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觀重

道德觀重

發布時間: 2021-11-29 07:48:15

1. 我的傳統道德觀念很重,我該如何改變

為了適應這個社會,我們應該多接觸一下這個社會!對於這個社會的一些我們不能全盤肯定,要加以辨別,要懂得什麼才適合自己。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2. 道德的重量怎麼樣

李文倩 對道德生活的討論,在今天的中國大陸,面臨著多方面的困難。從歷史的角度看,一種由強權政治所主導、宣揚的虛假道德曾經過度支配著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但那是一種反人性的虛假道德,註定無法長久地主導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人們所願,這種虛假的、帶有濃厚禁慾主義、蒙昧主義的道德觀念,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逐漸坍塌。而到了今天,在一般大眾的觀念中,盡管那種道德觀所支配下的生活因《山楂樹之戀》這種爛片的出現而激發出濃郁的懷舊氛圍,但事實上已沒有人願意重返過去。盡管如此,那種高調的虛假道德所遺留的後遺症,還是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社會。不少人根本不願意討論道德問題,這與他們對政治的冷漠態度是一致的。在他們的心目中,道德與強權政治是一致的,是對正常人性的壓抑,是對自由的限制。但這只是一部分原因。一個更根本性的問題在於,經過歷次政治運動以及巨大社會震盪的人們發現,在中國大陸這片土地上,幾十年來根本上就無所謂正義。在這樣的現實面前,人們懷著恐懼與絕望的心情,開始為過日子而忙碌。而從現實的角度看,對道德生活的討論,必定意味著對生活的重新規劃與限制,盡管這種限制一定是自身決斷的結果;但對過慣了「消費」生活的權力人而言,對道德的討論,無疑是奴隸的行為——因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超人。流風所及,每個人的心中,都是一片燈紅酒綠。基於這樣的歷史和現實,有人甚至認為,討論道德問題的人,智商估計都有問題。有必要指明的是,能做出簡單的道德判斷(往往是成見),並不表明你對道德問題有多深的理解。在我看來,道德生活的問題,是人類生活中最緊要、最復雜的問題,值得深思、討論。 關於道德問題,已往的討論多集中在哲學領域,這當然是重要的。但也往往忽視了具體而微的道德經驗,錯過了很多重要的問題。讀人類學家阿瑟61克萊曼的《道德的重量:在無常和危機前》一書,帶給我與以往不同的收獲。作者討論道德問題的方式,簡單說就是講故事,並對此有充分的自覺。他說:「我相信從這些故事中,我們看到的不是哲學家式的精深的道德沉思,這幾乎已經太多了。」在這本書的寫作中,作者有這樣一個前提,即「危機和無常是生活本身不可逃避的一面。」在我們日常性的生活中,往往有這樣的偏見,即似乎健康、舒適、順心的生活才是正常的,而那些疾病、無常和危機,似乎離我們很遙遠。嚴格說來,本真的生活並非如此。無論健康還是疾病,都是我們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必須正視它。而且,「當我們與這個看來是令人失望的現實世界發生沖突時,我們無法控制也不能脫離現實社會,只能一邊忍受無奈,一邊自己思考和想像。」 在這里,道德不再是某種個人品性的象徵(或光環),它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瑣碎、細小,讓人生厭。道德與我們的決斷相關。具體說來,就是做什麼與不做什麼的問題。說到此處,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一種是某人做了什麼壞事,但他並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他可能為自己辯護說,當時的處境很危險。作者指出:「在危險的時候必須做不道德的事才能生存,這只是借口。」一種是某人不曾做什麼,並進而認為自己與某一種惡是無關的。海德格爾認為,這是對良知的泯滅。他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指出:「確知〔gewiss〕自己不曾做什麼,這根本不具有某種良知〔Gewissen〕現象的性質。相反,這種確知倒可能意味良知的遺忘,亦即出離了能被召喚的可能性。這種所謂『確知』以安定方式把願有良知這回事加以壓制;亦即壓制最本己的、常駐的罪責存在的領會。良知的『無愧』既非獨立無依的又非另有根基的良知形式,也就是說,它根本就不是良知現象。」 在《道德的重量:在無常和危機前》一書中,作者對超越地方主義這一論點的反復強調,令人印象深刻。他指出:「我們應當看到,道德生活是與倫理觀念緊密相連的,這里倫理觀念的意思是,我們要追求超越地方環境的、可以用來指導我們生活的價值觀。」「我們必須探索一種既高於地方共同體利益和立場,又能為地方共同體所接受的道德取向。」「如果道德指導不能使個人(和集體)突破道德經驗的本地方種族語言的局限,那麼它會加劇危機。這是因為,當我們誤以為至關重要的東西受到威脅時,本地方的道德經驗會推崇暴力,動員非人道的反應對付這些威脅。」我們知道,討論道德問題有一學理上的難題,即文化相對主義。有些人類學家基於經驗性的研究,指明在不同的共同體那裡,人們所持有的道德觀念差異甚大;並且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觀念多多少少都有其道理。因此,如果有人想以某一種道德觀念來衡量、評價其他族群的道德生活,從根本上來講毫無道理。其中蘊含的思路,是對普適價值的拒絕。這一問題極為復雜,我在這里只能簡單談一點。首先要說明的是,我個人比較認同本書作者的觀點,即我們必須探索一種超越地方環境的倫理觀念或道德取向。在我看來,就是用哲學人類學的思路,來克服文化相對主義。而諸如後殖民主義對西方中心的批評,我認為要有一個區分。一種是認識論意義上的,一種是倫理意義上的。從認識論的角度看,盡量用他者的眼光看待他者,從而獲得更完整的信息,當然是必要的。但如果是從倫理的角度著眼,就不應持有所謂「地方的就是世界的」之類經不起推敲的觀念;而應從哲學人類學(人性→人權)的角度,檢視所有的倫理觀念(既有的和正在生成的)是否正當,並進而探索一種符合人性本身的倫理觀念。 道德生活需要想像力和激情。除人之外,我們之所以很難想像某一種動物會過一種道德的生活,在我看來,一個主要的理由,就是動物沒有想像力。從這個角度講,動物是沒有生活的,而只是活命。因為完整意義上的生活,是一種充滿想像力的生活,當然更是一種道德的生活。關於激情與道德生活的關系,阿瑟61克萊曼指出:「在駕馭人類經驗的不平等競爭中,激情是絕對需要的,否則我們就會沉溺於自我安慰的幻覺,滿足於機械的無意識的社會生活需求,最終導致道德頹廢、意志消沉。懷疑的熱情是對有道德的生活的追求,因為我們需要一個倫理志向引導道德經驗,當懷疑點燃我們的激情,而激情引發我們的使命感時,倫理的詢查和道德的行為就會被推動。」 無論是想像力,還是激情,在我看來,都是人性的一部分。而「精心創建有道德的生活,是我們人性的義務」,本書作者對此有精彩的論述:「勇敢地直面生活中的失敗和失意對我們維護自己的自尊固然很重要,對我們的環境和周圍其他人也同樣有重要意義。我們每個人都有道德上的義務,確保讓其他人認識到,在這個世界日常產生的不正當和不公平中,也包括我們自己的行為的作用。我們應該對改變社會的不正當和不公平做點力所能及的事,這是我們的道德責任。」「精心創建有道德的生活,是我們的人性義務。道德生活不是一部機器中的一個齒輪的機械反應,而是人類對自我認識的潛力的反映,也是對集體重建我們的本質和前途的潛在力量的反映。這是人類經驗的倫理要求,當然不會輕松,也從來沒有徹底完成過,總是捲入政治的和社會生活的種種限制,被我們自己生理的心理的激情打斷。然而,最終人類將會建立道德生活應有的一切。」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美]阿瑟61克萊曼(Kleinman,A.).道德的重量:在無常和危機前.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3. 道德觀念和道德概念有什麼區別

道:本意是客觀真理,即自然界的構造、運動、變化等規律。社會的客觀發展和變化規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規律。是自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它客觀存在。左右社會和人類的發展,順應它去發展,社會才能健康和諧。人才會健康幸福。自然界才會長足存在。

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在不違背自然發展的前提下,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的事業。

也是遵循不違背「道」去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從而使社會,自然界和人類能長久發展,和諧共存。

道和德統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們按「道」的規律去做事,處事,就是有「道德」。

我從80年代開始查找道德的定義,沒有很恰當的解釋,思考請教好多前輩,終於得到以上結論。拿來共同教育後人。
德;德就是付出。

道德(moral)是一種社會現象,屬於社會的上層建築。人不能離開群體而孤立地生活。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其行動必須顧及別人或自己所屬群體的利益,否則就會引起糾紛或沖突。早在原始社會中,人們為了維護部落成員的共同利益,協調彼此的關系,就產生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調節各人行為的准則。遵守這些准則,便稱之為善,就會受到輿論的贊許或使個人感到心安理得;否則,便稱之為惡,就會受到眾人的譴責或使個人感到內疚而力求改正。這些由輿論力量與人們的「良心」所支持的行為規范及其施行的總和,就是道德。道德規范(moralnorm)是一種分辨善惡的尺度,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改變而改變。自從社會出現了對立的階級,道德就成了各階級內部協調關系和維護本階級利益的手段。在階級社會中,各階級對於善與惡往往有各自的標准與看法,除了公德外,道德從總體上說也就有了階級性,而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道德也總是統治階級的道德。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社會里,盡管舊道德並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台、還有一些影響,但占統治地位的是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工人階級的道德。在工人階級看來,凡是有利於人類徹底解放事業的行為都是善行;凡是損害廣大人民利益的行為都是惡行。工人階級的道德正是我國現在所提倡的道德,這是用來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推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促進社會走向共產主義的道德,所以也叫社會主義的或共產主義的道德。

什麼是道德?因為人的本性是不滿足,人們最終的追求是幸福,所以道德就是為了維護我們的幸福而逐漸約定俗成的一些行為規范。
從物質和意識的領域來理解,信仰就是一種意識,道德就是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
從真理的概念來理解,信仰就是正確的意識,道德就是正確的行為。
如果我們站在個人的角度來講:什麼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為是的信念。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為。
因為人是時代的產物,因為物質決定意識,因為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盡相同,所以,人與人的信仰是不盡相同的。當你幼小熏陶於清真教的教化中,那麼你的信仰就是真主了;當你幼小受教於天主教的感化里,那麼,你的信仰就是上帝了;如果你幼小污染於金錢銅臭之環境,那麼,金錢就是你的上帝了。
因為人的信仰不同,所以人們的道德觀也就不盡相同,所以人們的道德行為也就不盡相同,所以社會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這就是不和諧社會的根本原因。
相反,如果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信仰,都崇尚一些共同的道德,那麼,我們的世界必然會是一個和諧的世界。
物質決定意識,所以,一個脫離了生存危機的人的崇高信仰,不是天生俱來的,而是從優良的教育中學來的,是從愛的熏陶中萌發的,是在適合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崇高的信仰,來自於一個偉大的時代,來自於偉大的社會——幸福主義社會。
物質決定意識,所以我們的信仰和道德應當服從於客觀規律,服從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為地球是人類的搖籃,大地是人類的母親,所以,呵護地球,保護自然就是愛我們的家,就是愛我們的母親,所以讓地球更和諧地存在應當是我們最崇高的理想,因為他關繫到我們人類的千秋萬代。
歷史地看,封建社會是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不和諧的社會,因為它存在著高等人與低等人的矛盾,但它與自然卻是相對資本主義社會和諧的多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是平等的社會,但它與自然卻是極為地不和諧,濫砍濫挖,亂捕亂殺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大自然已被現代社會給破壞到了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危險程度,而我們還在高呼著GDP萬歲,自由萬歲!現代的人類,你們太不道德了,你們對不起祖先,對不起我們的子孫。
[編輯本段]道德定義
道德應該是合於天理的行為規范。由於人類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動態規律,來主導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因此,隨著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道德的標准即隨之提高。
在《博弈聖經》中說道:「優先預測悲劇後作出的忍讓是道德。」
優先預測勝利前作出的競爭是博弈。
競爭與忍讓基本對立,博弈與道德基本對立。贏在博弈,就缺失道德;贏得道德,就缺少博弈。
領導人的行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決策優先,道德是對抗默認。超智慧的領導人知道多少忍讓,又何時競爭。他們總是尋找戰略主題,制定規則,讓他人競賽。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系,有些時代又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人類的道德有共通性。不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詞源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道德的定義與道德觀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
道德的階級性
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指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行為規范。
它是統治階級根據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創造的精神產物。目的是使被統治者自願的放棄自己的利益,心甘情願的接受統治階級的奴役。
因此階級社會的道德往往是一種最卑鄙的雙重標准,對於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行為規范。
統治階級往往把自己的利益等同於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要求被統治者的個人利益無條件的服從虛幻的集體利益(即統治階級的利益),甚至必須毫不猶豫的犧牲個人的生命。
中國
中國道德從上古發展而來,傳說中堯、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孔子整理《六經》,到漢朝傳為《五經》,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孔子發展的學說,被稱為儒家學說,以後儒家又將《五經》發展為《十三經》,這些儒家經典學說,成為中國道德的主要思想來源。盡管各個時代中國社會的道德觀並不完全符合孔子儒家思想,但儒家學說是歷代中國社會道德觀的依據。
道德是判斷一個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道德是調節人們行為的一種社會規范。按照孔子的思想,治理國家,要「以德以法」,道德和法律互為補充。同時,法律反映立法者的意志,順應民意的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條文,反映了社會道德觀念在法律上的訴求。
道德具有普適性,對整個社會的所有人,不論身份,全皆適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大學》:「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人之有階級、等差,各國均不能免。他族之言平等,多本於天賦人權之說。吾國之言平等,則基於人性皆善之說。以禮之階級為表,而修身之平等為里,不論階級、等差,人之平等,惟在道德」

4. 怎樣看待那些傳統道德觀念比較重的人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傳統道德觀念特別重,從來不穿短褲,也不穿露胸露背的版衣服,而且權也不會去染頭發,也不會去卷頭發,只會去理發店把頭發拉直,很自然的一個姑娘,而且文質彬彬的,特別惹人喜歡。傳不傳統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人善良,人只要善良就好。

5. 道德觀念太重,怎麼辦啊

您好,有道德才能在社會上立足

6. 我做了第三者,但內心道德觀太重該怎麼辦

離開吧。如果那個男人真的愛你,怎麼會忍心讓你做第三者呢。你想一下,他的妻子有什麼錯?若是他妻子發現了,豈不是痛不欲生。你呢,你周圍的人怎麼看你,你的父母怎麼看你?趁早離開。

7. 道德觀念很強跟沒有道德觀念的人有什麼區別

道:本意是客觀真理,即自然界的構造、運動、變化等規律。社會的客觀發展和變化規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規律。是自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它客觀存在。左右社會和人類的發展,順應它去發展,社會才能健康和諧。人才會健康幸福。自然界才會長足存在。

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在不違背自然發展的前提下,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的事業。

也是遵循不違背「道」去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從而使社會,自然界和人類能長久發展,和諧共存。

道和德統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們按「道」的規律去做事,處事,就是有「道德」。

我從80年代開始查找道德的定義,沒有很恰當的解釋,思考請教好多前輩,終於得到以上結論。拿來共同教育後人。
德;德就是付出。

道德(moral)是一種社會現象,屬於社會的上層建築。人不能離開群體而孤立地生活。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其行動必須顧及別人或自己所屬群體的利益,否則就會引起糾紛或沖突。早在原始社會中,人們為了維護部落成員的共同利益,協調彼此的關系,就產生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調節各人行為的准則。遵守這些准則,便稱之為善,就會受到輿論的贊許或使個人感到心安理得;否則,便稱之為惡,就會受到眾人的譴責或使個人感到內疚而力求改正。這些由輿論力量與人們的「良心」所支持的行為規范及其施行的總和,就是道德。道德規范(moralnorm)是一種分辨善惡的尺度,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改變而改變。自從社會出現了對立的階級,道德就成了各階級內部協調關系和維護本階級利益的手段。在階級社會中,各階級對於善與惡往往有各自的標准與看法,除了公德外,道德從總體上說也就有了階級性,而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道德也總是統治階級的道德。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社會里,盡管舊道德並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台、還有一些影響,但占統治地位的是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工人階級的道德。在工人階級看來,凡是有利於人類徹底解放事業的行為都是善行;凡是損害廣大人民利益的行為都是惡行。工人階級的道德正是我國現在所提倡的道德,這是用來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推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促進社會走向共產主義的道德,所以也叫社會主義的或共產主義的道德。

什麼是道德?因為人的本性是不滿足,人們最終的追求是幸福,所以道德就是為了維護我們的幸福而逐漸約定俗成的一些行為規范。
從物質和意識的領域來理解,信仰就是一種意識,道德就是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
從真理的概念來理解,信仰就是正確的意識,道德就是正確的行為。
如果我們站在個人的角度來講:什麼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為是的信念。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為。
因為人是時代的產物,因為物質決定意識,因為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盡相同,所以,人與人的信仰是不盡相同的。當你幼小熏陶於清真教的教化中,那麼你的信仰就是真主了;當你幼小受教於天主教的感化里,那麼,你的信仰就是上帝了;如果你幼小污染於金錢銅臭之環境,那麼,金錢就是你的上帝了。
因為人的信仰不同,所以人們的道德觀也就不盡相同,所以人們的道德行為也就不盡相同,所以社會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這就是不和諧社會的根本原因。
相反,如果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信仰,都崇尚一些共同的道德,那麼,我們的世界必然會是一個和諧的世界。
物質決定意識,所以,一個脫離了生存危機的人的崇高信仰,不是天生俱來的,而是從優良的教育中學來的,是從愛的熏陶中萌發的,是在適合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崇高的信仰,來自於一個偉大的時代,來自於偉大的社會——幸福主義社會。
物質決定意識,所以我們的信仰和道德應當服從於客觀規律,服從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為地球是人類的搖籃,大地是人類的母親,所以,呵護地球,保護自然就是愛我們的家,就是愛我們的母親,所以讓地球更和諧地存在應當是我們最崇高的理想,因為他關繫到我們人類的千秋萬代。
歷史地看,封建社會是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不和諧的社會,因為它存在著高等人與低等人的矛盾,但它與自然卻是相對資本主義社會和諧的多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是平等的社會,但它與自然卻是極為地不和諧,濫砍濫挖,亂捕亂殺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大自然已被現代社會給破壞到了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危險程度,而我們還在高呼著GDP萬歲,自由萬歲!現代的人類,你們太不道德了,你們對不起祖先,對不起我們的子孫。
[編輯本段]道德定義
道德應該是合於天理的行為規范。由於人類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動態規律,來主導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因此,隨著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道德的標准即隨之提高。
在《博弈聖經》中說道:「優先預測悲劇後作出的忍讓是道德。」
優先預測勝利前作出的競爭是博弈。
競爭與忍讓基本對立,博弈與道德基本對立。贏在博弈,就缺失道德;贏得道德,就缺少博弈。
領導人的行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決策優先,道德是對抗默認。超智慧的領導人知道多少忍讓,又何時競爭。他們總是尋找戰略主題,制定規則,讓他人競賽。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系,有些時代又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人類的道德有共通性。不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詞源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道德的定義與道德觀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
道德的階級性
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指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行為規范。
它是統治階級根據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創造的精神產物。目的是使被統治者自願的放棄自己的利益,心甘情願的接受統治階級的奴役。
因此階級社會的道德往往是一種最卑鄙的雙重標准,對於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行為規范。
統治階級往往把自己的利益等同於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要求被統治者的個人利益無條件的服從虛幻的集體利益(即統治階級的利益),甚至必須毫不猶豫的犧牲個人的生命。
中國
中國道德從上古發展而來,傳說中堯、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孔子整理《六經》,到漢朝傳為《五經》,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孔子發展的學說,被稱為儒家學說,以後儒家又將《五經》發展為《十三經》,這些儒家經典學說,成為中國道德的主要思想來源。盡管各個時代中國社會的道德觀並不完全符合孔子儒家思想,但儒家學說是歷代中國社會道德觀的依據。
道德是判斷一個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道德是調節人們行為的一種社會規范。按照孔子的思想,治理國家,要「以德以法」,道德和法律互為補充。同時,法律反映立法者的意志,順應民意的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條文,反映了社會道德觀念在法律上的訴求。
道德具有普適性,對整個社會的所有人,不論身份,全皆適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大學》:「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人之有階級、等差,各國均不能免。他族之言平等,多本於天賦人權之說。吾國之言平等,則基於人性皆善之說。以禮之階級為表,而修身之平等為里,不論階級、等差,人之平等,惟在道德」

8. 對道德觀的觀點和看法

三者是相互相存的,缺一不可;但最為重要的是道德觀,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再高,而一個人沒有高尚的道德觀的也是不會得到社會歡迎的。價值觀影響著人生觀和道德觀,屬於更根本的東西。人生觀(life,outlook of): 關於人生目的、態度、價值和理想的根本觀點。它主要回答什麼是人生、人生的意義、怎樣實現人生的價值等問題。其具體表現為苦樂觀、榮辱觀、生死觀等。人生觀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的產物。人生觀的形成是在人們實際生活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受人們世界觀的制約。不同社會或階級的人們有著不同的人生觀。 在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以下幾種有代表性的人生觀:①享樂主義人生觀。它從人的生物本能出發,將人的生活歸結為滿足人的生理需要的過程,提出追求感官快樂,最大限度地滿足物質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②厭世主義人生觀。宗教的厭世主義認為,人生是苦難的深淵,充滿各種煩惱與痛苦,唯有脫俗滅欲,才能真正解脫。③禁慾主義人生觀。它將人的慾望特別是肉體的慾望看作一切罪惡的根源,主張滅絕人慾,實行苦行主義。④幸福主義人生觀。一種觀點是強調個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另一種觀點是在強調個人幸福的同時,也強調他人幸福和社會公共幸福,認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所在。⑤樂觀主義人生觀。它認為社會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於追求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在於追求真理,對人生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⑥共產主義人生觀。它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人生觀。它把人的生命活動歷程看作是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 ,把消滅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對社會所盡的責任和所作的貢獻,人生的最大價值和意義,在於努力為人民服務,無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貢獻給共產主義事業。 什麼是人生觀? 答:人生觀是指人們對人生的根本態度和看法,包括對人生價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義的基本看法和態度。它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生觀主要回答人為什麼活著,人生的意義、價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問題。

9. 什麼叫道德感太重,道德感太強的人會怎麼樣

比如海瑞吧,海瑞為了給世人豎一個道德標桿,不惜餓死自己在外版面小哥哥手裡拿一個燒權餅的女兒。道德感重到了變態。還有一種人看誰都是道德淪喪,對他人進行道德綁架,以狹隘的思想去要挾別人的道德觀。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熱點內容
個人法院查詢 發布:2025-05-23 19:04:47 瀏覽:569
2021民法典內容 發布:2025-05-23 19:03:22 瀏覽:7
刑事訴訟法勘驗筆錄 發布:2025-05-23 18:56:57 瀏覽:295
九五年的勞動法 發布:2025-05-23 18:52:29 瀏覽:948
國務院關於行政法規解釋 發布:2025-05-23 18:47:01 瀏覽:23
借條簽字才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3 18:34:53 瀏覽:687
中國網婚姻法 發布:2025-05-23 18:34:06 瀏覽:718
美國立法的 發布:2025-05-23 18:11:16 瀏覽:193
法院會議紀要 發布:2025-05-23 18:00:26 瀏覽:140
刑事訴訟法的十大制度 發布:2025-05-23 17:52:58 瀏覽: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