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理穩
① 什麼是依法治理
依照相關法律或條例治理國家或社會。
② 人類社會發展的事實證明什麼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事實證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
「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黨的第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我們黨將全面依法治國引入國家治理,並將法治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和依託,是中國法治理論和法治實踐中的一項偉大變革。國家治理離不開法治,不僅取決於我們國家治理的性質和方向,還取決於法治本身的價值內質和外化功效。
法治體現規則之治。法律是一種由立法機關通過嚴格的制定程序形成的行為規則。法治就是用法律的准繩去衡量、規范、引導社會生活。在法治狀態下,社會主要領域和人們的主要行為都有規則依據,法律成為人們生活、工作、學習的行為准則,是人人都必須遵循的行為規范。
由此,人們清楚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做,怎樣做和如何做,以及違反行為規則會有什麼不利後果,社會變得可預期,社會成員能夠平靜、和諧、充滿期待和信心地生活在社會秩序之中。規則之治正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所倡導的「制度之治」的體現。
規則之治能夠通過制度推進國家和社會的各項工作,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碎片化管理,依靠法律統一各管理部門的政策,避免政策「打架」;規則之治堅持嚴格依法辦事,無論「放寬」管理還是「嚴格」管理都必須「依法」,才能避免陷入「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的怪圈。
③ 如何理解"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理論來研究和實踐經驗表明自,社會治理具有主體多元化特徵,國家權力、地方力量、社會組織、廣大民眾等在其中相互交叉、彼此影響。對這種復雜的互動關系需要進行必要的規范和調整,而法治就是最有效的規范和調整手段之一。法治具有系統性、規范性、穩定性,沒有法治就沒有善治。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公共事務日趨復雜,社會建設任務繁重艱巨,社會治理創新十分緊迫。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必須藉助法治力量、運用法治方式。為此,應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④ 法冶中國建設與維護社會穩定
1.從堅持根本政治制度看。
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就必須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首先,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人民民主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憲法》和法律所賦予人民的各項權利、義務來實現的。而任何違法犯罪現象都是對民主權利的不同程度的損害。因此,要保障人民民主權利不被非法侵害,必須對社會治安進行綜合治理。其次,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形式和途徑。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其中突出的是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兩種不同性質的矛盾交織在一起。過去沿用的老辦法已不能適用,因此必須綜合運用各種手段,用民主與法制相結合的方法去妥善處理問題和矛盾,維護社會的安定。再次,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人民民主專政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前提下,最終消滅社會治安問題和社會犯罪現象,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因此,搞好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穩定了社會秩序,就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增強人們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念,人民民主專政也就有了更加廣泛、更加堅實的群眾基礎。所以說,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是人民民主專政的迫切需要。
2.從違法犯罪深層次原因看。近幾年我國刑事犯罪案件大幅度上升,深層次的原因主要是:(1)在改革開放的條件下,隨著各種社會關系尤其是利益關系的調整和變化,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與此同時,在新舊體制交替的過程中,舊體制逐步解體,新體制尚不完善,社會管理機制不健全,因而難免存在空隙和漏洞,並被犯罪分子所利用。(2)市場經濟的主導方面是激勵人們依靠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致富,但也容易誘使一些人為了金錢而不擇手段,甚至不惜違法犯罪。(3)境外資產階級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利用各種空隙滲透進來,腐蝕了一些人的思想。(4)教育沒有及時跟上,思想政治工作一度比較薄弱,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抓得不夠緊,在解決深層次思想問題上下功夫不夠,造成一些人道德水準下降,法紀觀念淡薄。(5)階級斗爭仍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國際敵對勢力千方百計推行「和平演變」戰略,對我國進行滲透、破壞和顛覆,國內敵對分子也和他們遙相呼應,興風作浪。
這些深層次的原因僅靠打擊是不可能消除的,必須全面實行綜合治理,有的放矢地從多方面加強工作,才能逐步消除滋生犯罪的土壤和條件,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犯罪。斷流須絕源,斬草要除根。否則,單靠打擊懲辦犯罪,就只能像割韭菜一樣,割了一茬又生一茬,甚至導致惡性循環,無休無止。
3.從當前治安形勢看。
從全國的情況來看,當前治安形勢在總體基本穩定的前提下,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刑事犯罪除明顯的年輕化、職業化、智能化以外,又有以下四個新特點值得我們高度重視。一是主觀惡性增大。以盜竊犯罪為例,犯罪分子行竊時一般都攜帶各種凶器,如果作案時被人發現制止,即拔刀行凶。盜竊演變成明火執仗的搶劫,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構成極大的威脅。二是反社會性明顯。近年來,全國范圍內先後發生了多起案件,犯罪分子作案時無特定的對象,濫殺無辜,氣焰極為囂張,嚴重威脅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三是連動性增強。由於人員、物資的大流動和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不斷滲透,許多過去不常見的犯罪迅速蔓延,產生明顯的連鎖反應,甲地出現的案件,很快在乙地、丙地跟著發生口劫機、劫船、劫持人質、用巨資雇請殺手代為殺人等犯罪活動相繼出現。四是互感性加劇。由於社會閑散、流動人口大量增加,混跡其中的違法犯罪分子增多,教育管理工作的難度也隨之增大。加上目前監管、勞改、勞教場所的管理教育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環節,致使部分違法犯罪人員由新手變成老手,由一面手變成多面手。此外,刑事發案數量一直居高不下,重大案件呈逐年增多趨勢,嚴重威脅著社會的穩定。因此,對社會治安實行綜合治理是嚴峻治安形勢的客觀要求。
4.從當前違法犯罪主要成員看。
當前社會上的犯罪現象同建國初期相比,情況已有很大不同。現在實施犯罪行為的人,主要的已經不是舊社會的反動階級、反動勢力和各種社會渣滓。目前青少年罪犯占罪犯總人數的百分之七八十,而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勞動人民的子女D這種情況就更加要求我們實行懲辦與教育相結合的方針,更多地採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措施,這就更增強了綜合治理社會治安的必要性。
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特殊重要性
1.是解決治安問題的根本途徑。
社會治安問題是社會各種矛盾和消極因素的集中反映,必須依靠全社會的力量,運用多種手段進行綜合治理。實踐證明,堅決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是完全必要的。打擊能夠懲治罪犯,制止犯罪行為,起到特殊預防的作用;打擊又能懲一儆百,震懾企圖和可能違法犯罪的人,告誡和教育人們必須遵紀守法,起到一般預防的作用。不堅決打擊犯罪分子,就會縱容、助長犯罪,治安問題還會增多。但光靠打擊也不行,單一的打擊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社會治安的嚴峻形勢口不消除滋生犯罪的土壤和條件,犯罪分子還會源源不斷地出現。只有全面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把打擊和預防、治標和治本結合起來,才能既「截流」又「去源」、既「斬草」又「除根」,才能從根本上逐步把我國的違法犯罪和治安問題減少下來,從而確保社會治安的穩定。
2.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
今後10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礎,只有把經濟搞上去了,才能為社會安定創造重要的條件。但是,經濟建設和社會安定又是相輔相成的,經濟建設也需要安定的社會環境。沒有社會的穩定,沒有政治上的安定團結,經濟建設就無法順利進行。國內的和國際的、歷史的和現實的經驗教訓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大措施和系統工程,也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是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關鍵措施。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各種社會關系將做更大調整,利益關系將發生更大的變化,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也將大大更新。處於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的人對這種變革的適應程度參差不齊,各種矛盾錯綜復雜,社會治安方面必然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形勢對治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是對違法犯罪實施社會控制力的綜合運用,因此,它是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重要保證。
3.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治安、社會風氣好壞是衡量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社會秩序混亂,刑事犯罪猖獗,丑惡現象泛濫,就談不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根本措施在於教育人,提高人們的道德素養,增強人們的法制觀念,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和社會風氣。這正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的需要口總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4.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
50多年來,我國的治安問題和犯罪現象總的來說比資本主義國家少得多,即使一時問題多一些,只要認真對待,處置得當,這些問題完全可以得到逐步解決。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解決我國社會治安問題的根本所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是我國獨創的,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資本主義國家難以做到的。我們就是要通過綜合治理,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上社會秩序和社會治安最好的國家之一,從而進一步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口
5.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行動。
實踐證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每一項工作,都同「三個代表」的要求密切相關。通過防範和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秩序和市場經濟秩序,就能有力地推動先進生產力的發展;通過加強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掃除各種社會丑惡現象,抵制腐朽思想文化,不斷鏟除其藉以滋生的土壤,就能有效地促進先進文化的傳播;通過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措施,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的安全,為廣大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就能更好地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黨和政府下決心對社會治安進行綜合治理,順乎民意、深得人心,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行動,對於取信於民,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樹立黨和政府的威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6.是推動依法治國進程的重要措施。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就是要依法治理,包括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充分運用法律手段調節各種社會關系,規范全體公民的行為,妥善處理各類社會矛盾,維護正常的法律秩序,減少違法犯罪等治安問題;就是要通過多方面的長期不懈的努力,真正實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主義法制原則。因此,對社會治安實行綜合治理,有利於逐步把我國的各項社會管理工作納入法制軌道,實現依法治國的目標,對於推動依法治國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7.是「專群結合」的新形式。
在黨的領導下,實行專門工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的原則,是我國政法工作的優良傳統和獨特優勢。改革開放使過去高度集中統一的管理體制變為相對放權搞活的新體制。社會開放了,情況復雜多了,治安狀況也較過去大不相同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專門工作同群眾路線相結合的傳統是不是過時了?幾十年的實踐證明,這一傳統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更加重要了。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無論什麼時候,管理社會,維護治安,不堅持群眾路線都是不可能成功的。我們必須適應新的形勢、新的情況,更好地運用和發展專門工作同群眾路線相結合的優良傳統。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就是在新形勢下堅持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的新形式,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社會治安問題的新路子。
⑤ 依法治理在當今社會是如何體現的
今年3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關於加強法治鄉村建設的意見》公布,提出到2022年,努力實現涉農法律制度更加完善,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基層執法質量明顯提高,幹部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明顯提高,鄉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明顯提高。(6月15日,人民日報)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領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加強社會治理,促進改革穩定發展、化解矛盾風險挑戰、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必須發揮法治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加強黨的領導、明確政府責任的有效方式。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堅持在黨委的領導下,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社會治理職能。在我國的社會治理體制中,黨委領導是關鍵,各級政府是主導。強化黨委領導,明確政府責,都要依法進行。治國先治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要堅持黨紀嚴於國法,全面加強黨的建設,以黨風的好轉帶動和促進整個社會風氣好轉;要提高統籌協調能力,抓好社會治理重大工作的總體布局。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要全面落實政府主體責任,堅持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社會治理領域權力清單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處理好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系。
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重要抓手。社會治理的主體,除了黨委和政府外,還有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公眾等。社會矛盾越來越復雜,解決這些矛盾越需要多元治理主體參與合作。目前社會治理的困境之一,就是政府幹了掌舵、劃槳、服務等一攬子工作,其他治理主體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政府還存在職能越位、錯位、缺位並存的現象,與其他社會治理主體合作的機制運行還不夠順暢。解決這些問題,助推社會多元治理,必須發揮法律的調節作用,約束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鼓勵和引導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人民群眾依法積極參與社會治理,通過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等自我約束、自我管理,主動參與社會治理,奏響社會治理的大合唱。
健全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的必由之路。法治是國家治亂興衰的關鍵,也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具有可預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濟性的優勢,有利於疏通,利益訴求表達渠道,有利於公平化解社會矛盾,有利於公平配置社會資源。發揮法治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是廣泛凝聚社會共識,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社會和諧的根本途徑。社會治理的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處理好社會各方的利益訴求,維護群眾的根本利益。依法處理不同群體、個體的利益紛爭,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共識,各個方面都能接受。要依法健全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保護好群眾的切身利益。
法者,治之端也。只有把法治貫穿在社會治理各個方面,才能促進政府和社會各歸其位,各擔其責,實現社會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