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我國交通立法

我國交通立法

發布時間: 2021-12-01 10:08:43

1. 我國交通法立法時間簡史

1.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
2.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回第五次會議通過,2003年10月28日中答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八號公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3.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決定》,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4.2011年4月22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決定》,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2.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目的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目的是為了維護道路交通秩序,預防和減少交通事故,保護人身安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財產安全及其他合法權益,提高通行效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條為了維護道路交通秩序,預防和減少交通事故,保護人身安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財產安全及其他合法權益,提高通行效率,制定本法。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車輛駕駛人、行人、乘車人以及與道路交通活動有關的單位和個人,都應當遵守本法。

第三條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應當遵循依法管理、方便群眾的原則,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暢通。

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適應。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適應道路交通發展的需要,依據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政策,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規劃,並組織實施。

第五條國務院公安部門負責全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交通、建設管理部門依據各自職責,負責有關的道路交通工作。

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經常進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公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識。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及其交通警察執行職務時,應當加強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的宣傳,並模範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

機關、部隊、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組織,應當對本單位的人員進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納入法制教育的內容。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有關單位,有進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義務。

第七條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應當加強科學研究,推廣、使用先進的管理方法、技術、設備。

(2)我國交通立法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道路交通迅速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總體上看,我國的道路交通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道路交通安全形勢嚴峻,城市道路擁堵問題日趨嚴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這部法律的通過是我國道路交通法制建設歷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是我國道路交通事業全面走向法治時代的嶄新開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道路交通迅速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3. 交通法立法時間

1.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

2.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版務委員會第五次權會議通過,2003年10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八號公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3.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決定》,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4.2011年4月22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決定》,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4. WTO對我國交通法律法規的影響有哪些

WTO對法律規則的影響 《領導決策信息》編輯部 1.對現行法律的影響 WTO作為當今世界上規范多邊貿易行為的國際組織,其各項規定、 協議已成為國際經貿 法律體系的核心,和各成員方制定經貿法律、法規的基礎。 與WTO規則、規范要求相比, 我國的經貿法律法規體系明顯不適應。 (1)經濟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 目前,在政府經濟管理的領導中, 無法可依或法律依據不足的現象相當普遍,法律法規 內容含糊不清、規定過於籠統;解釋空間過大等問題,造成執法難、 隨意性大的現象經常發 生;在現有的某些法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專門法部門化的傾向( 且專門法之間相互矛盾) 以及以部門、地方條規否定國家法律的現象。 (2)法規和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預見性較差。 目前普通存在政府部門主要以內部文件和規定作為管理依據, 政策本身透明度不高,政 策執行程序透明度更低,而且存在嚴重的不可預見性, 與WTO要求相差甚遠。 (3)法規、政策統一性、穩定性、連續性不夠, 影響中國履行WTO的最惠 國待遇 和國民待遇義務。 如一些部門和地方從自身利益出發,制定發布某些法規、政策, 缺乏統一協調,導致涉 外經貿政策相互矛盾、前後不一;全國統一大市場尚未完全形成, 地區封鎖和行業割據時有 發生,一個地方一個政策,影響中央政府統一對外履行承諾的能力。 (4)法治意識普遍不強。 全國增強法律意識,推進依法治國, 把對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納入法治化的軌道,將 是中國加入WTO後面臨的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這場變革的成效直接關繫到中國與WTO能否順 利對接、並藉此贏得更大發展的重要因素。 2.對外商投資企業法的影響 我國外商投資主幹法律形成和發展的時間跨度較大, 受立法時代背景的局限,一部分法 律法規的條文, 尤其是在外商投資企業的管理制度和經營方式等方面, 還烙有計劃經濟的痕 跡,范圍大而無邊,框架性、籠統性的東西太多,許多有彈性的「 自定義」語言擴大了司法 裁量權的范圍和難度,在實踐中難以把握。另外, 外資立法層次繁多,內容或重復或沖突, 導致信息之間相互矛盾,價值之間有所沖突。 我國外商投資企業立法的不足及需要改革的方面如下:① 對企業名稱的界定和審批期限 的規定不嚴謹。②內容互為重復,其中有關企業設立程序、 組織形式、出資方式、用地及費 用、技術引進、購買及銷售、稅收、外匯管理、財務會計、職工、 工會、解散及清算等內容 基本相似,有的則完全相同,造成立法資源的浪費。② 與WTO的規則有相沖突的地方。在我 國的外商投資企業法中,作為外資載體的外商投資企業同時享有「 超國民待遇」和「次國民 待遇」,違反了WTO協定的要求。④外商投資企業法與《公司法》 在一些方面的規定不相吻 合,主要表現在資本的繳付、公司資本的減少、出資額的轉讓、 公司的組織機構四個方面。 3.對企業法律制度的影響 「入世」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我國現存的企業法律有兩個部分,一 部分是在計劃經濟時代按照所有制形式制定的企業法, 另一部分是按照責任形式制定的企業 法,除此之外,我國還有三資企業法。這些不同時期、 不同階段制定的企業法律,將會作進 一步的整合。 「入世」後,更多的中小企業將成為跨國公司必不可少的戰略夥伴。 美國目前共有2140 萬家中小企業,佔全美企業總數的99%,新增加的就業機會有2/ 3是中小企業提供的。中小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法律的支持。 我國已經為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採取了不少措施,可以 預計,我國不久將會制定有關中小企業的專門法律,如《 中小企業促進法》等。 4.對金融法律的影響 加入WTO對我國金融法制有著巨大的挑戰。中國加入WTO, 按照其基本規定,在金融服務 貿易自由化的承諾中,應遵循兩大原則:市場准入和國民待遇。 開放領域及開放進程為:銀 行業——「入世」後兩年外資銀行可從事中國企業的人民幣業務,「 入世」後5年全面開放 ;保險業——兩年取消對外資保險機構的城市控制, 5年後取消許可證限制;證券業—— 外國金融公司允許在基金管理企業中持股33%,3年後增至49% ,外國股票包銷商可以在合資承 銷公司中佔3%的股份。據此, 將有更多的外資銀行及其分支機構進入中國,其經營性機構將 從中國沿海向縱深發展,經營范圍也將向人民幣、債券、 國內結算等擴散。 5.對反傾銷制度與反壟斷制度的影響 加入WTO後,國內產業將面臨雙重壓力,一方面, 中國企業的出口產品受到進口國反傾銷調 查和徵收反傾銷稅的案件數量逐年遞增,另一方面, 中國產業在國內市場面臨或受到傾銷進 口產品的沖擊。 如何處理國內產業對傾銷進口產品提出的反傾銷申訴調查和應對國外 對我國 出口產品開展反傾銷調查, 防止和減輕由於傾銷和反傾銷帶來的損害,是中國國內產業目前 面臨的一大重要課題。傾銷產品是一種極不公平的貿易行為, 反傾銷則是一種有效的糾正傾銷行為的措施,《1994 年關稅及貿易總規定》第六條以及世貿組織《 關於實施1994年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第六條的規 定》對傾銷行為制定了反傾銷的明文規定。 6.對司法制度的影響 入世對司法制度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修改制定新的法律法規 為適應「入世」需要修改制定新的法律、法規。 將來審理涉及外經貿的案件時,要適用有關 國內法,而不應直接適用WTO規則。 在辦案過程中如果發現國內法的規定與WTO協議的規定不 符, 應當通過有關途徑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或者國務院法制辦公室通報, 由這些機關根據我國 《憲法》、《立法》的有關規定作出處理。 除了現行法律規定的途徑外,我國還將根據加入 議定書的規定,建立專門的申訴機制,任何個人、 企業和其他組織都可以通過該機制,把違 反WTO協議和我國對外承諾的情況反映給國家有關機關。(2) 認真清理、修改有關或者影響貿易的司法解釋 WTO協議和我國加入議定書都規定,中央政府確保我國法律、 法規和其他政策措施符合我國 在WTO協定和加入議定書中承擔的義務, 並確保它們在我國整個關稅領土內統一實施。根據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10條、《服務貿易總規定》第3條、《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 》第63條等的規定, 普遍適用的司法判決也應符合我國承擔的義務。 雖然我國不是判例法國 家,法院判決對法院審判其他案件沒有約束力, 但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大量普遍適用的司法 解釋,應該及時進行清理, 廢止或者修改不符合WTO協議和我國所作承諾的規定。 (3)做好審理新型案件的准備。 (4)在審理涉及外經貿的案件中,應當遵循WTO非歧視原則。 (摘自《領導決策信息》2002年3月25日第10期)

5. 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體系組成

道路交通安全法律體系的層級結構
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的層級結構,是指組成道路交通安全法律體系的各成文法律、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層次、等級,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我國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規章等法律規范,由於它們制定的國家機關不同,形成了一個具有不同法律地位和效力的,自上而下的、統一的多層次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體系。
1、國際條約和協定
我國是一個改革開放的國家,是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尤其是我國加入WTO以後,我國簽署了一些國際條約,涉及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主要有汽車准入制度,道路交通行政管理透明原則、道路交通法律制度公開原則、駕駛證核發對等制度、道路交通處罰聽證制度等。在法律效力上,我國簽署並承認的國際條約高於國內法。
2、法律
法律的地位及效力僅次於憲法,是我國法律形式體系中的「二級大法」。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權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體系的主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就是於2003年10月28日由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並由國家主席簽署命令頒布的。它的頒布提升了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的層次,由原來的「行政法規」上升為國家「法律」,因此,我國法律部門中又添加了一個新分支,即道路交通安全法律。
在這里我們有必要簡單說一下「交通規則」、「交通法規」、「交通安全法(律)」三個名詞的區別及其歷史演變。
(1)交通規則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我國的道路交通法律文件基本上是由主管道路交通的公安部和交通部發布的,名稱上均為<<×××交通規則>>或<<×××管理暫行辦法>>,當時的法制意識不強,人們更多的把交通規則當成一種技術性規范,而不是把它當成必須遵守的法律規則。所以人們均稱為「交通規則」。從法學角度上講,國務院所屬部委制定發布的命令、指示和規章一般被稱為「部門規章」,亦屬於行政法的范疇,但效力低於憲法、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國務院發布的行政法規。
(2)交通法規
隨著依法治國和法制意識的深入,改革開放需要完善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還有我國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間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規。在道路交通方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車輛的增多、交通管理體制的變化、交通參與者的出行需求、事故的不斷上升和我國的法制建設均要求交通規則由「部門行政規章」上升為國務院發布的「行政法規」,即「交通法規」,為交通安全工作提供行政法規依據,也為道路交通活動提供更系統、更健全的交通法制。1988年3月9日國務院發布並於同年8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可以說是「交通規則」演變成「交通法規」的一個標志。
(3)交通安全法(律)
進入二十一世紀和我國加入WTO以後,我國在交通方面有了很大變化,機動車保有量以平均每年15%的速度增長,且增長勢頭強勁。到2003年的機動車保有量達到9600多萬輛,而且在交通安全方面存在許多嚴重問題,交通事故、交通堵塞、交通違章日益嚴重,2003年全國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共受理一般以上道路交通事故667507起,其中公路交通事故和混合交通事故的數量最多。全國道路交通事故共造成104372人死亡、494174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33.7億元。居世界各國之首;
發生交通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交通安全法律體系方面凸現法律層次低、內容上與我國的民法等法律體系不銜接,例如交通事故精神損失費,交通法規中沒有規定;許多方面與加入世貿後的國際通行規則也有一些不符之處;在執法方面:部分交警亂執法、濫執法現象時有發生,需要在法律上給予規范。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應運而生,它是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律上的一次質的飛躍。從原來從屬於公安行政法規中脫穎而出,由原來的「交通行政法規」升格為「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成為我國法律體系中一個獨立的部門法律。
3、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是指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即國務院制定和頒布的有關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各項規范性文件。行政法規的地位低於憲法和法律,高於地方性法規。行政法規的名稱有實施辦法、條例、規定、規則等。例如: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辦法》,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律體系中其地位僅次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是又一重要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文件。
4、地方性法規
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法定許可權內所制定、發布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的規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規的效力低於憲法、法律、行政法規並僅在管轄區內有效。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常委會,可以擬定本市所需要的地方性法規草案,提請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另外,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制定地方性規章(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35條)。地方性法規的名稱有條例、規定、規則、辦法、實施細則等。
5、行政規章
行政規章是指作為全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主管部門一公安部制定和發布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規章,以及公安部與有關部委聯合制定和發布的有關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方面的規章。其效力低於法律、行政法規。例如《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處理程序規定》、《機動車登記規定》等。
6、技術標准
分為國家標准和部頒標准,它們也是交通安全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的《道路交通標志與標線》(GB5768—1999)、《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GB7258—2004)以及公安部頒布的《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圖繪制》(GA49--93)等。
7、法律解釋
法律解釋是法律在具體的適用過程中,有關部門為進一步明確界限或進一步補充,以及就如何具體運用法律所作的解釋。根據全國人大五屆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的《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定》,正式有效的法律解釋包括立法解釋、司法解釋、行政解釋和地方解釋。
立法解釋,是指國家立法機關在頒布法律文件時,頒布機關對法律所作的說明和對條文的解釋。例如,交通安全法對「道路」、「非機動車」等名詞涵義的解釋。
司法解釋,是指國家司法機關(主要指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適用法律過程中,對如何適用法律所作的解釋。
行政解釋,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對本部門所制定的行政規章如何適用所作的解釋。
地方解釋,是指地方立法機關對本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如何適用所作的解釋。
不斷完善我國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體系。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律體系已基本形成,處於主體地位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根據以上兩個法律文件的授權,公安部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正在制定適合本地區的相關配套法規。現在已經頒布並實施的有北京市、廣東、上海、河北、石家莊市等省、市。例如:北京市公安局2004年第八號發布的《關於快速處理交通事故的通告》、河北省公安廳2004年5月1日發布的《處罰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執法暫行規范》、石家莊市政府發布的《石家莊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辦法》等法規。公安部亦發布了一批與道路交通安全法配套實施的交通安全規章。
從內容上,我國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還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末規定或授權其它部門規定的內容。例如:交通事故基金的建立、保險車輛事故賠償規定、自行協商事故處理程序等規定。
從法律層次上,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律也有須完善之處。例如,有的省市的地方性交通安全法規、規章還未出台,或還有一些舊的內容上與交通安全法有抵觸的交通法規還有待清理,或修改,或宣布失效。以使我國交通安全法律層次分明、內容協調一致。
我國已加入WTO,但至今我國還未加入國際道路交通公約和國際駕駛公約。我國一些出國人員到國外,不能享受這兩個國際交通公約所規定的一些便利。所以,我們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建設上應該加強對外交往,早日與國際接軌,建立健全我國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體系,為國家現代化建設服務。

6. WTO對我國交通法律法規的影響

WTO對法律規則的影響
《領導決策信息》編輯部

1.對現行法律的影響
WTO作為當今世界上規范多邊貿易行為的國際組織,其各項規定、協議已成為國際經貿
法律體系的核心,和各成員方制定經貿法律、法規的基礎。
與WTO規則、規范要求相比,我國的經貿法律法規體系明顯不適應。
(1)經濟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
目前,在政府經濟管理的領導中,無法可依或法律依據不足的現象相當普遍,法律法規
內容含糊不清、規定過於籠統;解釋空間過大等問題,造成執法難、隨意性大的現象經常發
生;在現有的某些法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專門法部門化的傾向(且專門法之間相互矛盾)
以及以部門、地方條規否定國家法律的現象。
(2)法規和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預見性較差。
目前普通存在政府部門主要以內部文件和規定作為管理依據,政策本身透明度不高,政
策執行程序透明度更低,而且存在嚴重的不可預見性,與WTO要求相差甚遠。
(3)法規、政策統一性、穩定性、連續性不夠,影響中國履行WTO的最惠 國待遇
和國民待遇義務。
如一些部門和地方從自身利益出發,制定發布某些法規、政策,缺乏統一協調,導致涉
外經貿政策相互矛盾、前後不一;全國統一大市場尚未完全形成,地區封鎖和行業割據時有
發生,一個地方一個政策,影響中央政府統一對外履行承諾的能力。

(4)法治意識普遍不強。
全國增強法律意識,推進依法治國,把對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納入法治化的軌道,將
是中國加入WTO後面臨的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這場變革的成效直接關繫到中國與WTO能否順
利對接、並藉此贏得更大發展的重要因素。
2.對外商投資企業法的影響
我國外商投資主幹法律形成和發展的時間跨度較大,受立法時代背景的局限,一部分法
律法規的條文,尤其是在外商投資企業的管理制度和經營方式等方面,還烙有計劃經濟的痕
跡,范圍大而無邊,框架性、籠統性的東西太多,許多有彈性的「自定義」語言擴大了司法
裁量權的范圍和難度,在實踐中難以把握。另外,外資立法層次繁多,內容或重復或沖突,
導致信息之間相互矛盾,價值之間有所沖突。 我國外商投資企業立法的不足及需要改革的方面如下:①對企業名稱的界定和審批期限
的規定不嚴謹。②內容互為重復,其中有關企業設立程序、組織形式、出資方式、用地及費
用、技術引進、購買及銷售、稅收、外匯管理、財務會計、職工、工會、解散及清算等內容
基本相似,有的則完全相同,造成立法資源的浪費。②與WTO的規則有相沖突的地方。在我
國的外商投資企業法中,作為外資載體的外商投資企業同時享有「超國民待遇」和「次國民
待遇」,違反了WTO協定的要求。④外商投資企業法與《公司法》在一些方面的規定不相吻
合,主要表現在資本的繳付、公司資本的減少、出資額的轉讓、公司的組織機構四個方面。

3.對企業法律制度的影響
「入世」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我國現存的企業法律有兩個部分,一
部分是在計劃經濟時代按照所有制形式制定的企業法,另一部分是按照責任形式制定的企業
法,除此之外,我國還有三資企業法。這些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制定的企業法律,將會作進
一步的整合。
「入世」後,更多的中小企業將成為跨國公司必不可少的戰略夥伴。美國目前共有2140
萬家中小企業,佔全美企業總數的99%,新增加的就業機會有2/3是中小企業提供的。中小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法律的支持。我國已經為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採取了不少措施,可以
預計,我國不久將會制定有關中小企業的專門法律,如《中小企業促進法》等。

4.對金融法律的影響
加入WTO對我國金融法制有著巨大的挑戰。中國加入WTO,按照其基本規定,在金融服務
貿易自由化的承諾中,應遵循兩大原則:市場准入和國民待遇。開放領域及開放進程為:銀
行業——「入世」後兩年外資銀行可從事中國企業的人民幣業務,「入世」後5年全面開放
;保險業——兩年取消對外資保險機構的城市控制,5年後取消許可證限制;證券業——外國金融公司允許在基金管理企業中持股33%,3年後增至49%,外國股票包銷商可以在合資承
銷公司中佔3%的股份。據此,將有更多的外資銀行及其分支機構進入中國,其經營性機構將
從中國沿海向縱深發展,經營范圍也將向人民幣、債券、國內結算等擴散。
5.對反傾銷制度與反壟斷制度的影響
加入WTO後,國內產業將面臨雙重壓力,一方面,中國企業的出口產品受到進口國反傾銷調
查和徵收反傾銷稅的案件數量逐年遞增,另一方面,中國產業在國內市場面臨或受到傾銷進
口產品的沖擊。如何處理國內產業對傾銷進口產品提出的反傾銷申訴調查和應對國外對我國
出口產品開展反傾銷調查,防止和減輕由於傾銷和反傾銷帶來的損害,是中國國內產業目前
面臨的一大重要課題。傾銷產品是一種極不公平的貿易行為,反傾銷則是一種有效的糾正傾銷行為的措施,《1994
年關稅及貿易總規定》第六條以及世貿組織《關於實施1994年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第六條的規
定》對傾銷行為制定了反傾銷的明文規定。
6.對司法制度的影響
入世對司法制度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修改制定新的法律法規
為適應「入世」需要修改制定新的法律、法規。將來審理涉及外經貿的案件時,要適用有關
國內法,而不應直接適用WTO規則。在辦案過程中如果發現國內法的規定與WTO協議的規定不
符,應當通過有關途徑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或者國務院法制辦公室通報,由這些機關根據我國
《憲法》、《立法》的有關規定作出處理。除了現行法律規定的途徑外,我國還將根據加入
議定書的規定,建立專門的申訴機制,任何個人、企業和其他組織都可以通過該機制,把違
反WTO協議和我國對外承諾的情況反映給國家有關機關。(2)認真清理、修改有關或者影響貿易的司法解釋
WTO協議和我國加入議定書都規定,中央政府確保我國法律、法規和其他政策措施符合我國
在WTO協定和加入議定書中承擔的義務,並確保它們在我國整個關稅領土內統一實施。根據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10條、《服務貿易總規定》第3條、《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
》第63條等的規定,普遍適用的司法判決也應符合我國承擔的義務。雖然我國不是判例法國
家,法院判決對法院審判其他案件沒有約束力,但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大量普遍適用的司法
解釋,應該及時進行清理,廢止或者修改不符合WTO協議和我國所作承諾的規定。
(3)做好審理新型案件的准備。
(4)在審理涉及外經貿的案件中,應當遵循WTO非歧視原則。
(摘自《領導決策信息》2002年3月25日第10期)
漂流藻,qq124772179

7. 簡述我國「海上交通安全法」的立法背景,內容及存在的社會問題。

背景:加強海上交通管理,保障船舶、設施和生命財產的安全,維護國家權益.
內容挺多的看參考資料

8. 中國交通法是哪一年正式立法的的

是1955年新中國頒布的

熱點內容
經濟法證券法記憶要點 發布:2025-05-22 19:45:34 瀏覽:451
用人單位觸犯勞動法 發布:2025-05-22 19:44:11 瀏覽:120
百度法官 發布:2025-05-22 19:39:11 瀏覽:276
賬務混亂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2 19:38:12 瀏覽:637
貴陽刑事律師事務所免費咨詢 發布:2025-05-22 19:36:39 瀏覽:106
依法治國的基本依據是 發布:2025-05-22 19:26:41 瀏覽:518
勞動法中帶薪病假的規定 發布:2025-05-22 19:16:02 瀏覽:839
民事訴訟法課程報告 發布:2025-05-22 19:12:29 瀏覽:805
上海勞動法關於喪假 發布:2025-05-22 19:02:37 瀏覽:311
法院雲庭審 發布:2025-05-22 19:02:35 瀏覽: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