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延展
⑴ 道德發展的規律是什麼
道德發展的規律是:道德發展有其自身的相對獨立性;道德進步是一個曲折前進的歷史過程;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不斷進步。
前道德階段指兒童從剛出生到3歲的階段,皮亞傑認為這一年齡時期的兒童正處於前運算思維時期,他們對問題的考慮都還是自我中心的。
他們不顧規則,按照自己的想像去招待規則。他們的行動易沖動,感情泛化,行為直接受行動的結果所支配,道德認知不守恆。
例如,同樣的行動規則,若是出自父母就願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們並不真正理解規則的含義,分不清公正、義務和服從。他們的行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1)道德的延展擴展閱讀:
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每五年循環一次的發展過程。在第一階段歲~5歲)中,兒煮初步形成所有基本的道德態度。在以後的第二階段(5歲~10歲)、第三階段(1()歲~1 6歲)中,兒童只是進一步發展第一階段已經形成的基本道德態度,使它們更為精細和完善。
普遍的倫理原則的定向階段。公正被看作是與自我選擇的倫理原則(要求在邏輯上全面、普遍和一致相符的、由良心作出的決斷,這些原則是抽象的、倫理的,如金箴(基督)、絕對命令(康德的)等。
它們不是像聖經上的「十誡」那樣的具體的道德准則。這些實質上都是普遍的公正原則,人的權利的公平和對等原則,尊重全人類每個人的尊嚴的原則。
⑵ 人類道德的發展是一個什麼過程
人類道德的發展,是一個曲折上升的歷史過程。道德發展的規律是:人類道德發展的歷內史過程與容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進程大體一致。雖然在一定時期可能有某種停滯或倒退現象,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向上的、前進的,是沿著曲折的道德向前發展的。
人類道德進步的主要表現是:道德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於促進社會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道德調控的范圍不斷擴大,調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斷豐富、更加科學合理;道德的發展和進步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是人類道德發展合乎規律的必然產物,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的一種嶄新類型的道德,是對人類道德傳統的批判繼承,並必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實踐的發展而與時俱進
⑶ 有用即是真理的道德延伸
「有用即是真理」向道德領域的延伸就會得出一個全新的結論:「有用即是善」、「善必然是有用的」。對於社會行為類事物善與惡的判斷也存在兩個標准:價值論標准與認識論標准,其中,價值論標准就是指該社會行為類事物是否能夠產生正向價值,認識論標准就是指該社會行為類事物是否符合當時社會的道德規范。一般情況下,價值論標准與認識論標準是完全同一的,但是在特殊情況下,當價值論標准與認識標准發生矛盾與沖突時,價值論標准將作為善與惡判斷的最終標准,認識論標准必然服從於價值論標准。也就是說,社會將採用是否「有用」來判斷一切社會行為類事物的善與惡。
1、對於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的道德判斷。
從當時社會的道德標准來判斷,武則天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惡人,女人最忌諱的惡事她都做了。相反,慈喜卻是相對「品行端莊」的「好人」。然而,歷史的道德判斷結論卻截然相反。武則天與慈喜都作為政治人物,其基本職責(或價值特性)就是國家的安定與社會的發展,武則天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了發展和繁榮,慈喜卻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災難,因此歷史對於她們的道德判斷,將根據價值論標准(是否「有用」)而不是根據當時的道德規范,結論是:武則天是善的,而慈喜是惡的。這是因為:武則天對社會有益,所以她是善的;慈喜對社會有害,所以她是惡的。
2、對於公眾人物及社會現象的道德判斷。
對於婚外情等社會現象的道德判斷在根本上取決於它的價值效應,而不主要取決於它與道德規范的沖突程度。在封建社會,社會與家庭的聯系非常密切,政治、經濟與文化無不帶有強烈的家庭色彩,家庭的穩定對於社會的穩定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婚外情由於可能會威脅到家庭的穩定進而給社會的穩定帶來巨大的威脅,必然受到社會的嚴厲譴責和殘酷懲處,因而被確定為嚴重的「惡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活動越來越遠離家庭的范圍,越來越脫離家庭關系的影響,婚姻或家庭的解體對於配偶、子女、父母以及親朋好友的利益的影響越來越小,對於社會生產力的破壞作用也會越來越小,人們對婚外戀越來越表現出寬容和諒解,逐漸被確定為「個人生活小節」。
總之,善總是「有用的」。如果有一種「善」沒有用,要麼這種「善」就必然只是局部的、暫時的、偶然的和個別的現象;如果有一種「善」從整體意義上、長遠意義上、必然意義上和普遍意義上確實沒有用,那麼,這種「善」必然是更高層次、更深層次上的惡。
⑷ 道德發展6個階段的理論
柯爾伯格的理論認為道德判斷作為道德行為的基礎,可以區分出6個發展階段,這6個階段屬於3種水平:前習俗水平(1. 服從與懲罰定向;2. 利己主義定向 )、習俗水平(3. 人際和諧與一致 ,即好孩子定向;4. 維護權威與社會秩序定向即法律與秩序定向)和後習俗水平(5. 社會契約定向;6. 普遍倫理原則 即 原則與良心定向)。 ,每一個階段都比前一個階段對倫理困境的回應更為適當。 也宣稱邏輯與道德發展貫穿各建構的階段。 柯爾伯格認為道德經驗重於道德環境。
下面是具體資料網址,這里因為字數有限就簡略了。
希望能幫助到你ˆ_ˆ
⑸ 急求那句什麼「這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一整句完整是什麼,是什麼節目裡面的,急求!
這一切的背後是良心的泯滅,還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
出處:
出自中內央十二套以前的容一個節目,叫做《道德觀察》!
(5)道德的延展擴展閱讀:
《道德觀察》是央視社會與法頻道主打節目之一,每天於21:39 CCTV-12播出,每集20分鍾。為了給觀眾搭建一個展示個性觀點、探討道德觀念的平台,突出體現欄目的「觀察」功能,展示道德的多元,欄目組以普通人、公眾人物、具爭議性人物為對象,講述各自的道德故事。既有觀眾的現身說法,還有嘉賓的平民視角參與,再加上主持人的穿針引線,節目流暢而又有節奏。
⑹ 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那段句子
「這一切的背後到底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這句話出自中央十二內套以前容的一個目,叫做《道德觀察》,主持人是路一鳴(現在接班撒貝南主持今日說法了)。
《道德觀察》是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主打節目之一,在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播出,每集20分鍾。
(6)道德的延展擴展閱讀
《道德觀察》是中央電視台第一個系統、全面、深入報道中國道德生態的電視欄目;是中國第一個日播的道德欄目。
《道德觀察》作為中國唯一一檔全國平台播出的道德類全日播欄目,直擊種種道德事件。
一方面對可歌可泣的高尚行為進行謳歌,在感動中激發每個人心中向善的力量;另一方面對種種不道德的行為進行揭露和鞭撻,在震撼中讓每個人用思考完成心靈的凈化,已成為「深刻反映中國道德現狀、深入進行道德思考、促進中國道德生態建設」的電視互動平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觀察
⑺ 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是什麼意思
道德的淪喪是指嚴重違背社會道德規范的行為。人性的扭曲是指人的自然、社會和精神屬性嚴重失常。
1、聯系:人性的扭曲包括了道德的淪喪,道德的淪喪是人性扭曲的嚴重表現。
2、區別:有些人性的扭曲不涉及人際關系和他人利益,就不是道德的淪喪。
「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出自中央電視台12套社會與法頻道的節目《道德觀察》,這個節目播放的是一些關於倫理、道德、法理的案例討論,主持人路一鳴在播報開場白和過場的時候說過這句話,後來便被一些網友用來搞笑和調侃。
(7)道德的延展擴展閱讀
《道德觀察》是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主打節目之一,每天於21:39在CCTV-12播出,每集20分鍾。為了給觀眾搭建一個展示個性觀點、探討道德觀念的平台,突出體現欄目的「觀察」功能,展示道德的多元,欄目組以普通人、公眾人物、具爭議性人物為對象,講述各自的道德故事。
既有觀眾的現身說法,還有嘉賓的平民視角參與,再加上主持人的穿針引線,節目流暢而又有節奏。
《道德觀察》作為中國惟一一檔全國平台播出的道德類全日播欄目,直擊種種道德事件,一方面對可歌可泣的高尚行為進行謳歌,在感動中激發每個人心中向善的力量;
另一方面對種種不道德的行為進行揭露和鞭撻,在震撼中讓每個人用思考完成心靈的凈化,已成為「深刻反映中國道德現狀、深入進行道德思考、促進中國道德生態建設」的電視互動平台。
⑻ 皮亞傑道德發展的四個階段是什麼
皮亞傑道德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或前道德階段(2-5歲),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來規范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8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
人物貢獻
促進了科學認識論的豐富與深化
皮亞傑採取系統的歷史法,並吸收神經生理學、生物學、人類學、邏輯學、數理邏輯、系統論、控制論和資訊理論的基礎上,特別是把認識論和心理學緊密結合起來,創造了發生認識論。
皮亞傑將心理學成果引進認識論之中,提出活動中介論,主客體相互作用論和認識活動中的雙向建構論,這些都揭示了認知形成的辯證運動規律,豐富原有認識論的內容,改變整個認識論的結構和體系,促進了科學認識論的發展。
引導了認識論發展方向
皮亞傑藉助反省抽象和自我調節闡明認識無限發展的內在根據,這是關於認知微觀運行機制的一種有益的探索。
它突破近代認識論僅僅研究認識結構和認識內容的共時性轉換的缺陷,把傳統認識論對認識的靜態分析拓深為動態研究,使具體認識活動中認知結構-功能的共時性轉換,被納入到認知結構-功能演進的歷時性建構框架,從而抓住系統思維的立體網路特徵,實現對認識發展過程的多維度的審察,使認識發展規律獲得更加全面的闡釋。
這些研究成果的意義是重大的。可以說,當今沒有一個關於認知發展研究不以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為理論基礎或參考框架的。
⑼ 道德的發展規律
道德的發展規律:
A、道德發展有其自身的相對獨立性。
B、道德進步是一個曲折前進的歷史過程。
C、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不斷進步。
道德發展是個體心理發展的一個方面。個體認識社會倫理道德規則和准則,形成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過程。既受到個體周圍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也受到個體的成熟和認知、情緒發展,特別是其從事的交往和道德活動的制約。
(9)道德的延展擴展閱讀:
科爾伯格的道德階段包含如下的一些特徵。
1、道德發展的各階段都是一個「結構化了的統一體」,一個有組織的思想系統。
2、每一階段的核心特徵標志著階段與階段之間的質的差異。
3、這些階段形成一個自然的連續順序,在發展過程中,新的階段從前一階段中發展出來,因而是舊與新的綜合體。
4、每一個體都是為建立他自己的綜合體積極努力,而不是去接受一個社會文化所規定的現成模式。
兒童道德成熟的標志就是能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具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則的能力,而不是服從周圍成人的道德判斷。
人際關系和諧協調的或(願做一個)「好孩子」的定向階段。好的行為就是幫助別人、使別人愉快、受他人贊許的行為。這很大程度上是遵從一種老看法,就是遵從大多數人的或是「慣常如此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