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用之
A. 賜教!那位解釋一下道德經「使人復結繩而用之」
復結繩,復者,再返回;結繩,即上古結繩記事時代,那時民風古樸,為人類文明之始;用之,實行上古民風,簡陋古樸、順乎自然、無競無爭。「復結繩而用」的實際深意是:返回道的原先古樸無為狀態。其古樸狀態如同繩上之結,都是各自獨立,不動、不相干擾,然而又相互聯系一起。「而用」,其一是說,為道不能與內外事物發生聯系,要將心神返回到昏昏默默、無天地人我的先天境況,棄絕先前那種思慮無已奔波不止狀態;其二是說,為道之修應達到的道物狀態,即是凝聚不動,不交接往來,停止一切演化。下之甘、美、安、樂四句,亦皆指此:不再有任何索需,食不需了,服不需了,居是老居,俗是老一套,安居不動,不再發生任何往來變化了。「而用」一詞,使用得十分巧妙!越細細品味,味道便越發無窮。
B. 道德經·無之為用的譯文
三十根輻條湊集到車轂的周圍,正是因為它們拱成一個空殼,才成就了車的用途;糅合黏土製作陶器,正是因為它的中心是空的,才成就了容器的用途;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正是因為它的中間是空的,才成就了房屋的用途。總而言之,「有」可得利,「無」可為用。
C.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什麼意思
埏埴以為器,來當其無,有器之用自。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翻譯:和泥製作陶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出自《道德經》第十一章。
(3)道德經用之擴展閱讀: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D. 麻煩哪位高手提供一下老子《道德經》中「之」的用法!萬分感謝!!!
周所眾知,抄自古至今的所有中外哲襲學,所要解決的無非是三個根本問題:一是宇宙和生命起源及演化問題,人們稱之為哲學發生論;二是現實世界的本質與基礎問題,人們稱之為哲學本體論;三是社會與人生的理想問題,人們稱之為哲學價值論。老子的道論把這三個哲學問題合在一起加以探討。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於此,中國哲學的宇宙發生論基本模式便奠定了。他說:「道者,萬物之奧。」「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由之,中國哲學的體用論而具雛形。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從此,中國哲學以道為核心的價值論也正式建立。道,不僅成為道家、道教的最高信仰,亦成為中華民族心目中最高真理的代稱。從古至今,多少聖賢志士都畢生竭力於求道、學道、聞道、得道、悟道、體道、行道、宏道,為的是使人生變得更有價值,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可以說,老子建立了一座道的豐碑,諸子百家環繞而敬仰之,得大道之滋潤,用大道而生輝。換言之,老子的道論是超乎學派的,沒有封界的,一切願意窮根究底和需要安身立命的人們,都可以到大道裡面去尋找答案。
E. 道德經·無之為用的介紹
《道德經·無之為用》是老子所著,這一章老子講的是「無」和「有」的辯證關系問題。
F. 道德經·無之為用的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G. 弱者道之用(老子道德經)
弱者道之用的意思是大道無為,才能靠萬物的自為無為無不為,正像黃老道家著作《呂氏春秋》所說:無智,故能使眾智也。故能使眾能也。無為,故能使眾為也
H. 道德經·無之為用的解析
這一章老子講的是「無」和「有」的相互關系問題。「無」和「有」並無矛盾,他們相互依存而統一,如同人的手心和手背,成為同一事物的二個方面,不可分離,它們統一而不對立。
老子舉了三個例子來說明問題。車輪中間空無,可以用來放車軸,從而發揮車子的功用;瓷器中間空無,可以用來盛東西,從而發揮了瓷器的功用;房子中間空無,可以用來住人,從而發揮了房子的功用。
同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老子通過這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一個物體,它有形的地方只是為了實現某一目的而設置的方便而已,而真正起作用的正是它虛無的地方。
所以佛家說「沒有不二」,心經說: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也是類似的道理。
I. 道德經中"善用人者為之下"怎麼解釋
"善用人者為之下"的意思: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
出處:春秋版戰國老子《道德經》
原文權節選: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譯文:善於帶兵打仗的將帥,不逞其勇武;善於打仗的人,不輕易激怒;善於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面沖突;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品德,這叫做運用別人的能力,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9)道德經用之擴展閱讀:
"善用人者為之下"的詩文賞析:
道之所以為道者的特質,即「道法自然」 。即自因、自源、自源,「道法自然」,即道隨其道、自源、自源而不受任何干擾,即不作為。在這里,「法律」一詞具有法律的含義。君王要以大地的無私承載和謙卑為法,以天的無私藏身為法,以道的本性為法,使道與自然統一。
此處之法乃道之法,它可以使天、地、人三界有序,並遵循道的法律來治理。高定一認為,這句話表達了古人的系統論。宇宙萬物是一個整體。人、天、地、自然構成一個層次分明、結構完整、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系統。
J.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作品出處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