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

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

發布時間: 2021-11-29 18:35:17

⑴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專項教育和治理針對存在問題做好思想政治

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專推進公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⑵ 要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什麼建設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內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容公信建設,把加強道德教育和依法解決問題、健全制度保障結合起來,強化道德修養,強化職業操守,力爭使社會道德狀況明顯好轉,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

⑶ 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治理重點解決什麼

道德二字,很多人都用各自的觀點去解讀,去表述,這樣就很容易造成混亂的思想。我想,道德的內涵首先應該正本清源,當然道德二字表達最完整、最深刻的莫地於老子,只是老子的思想太深奧,人們一時無法完全去理解,但作為對人的最低要求,人的行為規范准則,就應該有一個公認的,大家都能做到的,同時又是能有利於人心向善的這樣的內涵在裡面,以達至全體社會公民有一個統一的認知水準,不要各說各話,這是最低的要求求。至於在此之上的內涵,當然允許不同的理解,因為那是道德境界不同而造成的,但最低的要求,做人的行為規范准則是要有一個統一的認知水準的。我覺得這個是首要任務,全社會達到統一認識後,再去討論如何去提高道德水準才是可行的。

⑷ 要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什麼建設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把加強道德教育和依法解決問題、健全制度保障結合起來,強化道德修養,強化職業操守,力爭使社會道德狀況明顯好轉,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

⑸ 如何理解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法安天下 德潤人心——怎樣理解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古往今來一個永恆的話題,二者既彼此區別又不可分割,都是國家治理、社會運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這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今天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貫徹和落實好這一重要原則,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一 法治與德治關系怎麼看
「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古往今來,法治都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什麼時候重視法治、法治昌明,什麼時候就國泰民安;什麼時候忽視法治、法治鬆弛,什麼時候就國亂民怨。今天,依法治國已成為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已成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們建設法治中國的決心堅定不移。
但同時也要看到,法律不是萬能的,僅靠法治這一手是不夠的。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的有效實施有賴於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自覺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的強力約束;法律難以規范的領域,道德可以發揮作用,而道德無力約束的行為,法律則可以給予懲戒。可見,法治與德治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需要法治和德治兩手齊抓。
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是對古今中外治國經驗的深刻總結。我國既有久遠的法制傳統,又有厚重的道德傳承。從孔子提出「寬猛相濟」,到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從荀子提出「隆禮重法」,到漢代董仲舒強調「陽為德,陰為刑」;從唐代提出「制禮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時期一直延續德法合治,都體現了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治國之道。從世界范圍看,凡是社會治理比較有效的國家,大都堅持把法治作為治國的基本原則,同時注重用道德調節人們的行為。
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大優勢。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我們走出了一條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這條法治道路內涵十分豐富,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堅持法治、德治兩手抓、兩手硬。立足當前、面向未來,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行好,最關鍵的就要堅持走我們自己的法治道路,發揮好這條道路的鮮明特色和突出優勢。這就要求我們更好地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切實推進以德治為基礎的法治建設、以法治為保障的德治建設。
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也是現實的迫切要求。當前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要應對前所未有的矛盾風險挑戰,從根本上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應當清醒看到,我國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單就法治論法治是不夠的,必須著眼全局、系統謀劃,特別要立足我國歷史傳統和現實國情,重視加強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導,著力培植人們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觀念,營造全社會都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的文化環境,使法律和道德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共同發揮作用。
微評
◆ 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離開德治談法治,猶如缺少精神支柱的人,光有骨架,沒有內涵。
◆ 法律和道德,一個是硬約束、一個是軟約束,一個是外在的他律、一個是內心的自律,但二者又具有內在一致性。
◆ 依法治國是外化於行,以德治國是內化於心。
◆ 法律是准繩,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
問與答
問:「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是什麼意思?
答: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意思是:只有善德不足以處理國家的政務,只有法令不能夠使自己發生效力。意謂治理國家必須把行善政與行法令結合起來。
問:「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是什麼意思?
答:這句話出自《韓非子·有度》,意思是:執行法令的人堅決,國家就會富強;執行法令的人軟弱,國家就會貧弱。說明依法辦事是國家強盛的保證,如果有法不依,或執法不嚴,國家就很難治理好。
聲音
使法律和道德耦合成為強有力的「組合拳」
李忠傑(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法律規范必須有道德基礎,建立在一定的價值標准之上;而道德規范,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能提升為法律制度,以強化其規范的力度。法制是硬約束,道德是軟約束。許多社會領域,既需要有硬約束,也需要有軟約束。硬約束用外部的強制力量規范行為,而軟約束則側重於解決人的思想觀念問題。法律和道德共同協調,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 怎樣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
位於長江之濱的江蘇張家港,是我國犯罪率最低的城市之一。與之緊密相關的是,張家港還是首批獲評全國文明城市的縣級市。早在20年前,這里就以精神文明建設成就享譽全國。長期的文明浸潤,涵養了這座城市的法治文化,孕育了張家港人的法治精神。
張家港的實踐生動地說明,道德是培育法治精神的源頭活水。法律依賴道德而被認同和遵行,一個人的道德覺悟提升了,必然會自覺尊法守法;全社會的道德水準提升了,法治建設才會有堅實的基礎。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必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為法治實施創造良好人文環境。
在道德體系中體現法治要求。我國20字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第一個詞就是「愛國守法」;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赫然在列;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重要一項就是「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可見,守法不僅是法律義務,也是重要的道德要求。要繼續完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使之更好地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銜接、相協調。各行業的職業道德規范,各地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以及學生守則等行為准則,都應把尊法守法作為重要內容突出出來,強化人們的法治觀念、法治意識。
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內涵。道德教化,就是教人求真、勸人向善、促人尚美的過程,也是培育法治精神的重要渠道。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在這個過程中,特別要針對我國人情積習厚重、規則意識淡薄的情況,注重培育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在文化傳承中涵養法治精神。幾千年悠久厚重的中華文化,包含著豐富的道德資源,也包含著豐富的法制思想,是今天我們涵養法治精神的重要源泉。應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其蘊含的「以法為本」「緣法而治」「刑無等級」「法不阿貴」「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等思想精華,並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揚光大。
在文明創建中促進法治實踐。道德重在踐行,法治也重在踐行。最好的道德和法治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具體實踐中,感受道德和法治的力量,樹立崇德尚法的思想。要把法治文化活動納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中,廣泛開展以法律援助、普法宣講等為主題的志願服務,讓人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受到法治熏陶、增強法治意識。引導人們積極參與鄉村、社區、企業等基層依法治理,積極參與公共管理,依法維護自身權益,讓法治的種子在人們心裡落地生根,在全社會開花結果。
三 怎樣把道德要求貫徹到法治建設中
2013年11月21日,江蘇揚州計程車司機程斌發現路邊有人因車禍受傷昏迷,立即將其火速送往醫院。一路上,他連闖7個紅燈,為傷者贏得寶貴的搶救時間。人們在交口稱贊他的義舉的同時,也在關注他會不會因為闖紅燈被處罰。交警部門表示,按照現行道路安全有關法律規定,如果有醫院病歷等證明材料,因救助危難病人造成的超速、闖紅燈等行為可免於處罰,這讓人們鬆了一口氣。不讓好人吃虧,體現了法律對助人為樂善舉的保障與鼓勵。
我們常說,法理不外乎人情;西方也有法律諺語說:「法律之內,應有天理人情在。」法律一般都體現著道德判斷、體現著道德取向,只有符合人民道德意願、符合社會公序良俗,法律才能被人們所信仰、所遵守。因此,無論立法、執法還是司法,都應體現社會主義先進道德的要求,都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其中,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
立法要立良法。道德觀念是法律規范的重要來源。自古以來,各個國家一般都把社會中基本的道德規范、重要的公序良俗,通過立法程序上升為法律。我國2013年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子女「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體現了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但也有一些法律法規的某些具體條文和內容,存在與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和核心價值觀要求不協調、不「合拍」甚至相悖的問題。在完善法律體系過程中,應加強與道德的協調和銜接,將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范。還應注重對法律的道德效果和道德風險的評估,對有違道德要求的法律法規及時廢止或修改,使法律體系更加彰顯道德的力量。
執法要揚正氣。執法既是法律行為,也體現鮮明道德導向。嚴格公正執法,是對法律尊嚴的捍衛,也是對先進道德的彰揚;而執法不嚴不公,是對法律尊嚴的無視,也是對惡行的縱容、對美德的貶損。必須通過執法行為,發揮法治扶正祛邪、激濁揚清的社會功能,促進清風正氣的弘揚。執法要嚴格公正,對侵害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社會秩序等行為及時予以規誡遏制,弘揚真善美、打擊假惡丑。執法要文明規范,體現人文關懷,既遵從法律標准又符合道德標准,既於法有據又合乎情理,防止粗暴執法、野蠻執法,使執法活動獲得堅實的道義基礎。
司法要辨善惡。司法斷案最能體現法律懲惡揚善的功能。要堅持公正司法,依法制裁和懲處各種違法犯罪行為,讓人們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感受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法律很多時候只能作出原則性規定,而在司法實踐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具體情況,這就要求司法人員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作出公正合理的裁決,真正起到引導社會向上向善的效果。要加大司法公開力度,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堅決懲治司法腐敗,更好地守護公平正義、弘揚美德善行。
鏈接
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充分體現道德關懷
2013年7月1日,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施行。這次修訂,突出了道德關懷、精神贍養的作用,如第十四條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第十八條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這些條文,體現了中華民族敬老、養老、助老的傳統美德,弘揚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會文明之風,受到了廣大老年人和萬千家庭的高度關注和由衷支持。
四 怎樣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
2014年1月,中央文明辦、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等部門共同會簽了《「構建誠信、懲戒失信」合作備忘錄》。這個備忘錄,依照有關法律規定,針對失信被執行人推出了多項信用懲戒措施,如禁止乘坐飛機、列車軟卧,限制貸款或辦理信用卡,不得擔任企業高管等。這一法治措施有效打壓了「老賴」們的生存空間,讓其為自己的失信行為付出代價,也有力弘揚了誠實守信的道德風尚。這說明,法治是保障和促進道德建設的有效手段。
道德是柔性的自我覺悟,源於人們良心的感召。而對於缺少道德自覺的人,道德教育容易變得軟弱無力。當前,面對形形色色的利益誘惑和不良思想的影響,一些社會成員的道德防線轟然倒塌,失德行為屢有發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對於那些傷風敗俗的丑惡行為、激起公憤的缺德現象,單靠道德教育、叩問良心已經遠遠不夠,必須運用法治手段進行治理,對失德敗德者進行懲戒約束,對違法犯罪者進行嚴厲打擊。
明規矩,劃定行為底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是底線的道德,也是道德的屏障。要重視把一些基本的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規范,讓人們清楚地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絕不能做。要明確對失德行為的懲戒措施,讓道德動搖之人心中有所忌憚,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要針對目前突出的誠信缺失問題,抓緊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使人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
懲劣行,形成警示效應。孔子說:「化之弗變,導之弗從,傷義以敗俗,於是乎用刑矣。」意思是說,對經過教化還不改變,經過教導又不聽從,損害道德敗壞風氣的人,就要用法律來懲處。要繼續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加強對社會反映強烈的失德行為的整治,依法依規該勸導的勸導、該處罰的處罰。對食品葯品等領域見利忘義、制假售假的嚴重無良行為,要加大執法力度,加強日常監管,查辦大案要案,讓敗德違法者受到懲治、付出高昂代價,發揮對整個社會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彰善舉,弘揚美德義行。俗話說,好人有好報。但現實中也有時出現好人吃虧、流血又流淚的情況。長此以往,必然寒了好人的心,寒了整個社會的心。我們屢屢看到老人跌倒路人不敢扶的報道,就說明了這個問題。法律法規必須樹立鮮明道德導向,保障實現善有善報、恩將德報。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保障助人者權益的法律。我國大多數省區市也制定了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的政策法規,深圳市還制定了《深圳經濟特區救助人權益保護規定》來為好人提供法律保護。要繼續完善這方面的法律法規,化解好人的道德風險,保障好人的合法權益,褒揚好人的道德行為,引導全社會崇德向善。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千百年來,圍繞法律與道德的話題經久不衰。今天的中國,讓法治的陽光普照,讓道德的清風吹拂,每個人的追夢之路、整個民族的追夢之路必將更加亮堂通暢。
問與答
問:什麼是徵信系統?
答:徵信系統是專業化的、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建立信用檔案和基礎資料庫,依法採集企業、事業單位等組織、個人的信用信息,並依法向信用使用者提供信用報告的系統。2006年,中國人民銀行建成了全國集中統一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即企業和個人徵信系統)。截至2014年6月底,徵信系統共收錄法人1940多萬戶,上半年日均查詢27萬次;收錄自然人8.5億,上半年日均查詢106萬次。2014年,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商平台貸款業務,實現與央行徵信系統的接入。

⑹ 求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活動動員會的主持詞和領導講話稿

學校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活動動員會的主持詞和領導講話稿

⑺ 為什麼全社會進行道德領域突出問題

要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緊緊抓住食品葯品安全、社會服務、公共秩序這三個重點,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活動,著力解決誠信缺失、公德失范問題,在全社會形成良好道德風尚。

要深化道德教育,強化集中治理,健全長效機制,把工作從全國文明城市向面上推開,從重點行業向各行各業拓展,使社會道德狀況有一個明顯好轉。要結合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教育,深化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要大力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抓緊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強化對失信者的制約,依法打擊制售假冒偽劣、有毒有害食品葯品的不法行為,形成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懲戒防範機制。要加強網路社會管理,凈化網路社會環境,樹立網路道德新風。

⑻ 積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道德失范怎麽治理

2012年,「最美」點亮中國,「最美媽媽」、「最美教師」、「最美司機」……一個個「最美」故事,成為推動社會前行的正能量。然而,「毒膠囊」、「黃金大米」、「高官不雅照」……一系列喪失道德良知的現象,也一次次觸痛人們的心靈。道德問題已經成為人們關注度很高的話題。
道德如同一塊美玉,容不得半點瑕疵;道德底線是社會的基本准則,決不允許肆意踐踏。面對頻頻出現的道德失范現象,必須加大治理力度,既要叩問良心,喚醒那些失落的靈魂,又要依法處罰,讓失德者付出代價,推動全社會形成良好道德風尚。
◎道德失范現象為何多發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素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如古人提出的「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道德血液在我們這個泱泱大國流淌了數千年,中華民族養成了崇德向善的優良傳統。
這些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我國社會道德主流積極健康向上。無論是人們民族自豪感、愛國主義熱情、遵法守規意識、敬業進取精神的大大增強,還是公共秩序的明顯改善、文明禮儀的廣泛普及、志願服務的蓬勃開展;無論是以任長霞、沈浩、楊善洲為代表的優秀領導幹部,還是以「當代雷鋒」郭明義和吳菊萍、吳斌、張麗莉等一大批「最美人物」為代表的「平民英雄」,都反映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詮釋著道德良知,彰顯著人間大愛,昭示著社會道德的進步。
同時,社會道德領域也出現了這樣那樣的突出問題:一些領域誠信缺失、喪失道德底線,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以權謀私、造假欺詐、見利忘義、損人利己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一些窗口行業和公共場所發生的失德事件,損害公眾利益,敗壞社會風氣,影響十分惡劣。
當前,在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時期,為什麼失德現象容易多發呢?
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市場經濟的發展為社會帶來了巨大財富,但經濟利益至上的逐利特性,也誘發了消費主義、物質主義、拜金主義和極端利己主義的傳播與擴散,對一些人造成了腐蝕,使他們唯利是圖,只認錢、不講德,篤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甚至為一己之利,突破道德底線、挑戰法律權威。
道德教育不夠有效。一些地方和單位對道德教育的作用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存在抓道德教育流於形式、敷衍塞責的情況。從教育本身來看,存在內容空泛、形式僵化、對象一刀切等問題,針對性實效性不強,缺乏吸引力感染力。
懲戒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大量事實表明,道德問題不僅是個人修養的事情,僅靠道德自律、良心譴責是不夠的,必須加強管理。當前,由於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對一些失德行為無法進行懲治。這就導致失德成本低,甚至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一定程度上縱容了失德現象的發生。
體制機制不完善。改革開放過程中,以往的道德調節機制受到削弱,新的道德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出現了一些漏洞,讓一些道德敗壞的人鑽了空子。比如,在現代社會,信用風險急劇加大,而相關的誠信體系建設沒有跟上,給失信者留下了空間。
德是根,物是花,厚德才能載物。近代著名思想家章太炎曾感嘆:「道德衰之,誠亡國滅種之根基。」道德失范的危害不容小覷。我們要增強道德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不斷推動社會風氣的改善。黨的十八大指出,要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培育良好的社會風尚。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下大力氣解決道德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整治道德失范行為,引導人們知榮明恥、扶正祛邪,不斷提高社會道德水平。
◎道德教育怎麼給力
古人雲:「人無常心,習以成性;國無常俗,教則移風。」道德教化養成、道德失范治理,基礎在教育。只有抓好道德教育,提高人們的思想境界,才能從根本上減少道德失范現象發生。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從倡導「五講四美三熱愛」到開展「講文明、樹新風」活動,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到「道德模範」的評選表彰,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到提出「三個倡導」、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教育從來沒有停頓過。
然而,與過去相比,現在道德教育的對象、環境、條件都在發生變化,引導感化的難度也在加大,如果還沿用老套路、舊辦法,很難取得成效。應不斷創新觀念、形式、手段,在增強針對性有效性上下功夫,更好地激發人們的道德自覺,增加人們的道德力量,營造有德光榮、失德可恥的社會氛圍。
首先,抓住重點人群。道德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常言道「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的心靈就像一塊早春的土壤,播下什麼樣的種子,就會開什麼樣的花,結什麼樣的果。應把道德教育融入幼兒園、中小學教育全過程,使孩子們從小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在社會生活中,領導幹部的品性言行影響較大,應該成為社會道德的標桿。應大力加強領導幹部的道德教育,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和水平,使之為全社會作出表率。
其次,改進教育方法。「教得其道、樂為用矣,教不得法、無益於事。」近年來,道德講堂、道德論壇、道德模範評選等形式,受到廣泛歡迎,收到了良好效果。應深入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文明新風。繼續探索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充分發揮公益廣告的作用,善於運用手機簡訊、社交網路、微博微信等平台,運用連環畫、動漫、微電影等手法,進行形象化展示、故事化表達,進一步增強吸引力感染力。
再次,注重實踐養成。有句話說得好,「最小的善行勝過最大的善念」。道德教育不應只是說教,而應重在實踐養成。應突出行為教育、習慣養成,把道德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學習中,引導人們自覺遵守基本道德規范。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開展社會志願服務活動,在活動中領悟崇高、感受光榮,使凡人善舉成為社會生活的常態。發揮民間輿論作用,褒揚鄰里好人好事,批評身邊不良現象,自覺修身律己、崇德向善。
道,源於教育;道,源於傳承;道,貴在堅持。道德教育是個慢功夫,不能指望立竿見影,必須堅持積小德為大德,積小善為大善,不斷提高全社會的文明程度。

⑼ 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集中在哪三個領域

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集中在哪三個領域?

⑽ 黨風廉政建設六項專項整治指什麼

黨風廉政建設「六項紀律」

1.嚴守政治紀律,不得散布違背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言論,不得發表違背中央決定的言論,不得製造、散播政治謠言、小道消息及醜化黨和國家形象的言論;

2.嚴守組織紀律,不得違反組織程序,擅作主張、我行我素,重大事項不請示不匯報,目無組織、瞞報個人有關事項,不得搞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不得搞家長制、一言堂、獨斷專行;

3.嚴守財經紀律,不得利用職權職務便利和影響干預、插手財務活動、工程項目、招生考試、幹部人事等工作,不得公款私存、挪用公款、私設「小金庫」,不得為配偶、子女謀取非法利益;

4.嚴守工作紀律,不得上班時間未履行請假手續擅自離崗,不得工作時間參與打牌、炒股、玩游戲、上網聊天、網上購物等與工作無關的活動,不得參與賭博、工作日飲酒,不得利用手中權力吃拿卡要、以權謀私,不得行政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

5.嚴守生活紀律,不得出入私人會所,不得組織或參與用公款支付的消費娛樂或健身活動,不得用公款支付應由個人承擔的費用;

6.嚴守廉潔紀律,不得違規配備公車、超標准接待、公款旅遊和超標准使用辦公用房,不得用公款相互吃請、送禮、娛樂,不得利用婚喪喜慶事宜大操大辦借機斂財,不得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

(10)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擴展閱讀

黨風廉政建設是一項厚植黨的執政根基的工程,關乎黨心民心,其重要性從這組「八項規定」主題表情包推出後所受到的高關注度中可見一斑。5年前,黨的十八大剛剛閉幕,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全面從嚴治黨從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破題。

黨風廉政建設的嚴肅性毋庸置疑,需要通過加大典型案例通報等方式,彰顯全面從嚴治黨的決心和信念,同樣也需要在這個公眾輿論多元化的時代,用有效方式向公眾傳達理念,將其融入日常的交流和傳播過程之中。

傳播話語要創新,黨風廉政建設也要與時俱進。一是要關注新熱點新問題。

前不久有報道指出,梳理今年前10個月中央紀委和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通報的635起案例,「盡管基本剎住了面上奢靡享樂歪風,扭轉了不正之風的慣性,但不收斂不收手的現象仍然存在,頂風違紀的行為還有增量」。

表現就是出現了以虛假支出公款購買高檔酒水、以培訓交流扶貧等名義行公款旅遊之實、收受微信轉賬禮金、化整為零操辦婚喪嫁娶等變了形的「四風」新問題。

比起公然的公款吃喝、明目張膽的收受禮金,變了形的「四風」問題更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一方面,它暴露了一些黨員幹部的僥幸心理和所謂「小聰明」,另一方面,在眼睛雪亮的群眾面前,對其能否有效治理則考驗著全面從嚴治黨的力度和深度。

二是治理手段機制的創新。「八項規定」精神與新媒體新技術恰當結合,在傳播上生成的化學反應,還應該帶給黨風廉政建設更多治理新啟示。

近年來,針對潛入地下、穿上隱身衣的「四風」問題發現難、取證難等問題,各級紀委越來越重視群眾性監督舉報方式的運用,通過手機隨手拍、微信一鍵通等新形式,讓一些日漸隱蔽的「四風」問題難以遁形。

用新技術推動黨風廉政建設,不僅要擴充監督舉報的渠道,還要在諸如信息公開、定位識別等方面有更多作為,從而築起更加牢固的「不能腐」的堤壩,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常態化。如今,作風建設再出發的沖鋒號已經吹響,用好「八項規定」主題表情包這樣的創新,大有可為。

熱點內容
上海財經大學在職法律碩士 發布:2024-05-05 10:11:50 瀏覽:381
代繳社保協議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05-05 05:02:59 瀏覽:523
經濟法抵押人和抵押權人是什麼 發布:2024-05-05 02:06:04 瀏覽:816
法律援助農民工存在問題 發布:2024-05-05 01:13:58 瀏覽:438
審計法治建設路徑 發布:2024-05-05 00:23:17 瀏覽:79
司法考試主觀題答案 發布:2024-05-04 23:13:15 瀏覽:229
民法典動遷 發布:2024-05-04 19:58:22 瀏覽:567
刑事事訴訟法全文 發布:2024-05-04 19:49:23 瀏覽:60
注會經濟法有幾道大題 發布:2024-05-04 17:49:19 瀏覽:640
社會與法河北邢台 發布:2024-05-04 15:26:45 瀏覽: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