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斗方
1. 小說的三要素是什麼,老子很急,快、簡單點
人物、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2. 我這個網頁對聯效果如何實現
現代漢語詞典上的釋義是:寫在紙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頭上、柱子上的對偶語句。
對聯又稱楹聯,起源於桃符,是一種對偶文學,大致可分詩對聯,以及散文對聯,嚴格區分大小詞類相對,可見稱「對聯起源律詩」是根本的錯誤。傳統對聯的對仗要比所謂的詩對聯工整。隨著唐朝詩歌興起,散文對聯,被排斥在外。
散文對聯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過分強調詞性相當,又不失對仗的對聯。
[編輯本段]【對聯之格律】
對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我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見《應用寫作》1987年第1期《漫話對聯》)
對聯的正規名稱叫楹聯,俗稱對子,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漢語言文學藝術形式,為社會各階層人士所喜聞樂見。對聯格律,概括起來,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敘如下:
一是字數要相等。上聯字數等於下聯字數。長聯中上下聯各分句字數分別相等。有一種特殊情況,即上下聯故意字數不等,如民國時某人諷袁世凱一聯: 「袁世凱千古;中國人民萬歲。」上聯『袁世凱』三個字和下聯『中國人民』四個字是"對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
3. 有關對聯的資料
對聯又稱楹聯、對偶、門對、春貼、
春聯
、對子、桃符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
桃符
。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春節時掛的對聯叫春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輓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對聯大致
可分
詩對聯
,以及
散文對
聯
。
春聯
隨著唐朝詩歌興起,散文對聯被排斥在外。散文對聯一般
不拘平仄
,
不避重字
,不過分強調詞性相當,又不失對仗。春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1-2]
4. 適合生意人辦公室的字內容有哪些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辦公室經典語錄
縱觀一些成功人士的辦公室,不難發現他們辦公室內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的辦公室牆上懸掛一些字畫藝術品,而其中以國之精粹——書法作為主要的辦公室牆面裝飾。因為在辦公室懸掛上書法作品,不僅給工作人員注入正能量,還能夠展示企業文化形象,樹立良好的人生價值觀,讓事業更上一層樓。
老闆辦公室掛什麼字畫好——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國賓禮書法家觀山書法《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四章中有這么幾句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這幾句話用現代話說,就是:一般人做事,常常是在快成功時卻失敗了,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只有在任何情況下都像剛開始一樣謹慎努力,才能不遭受失敗的危運。因此,「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成功人士必備的座右銘,此副觀山書法,字體精妙,採用龍紋宣紙更顯貴氣十足,把此副書法掛在辦公室、會議室、客廳、書房等場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很有必要。
老闆辦公室掛什麼字畫好——厚德,博學,上進,有為
張文四尺橫幅書法作品《厚德載物》
中國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厚德載物四字是從中國文化中挖掘的經典成語內容,不僅是中華名族精神的象徵,而且以此內容為題材創作出的書法作品還經常當做國禮贈送國際友人。張文此幅厚德載物書法,方正渾厚,看似規正,實則巧麗,書風更是嚴謹素樸,字亦剛健有風韻,字勢展開,古樸渾厚。從先生的線條用筆中可見其獨特的個人風格,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值得收藏,用於辦公室、會議室、客廳、書房等地裝飾非常不錯。
老闆辦公室掛什麼字畫好——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史詩草書《業精於勤荒於嬉 行成於思毀於隨》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意思:學業、事業由於勤奮而專精,由於玩樂而荒廢;德行由於獨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於因循隨俗而敗壞。古往今來,多少成就事業的人是由於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又有多少的歷史典故正說明了這個道理。看似簡單的兩句話,卻包含著深奧的人生哲理。
史詩先生這幅四尺斗方草書作品《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書寫中或行取草意,舉止投足顧盼有致,或行融草法,雖行色匆匆而不失法度。浪漫天真,一派生機,筆致出神入化,墨色濃淡相
5. 上聯下聯!!!!!!什麼意思
對聯又稱楹聯和對偶,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聯才需要押韻)。對聯大致可分詩對聯,以春聯習俗及散文對聯,嚴格、分大小詞類相對。傳統對聯的形式相通、內容相連、聲調協調、對仗嚴謹。
隨著唐朝詩歌興起,散文對聯被排斥在外。散文對聯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過分強調詞性相當,又不失對仗。
對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我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下聯以異物對之,或和其意,或駁其意。意義及深之對句,散文對聯亦不可說不行。
特點:
一,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字數相同。
二,詞性相對,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對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按韻腳來分,如上聯韻腳為仄聲,則下聯韻腳應為平聲,謂之「仄起平收」,反之如若上聯韻腳為平聲,那麼下聯韻腳就要為仄聲,謂之「平起仄收」。兩者均為其基本要求。
四,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經典舉例:
【古代對聯】 上聯:好讀書不好讀書。 下聯:好讀書不好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