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民法法治

民法法治

發布時間: 2021-11-29 07:06:50

㈠ 討論民法對我國依法治國的作用

A 民法對我國依法治國的作用


民法是生活聯系最緊密的一個法律部門,它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體現在:在法律體系中居於主導地位;促進市民社會的形成;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以及促進人的觀念革新。

憲法確定我國基本治國方略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良好的法律是法治建設的基礎與核心。在我國現行的法律體系中,民法作為與人類經濟、生活聯系最緊密的一個法律部門,其對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一、法治建設依靠法律,民法在法律體系中居於主導地位

完備的法律體系是依法治國的基礎、關鍵和最基本的標志。在眾多的部門法中,發展歷史最悠久,因而也是最完善、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民法。眾所周知,商品經濟是民法產生的經濟基礎,而最早的民法就是羅馬法,它是當時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十分完善的法律制度,也體現了商品經濟最一般的規律。從羅馬法流傳下來的許多基本原則,如平等自由、誠實信用、公平競爭等;基本制度,如所有權、債權制度等等,一直保存至今,我國的民法也不例外。解放後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以及由於民法與人們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特性,民法逐漸受到重視,《擔保法》《物權法》等一系列民事法律的出台就是體現,老百姓也逐漸認識了民法,了解了民法。如今我們翹首以待《民法典》能得以出台,意味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和法治建設將會更上一個台階。

市場經濟是法治建設的經濟體制。市場經濟要求經濟運行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通過市場供求關系來組合生產要素和分配多元的利益,這對市場主體的自覺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民法所具有的平等、公平的品質是對這種自覺性的最好扶持與保障,這正與市場經濟關系的內在要求相符合,因而民法必然成為市場經濟的法律選擇並發揮著主導作用。民法的發展歷程說明了「民法是一切部門法的基礎,其他部門法可以說都是從不同側面對民事法律關系和基本原則的保護、充實和發展,或者為它們的完滿實現創造必要的法制條件和環境」。又由於民法被實踐所證明的正義性,其他法律也逐漸吸收了民法蘊涵的平等、自由、人權的價值觀念以及源遠流長的基本原則。「有關平等、自由的觀念,往往都是先在民法中予以確認,而後才見諸憲法的。民法的許多觀念幾乎不需要經過任何加工即可成為法哲學的研究對象,成為整個法學發展的向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民法對多元利益的調整功能使競爭激烈的社會向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因此,民法是調整商品經濟關系的主要法律規范,它與市場經濟的關系較之其他法律部門更加密切。民法的發展代表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民法的進步將推動法治國家的建設與和諧社會的建立。

二、市民社會是法治產生的社會基礎,民法促進市民社會的形成

馬克思認為,隨著社會利益分化為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兩大相對立的體系,整個社會就分裂為市民社會和政治社會兩個領域。可見,市民社會是與國家相對應的私人自治領域,在這個領域內個人自由地進行商品交換,合理地追求著自己最大化的利益。在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關繫上,先有市民社會,後有政治國家,市民社會是政治國家產生的前提,政治國家是市民社會的體現。如果「有一定的市民社會,就會有不過是市民社會正式表現的一定的政治國家」。那麼,這樣的政治國家必須是一個法治國家。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二元分化是中國法治建設必須選擇的進路,因此市民社會的建立是中國法治之路的不歸選擇。

但是,如何建立市民社會?由於歷史原因及現實情況,我國的市民社會不可能像西方國家的市民社會一樣自發形成,只能靠外部力量的規范與引導。這一外部力量直接表現為民法。「民法在市民社會的表現形態就是私法自治,私法至上是市民社會的一種內在信念。市民社會中人的價值在法律上反映為兩個方面,即私權的充分享有和私權的不受侵犯。」民法是市民社會的基本法,這一歷史使命唯有民法才能完成。民法對市民社會的規范與引導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它用權利本位、意思自治的基本理念、平等公正的價值及具體制度來保證私法主體的利益和經濟民主的實現;另一方面它又通過界定國家權力運作的范圍,來控制政府權力的濫用,以尊重私權,真正實現私法自治的美好局面。民法實質調整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之間的關系,民法越發展,市民社會越發達,政治國家的領域也就越狹小,民法成了市民社會建立與發展的主要動力。可見,確立民法的基本地位是正在形成中的市民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民法重要作用的又一體現。

三、市場經濟是法治建設的經濟基礎,民法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法治是以商品經濟為基礎的,現代法治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沒有市場經濟,法治國家的建立將是空中樓閣。綜觀人類社會的歷史,法治總是與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有關,而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以國家壟斷為內容的產品經濟、計劃經濟無緣。西方國家法治建設的經驗告訴我們,市場經濟是法治建設的經濟基礎,一個國家法治的實現程度取決於市場經濟的發展程度。依法治國依賴充實完備的法律,法律的出現源於社會的需要。而在自然經濟條件下,交換的不發達使得社會對復雜的法律規范需求很少,更多求助於習慣、宗教等;在產品經濟和計劃經濟體制下,政治和經濟融為一體,經濟關系由行政命令來調整,法律的作用微乎其微;市場經濟是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是以市場作為配置社會資源的基本手段,經濟關系靠經濟規律自發調節,社會需要大量的法律規范,法治國家才有實現的可能。市場經濟本質上必然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構成了法治的基石。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對自我權益的關注更自覺、更積極,對法治的要求更強烈,民法成了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因為市場范圍的大小、市場成熟程度、市場經濟的發展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市場主體的獨立程度。首先,民法以確認市場主體的獨立資格為首要任務。賦予市場主體以法律資格相當於為市場經濟注入鮮活的血液,它使市場經濟得以健康運轉起來。這種對主體資格的確認徹底摒棄了等級特權思想,培養了人們獨立人格與自由權利的觀念。市場經濟的張揚個性、追求平等、自由、效率的特性正好滿足了民法公平、正義、自由的精神內涵,從而民法的作用就是解放人們的思想,使市場經濟充滿活力。其次,民法以通過設置並不斷壯大民事權利的方法,使人們得以自由地從事民事行為並受到民法的保護。再次,民法通過規定基本制度與原則來對多元的利益沖突加以協調,促使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進行。最後,民法的責任制度能保障市場主體權利的實現,從而創造一個和諧的競爭環境。

總之,民法以人為中心,以意思自治為基本理念,以權利為基點,以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則為手段,以責任制度為保障,為市場經濟法治化作了科學的構建,使市場經濟獲得了一個完整的法制基礎以及成功的法治模式。」

四、法治建設是人的工程。民法推進人的觀念革新

法治建設歸根結底是人的工程。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也必然是依法治國的主體。法治的實現不僅在於有無良法的存在,更在於法律被遵守的程度。守法的行為源於守法的觀念,守法的觀念來自對法律的信任,亦即對自己及他人權利的尊重。因此,權利觀念的培養是法治建設的思想基礎。沒有觀念的革新,法治便是空談。

中國古代由於長期的自然經濟與重農抑商、重刑主義,使得商品生產與交換被遏制在極狹小的空間內,商品經濟極不發達,也無從產生自由、平等、公平等觀念;並且由於幾千年專制體制即人治社會對中國的政治統治、身份有別、國家本位的思想統治,使人們習慣於從義務的角度思考自己和評價他人的行為,因而很難滋生出權利的意識。在人格不獨立、身份不平等、身體不自由的地方,法治便是遙遠的夢想。而民法蘊涵的傳承於羅馬法的私法自治、身份平等、私權神聖的基本理念,必然有助於現代社會人們權利觀念的培養,而且只有在這種權利文化中才能造就出法治所需要的理性公民。隨著民法原則被憲法升格為民主與法治的普遍原則,權利觀念已滲透到整個社會中。高度宣揚民主與民法精神,使公民的權利觀念由「權力本位」向「權利本位」轉變,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公民具有正確的、強烈的權利義務觀念是建設法治國家的重要條件,因為從根本上說,法治要靠公民行使權利、履行義務來實現。

總之,民法是權利法的性質,獲得私人的權利是民法的終極關懷。盡管任何法律都以保護人的權利為宗旨,但只有民法表現得最徹底、最充分、最淋漓盡致。提高民法的地位有助於人們更好地去關注自己的權利,去尊重他人的權利,這樣,法律的權威必將樹立,法治的國家必將到來。

㈡ 求民法總則的立法熱點條文理解及司法適用視頻

作為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的統領性規則,民法總則的通過和施行,標志著中國特色的民法典編纂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民法總則以現代社會私法自治最重要的自由和平等為價值主軸,以誠實信用和公序良俗為民事活動的邊界,以綠色發展作為人類社會的科學發展理念,引領整個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民法總則對民法基本原則的創新發展,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石。

民法總則彰顯了權利本位的現代法治精神
民法是私法的基本法,它以對人的保護為核心,以權利為本位,系統全面地規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在民事活動中享有的各種人身、財產權益。因此,民法典被視為現代法治文明的扛鼎之作,被譽為法治健全完善的標志。民法總則作為民事活動的統領性規則,充分彰顯了權利本位的現代法治精神。

民法總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法治理念
民法總則把對人的權利的保護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對人的尊重保護為核心,民法總則擴大和調整了民事主體的權利保障范圍。一是增加了對胎兒利益、個人信息、一般人格權、特定人格權的保護。二是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年齡從十周歲下調至八周歲。三是尊重被監護人的「自我決定權」。四是強化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制度中利害關系人的保護。民法總則的這些規定,強化了對人的自主性的尊重,彰顯了人文關懷的現代法治精神和價值理念。

民法總則體現了中國特色和時代要求
民法總則作為市民社會基本法的統領性規則,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立法,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保持了民事法律對人類生活所積淀美好價值的尊重。一是確立了民法總則第10條規定,民事糾紛的處理,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這實際上是以道德為核心,要求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時,應當尊重社會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

新增綠色原則,反應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時代發展需求。
民法總則第9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是民法總則對民法基本原則的又一個新突破。綠色原則的確立,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當下,調整民事主體利益關系離不開人與自然的視角。這一規定反映了具有先進時代特色的立法理念,既傳承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又體現了十八大以來黨的新發展理念。

㈢ 民法總則體現哪些新的立法理念和立法精神

作為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的統領性規則,民法總則的通過和施行,標志著中國特色的民法典編纂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民法總則以現代社會私法自治最重要的自由和平等為價值主軸,以誠實信用和公序良俗為民事活動的邊界,以綠色發展作為人類社會的科學發展理念,引領整個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民法總則對民法基本原則的創新發展,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石。

民法總則彰顯了權利本位的現代法治精神

民法是私法的基本法,它以對人的保護為核心,以權利為本位,系統全面地規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在民事活動中享有的各種人身、財產權益。因此,民法典被視為現代法治文明的扛鼎之作,被譽為法治健全完善的標志。民法總則作為民事活動的統領性規則,充分彰顯了權利本位的現代法治精神。

民法總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法治理念

民法總則把對人的權利的保護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對人的尊重保護為核心,民法總則擴大和調整了民事主體的權利保障范圍。一是增加了對胎兒利益、個人信息、一般人格權、特定人格權的保護。二是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年齡從十周歲下調至八周歲。三是尊重被監護人的「自我決定權」。四是強化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制度中利害關系人的保護。民法總則的這些規定,強化了對人的自主性的尊重,彰顯了人文關懷的現代法治精神和價值理念。

民法總則體現了中國特色和時代要求

民法總則作為市民社會基本法的統領性規則,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立法,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保持了民事法律對人類生活所積淀美好價值的尊重。一是確立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法宗旨。二是民法基本原則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守法原則、綠色原則等,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和外在反映,直接反映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誠信、文明、法治等理念,涵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三是民法總則將民法法律淵源的范圍擴大到民事習慣。民法總則第10條規定,民事糾紛的處理,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這實際上是以道德為核心,要求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時,應當尊重社會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

新增綠色原則,反應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時代發展需求。

民法總則第9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是民法總則對民法基本原則的又一個新突破。綠色原則的確立,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當下,調整民事主體利益關系離不開人與自然的視角。這一規定反映了具有先進時代特色的立法理念,既傳承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又體現了十八大以來黨的新發展理念。

㈣ 請從建設法治中國的角度簡要回答法治在民法典產生過程中有哪些要求

法治中國建設是當前及未來的重要課題。無論是官方文件還是學術論著,都對這個主題進行了反反復復的論述。從相互聯系的認識論出發,筆者認為,要理性地推動法治中...

㈤ 我國社會主義民法對依法治國的積極作用有哪些

民法對我國依法治國的作用

民法是生活聯系最緊密的一個法律部門,它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體現在:在法律體系中居於主導地位;促進市民社會的形成;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以及促進人的觀念革新。
憲法確定我國基本治國方略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良好的法律是法治建設的基礎與核心。在我國現行的法律體系中,民法作為與人類經濟、生活聯系最緊密的一個法律部門,其對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一、法治建設依靠法律,民法在法律體系中居於主導地位
完備的法律體系是依法治國的基礎、關鍵和最基本的標志。在眾多的部門法中,發展歷史最悠久,因而也是最完善、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民法。眾所周知,商品經濟是民法產生的經濟基礎,而最早的民法就是羅馬法,它是當時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十分完善的法律制度,也體現了商品經濟最一般的規律。從羅馬法流傳下來的許多基本原則,如平等自由、誠實信用、公平競爭等;基本制度,如所有權、債權制度等等,一直保存至今,我國的民法也不例外。解放後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以及由於民法與人們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特性,民法逐漸受到重視,《擔保法》《物權法》等一系列民事法律的出台就是體現,老百姓也逐漸認識了民法,了解了民法。如今我們翹首以待《民法典》能得以出台,意味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和法治建設將會更上一個台階。
市場經濟是法治建設的經濟體制。市場經濟要求經濟運行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通過市場供求關系來組合生產要素和分配多元的利益,這對市場主體的自覺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民法所具有的平等、公平的品質是對這種自覺性的最好扶持與保障,這正與市場經濟關系的內在要求相符合,因而民法必然成為市場經濟的法律選擇並發揮著主導作用。民法的發展歷程說明了「民法是一切部門法的基礎,其他部門法可以說都是從不同側面對民事法律關系和基本原則的保護、充實和發展,或者為它們的完滿實現創造必要的法制條件和環境」。又由於民法被實踐所證明的正義性,其他法律也逐漸吸收了民法蘊涵的平等、自由、人權的價值觀念以及源遠流長的基本原則。「有關平等、自由的觀念,往往都是先在民法中予以確認,而後才見諸憲法的。民法的許多觀念幾乎不需要經過任何加工即可成為法哲學的研究對象,成為整個法學發展的向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民法對多元利益的調整功能使競爭激烈的社會向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因此,民法是調整商品經濟關系的主要法律規范,它與市場經濟的關系較之其他法律部門更加密切。民法的發展代表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民法的進步將推動法治國家的建設與和諧社會的建立。
二、市民社會是法治產生的社會基礎,民法促進市民社會的形成
馬克思認為,隨著社會利益分化為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兩大相對立的體系,整個社會就分裂為市民社會和政治社會兩個領域。可見,市民社會是與國家相對應的私人自治領域,在這個領域內個人自由地進行商品交換,合理地追求著自己最大化的利益。在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關繫上,先有市民社會,後有政治國家,市民社會是政治國家產生的前提,政治國家是市民社會的體現。如果「有一定的市民社會,就會有不過是市民社會正式表現的一定的政治國家」。那麼,這樣的政治國家必須是一個法治國家。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二元分化是中國法治建設必須選擇的進路,因此市民社會的建立是中國法治之路的不歸選擇。
但是,如何建立市民社會?由於歷史原因及現實情況,我國的市民社會不可能像西方國家的市民社會一樣自發形成,只能靠外部力量的規范與引導。這一外部力量直接表現為民法。「民法在市民社會的表現形態就是私法自治,私法至上是市民社會的一種內在信念。市民社會中人的價值在法律上反映為兩個方面,即私權的充分享有和私權的不受侵犯。」民法是市民社會的基本法,這一歷史使命唯有民法才能完成。民法對市民社會的規范與引導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它用權利本位、意思自治的基本理念、平等公正的價值及具體制度來保證私法主體的利益和經濟民主的實現;另一方面它又通過界定國家權力運作的范圍,來控制政府權力的濫用,以尊重私權,真正實現私法自治的美好局面。民法實質調整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之間的關系,民法越發展,市民社會越發達,政治國家的領域也就越狹小,民法成了市民社會建立與發展的主要動力。可見,確立民法的基本地位是正在形成中的市民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民法重要作用的又一體現。
三、市場經濟是法治建設的經濟基礎,民法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法治是以商品經濟為基礎的,現代法治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沒有市場經濟,法治國家的建立將是空中樓閣。綜觀人類社會的歷史,法治總是與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有關,而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以國家壟斷為內容的產品經濟、計劃經濟無緣。西方國家法治建設的經驗告訴我們,市場經濟是法治建設的經濟基礎,一個國家法治的實現程度取決於市場經濟的發展程度。依法治國依賴充實完備的法律,法律的出現源於社會的需要。而在自然經濟條件下,交換的不發達使得社會對復雜的法律規范需求很少,更多求助於習慣、宗教等;在產品經濟和計劃經濟體制下,政治和經濟融為一體,經濟關系由行政命令來調整,法律的作用微乎其微;市場經濟是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是以市場作為配置社會資源的基本手段,經濟關系靠經濟規律自發調節,社會需要大量的法律規范,法治國家才有實現的可能。市場經濟本質上必然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構成了法治的基石。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對自我權益的關注更自覺、更積極,對法治的要求更強烈,民法成了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因為市場范圍的大小、市場成熟程度、市場經濟的發展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市場主體的獨立程度。首先,民法以確認市場主體的獨立資格為首要任務。賦予市場主體以法律資格相當於為市場經濟注入鮮活的血液,它使市場經濟得以健康運轉起來。這種對主體資格的確認徹底摒棄了等級特權思想,培養了人們獨立人格與自由權利的觀念。市場經濟的張揚個性、追求平等、自由、效率的特性正好滿足了民法公平、正義、自由的精神內涵,從而民法的作用就是解放人們的思想,使市場經濟充滿活力。其次,民法以通過設置並不斷壯大民事權利的方法,使人們得以自由地從事民事行為並受到民法的保護。再次,民法通過規定基本制度與原則來對多元的利益沖突加以協調,促使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進行。最後,民法的責任制度能保障市場主體權利的實現,從而創造一個和諧的競爭環境。
總之,民法以人為中心,以意思自治為基本理念,以權利為基點,以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則為手段,以責任制度為保障,為市場經濟法治化作了科學的構建,使市場經濟獲得了一個完整的法制基礎以及成功的法治模式。」
四、法治建設是人的工程。民法推進人的觀念革新
法治建設歸根結底是人的工程。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也必然是依法治國的主體。法治的實現不僅在於有無良法的存在,更在於法律被遵守的程度。守法的行為源於守法的觀念,守法的觀念來自對法律的信任,亦即對自己及他人權利的尊重。因此,權利觀念的培養是法治建設的思想基礎。沒有觀念的革新,法治便是空談。
中國古代由於長期的自然經濟與重農抑商、重刑主義,使得商品生產與交換被遏制在極狹小的空間內,商品經濟極不發達,也無從產生自由、平等、公平等觀念;並且由於幾千年專制體制即人治社會對中國的政治統治、身份有別、國家本位的思想統治,使人們習慣於從義務的角度思考自己和評價他人的行為,因而很難滋生出權利的意識。在人格不獨立、身份不平等、身體不自由的地方,法治便是遙遠的夢想。而民法蘊涵的傳承於羅馬法的私法自治、身份平等、私權神聖的基本理念,必然有助於現代社會人們權利觀念的培養,而且只有在這種權利文化中才能造就出法治所需要的理性公民。隨著民法原則被憲法升格為民主與法治的普遍原則,權利觀念已滲透到整個社會中。高度宣揚民主與民法精神,使公民的權利觀念由「權力本位」向「權利本位」轉變,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公民具有正確的、強烈的權利義務觀念是建設法治國家的重要條件,因為從根本上說,法治要靠公民行使權利、履行義務來實現。
總之,民法是權利法的性質,獲得私人的權利是民法的終極關懷。盡管任何法律都以保護人的權利為宗旨,但只有民法表現得最徹底、最充分、最淋漓盡致。提高民法的地位有助於人們更好地去關注自己的權利,去尊重他人的權利,這樣,法律的權威必將樹立,法治的國家必將到來。

㈥ 民法是現代法治的一個重要價值 但不是現代法治的一個實體基本原則

不是民法,應該是民主是現代法治的一個重要價值 但不是現代法治的一個實體基本原則
體現了我國的國體也就是說人民民主專政。

㈦ 民法典對於中國法治社會建設的意義是什麼

民法典對於中國法制社會建設的意義什麼?民法典,我的文化淺,也不明白民法典是什麼?是民間法律嗎?

㈧ 結合民法典,如何培養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1]何為法治思維?簡言之,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法治思維需以法治概念為前設。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至今,於法治概念之認知盡管不完全一致,但對其核心內涵包括精神、實體、形式等層面諸要件已經有基本共識存在。就中國當下而言,經過30多年砥礪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識也已基本具備。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維命題的前提。

熱點內容
2021民法典內容 發布:2025-05-23 19:03:22 瀏覽:7
刑事訴訟法勘驗筆錄 發布:2025-05-23 18:56:57 瀏覽:295
九五年的勞動法 發布:2025-05-23 18:52:29 瀏覽:948
國務院關於行政法規解釋 發布:2025-05-23 18:47:01 瀏覽:23
借條簽字才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3 18:34:53 瀏覽:687
中國網婚姻法 發布:2025-05-23 18:34:06 瀏覽:718
美國立法的 發布:2025-05-23 18:11:16 瀏覽:193
法院會議紀要 發布:2025-05-23 18:00:26 瀏覽:140
刑事訴訟法的十大制度 發布:2025-05-23 17:52:58 瀏覽:900
合同法關於滯納金 發布:2025-05-23 17:51:26 瀏覽: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