使我的確具有智慧,我就走大道惟恐走入邪路。大道很平坦,人們卻很喜歡走山間(崎嶇)的小道。宮殿十分整潔,田地非常荒蕪,倉庫極其空虛,(統治者)卻還穿著文採的衣服,佩帶著鋒利的寶劍,飽食終日而錢財盈積,這叫做盜竊盛行。盜竊盛行,不是正「道」。
第五十四章
善於建樹的不可移易,善於抱持的不會離失,(這樣的人)子孫就會世世代代不斷地坐不祭祀他。用「道」修身,他的「德」就真實。用「道」來治家,他的「德」就有餘。用「道」治鄉,他的「德」就增長變大。用「道」治國,他的「德」就豐厚。用「道」治天下,他的「德」就博大。根據(有「德」的)人來觀察人,根據(有「德」的)家來觀察家庭,根據(有「德」的)鄉來觀察鄉,根據(有「德」的)國家來觀察國家,根據(有「德」的)天下來觀察天下。我依靠什麼知道天下(實行「道」)的情況呢?依靠的就是這個。
『柒』 老子《道德經》
基本同意樓上,只有一點,「混兮若濁」我不知怎麼解釋,但似乎跟敦厚扯不上什麼關系,下一句應該是安靜得像海,我自己的名字取的就是這個意思。我會再去翻一下道德經,上次看已經是初中了,很快回來。
『捌』 《道德經》全文,及翻譯
《道德經》全文+解釋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語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義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確定義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義上的名)。 無名天地之始(天地在開始時並無名稱), 有名萬物之母(名只是為了萬物的歸屬)。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因此常用無意識以發現其奧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用有意識以歸屬其范圍)。 兩者同出異名(兩種思維模式同出自一個地方但概念卻不相同), 同謂玄之又玄(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關竅)。 眾妙之門(它是打開一切奧妙的不二法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為美), 斯惡已(是因為丑惡的心靈在作崇); 皆知善之為善(皆知善之所以為善), 斯不善已(是因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無相生(因此而產生了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前後相隨等各種患得患失的主觀意識)。 是以聖人(但是聖人), 處無為之事(處於無區別心之無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眾生於不言之中), 萬物作焉而不辭(順應萬物的發展規律而不橫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 為而不恃(竭盡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業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為弗居(正因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會失去什麼)。 第三章 不尚賢(不刻意招賢), 使民不爭(使民眾不去爭名); 不貴難得之貨(不稀罕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使民眾不為盜)。 不見可欲(不見引發慾望的根源), 使心不亂(就不會產生動亂的動機)。 是以聖人之治(所以聖人的治理方法是): 虛其心、實其腹(普及虛心、養身的道理), 弱其智、強其骨(宣傳弱智、強骨的好處),【註:弱者道之用】 常使民無知無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無知無欲的益處),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使那些自作聰明的人無用武之地)。 為無為(以無為的境界處理政務), 則無不治(國家就沒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沖(道似一個器皿), 似萬物之宗(好像萬物的根源), 淵兮(它浩瀚無邊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遠取之不盡)。 挫其銳(壓制鋒芒), 解其紛(解脫紛擾); 和其光(和順光輝), 同其塵(混同塵垢)。 湛兮(高深莫測啊), 似若存(好像無處不在)。 吾不知誰之子(我雖然不知它的來源), 象帝之先(但它卻先於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萬物為芻狗(任憑萬物像草狗那樣自生自滅); 聖人不仁(聖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為芻狗(任憑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間(天地之間的一切生命), 其猶橐龠乎(猶如風箱一樣), 虛而不淈(虛空但無窮盡), 動之愈出(越動付出愈多)。 多言數窮(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第六章 穀神不死(掌握採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長壽), 是謂玄牝(就好比掌握了復制生命的方法)。 玄牝之門(復制生命的不二法門), 是謂天地根(是與天地同壽的根本)。 綿綿若存(綿綿不斷的生命形式就是這樣存在的), 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長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 以其不自生(因為它不為自己而生), 故能長生(所以能長生)。 是以聖人(因此聖人), 後其身而身先(因為謙讓反而獲得人民的擁戴), 外其身而身存(置之身外反而讓人民依賴他的存在), 非以其無私邪(難道不是這種無私的精神)? 第八章 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樣)。 水善(水善的表現形式是): 利萬物而不爭(滋養萬物而不爭功), 處眾人之所惡(甘居眾人之所唾棄), 故幾於道(所以水最接近於大道)。 居善地(起居善於選擇吉地), 心善淵(心態善於融入平靜), 與善仁(交流善於把握仁愛), 言善信(言語善於表達誠信), 正善治(政見善於治理國家), 事善能(處事善於發揮能量), 動善時(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夫唯不爭(惟有像水這樣不爭), 故無尤(所以才能萬事無憂)。 第九章 持而盈之(財物執持盈滿), 不如其已(不如適可而止); 揣而銳之(鐵器磨得銳利), 不可長保(不可長期保存); 金玉滿堂(金玉堆滿堂屋), 莫之能守(不知誰人能守); 富貴而嬌(富貴而生驕橫), 自貽其咎(那是自找麻煩)。 功成身退(功成名就身退), 天之道(才是自然之道)。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精神與形體統一), 能無離乎(能永遠不分離嗎)? 專氣致柔(結聚精氣以致柔和), 能嬰兒乎(能像初生的嬰兒嗎)? 滌除玄監(洗滌心靈之鏡), 能無疵乎(能沒有瑕疵嗎)? 愛民治國(愛護百姓治理國家), 能無為乎(能順應自然嗎)? 天門開闔(感官自然開啟), 能無雌乎(能不被引誘嗎)? 明白四達(理事明白通達), 能無知乎(能沒有成見嗎)? 生之畜之(創造並養育萬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創造萬物而不佔為己有), 為而不恃(無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 長而不宰(左右萬物而不任意宰割), 是謂玄德(這就是恩澤天下的玄德)。 第十一章 卅輻共一轂(卅根輻條圍成一個軲轆), 當其無有車之用(因為中間有空車才能行進)。 然埴以為器(燃燒粘土使其成為器皿), 當其無有器之用(因為中間有空器皿才能容納)。 鑿戶牖以為室(開鑿門窗建造居室), 當其無有室之用(因為中間有空居室才有光明)。 故有之以為利(有形的東西之所以被人們利用), 無之以為用(是因為看不見的無形在起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貪圖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惡); 五音令人耳聾(喜聞順音令人聽不到忠言); 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餚令人品不了疾苦);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馳騁田獵令人心狂意躁);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難得之貨令人圖謀不軌)。 是以聖人之治(因此聖人治理國家), 為腹不為目(重視內在的充實而放棄表面的愉悅), 故去彼取此(所以知道如何捨得)。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什麼叫寵辱若驚)? 辱為下(把榮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得之若驚(得到了無比驚喜), 失之若驚(失去了無比驚恐)。 是謂寵辱若驚(這就叫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什麼叫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我所以有強烈患得患失的心態), 為吾有身(因為我有自我的觀念), 及吾無身(如果我拋開自我), 吾有何患(我還有什麼理由患得患失)。 故貴以身為天下(所以重視自身為天下的人), 則可寄於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於他); 愛以身為天下者(愛惜自身為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於天下(才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看不到圖象), 名曰夷(稱著夷); 聽之不聞(聽不到聲音 ), 名曰希(稱著希); 摶之不得(觸不到形體), 名曰微(稱著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此無色、無聲、無形之物無法用語言描述), 故混而為一(只能稱它為陰陽未判之混元一氣)。 其上不謬(它的上面不見光明), 其下不昧(它的下面不見黑暗), 繩繩不可名(實在是無法給它下定義), 復歸於無物(還是把它復歸於無物吧)。 是謂無狀之狀(這應該是無狀態之狀態), 無物之象(無物象之物象), 是謂恍惚(這就是似無似有的恍惚), 迎之不見其首(往前追溯不知何時開始), 隨之不見其後(往後跟隨不知何時結束)。 執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 以御今之有(以駕御今天的生命之有), 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來龍去脈), 是謂道紀(這就是自然之道的綱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古時善於修道的人), 微妙玄通(見解微妙而深遠通達), 深不可識(給人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 夫唯不可識(夫惟恐言不達意), 故強為之容(故努力為之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開始學道者謹慎的象嚴冬過河), 猶兮若畏四鄰(尤其懼怕鄰里的干擾), 儼兮其若客(嚴肅的好象虔誠的客人)。 渙兮若冰之將釋(繼而他的性格會變的灑脫無羈渙然冰釋), 敦兮其若朴(品質會變的敦厚誠懇朴實無華), 曠兮其若谷(心胸會變的曠達開朗虛懷若谷), 渾兮其若濁(意識會經歷渾濁及混亂的考驗)。 孰能濁以止(如何將這種混亂的雜念止住呢)? 靜之徐清(把心靜下來漫漫就清澈了)。 孰能安以久(什麼方法能保持安靜狀態長久)? 動之徐生(感悟靜極生動帶來的生機)。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這種方法修道的人不會驕傲自滿), 夫唯不盈(正因為他不會驕傲自滿), 故能敝而新成(所以才能敝棄陳舊獲得更新)。 第十六章 至虛極(修道進入虛無至極的意境), 守靜篤(安守寧靜氣定神閑)。 萬物旁作(萬物在時空的隧道中行進), 吾以觀其復(我可以反復觀察他們的循環)。 夫物芸芸(天地萬物芸芸眾生), 各復歸其根(各自都要歸於它們的因果)。 歸根曰靜(看到因果可以說是靜的作用), 靜曰復命(只有靜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諦)。 復命曰常(生命的真諦就是變化的規律), 知常曰明(了解變化規律才算通曉明白)。 不知常(如果不知道變化規律), 忘作凶(妄作非為自然帶來凶險)。 知常容(知道變化規律才能包容一切), 容乃公(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達), 公乃全(公正豁達才能完整周全), 全乃天(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 天乃道(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 道乃久(遵循大道才能長治久安), 沒身不殆(終身都不會感覺到不妥)。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的,人民近而贊美他)。 其次,畏之(再次的,人民畏懼他)。 其下,侮之(更次的,人民輕蔑他)。 信不足焉(信用不足的君主),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 猶兮其貴言(謹慎做到不隨意發號施令), 功成事遂(幫助人民實現心願), 百姓皆謂:「我自然」(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第十八章 大道廢(大道廢除), 有仁義(自然出現仁義); 智慧出(智慧頻出), 有大偽(自然混雜大偽); 六親不和(六親不和) , 有孝慈(自然彰顯孝慈); 國家昏亂(國家昏亂), 有忠臣(自然產生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崇高的聖賢志士不用奸詐治國), 民利百倍(人民自然可以獲得百倍的利益); 絕仁棄義(崇高的仁愛之士不搞義氣用事), 民復孝慈(人民自然能恢復忠孝仁慈之心); 絕巧棄利(崇高的能工巧匠不去爭奪名利), 盜賊無有(盜賊自然不會刻意打他的主意)。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僅此三者作為法則是遠遠不夠的), 故另有所屬(所以另外還須心有所屬): 見素抱朴(保持純朴的心態), 少私寡慾(減少自私的慾望)。 絕學無憂(這就是崇高而快樂無憂的學問)。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真理與謬誤), 相去幾何(相差多少)? 美之與惡(真善美與假惡丑), 相去何若(相差又在那裡)? 人之所畏(人們所畏懼的東西), 不可不畏(也畏懼人嗎)? 荒兮(浩瀚的荒漠啊), 其未央哉(又有多少懸而未決的道理)。 眾人熙熙(眾人都喜歡熙熙攘攘湊熱鬧), 如享太牢(比如去參加盛大的祭祀活動), 如春登台(比如春天登臨樓台遠眺美景)。 我獨泊兮其未兆(我們確淡泊恬靜好象未開竅), 如嬰兒之未孩(如嬰兒剛出世還沒有學會笑)。 乘乘兮(隨風漂泊啊), 若無所歸(彷彿找不到歸宿)。 眾人皆有餘(眾人都希望自己富貴有餘), 而我獨若遺(而我們卻希望自己扔掉包袱)。 我愚人之心也哉(我們這種愚人的心靈啊), 沌沌兮(多麼象混沌無知啊)。 俗人昭昭(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明明白白的事情), 我獨昏昏(惟獨我們得道之士彷彿昏昏沉沉)。 俗人察察(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清清楚楚的事情), 我獨悶悶(惟獨我們得道之士彷彿蒙在鼓裡)。 眾人皆有以(眾人皆有遠大的志向), 而我獨頑且鄙(惟獨我們冥頑不化而且鄙陋寡聞)。 澤兮其若海(沉靜啊就像地平線上的大海), 飂兮若無止(卻有著無法遏止的生命動力)。 我獨欲異於人(我們與眾人不同的理由), 而貴食母(是因為推崇從道中得到養份)。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天人合一的通道可以容納萬眾的意識), 唯道是從(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認從)。 道之為物(道作為未知世界的事物規律), 唯恍唯惚(只能以恍恍惚惚的形式存在)。 惚兮恍兮(在這種亦真亦幻的意境中), 其中有象(能看到萬物的景象); 恍兮惚兮(在這種似有似無的意境中), 其中有物(能感知萬物的本性); 窈兮冥兮(意識深遠冥滅自性), 其中有精(就能把握其中的精華)。 其精甚真(其精華的真實程度毋庸置疑), 其中有信(這就是你確信無疑的感悟)。 自古及今(從古至今), 其名不去(這種悟道的方法就沒有失去過), 以說眾甫(用它可以了解眾生萬物的規律)。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眾生萬物的規律)? 以此(就是用這種方法感悟的)。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彎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 枉則直(大的彎曲則象是一條直線), 窪則盈(身置低窪處才會獲得盈滿), 敝則新(鄙棄舊觀念才能推陳出新), 少則得(愛好越少越容易獲得感悟), 多則惑(愛好越多反而會感到迷惑)。 是以聖人抱一(所以聖人悟道會專一致志), 為天下式(這樣才能成為天下的榜樣)。 不自見故明(不自持己見反能明白事理);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顯);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負蠻干反能獲得成功); 不自矜故長(不自認聖賢反能成為首領)。 夫唯不爭(正因為你與世無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所以天下反而沒人與你相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古人所言「曲則全」者), 豈虛言哉(怎麼會是虛言呢)? 誠全而歸之(誠信此道者天下將歸屬他)。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少發號令也是符合自然的)。 飄風不終朝(狂風不會堅持一上午), 驟雨不終日(驟雨不會堅持一整天)。 孰為此者(誰會這樣大發雷霆)? 天地(這是天地的傑作)。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長久保持), 而況於人乎(又何況於人呢)? 故從事於道者(所以生活在自然規律中的人們), 道者同於道(修道者喜歡同道在一起); 德者同於德(有德者喜歡同德在一起); 失者同於失(失落者喜歡同失落在一起)。 同於道者(於道相同的人), 道亦樂得之(道也愉快地接納); 同於德者(於德相同的人), 德亦樂得之(德也愉快地接納); 同於失者(於失落相同的人), 失亦樂得之(失落也愉快地接納)。 信不足焉(誠信不足的人),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他的人)。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腳不粘地不曉立者感受), 跨者不行(騎人肩膀不知行者甘苦)。 自見者不明(自我成見不能明白事理), 自是者不彰(自以為是不能彰顯智慧), 自伐者無功(自我蠻干只能無功而返), 自矜者不長(自恃聖賢不能成為首領)。 其在道也(這樣的人如果混入道中), 曰餘食贅行(必然犯餘食贅行的毛病)。 物或惡之(有人或許厭惡這種觀點), 故有道者不處(但得道者會超越這種境界)。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有一種物質混然而成), 先天地生(先於天地產生)。 寂兮廖兮(寂靜啊無形啊), 獨立而不改(獨立存在而永恆不變), 周行而不殆(周而復始而不會殆盡), 可以為天下母(可以認為它是天下萬物的本源)。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麼名字), 字之曰「道」 (就送它一個字叫「道」 ), 強為之名曰「大」 (勉強為它起了一個名叫「大」 )。 大曰逝(它可以說是遙不可及的過去和未來), 逝曰遠(遙不可及的過去和未來也可以說是無比深遠), 遠曰反(知道它的深遠是因為能了解它周而復始的緣故)。 故道大(所以說道是偉大的)、 天大(天是偉大的)、 地大(地是偉大的)、 人亦大(人也是偉大的), 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四個偉大),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人尊循於地的法則), 地法天(地尊循於天的法則), 天法道(天尊循於道的法則), 道法自然(道尊循於自然的法則)。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穩重是飄然的根基), 靜為躁君(寧靜是狂躁的主宰)。 是以聖人(所以聖人), 終日行不離輜重(終日行進而不離載重車輛)。 雖有榮觀(雖有豪華生活), 燕處超然(卻能超然物外)。 奈何萬乘之主(無奈有一些擁有萬輛馬車的國主), 而以身輕天下(只知滿足自身慾望而輕天下社稷)。 輕則失本(因輕浮而失去道德跟本), 躁則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於行動不會留下痕跡), 善言無瑕謫(善於言談不會留下話柄), 善數不用籌策(善於算術不用籌碼工具), 善閉無關楗則不可開(善於關閉無需門閂頂杠也無法打開), 善結無繩約則不可解(善於捆綁不用繩索制約也無法解脫)。 是以聖人(因此聖人), 常善救人(常常善於拯救世人), 故無棄人(所以沒有人被遺棄); 常善救物(常常善於拯救萬物), 故無棄物(所以沒有物被遺棄)。 是謂襲明(這是傳承大道之明)。 故善人者(所以善於拯救世人的人), 不善人之師(是不善於此道者的老師); 不善人者(不善於此道者的人), 善人之資(是善於此道者的資源)。 不貴其師(不尊重這樣的老師), 不愛其資(不愛惜這樣的資源), 雖智大迷(雖有智慧卻身在迷中)。 是謂要妙(這是善人之道的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知道陽剛的雄健), 守其雌(卻甘願安守雌柔), 為天下溪(好比天下的溪流)。 為天下溪(成為天下的溪流), 常德不離(自然之德陪伴左右), 復歸於嬰兒(這樣就能回復嬰兒般的純真自然)。 知其白(知道光明在那裡), 守其黑(卻安於暗昧之處), 為天下式(這是天下人的榜樣)。 為天下式(成為天下人的榜樣), 常德不忒(自然之德不會失卻), 復歸於無極(這樣就能回復到最初的無極狀態)。 知其榮(知道榮耀的珍貴), 守其辱(卻能守得住謙卑), 為天下谷(就像天下的虛谷一樣)。 為天下谷(天下的虛谷容納萬物), 常德乃足(自然之德才能富足), 復歸於朴(這樣就能回復到返樸歸真的境界)。 朴散則為器(這種品質的人到哪裡都是成大器者), 聖人用之(聖人如果用他), 則為官長(會讓他做領導), 故大制不割(所以美好的制度不會割捨他的)。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將征服天下定為人生的目標), 吾見其不得已(我預見他不可能獲得成功)。 天下神器(世界是神聖的), 不可為也(不可能讓人為所欲為)。 為者敗之(為所欲為者必敗), 執者失之(執迷不悟者必失)。 故物或行或隨(萬物有獨行的也有群隨的), 或噓或吹(有熱血的也有冷血的), 或強或羸(有強大的也有羸弱的), 或載或隳(有天上飛的也有水中游的)。 是以聖人去甚(所以聖人去除一切極端的念想), 去奢(去除一切不切實際的奢望), 去泰(去除一切過度的要求)。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以道輔佐人的主觀意識), 不以兵強天下(不以武力強行征服天下), 其事好還(這樣的結果有好報應)。 師之所處(因為軍隊駐扎之處), 荊棘生焉(田地荒蕪雜草叢生)。 大軍之後(大的戰役結束之後), 必有凶年(必定帶來凶災之年)。 善者果而己(善於把握結果者會適可而止), 不敢以取強(不敢用武力去強硬獲取勝利)。 果而勿矜(達到目的不要自誇自大), 果而勿伐(達到目的不要盲目自負), 果而勿驕(達到目的不要驕傲自滿), 果而不得已(達到目的要認為這是不得已的), 果而勿強(達到目的不要肆意逞強)。 物壯則老(事物發展到壯盛則是衰老的開始), 是謂不道(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 不道早已(不遵從這個規律難免會過早衰亡)。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最好的軍隊), 不祥之器(是國家預防不測的機器)。 物或惡之(有人或是厭惡這種說法), 故有道者不處(所以有道者會超越凡人的境界)。 君子居則貴左(君子平時會強化士兵戰斗的意志), 用兵則貴右(而在戰爭時卻會強調冷靜)。 兵者(軍隊), 不祥之器(是國家預防不測的機器), 非君子之器(不是君子一個人的機器), 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在不得已時才被迫使用)。 銛襲為上(依仗鋒利的兵器偷襲為上), 勝而不美(即使是贏得勝利也不光彩)。 而美之者(而喜歡用這種戰術贏得勝利的人), 是樂殺人(往往是樂於殺人的劊子手)。 夫樂殺人者(一個樂於殺人的劊子手), 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是不可能實現統一天下的志向的)。 吉事尚左(喜報可以鼓舞士氣), 凶事尚右(厄報可以冷靜思考)。 偏將軍居左(偏將軍的使用應當側重勇猛), 上將軍居右(上將軍的使用應當側重冷靜), 言以喪禮處之(戰斗的動員令要站在視死如歸的高度)。 殺人之眾(面對陣亡的眾多將士), 以悲哀泣之(要以悲哀的心情來緬懷他們)。 戰勝(取得戰爭的勝利之後), 以喪禮處之(要以辦喪事的禮節來慶祝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