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的別稱

道德的別稱

發布時間: 2021-11-29 17:27:12

Ⅰ 100個古人別稱

古代大詩人別稱——

詩仙——李白
詩聖——杜甫
詩佛——王維
詩鬼——李賀
詩魔——白居易
詩豪——劉禹錫

另:

1.有先生之稱者
卧龍先生→蜀漢、諸葛亮
靖節先生→東晉、陶潛
五柳先生→東晉、陶潛
羲皇上人→東晉、陶潛
昌黎先生→唐朝、韓愈
醉吟先生→唐朝、白居易
廣成先生→唐末、杜光庭
逍遙先生→五代、鄭遨
通玄先生→五代、張薦明
涑水先生→北宋、司馬光
南豐先生→北宋、曾鞏
濂溪先生→北宋、周敦頤
明道先生→北宋、程顥
伊川先生→北宋、程頤
橫渠先生→北宋、張載
紫陽先生→南宋、朱熹
考亭先生→南宋、朱熹
象山先生→南宋、陸九淵
誠齋先生→南宋、楊萬里
潛溪先生→明朝、宋濂
正學先生→明朝、方孝孺
陽明先生→明朝、王守仁
震川先生→明朝、歸有光
亭林先生→清朝、顧炎武
梨洲先生→清朝、黃宗羲
南雷先生→清朝、黃宗羲
船山先生→清朝、王夫之
謝山先生→清朝、全祖望
望溪先生→清朝、方苞
聊齋先生→清朝、蒲松齡
隨園先生→清朝、袁枚
惜抱先生→清朝、姚鼐
中山先生→民國、孫文
2.有居士之稱者
青蓮居士→唐朝、李白/ 香山居士→唐朝、白居易/ 六一居士→北宋、歐陽修/ 東坡居士→北宋、蘇軾/後山居士→北宋、陳師道/ 清真居士→北宋、周邦彥/ 稼軒居士→南宋、辛棄疾/ 易安居士→南宋、李清照/ 石湖居士→南宋、范成大/ 柳泉居士→清朝、蒲松齡/ 更生居士→清朝、洪亮吉
3.物並稱(一)
孔孟→孔子、孟子 / 孟荀→孟軻、荀況 / 楊墨→楊朱、墨翟/ 老莊→老子、莊子/ 屈宋→屈原、宋玉/馬班→司馬遷、班固/ 枚馬→枚乘、司馬相如/ 曹王→曹植、王粲/ 徐庾→徐陵、庾信/ 李杜→李白、杜甫/ 王孟→王維、孟浩然/ 高岑→高適、岑參/ 元白→元稹、白居易/ 劉白→劉禹鍚、白居易/ 劉柳→劉禹錫、柳宗元/ 韓柳→韓愈、柳宗元/ 韓歐→韓愈、歐陽修/ 沈宋→沉佺期、宋之問/ 溫李→溫庭筠、李商隱/ 歐曾→歐陽修、曾鞏/蘇辛→蘇軾、辛棄疾/ 蘇陸→蘇軾、陸游/ 蘇黃→蘇軾、黃庭堅/ 張柳→張先、柳永/ 程朱→二程、朱熹/ 陸王→陸九淵、王陽明/ 孫洪→孫星衍、洪亮吉/ 康梁→康有為、梁啟超/
4.人物並稱(二)
儒家五聖→至聖:孔子 / 復聖:顏淵 / 宗聖:曾子 / 述聖:子思 / 亞聖:孟子 / 大毛公、小毛公→毛亨、毛萇/ 大戴、小戴→戴德、戴聖 / 儒家、墨家→顯學 / 晁錯、賈誼→政論家 / 建安七子→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王粲、阮瑀、孔融 / 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山濤、劉伶、向秀、阮咸、王戎 /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 二陸→陸機、陸雲 / 大謝、小謝→謝靈運、謝朓 / 南徐北廋→徐陵、廋信 /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老杜、小杜→杜甫、杜牧 / 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 郊寒島瘦→孟郊、賈島 / 詞家三李→李白、李煜、李清照/ 詞中二李→李煜、李清照 / 唐宋古文八大→韓愈、柳宗元、歐陽修、 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 / 三蘇→蘇洵、蘇軾、蘇轍 (父子)/ 二程→程顥、程頤 (兄弟)/ 大范、小范→范雍、范仲淹 / 南宋四大詩家→尤袤、楊萬里、范成大、 陸游 /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 鄭光祖、白樸 / 元劇四大家→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王實甫(西廂記)、白樸(梧桐雨)/元劇五大家→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 白樸、鄭光祖(倩女離魂)/ 元散曲雙璧→張可久、喬 吉 / 劉基、宋濂→明初文宗 / 劉基、高啟→詩齊名 / 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兄弟)/ 清初三大師→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 / 桐城三祖→方苞、劉大櫆、姚鼐 / 歸奇顧怪→歸庄、顧炎武 / 乾隆江左三大家:袁枚、蔣士銓、趙翼 / 南袁北紀→袁枚、紀昀/ 南洪北孔→洪升、孔尚任 / 近三百年四大思想家(胡適)→ 顧炎武、/ 顏習齋、戴東原、吳稚暉 /
5.儒家聖人
至聖→孔子 / 亞聖→孟子 / 復聖→顏淵 / 宗聖→曾子 / 述聖→子思/
6.九流十家
儒 家→孔子、孟子、荀子 / 墨 家→墨子 / 道 家→老子、莊子 / 法 家→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韓非 / 名 家→公孫龍、惠施、鄧析子 / 陰陽家→鄒衍 / 縱橫家→蘇秦、張儀、鬼穀子 / 雜 家→呂不韋、淮南王 / 農 家→許行 / 小說家→宋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詩仙——李白;
詩聖——杜甫;
詩王——杜甫;
詩伯——畢四曜;
詩囚——賈島、孟郊;
詩奴——賈島、無可;
詩翁——張襄州;
詩豪——劉禹錫、白居易;
詩魔——白居易;
詩鬼——李賀;
詩瓢——唐球。

參考資料:http://bbs.qq.com/cgi-bin/bbs/show/content?groupid=133:10655&messageid=1534
回答者: binhai028 - 門吏 三級 6-5 03:28
1、詩骨--陳子昂
其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大有「漢魏風骨」,被譽為「詩骨」。
2、詩傑--王勃
其詩流利婉暢,宏放渾厚,獨具一格,人稱「詩傑」
3、詩狂--賀知章
秉性放達,自號「四明狂客」。因其詩豪放曠放,人稱「詩狂」。
4、詩家天子 七絕聖手--王昌齡
其七絕寫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舉為「詩家天子」。
5、詩仙--李白
詩想像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被譽為「詩仙」。
6、詩聖--杜甫
其詩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人稱為「詩聖」。
7、詩囚--孟郊
作詩苦心孤詣,慘淡經營,無好問,曾稱之為「詩囚」。
8、詩奴--賈島
一生以作詩為命,好刻意苦吟,人稱其為「詩奴」。
9、詩豪--劉禹錫
其詩沉穩凝重,格調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贈他「詩豪」的美譽。
10、詩佛--王維
這種稱謂除了有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之外,也表達了後人對王維在唐代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詩魔--白居易
白居易寫詩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說:「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過份的誦讀和書寫,竟到了口舌生瘡、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稱「詩魔」。
12、五言長城--劉長卿
擅長五言詩,他的五言詩作是全部詩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稱其為「五言長城」。
13、詩鬼--李賀
其詩善於熔鑄詞采, 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璀璨多彩的鮮明形象,故稱其為「詩鬼」。
14、杜紫薇--杜牧
曾寫過《紫薇花》詠物抒情,借花自譽,人稱其為「杜紫薇」。
15、溫八叉--溫庭筠
才思敏捷,每次入試,八叉手即成八韻,人稱他為「溫八叉」。
16、鄭鷓鴣--鄭谷
以《鷓鴣詩》而聞名,故有「鄭鷓鴣」之稱。
17、崔鴛鴦--崔珏
賦《鴛鴦詩》,別具一格,人稱「崔鴛鴦」。
18、詩神--蘇軾
蘇軾詩,揮灑自如,清新剛健,一幟獨樹,人稱詩神。
四明狂客---賀知章
青蓮居士 李白
香山居 士白居易
六一居士 歐陽修
後山居士→北宋、陳師道
清真居士→北宋、周邦彥
稼軒居士→南宋、辛棄疾
更生居士→清朝、洪亮吉
易安居士→南宋、李清照
石湖居士→南宋、范成大
柳泉居士→清朝、蒲松齡
東坡居士 蘇軾

http://..com/question/27854886.html

唐代詩人的別稱有多少?

http://xspace.gxsd.com.cn/?action-viewthread-tid-118493

http://www..com/s?wd=%CC%C6%B4%FA%CA%AB%C8%CB%B5%C4%B1%F0%B3%C6&lm=0&si=&rn=10&tn=max2_cb&ie=gb2312&ct=0&cl=3&f=1&rsp=3

Ⅱ 《道德經》的別名是什麼《道德經》裡面有什麼四字成語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Ⅲ 南華真經的別稱是莊子還是道德經

《南華真經》即《莊子》。唐玄宗於天寶元年(742)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莊子》一書亦被尊為《南華真經》。道教奉為四子(莊子、文子、列子、亢桑子或稱庚桑子)真經之一,在道教經典中的地位僅次於老子《道德真經》。

Ⅳ 《老子》的別名除了叫《道德經》之外還有什麼別名

南華經

《道德經》
道德經 :
dào dé jīnɡ
1.指《老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但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老子》抄寫本,《德經》在《道經》之前。道教奉為主要經典之一。

Ⅳ 《老子》的別稱是

你好:

要是你是指著作:《道德經》。春秋老子《老子》又名《道德經》。

指人名老子的別稱是:老聃。
姓名:李耳。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Ⅵ 中國古代文人的別名

另一個角度: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囚-孟郊、賈島:詩豪-劉禹錫:詩鬼-李賀:詞聖-蘇軾;茶聖-陸羽;葯王-孫思邈;畫聖-吳道子;草聖-張旭;書聖-王羲之;歌聖-李龜年;棋聖-王積薪;史聖-司馬遷;醫聖-張仲景;商聖-呂不韋。當然孔子是大聖人,孟子是亞聖,宋代朱熹也被尊稱為聖人。補充幾個少見的居士:蓮峰居士-李煜;倉山居士-袁枚;慈溪居士-曹雪芹。歷史上的幾大合稱別名:兩司馬(司馬相如和司馬遷)、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父、兄、弟的關系)、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類似三蘇關系)、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唐宋八大家(唐朝兩個:韓愈和柳宗元,宋朝有六個:歐陽修、三蘇、曾鞏、王安石)、竹林七賢(超級大帥哥嵇康)、建安七子(有孔融就是讓梨的那個小孩)、揚州八怪(有鄭板橋)、南宋四家(楊萬里、尤衷、范成大、陸游)、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南洪北孔(元劇大家洪升和孔尚任的合稱)。大李杜是李白和杜甫,小李杜是李商隱和杜牧,還有一些是以自己的家鄉或居住地或隱居地等命名的,比如柳河東是柳宗元,王臨川是王安石,杜牧別墅在樊川,他的文集被稱為「樊川文集」,沈括隱居在潤州夢溪園,《夢溪筆談》;官爵命名,司馬遷-太史公;杜甫-杜工部;宋濂-宋學士;謚號(就是人死後他人的尊稱)式:范仲淹-範文正公;歐陽修-歐陽文忠公;另外,古代有很多「先生」,五柳先生和靖節先生都是指陶潛(也就是陶淵明),還有一些「老人」,等等

Ⅶ 關於文明禮儀的別稱

文明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范,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的。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更是城市的臉面,更是國家的臉面。所以我們作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講文明、用禮儀,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Ⅷ 古代對你的稱呼

古代對你的稱呼有:汝、爾、公、君、子、閣下、足下等。

1. 汝,拼音為:rǔ

意思是:你,多用於稱同輩或後輩。

2. 爾,拼音為:ěr

意思是:指人稱代詞。你,你的。

3. 公,拼音為:gōng

意思是:你,是指對人的尊稱。

4. 君,拼音為:jūn

意思是:相當於「您」,是對人的尊稱,通常對品行道德良好的人稱為君子。

5. 子,拼音為:zǐ

意思:指你,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6. 閣下,拼音為:gé xià

意思:是對為「您」的敬稱,古代多用於口語中,現代多用於書籍信函中。

(8)道德的別稱擴展閱讀

古代的其他常用稱呼:

1、衛冕:指競賽中保住上次獲得的冠軍稱號

2、惠贈:敬辭,指對方贈予(財物)

3、惠允:敬辭,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4、家父: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

5、家母: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母親

6、駕臨:敬辭,稱對方到來

7、見教:客套話,指教(我),如「有何見教」

8、見諒:客套話,表示請人諒解

9、覲見:(書)朝見(君主)

10、垂問:敬辭,表示別人(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詢問。

11、垂愛:(書)敬辭,稱對方(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愛護(多用於書信)

12、久違:客套話,好久沒見

13、久仰:客套話,仰慕已久(初次見面時說)

14、問鼎:指謀圖奪取政權(中性詞)

15、伉麗:(書)夫妻,如伉麗之情

16、勞步:敬辭,用於謝別人來訪

17、勞駕:客套話,用於請別人做事或讓路

18、令愛(嬡):敬辭,稱對方的女兒

Ⅸ 老子的《道德經》又稱為什麼

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

《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最初老子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書中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共81章,5000餘言,分上下篇。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時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老子為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被尊為道祖,稱「太上老君」。在道教中,《莊子》又稱《南華真經》,《列子》又稱《沖虛真經》,與《道德真經》合稱三真經,被道教奉為主要經典。

熱點內容
醫院體檢要付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5-23 11:42:43 瀏覽:929
安順市人民法院官網 發布:2025-05-23 11:41:18 瀏覽:286
河南省公共安全技術防範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發布:2025-05-23 11:22:15 瀏覽:955
檀木刑法 發布:2025-05-23 11:21:35 瀏覽:131
司法搶灘登陸 發布:2025-05-23 11:11:27 瀏覽:691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安全法規定國家建立 發布:2025-05-23 11:08:46 瀏覽:261
勞動法有規定年終獎嗎 發布:2025-05-23 11:08:39 瀏覽:894
專用發票條例 發布:2025-05-23 11:02:19 瀏覽:34
電大本科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小抄 發布:2025-05-23 11:00:09 瀏覽:576
葯事法規多選題及答案 發布:2025-05-23 10:58:48 瀏覽: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