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菱

道德經菱

發布時間: 2021-11-29 17:18:19

A. 求老子的一句名言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著作有一部《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之作。裡面有很多回膾炙人口的名言名句答,大概說幾個: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真正的「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能說出來的「道」,就不是真的「道」了。

二,「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家的學問是以玄學為主,奧妙無窮,深不可測。

三,「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也是一句經典,是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辯證觀的體現,人生難料,世事難測,禍福相依相存。

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重視仁義,就會讓萬物自然生滅;聖人不施行仁義,就會讓百姓自生自滅。

五,「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了解別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明智,戰勝別人的是有力量的人,戰勝自己的人,才是最強的。

《道德經》里的每一句,其實都是至理名言,都有很深很復雜的道理,篇幅有限,只能先分享這幾條了。

B. 老子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C. 「大方無隅,大象無形」什麼意思

「大方無隅,大象無形」的意思是: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 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

D. 名人名言: 老子都有過哪些名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說出的道理,不是永恆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稱,不是永恆的名稱。中國人的真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這種態度不利於科學的發展。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來源於人的永不滿足的探索與創造精神,倘若象小農社會「小富即安」,滿足於「三分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進取精神沒了,那麼民族的前景也就堪憂了。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會,人權、個人財產權皆不受保護,災禍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勸戒世人韜光養晦,功成身退。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它一方面表現了國人的不競爭心理,另一方面不爭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現了國人的狡猾謀略。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中國的學問多是「玄學」,不是科學。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此話意即: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謹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於暗昧的一面;知道榮耀的一面,但自己寧守卑辱的一面。中國人以柔克剛,太富有計謀了。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人治社會,註定了人際關系復雜,註定了修身處世學問深厚。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人治社會一切無保障,為了保護自己,不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國人就應當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老子此話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難遇到。因此,聖人往往是穿著粗衣,卻懷揣著美玉,有貨不能為人所識。的確,老子提出以柔克剛、無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於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無為而治思想僅為統治者暴政過後的與民休息政策的依據。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意即挫掉銳氣,超脫糾紛,含斂光耀,混同塵俗。昏昏噩噩的中國社會把人的生氣、個性、菱角和創造性全要磨滅、消解。

「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中國人有點小聰明,於是統治者竭盡心智折騰老百姓,何知摒棄個人智能,發揮法治、市場的作用?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意思是,要統治人民,就先用言辭表達對人民的謙虛;要領導人民,就必須將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後。可見,封建統治者總是在利用人民、欺騙人民。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中國乃戰爭之國,伏屍千里,流血成河,成為每一朝代興起、每一次接班人之爭的必然。中國人幾千年悟不出如何使政權平穩過渡的辦法,這是我們的智力的缺陷。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中國歷來兵權最重要,「槍桿子里出政權」,而不是「選票箱里出政權」。有了槍桿子,統治者則應自覺克制不濫殺,恬淡為上,因為沒有法制約束。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此類似於市場經濟的思想可惜很少有人能理解,歷代統治者只知擾民,只知私慾膨脹,老百姓怎麼能富裕、樸素呢?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中國人於瑣事有防患於未然的本領,但於防止政治侵害、腐敗,保護自己的人權方面卻沒有這樣的智慧。

「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治理大國的道理,與炸一條小魚的道理一樣貴靜,不可折騰。「文革」中有人卻說,天下大亂,越亂越好,怪哉。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人治社會一切隨人的喜怒哀樂變化無常,禍福不測。

「無名,天地之始(開始);有名,萬物之母(根本)」––––––有人說,「無名」是宇宙大爆炸前潛在的物質,「有名」是原始的物質,大爆炸後形成萬物。中國人天才地揭示了宇宙生成論。不過,中國的學問都是原始的、模糊的、坯胎狀的,幾千年都沒有發展。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怎樣才算美,這是壞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樣才為善,這是惡事)–––––––老子憧憬的是人們不辯美醜、善惡的渾沌之世,這是倒退的思想。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說,聖賢高人處事應當以無為為要領,教化人民應當以不言為准則)––––––––無為成為絕對的准則,就不對了。人文科學新定律:現代社會既要無為(市場經濟),又要有為(實行法治)。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生養了萬物,但不居為己有;做了事情,但不恃功自傲;大功告成,但不坐享自居;正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失去)––––––––功成身退,是中國人的保身之道。說明人治社會是多麼的凶險和莫測。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不推重有賢才的人,免得人民競爭;不看重難得的貨物,也就無人偷盜;不使人看見可以引起欲的東西,民心也就不會被攪亂)–––––––老子消除紛爭的辦法不是制定規則,進行引導,而是消除人們的慾望,返回蒙昧時代。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復,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所以,聖人治國,要簡化人民的頭腦,填飽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志氣,強壯人民的骨骼,永遠使人民沒有知識、沒有慾望)––––––這種愚民的理論在孔子、莊子、韓非子、孫子那兒都能看到。

「為無為,則無不治」(按無為的原則辦事,沒有不成功的)–––––––君無為,臣民有為,所以「無不治」。老子真是高明、詭秘的人啊!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重視仁義,聽任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不重視仁義,聽任百姓自生自滅)–––––––現代社會是,既要尊重人民的自由權利,又要維護人民的利益,建立社會保障制度,而不是聽任百姓自生自滅。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所以說,聖人不為天下先,反而能佔先;將生命置之度外,反而能生存。不正是由於他表現出大公無私嗎?反而能成就其私慾)–––––––以後為先,偽裝成無私,老子的大智慧中表現了中國人的狡猾。難怪人們常說,中國人與西方人處事,一對一,對方肯定不是我們的對手。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居住要善於擇地,心靈要深沉如淵,交友要表現出仁善,語言要令人信服,施政要無為而治,辦事要沿用竅門,行為要待機而動)–––––––中國的學問皆是謀略學。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繽紛的彩色,使人眼花繚亂;動聽的音樂,使人沉溺迷惑;豐美的食物,使人口傷厭食;馳騁打獵,使人心發狂;稀缺的財貨,使人行為不軌)–––––––老子要求摒棄文明,返璞歸真,同時也是走向渾沌無知。

「寵辱若驚,…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受寵若驚,受辱若驚,…只有將自己身體看得貴於天下的人,才可以擔當治理天下的重任;只有愛自身勝過愛天下的人,才可以託付於天下給他)––––––愛惜自身,不煩憂勞作,無為而治,才能託付天下。無為也反映了南方楚國小農經濟的輕松自在。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古代思想境界高的人,微妙、幽玄而通達,深邃到無人可以琢摩)–––––––高深莫測,在中國是褒義詞,在西方卻是貶義詞。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道規律,叫作明智。不知道規律,輕取妄動,其結果必凶)–––––––所謂「常」,就是「道」,就是欲取先予,欲張反斂,以反達正等謀略,老子深為諳之。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高明的統治,百姓僅僅知道有它的存在;第二等高明的統治,百姓喜歡和歌頌它;稍差的統治,百姓畏懼它;最差的統治,百姓咒罵它)–––––––這里的意思是,最高明的統治,是道家的無為而治,第二等的,是儒家的教化、禮治,稍差和最差的,是法家之暴政。可惜的是,歷代統治者用得最多的是法家之術,其次是儒家之術,最少的是道家之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人間真理被廢棄,才會出現仁義道德;民智得以開啟,罪惡也就產生了)–––––––仁義道德是亂世的產物,罪惡是智慧的產物,這種說法雖然有道理,但現代文明之世也還是需要道德、智慧,只不過需要的是自主的道德、人性的道德,是大的治國智慧,而不是封建的道德,小的陰謀詭計的智慧。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拋棄聖明和智慧,對人民有百利而無一害;拋棄仁義道德,人民自然的感情才能回歸;拋棄技巧機關和物質利益,盜賊才能絕跡)–––––––人民昏昏噩噩,統治者愚民愚己,中國所以落後。

「見素抱朴,少私寡慾」(表現出單純,執著於樸素,減少私心,去除慾望)––––––中國人對「私」、「欲」斬盡殺絕,西方人對「私」、「欲」正確引導,建立起市場經濟。

「絕學無憂」(不讀書,則沒有憂愁)–––––––老子主張「不學」,「不智」,以便忘卻憂愁,順從世道。

「我獨異於人」(只有我,不肯與世人相同)–––––––像老子這樣有個性的中國人何其少也!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不只是用自己的眼睛看,所以明察秋毫;不自以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自我誇耀,所以功勛不沒;不自高自大,所以成為民眾之長)––––––這里說的也是保身之道。中國的智慧就是生存的智慧。沒有西方人的對自然的探索智慧。

「希言自然」(少說話是合乎自然的)–––––––孔子也說:「天何言哉!」「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因為在中國,因言治罪,說話闖禍,是自古以來的通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而然為法則)–––––––中國人以順應自然為最高法則,西方人以戰勝自然為最高法則,兩者可以互補。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於走路,不留痕跡;善於言談,無可指謫)––––––––神出鬼沒,滴水不漏,中國人的大智慧。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天下是神秘的,不能逆理而為。逆理而為必然會把天下搞亂,越是執著把持,就越會失去)–––––––為而敗,執而失,這其中包含了辯證法的道理。中國的思想主要是陰陽辯證的思想。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以人間正道輔佐君主的人,不以軍隊逞強於天下。用兵會很快產生惡果;軍隊所到之處,荊棘叢生;大戰過後,必有荒年)–––––––中國的戰爭異常殘酷,完全是為了政治上的奪權,所以對經濟、環境肆意地破壞,對人民的生命財產肆意地殺掠。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只要很好地達到了目的就算了,不要以兵來逞強。達道了目的不要自高自大,達到了目的不要自我誇耀,達到了目的不要驕傲,達到了目的而要認為這是迫不得已,達到了目的不要逞強。事物壯大了,必然走向衰亡)–––––––老子看到了物壯則老,物極必反的道理,所以,主張果而勿強,可現實中幾個軍閥能做到?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勝利了,不要自以為了不起。自以為了不起,是以殺人為快樂。以殺人為快樂的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中國的現實問題是,樂殺人者,如朱元璋反而能得志於天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了解別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戰勝別人的人有力量,戰勝自己的人才是強者)–––––––有自知之明的統治者太少了,所以秦始皇、隋煬帝、武則天、朱元璋皆以逞強治天下,敗局已定。

「將欲翕(合上)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將要收起它,必須暫且張開它;將要削弱它,必須暫且增強它;將要廢棄它,必須暫且興起它;將要剝奪它,必須暫且給出它)–––––––以柔克剛,欲取反予,這是典型的中國智慧。一方面表現了我們的聰明,另一方面又表現了國民的狡詐。

「柔弱勝剛強」(柔弱能戰勝剛強)–––––––柔術、柔道雖傳之日本,但根在中國。中國人具有以柔克剛的智慧。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一國之武器及祭器,不可以隨便拿出來給人看)––––––現代經營管理,也要有保密意識。所以,利器不應當只是古代的祭器等。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世上的真理是:無所作為卻能大有可為)–––––––君主神秘莫測,看似無所作為,卻暗中操縱,做成一切。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置身低賤才能變得高貴,深入下層才能高高在上)––––––朱元璋之流最懂得利用人民,深入下層。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朝相反方向變化,是道的運動。事物的柔弱之處正是道發揮作用的地方)––––––這是老子總結出的宇宙間最根本的規律,中國智慧是反者、弱者的智慧。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貴重的器物,總是最後製成;最大的聲音,恰恰是沒有什麼聲音;最大的形象,看來反而無形)–––––––老子最懂得辯證地看事物,「大象無形」,使得中國思想有時陷入神秘主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產生宇宙原始混沌物質,宇宙原始混沌物質分裂成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產生新生的第三者,新生的第三者產生千差萬別的事物)––––––愛因斯坦說,中國人沒有遵循邏輯推理和實驗方法,但一切都做出來了。的確,中國人「猜」出了許多東西,只是缺乏進一步的探索與論證。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過於愛惜反而招致更大的破壞,財寶藏多了反而會有巨大的損失。知足則不會遭到羞辱,知道適可而止則不會遇到危險)––––––中國人從禍福中體驗到知足知止,卻不知道以制度法治保護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辮若訥」(最圓滿的好似有缺憾,但它的作用不會敗壞;最充實的好似空虛,但它的用處不會窮竭。最正直的好似有些彎曲,最靈巧的好似有些笨拙,最善辯的好似口齒木訥)–––––––中華民族是最懂辯證法的民族。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天下清明,則把戰馬用作施肥種田;天下動亂,則盤馬彎弓,流血郊原)–––––––中國治亂循環,沒有人想到「天下有道」中的問題。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不出門戶,能知天下大事;不窺視窗外,能知天理人心)「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所以,聖人不必親身經歷就知道事情的始終,不必親眼去看就明白發生了什麼,不必親自去做就能讓事情成功)–––––––文人總愛故弄玄虛,神秘其事。其實,老子是通過廣征博覽、接收分析大量的信息而知天下、見天道的。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從事學問,知識要天天增加;致力於提高境界,知識要天天減少。減少了再減少,最後達到無為,雖然無為,但一切事情又自然而然地成功)–––––––西方人是為學,探討大自然,所以知識天天增加;中國人是為道,提高「境界」、「修養」,所以知識天天減少。少之又少(損之又損),所以落後。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聖人沒有他固執的想法,以百姓的想法作為他的想法。百姓的想法善的,我認為它善;百姓的想法不善的,我也認為它善)–––––––老子主張聽憑百姓,放任陋俗,混同善惡,與世浮沉,這與政治上有可取之處,但於文明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毫無益處。

「聖人在天下,翕翕為天下渾其心,聖人皆孩之」(聖人在天下,使天下百姓的心思渾渾沌沌,聖人應使他們像無知無欲的嬰兒)–––––––現代文明是讓人民聰明起來,使人民懂得行使和維護自己的權利,懂得並遵守文明規范,懂得約束統治者。而中國文明正相反。

「塞其兌,閉其門,終生不勤」(阻塞知識的巢穴,關上知識的大門,終生不生疾病)–––––––無知是專制統治的基礎。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懂的人不亂說,亂說的人不是真懂)––––––中國人總是把知識說得玄之又玄,神乎其神。其實,知識就是人的理性、人的生活。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以正確的無為的方法治國,以出奇制勝的方法用兵,以無所事事來取得天下)–––––––(舊)中國的政治是,以無為、不殺騙取天下,然後以暴力治國。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越是貧窮;民間的武器越多,國家越陷入昏亂;人們的技術越巧,奇特的物品越多;法令越分明,強盜反而越多)––––––中國文明是反技術、反法治的文明。

「正復為奇,善者為妖」(正常隨時可能變為反常,善良隨時可能變為妖孽)–––––––老子善於辯證地看問題,他認為好可能變成壞,善可能變成惡,所以,用不著死守是非善惡。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正直但不莽撞放肆,光輝但不耀眼刺人)–––––––老子一方面提倡韜光養晦,另一方面提出光而不耀,說明他還是有「發光」之心、世俗之欲的。

「治人事天,莫若嗇」(統治人,事奉天,沒有比吝嗇更好的)「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把無為當作為,把無事當作事,把無味當作味)–––––––吝嗇、節儉、輕松、少為、淡然、無事,也是小農社會的表現。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做天下的難事,一定要從做易事開始;做天下的大事,一定要從做小事開始)–––––––從易處、細處著手,一步一個腳印,這既是腳踏實地做事的方法,也是農業文明無想像力、無冒險精神、做事刻板的反映。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結束時象開始時那樣謹慎,於是就不會把事情搞壞。因此,聖人的慾望就是沒有慾望,不看重貴特的物品;聖人的學問就是不學,以補救眾人的過錯)–––––––「不欲」、「不學」與現代文明、市場經濟是背道而馳的。

「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不是要讓人民明白,而是要使人民愚昧。人民之所以難治,就在於他們的智慧太多)–––––––所有的專制統治者都害怕人民有知識,有智慧,所以,焚書坑儒,批判知識分子的事何其多。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要統治人民,必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虛;要領導人民,必須將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後。所以,聖人統治人民於上,人民並不感到有壓力;領導人民於前,人民並不認為有障礙)–––––––此統治策略是以「上民」、「處前」的不平等為前提的。一切都是騙局。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天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一個好的士兵並不一味逞武,善於作戰的人並不表現出他的憤怒,會打仗取勝的人並不跟敵人周旋,善於用人的人對人態度謙虛,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德行,這叫做利用他人之力)––––––––「用人之力」是中國謀略的核心,也是中國武術的竅門。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我不願採取攻勢而情願採取守勢,我不願前進一寸而情願後退一尺)–––––––中國的謀略是後發制人,在原子彈發明之前,它比西方的先發制人更加厲害。

「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兩軍對壘時,悲憤的一方獲勝)–––––––以氣勢、意志、心戰、同仇敵愾的教育、政治思想工作獲勝,而不是唯兵器獲勝。

「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由於世人的無知,所以他們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難遇到。因此聖人往往是穿著粗衣,卻懷揣著美玉)–––––––中國的聖人是神秘莫測、窮困潦倒的。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人民陷於飢荒,是由於衣租食稅的人太多,因而陷於飢荒;人民難以統治,是由於統治者巧取強為,因而難以統治)–––––––老子強烈地反對剝削壓迫,嚮往公平、太平之世,可是又拿不出具體的辦法,只有平均主義、蒙昧主義一途。這種浪漫主義傳統延續了幾千年。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軍隊逞強,就會覆滅;木頭逞強,就會摧折)––––老子深刻認識到強弱的辯證法。可惜的是,統治者不會聽他的。(舊)中國的軍隊、官府從來是逞強欺民的,只有老百姓倒是不逞強,避強就弱,表現了老百姓的善良、憨厚兼懦弱。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國小人希,即使有各種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輕易冒險,不向遠方遷移)「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各小國之間踮腳可望,雞鳴狗叫的聲音互相聽得見,人民直到老死,也互不往來)–––––––小農經濟必然自我封閉,自給自足,守土重遷,沒有商品交換,沒有技術、信息交流,人民老死不相往來。這是中國五千年社會的寫照。

E. 道德經經典名句100句

1、言有宗,事有君。——《道德經·第七十章》

說話一定要有宗旨,做事情也一定要中心。

2、治大國若烹小鮮。——《道德經·第六十章》

小鮮是指小魚。治理龐大的國家,就像是烹調小魚一樣。

3、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處世原則,是干實事而不與人爭高下。

4、少則得,多則惑。 ——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學到的知識少,反而能夠有所收獲,學到的多,反而會使人產生迷惑。這句話是指學習,應當能夠專一,而不應當繁雜。

5、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品行良好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知識淵博的人不賣弄,賣弄的人沒有多少學識。

6、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最方正的東西,是沒有菱角的,最寶貴的器物,是在最後製成的。至大的聲音聽起來卻似沒有聲音,最大的形體,卻反而沒有形狀。

F. 道德經經典名句

1、言有宗,事有君。——《道德經·第七十章》

說話一定要有宗旨,做事情也一版定要中心。

2、治大國若權烹小鮮。——《道德經·第六十章》

小鮮是指小魚。治理龐大的國家,就像是烹調小魚一樣。

3、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處世原則,是干實事而不與人爭高下。

4、少則得,多則惑。 ——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學到的知識少,反而能夠有所收獲,學到的多,反而會使人產生迷惑。這句話是指學習,應當能夠專一,而不應當繁雜。

5、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品行良好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知識淵博的人不賣弄,賣弄的人沒有多少學識。

6、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最方正的東西,是沒有菱角的,最寶貴的器物,是在最後製成的。至大的聲音聽起來卻似沒有聲音,最大的形體,卻反而沒有形狀。

G. 老子名言有哪些名句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說出的道理,不是永恆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稱,不是永恆的名稱。中國人的真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這種態度不利於科學的發展。
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來源於人的永不滿足的探索與創造精神,倘若象小農社會「小富即安」,滿足於「三分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進取精神沒了,那麼民族的前景也就堪憂了。
3、「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會,人權、個人財產權皆不受保護,災禍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勸戒世人韜光養晦,功成身退。
4、「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它一方面表現了國人的不競爭心理,另一方面不爭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現了國人的狡猾謀略。
5、「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中國的學問多是「玄學」,不是科學。
6、「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此話意即: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謹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於暗昧的一面;知道榮耀的一面,但自己寧守卑辱的一面。中國人以柔克剛,太富有計謀了。
7、「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人治社會,註定了人際關系復雜,註定了修身處世學問深厚。
8、「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人治社會一切無保障,為了保護自己,不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國人就應當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
9、「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老子此話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難遇到。因此,聖人往往是穿著粗衣,卻懷揣著美玉,有貨不能為人所識。的確,老子提出以柔克剛、無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於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無為而治思想僅為統治者暴政過後的與民休息政策的依據。
10、「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意即挫掉銳氣,超脫糾紛,含斂光耀,混同塵俗。昏昏噩噩的中國社會把人的生氣、個性、菱角和創造性全要磨滅、消解。
11、「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中國人有點小聰明,於是統治者竭盡心智折騰老百姓,何知摒棄個人智能,發揮法治、市場的作用?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1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意思是,要統治人民,就先用言辭表達對人民的謙虛;要領導人民,就必須將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後。可見,封建統治者總是在利用人民、欺騙人民。

H. 求《道德經》的原文,正宗老子寫的原文繁體的

道 德 經
壹章(45)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的之始;有名,萬物之毋
。估常無欲,似觀其秒;常有欲,似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胃之玄。玄之雙玄,眾秒之門。
二章(46)
天下皆蜘美之為美,斯惡巳;皆蜘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楊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似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做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攻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似不去。
三章(47)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似聖人之治,墟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蜘無欲。使夫蜘不敢弗為而巳,則無不治。
四章(48)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蜘誰之子,橡蒂之先。
伍章(49)
天的不仁,似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似百牲為芻狗。天的之間,其優橐龠呼?墟而不屈,動而愈出。哆聞數窮,不如守中。
六章(50)
穀神不屎,是胃玄牝。玄牝之門,是胃天的根。錦錦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51)
天長的玖。天的所似能長且玖者,似其不咱生,估能長生。是似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似其無私邪?估能成其私。
八章(52)
上善若水。水善梨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估幾於道。居善的,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估無尤。
九章(53)
持而盈之,不如其巳。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瞞堂,摸之能守。富貴而驕,咱遺其咎。攻遂身腿,天下之道。
拾章(54)
栽營魄抱壹,能無離呼?專氣至揉,能如櫻兒呼?修除玄攬,能無疵呼?愛民治國,能無智呼?天門開闔,能為雌呼?明白四達,能無蜘呼?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拾壹章(55)
三拾輻拱壹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似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護牖似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估有之似為梨,無之似為用。
拾二章(56)
伍色令人木盲;伍音令人洱聾;伍味令人口爽;池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似聖人為腹不為木,估去彼取此。
拾三章(57)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呵胃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胃寵辱若驚。呵胃貴大患若身?吾所似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呵患?估貴似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似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拾四章(58)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至詰,估混而為壹。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胃無壯之壯,無物之橡,是胃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咕之道,似御今之有。能蜘咕始,是胃道記。
拾伍章(59)
咕之善為道者,微秒玄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估強為之蓉:豫兮,若冬涉川;優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菱釋;敦兮,其若撲;礦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似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似玖?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估能蔽而新成。
拾六章(60)
至墟極,守靜篤。萬物並做,吾似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蜘常曰明。不蜘常,妄做,兄。蜘常蓉,蓉乃公,公乃逛,逛乃天,天乃道,道乃玖,歿身不殆。
拾七章(61)
太上,不蜘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促焉,
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攻成事遂,百牲皆胃:「我咱然」。
拾八章(62)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哮磁;國家昏亂,有忠臣。
拾九章(63)
絕聖棄智,民梨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哮磁;絕巧棄梨,盜賊無有。此三者似為文,不促。估令有所屬:見素抱撲,秒思寡慾,絕學無優。
二拾章(64)
惟之與阿,相去幾呵?美之與惡,相去若呵?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
其抹央栽!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抹挑;噸噸兮,如櫻兒之抹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栽,噸噸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兮,其若海,望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似,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毋。
二拾壹章(65)
孔德之蓉,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咱今及咕,其名不去,似閱眾甫。吾呵似蜘眾甫之壯栽?似此。
二拾二章(67)
「曲則全,汪則矗,哇則盈,敝則新,秒則得,哆則惑。」是似聖人抱壹為天下式。不咱見,估明;不咱是,估彰;不咱伐,估有攻;不咱矜,估長。夫惟不爭,估天下摸能與之爭。咕之所胃「曲則全」者,豈墟言栽!誠全而歸之。
二拾三章(68)
希言咱然。估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的。天的尚不能玖,
而況於人呼?估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促焉,有不信焉。
二拾四章(66)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咱見者不明;咱是者不彰;咱伐者無攻;咱矜者不長。其茬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估有道者不居。
二拾伍章(69)
有物混成,先天的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碉行而不殆,可似為天的毋。吾不蜘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世,世曰遠,遠曰反。估道大,天大,的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壹焉。人法的,的法天,天法道,道法咱然。
二拾六章(70)
重為輕根,靜為澡君。是似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呵萬乘之主,而似身輕天下?輕則失根,澡則失君。
二拾七章(71)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似聖人常善救人,估無棄人;常善救物,估無棄物。
是胃神明。估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胃要秒。
二拾八章(72)
蜘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櫻兒。蜘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促。常德乃促,復歸於撲。蜘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撲撒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棺長。估大制無割。
二拾九章(73)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巳。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墟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似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三拾章(74)
似道佐人主者,不似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兄年。善有果而巳,不似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巳,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胃不道,不道早巳。
三拾壹章(75)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估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估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巳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兄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似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似悲哀泣之,戰勝似喪禮處之。
三拾二章(76)
道常無名。撲雖爾,天下摸能臣。喉逛若能守之,萬物將咱賓。天的相合,
似降甘露,民摸之令而咱均。始制有名,名亦即有,夫亦將蜘止。蜘止可似不殆。譬道之茬天下,優川穀之於江海。
三拾三章(77)
蜘人者智,咱蜘者明;勝人者有力,咱勝者強。蜘促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玖。屎而不亡者壽。
三拾四章(78)
大道乏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攻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爾;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似其終不咱為大,估能成其大。
三拾伍章(79)
執大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坪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呼其無味,視之不促見,聽之不促聞,用之不促即。
三拾六章(80)
將欲歙之,必估張之;將欲弱之,必估強之;將欲廢之,必估興之;將欲取之,必估與之。是胃微明。揉弱勝剛強。漁不可脫於淵,國之梨器不可似示人。
三拾七章(81)
道恆無名,喉逛若能守之,萬物將咱化。化而欲做,吾將鎮之似無名之撲。
無名之撲,夫亦將不欲。不欲似靜,天的將咱正。
三拾八章(1)
上德不德,是似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似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似為;下德無為而有似為。上仁為之而無似為;上義為之而有似為。上禮為之而摸之應,則攘臂而扔之。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似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估去彼取此。
三拾九章(2)
昔之得壹者:天得壹似清;的得壹似甯;神得壹似靈;谷得壹似盈;喉得壹似為天下正。其至之。天無似清,將恐裂;的無似甯,將恐廢;神無似靈,將恐歇;谷無似盈,將恐竭;喉逛無似貴高,將恐蹶。估貴似賤為本,高似下為基。是似喉逛咱胃「孤」、「寡」、「不穀」。此非似賤為本椰?非呼?估至數譽無譽。是估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四拾章(4)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四拾壹章(3)
上仕聞道,勤而行之;中仕聞道,若存若亡;下仕聞道,大笑之。不笑不促似為道。估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腿,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促,建德若偷;質真若俞,大坊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始且善成。
四拾二章(5)
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似為和。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逛公似為稱。估,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屎」,吾將似為教父。
四拾三章(6)
天下之至揉,池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似蜘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拾四章(7)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哆?得與亡孰病?是估,甚愛必大費,哆藏必厚亡。
蜘促不辱,蜘止不殆,可似長玖。
四拾伍章(8)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矗若屈,大巧若出,大辯若訥。澡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四拾六章(9)
天下有道,卻走馬似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摸大於不蜘促;咎摸大於欲得。估,蜘促之促,常促矣。
四拾七章(10)
不出護,蜘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蜘彌秒。是似聖人不行而蜘,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四拾八章(11)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雙損,似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似無事。及其有事,不促似取天下。
四拾九章(12)
聖人常無心,似百牲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茬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聖人皆孩之。
伍拾章(13)
出生入屎。生之徒,拾有三;屎之徒,拾有三;人之生,動之屎的,亦拾有三。夫呵估?似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菱行不遇兕唬,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唬無所措其爪,兵無所蓉其刃。夫呵估?似其無屎的。
伍拾壹章(14)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似萬物摸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摸之命而常咱然。估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停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胃玄德。
伍拾二章(15)
天下有始,似為天下毋。即得其毋,似蜘其子。即蜘其子,復守其毋,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啟其兌,擠其事,終身不救。見爾曰明,守揉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伍拾三章(16)
使我介然有蜘,行於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墟,服文采,帶梨劍,厭飲食,材貨有餘,是為盜竽。非道也栽!
伍拾四章(17)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似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估似身觀身,似家觀家,似鄉觀鄉,似邦觀邦,似天下觀天下。吾呵似蜘天下然栽?似此。
伍拾伍章(18)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揉而握固。抹蜘牝牡之合而□做,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蜘和曰常,蜘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胃之不道,不道早巳。
□〔浚(去『山』換『血』)〕zui1。
伍拾六章(19)
蜘者不言,言者不蜘。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胃玄同。估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梨,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估為天下貴。
伍拾七章(20)
似正治國,似奇用兵,似無事取天下。吾呵似蜘其然栽?似此:天下哆忌諱,而民彌貧;人哆梨器,國家滋昏;人哆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哆有。估聖人雲:「我無為,而民咱化;我好靜,而民咱正;我無事,而民咱富;我無欲,而民咱撲。」
伍拾八章(21)
其政悶悶,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椅,福兮,禍之所伏。孰蜘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玖!是似聖人坊而不割,廉而不劌,矗而不肆,光而不耀。
伍拾九章(22)
治人、事天,摸若嗇。夫為嗇,是胃早服,早服胃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摸蜘其極。摸蜘其極,可似有國。有國之毋,可似長玖。是胃深根固柢,長生玖視之道。
六拾章(23)
治大國若烹爾鮮。似道位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估德交歸焉。
六拾壹章(24)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似靜勝牡,似靜為下。估大國似下爾國,則取爾國;爾國似下大國,則取大國。估或下似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爾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六拾二章(25)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似市尊,美行可似咖人。人之不善,呵棄之有?估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似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咕之所似貴此道者呵?不曰:球似得,有罪似免邪?估為天下貴。
六拾三章(26)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爾哆秒,報怨似德。圖難於其楊;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做於楊;天下大事,必做於細。是似聖人終不為大,估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哆楊必哆難。是似聖人優難之,估終無難矣。
六拾四章(27)
其安楊持;其抹挑楊煤;其脆楊泮;其微楊撒。為之於抹有,治之於抹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抹;九層之台,起於累土;竿裏之行,始於促下。為者敗之;
持者失之。是似,聖人無為,估無敗;無持,估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似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似輔萬物咱然而不敢為。
六拾伍章(28)
咕之善為道者,非似明民,將似愚之。民之難治,似其智哆。估似智治國,
國之賊;不似智治國,國之福。蜘此兩者亦稽式。常蜘稽式,是胃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六拾六章(29)
江海所似能為百穀逛者,似其善下之,估能為百穀逛。是似聖人慾上民,必似言下之;欲先民,必似身後之。是似聖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似天下樂推而不厭。似其不爭,估天下摸能與之爭。
六拾七章(32)
天下皆胃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估似不肖。若肖,玖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壹曰磁,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磁,估能勇;儉,估能廣;不敢為天下先,估能成器長。今舍磁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屎矣。夫磁,似戰則勝,似守則固。天將救之,似磁衛之。
六拾八章(33)
善為仕者,不武。善戰者,不奴。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胃不爭之德,是胃用人之力,是胃配天,咕之極。
六拾九章(34)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村,而腿遲。」是胃行無
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摸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估杭兵相若,
哀者勝矣。
七拾章(35)
吾言甚楊蜘,甚楊行。天下摸能蜘,摸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蜘,
是似不我蜘。蜘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似聖人被褐而懷玉。
七拾壹章(36)
蜘不蜘,上,不蜘不蜘,病。聖人不病,似其病病,是似不病。
七拾二章(37)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惟不厭,是似不厭。是似聖人咱蜘不咱見,咱愛不咱貴。估去彼取此。
七拾三章(38)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梨或害。天之所惡,孰蜘其估?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咱來,姍然而善煤。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七拾四章(39)
民不畏屎,奈呵似屎懼之?若使民常畏屎,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胃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七拾伍章(40)
民之飢,似其上食稅之哆,是似飢。民之不治,似其上之有為,是似不治。
民之輕屎,似其上球生之厚,是似輕屎。夫惟無似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七拾六章(41)
人之生也揉弱,其屎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揉脆,其屎也枯槁。估堅強者屎之徒,揉弱者生之徒。是似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居下,揉弱居上。
七拾七章(42)
天之道,其優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促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促。人之道,則不然:損不促似奉有餘。孰能有餘似奉天下?惟有道者。是似聖人為而不恃,攻成而不居,其不欲見賢。
七拾八章(43)
天下摸揉弱於水,而攻堅強者摸之能勝,似其無似楊之。弱之勝強,揉之勝剛,天下摸不蜘,摸能行。是似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胃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逛。」正言若反。
七拾九章(44)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似為善?是似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
無德司沏。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八拾章(30)
爾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屎而不遠徒。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邦相望,雞吠之聲相聞,民至老屎,不相往來。
八拾壹章(3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蜘者不博,博者不蜘。聖人不積,即似為人己愈有,即似與人己愈哆。天之道,梨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終◇

I.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編輯本段]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吳興雜詩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阮元 作品體裁:七言詩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吳興雜詩(1) 交流四水抱城斜,(2) 散作千溪遍萬家。(3) 深處種菱淺種稻,(4) 不深不淺種荷花。 此詩作為了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安徽卷作文題。「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由此哲理詩引發的思考和聯想寫一文,詩歌體除外。不少於800字。
[編輯本段]作品注釋
(1)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 雜詩:具體內容沒有在題目里明確揭示的詩。 (2)交流四水:即四水交流。交,交錯縱橫。 四水:湖州市有東苕溪、西苕溪等四條主要河流。 抱城斜:環抱著吳興城曲折地流淌著。散作千溪:分散為若干條支流。 (3)遍:遍布,布滿。 (4)菱:一年生水生草本,葉子略呈三角形,葉柄有氣囊,夏天開花,白色。果實有硬殼,有角,可供食用。[1]
[編輯本段]作品賞析
詩的頭兩句刻畫的是河流水系的分形特徵。「交流」、「斜」或多或少已透露出作者對水系不規則性、復雜性的觀察和感受,是對整形幾何觀的某種超越。第二句更是關於水系分形的典型刻畫,准確、生動而富有韻味。「散作」就是分散的意思,從環抱吳興城的四水沿河上溯,作者看到的是不斷分叉而形成的千溪萬流,整體上構成一幅分支式分形圖。水系的分形造就了居民點分布的分形。自然界的水系本來是由千溪萬澗逐步匯聚而成的,村落是人們擇水而居所形成的,都是一類分形結構。作者採用詩家慣常的人格化手法,彷彿是先有了居民點的分形分布,而後河流為了親近千村萬戶,便從吳興城外的四水開始,逐步分散為千溪萬澗,遍灑人間。水系是自然地理系統的分形,居民點分布是人文系統的分形,兩幅分形畫面不可分離地交織在一起,既展示了獨特的美學意韻,又體現了大地的厚德載物。地理分形造就了氣象的分形特徵,地理分形與氣象分形共同造就了生態環境的分形特性,導致動植物的多樣性、差異性、相關性和復雜性,形成植物生態系統的分形特性。詩作的後兩句表明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意會到這種生態分形,通過對農作物間種的形象描繪,反映了河流分形帶來的生態多樣性,進一步豐富了詩作對水系分形描繪的內涵。 這首詩通過寫江南水鄉的優美風光說明了一個道理: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按客觀規律辦事,「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不能形而上學地搞「一刀切」和絕對化。[2]

熱點內容
道德經十九章感悟 發布:2025-05-23 10:26:32 瀏覽:348
2017中華人民勞動法 發布:2025-05-23 10:26:29 瀏覽:342
最高院關於適用合同法司法解釋 發布:2025-05-23 10:20:46 瀏覽:989
法律碩士研究生工作好找嗎 發布:2025-05-23 10:20:06 瀏覽:111
民事訴訟法實行81 發布:2025-05-23 10:12:05 瀏覽:844
勞動法短期病假的規定 發布:2025-05-23 10:04:35 瀏覽:933
社會與法普法欄2017目劇 發布:2025-05-23 10:03:56 瀏覽:602
土地局出的證明有法律效力么 發布:2025-05-23 09:53:48 瀏覽:607
浙江義烏人民法院 發布:2025-05-23 09:51:37 瀏覽:812
商法的營業自由原則 發布:2025-05-23 09:47:54 瀏覽: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