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道德之義
1. 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是什麼意思
和順⑴於道德⑵而理 ⑶於義⑷,窮理⑸盡⑹性⑺以⑻至⑼於命⑽。出自於《易經·說卦》
大意為:《易經》和協順從社會共同的道德准則,因而其條理都是合乎正義的行為和事情;深究其中的道理全面了解《易經》固有的特點就會認為《易經》敘述的內容都是來自於生活。
注釋:⑴「和順」和協順從。《論衡·異虛》:「吾聞為人子者,盡和順於君。」
⑵ 「道德」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⑶ 「理」條理(指文章的組織結構。)。《荀子•儒效》:「井井兮有其理也。」
⑷ 「義」合乎正義的行為和事情。《老子•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
⑸「窮理」深究事物的道理。《後漢書•胡廣傳》:「探頤窮理,六經典奧,舊章憲式,無所不覽。」
⑹ 「盡」全,全部。《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⑺ 「性」事物固有的性質、特點。《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因地之性。」
⑻ 「以」認為……是……。《史記·陳涉世家》:「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⑼「至」來;去。《左傳•隱公十一年》:「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鄭也……己弗能有,而以與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
⑽ 「命」生活。唐韓愈《原人》:「形於上者謂之天,形於下者謂之地,命於兩間者謂之人。」
2. 道德兩字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什麼
說文解字話「道德」
我們知道,漢字,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漢字以其獨特的形式,記載和傳承著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因此,當我們知道一個漢字的來龍去脈,當我們知道為什麼這個結構叫這個字的時候,對於這個字的理解就會更深一步。比如「道、德」二字,是大家最熟悉不過的,從文字學的角度看,有幾個人能說清楚它們的本義呢?如果連其本義就說不清,哪還能正確理解它們那不斷發展的引申義呢?看來,如果我們想下功夫研究一個字或詞的意義,還真有必要從文字學的角度追根溯源一番。那就讓我們先從「道」與「德」二字談起吧!
「道 dào」,即道路。現今供車馬通行之路都可以稱為道路。然而,古代的「道 」則指有別於小路的大道。甲骨文的「道」字「從行從止」,用十字大路和一隻腳來表示行走之路。金文的「道」字,演變為「從行從首」。這是說,「道 」在此時,已指那種直通大路,很遠之處可以看清楚人的面目的寬廣大路。小篆的「道」字,承接第二款的金文,成為一個「從辵從首」的會意字,楷書緣此而寫作「道」。
《詩·商頌·玄鳥》:「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記載了商周時期交通大發展,遠在千里之外的諸方國,已經融並在以商周王國為中心的文化共同體之中的情景。兩周時期,為了使各地封建諸侯與王室保持密切聯系,更為了適應兵車戰爭的特點,在全國修築了「其平如砥,其直如矢」的「道」,即稱之為「周行」、「周道」者。這就是「道」字構形發生演變的緣由。
「道」的本義為大路,即「康莊大道」。其詞義,由道路的通達,又引申為方向、途徑,如「志同道合」一詞。由循行、通達之義,又引申為「道理」,即探究事理的原則、標准。又由道理、標准引申出「道德」之義。又引申指主張及方法,如「門道、醫道、道行」等;又轉指述說,如「道謝、一語道破」等。
「道」又指「道家」,乃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又指「道教」,乃東漢末年張道陵所立,奉老聃(dán)為教主。
「德dé」,這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德」字中的「 」形符號,表示道路;「
」則表示用眼睛直視前望。兩形會意,表示目不斜視,雙腳不偏離道路,直達目標。金文的「德」字在「直」下又添加了一個「心」的象形圖案,強調了不僅要按目光直視,走通行大路的准則去「行」,而且必須這樣去「想」。小篆秉承金文,楷書緣此寫作「德」。
「德」的字面中,含有正直、公開以及去行、去想四層意義。從「德」字的構形來分析,這里已包含有禁忌:不去想、不去做那些走小路、抄近路的投機行為。
「德」用作動詞,則指恩惠,如《左傳·成公三年》:「然則德我乎?」現代漢語中,則有「感恩戴德」、「德被四海」等。
「道」和「德」的引申義不止以上這些。比如,「道」的引申義還有:
(1)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曰道。如《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2)仁義禮樂稱為道。如《論語·陽貨》「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3)善事、美德曰道。如《論語·公冶長》「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4)有德行者曰道。如《論語·顏淵》「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5)施行、實施曰道。如《荀子·議兵》「必道吾所明,勿道吾所疑。」
(6)僧侶曰道。如《南史·梁武帝紀》「道俗五萬餘人」。
「德」的引申義還有:
(1)善道曰德。如《論語·里仁》「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2)萬物之本性曰德。如天有好生之德,又如《大戴禮記·四代》「有天德、有地德、有人德,此謂三德也。」
(3)品行曰德。如《易經·乾卦》「君子進德修業」。
(4)指有道德的賢明之人。如《書經·蔡仲之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5)感恩、感激曰德。如《豫讓吞炭》「但人心素德趙氏,不忍判離」。
(6)福曰德。如《禮記·哀公問》「君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
(7)教化、善教曰德。如《禮記·內則》「降德於眾兆民」。
(8)德目曰德。如三德、四德、七德。
(9)心意曰德。如同心同德、離心離德。
(10)四時旺氣曰德。如《禮記·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通過以上對「道」與「德」字形結構所作的溯源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這兩個字是緊密相連的。《中庸》雲: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提醒我們不要只顧埋頭奔走,走累了要停下來,走不通的時候,也要停下,回頭看看自己走得對不對,有沒有越來越偏離?要隨時校正方向,不可偏離正道。「德」就是要我們一心一意順道而行,不偏不倚走人生該行的道路。又提示我們,凡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皆在「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的警示中,隨時警策自己要謹慎地沿正道而行。
人生就是一條道路。如何把握方向順利走好這條道路,是每個人終生的願望。但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輕而易舉地踏上這條康莊大道。因為,光明的人生大道,它需要智慧的學習與努力實踐,才能走得上。
附言:
中國人每天都離不開漢字。我們現今能見到的最早漢字是刻在龜甲和牛骨上的甲骨文。甲骨文的主體符號約有300餘個,漢字就是根據這些符號排列組合的,目前人們能識讀的甲骨文有1500字左右。接著有了鑄或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金文有3700多字。到了秦漢時代的小篆,約有8700多字。
轉自: 浪花里的歌.........
http://blog.sina.com.cn/friend000000
3. 論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質(加自己的觀點)
道德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用來辨別是非曲直的標准 本質就是讓大家不要做壞事 這樣社會才會和諧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了 社會才能不斷向前發展
4. 到底如何理解道德和正義
道德和正義:社會正義也是手段,同樣的,也分為道德和法律兩種,在法律上的正義,是共查,是基本手段,道德上的正義,是自查,是輔助手段。
1、正義是人作為社會產物在一定歷史時期價值觀的一種體現。
4、法律的確定和穩定性,以及對公權力的有效制約和監督性,法律對公民權利和自由的保護與援助救濟性等。
(4)探道德之義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不同的社會或階級的人們對「正義」有著不同的解釋: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人們按自己的等級做應當做的事就是正義;基督教倫理學家則認為,肉體應當歸順於靈魂就是正義。整體看來大多數的觀點認為公平即是正義。簡單來說是同樣的人同樣對待。
2、法律與正義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正義對法律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正義作為法律追求的最高目標,是作為區別良法惡法的標准,始終是法律進化的精神驅動力。同時,法律也是實現正義的重要手段,正義的最低要求是限制任意暴力。
5. 道德修養的意義和方法是什麼
提高自身修養做到「十要十不要」
1.要誠信,不要虛誑。2.要禮義,不要粗俗。3.要謙和,不要自大。4.要敬業,不要享樂。5.要樂群,不要離眾。6.要責任,不要推諉。
7.要創新,不要守舊。8.要兼聽,不要偏信。9.要寬容,不要小氣。10.要自律,不要放任。其用意,主要是想探討人生的意義和境界,討論道德范疇中的價值體現,通俗地說,就是如何做人做事。
誠信誠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規范。如何做到誠信?從點滴的小事做起,關注細節。2004年行風評議,銀川市教育系統行政為倒數第三,窗口(學校)為倒數第二,為什麼?有沒有誠信的問題?我看是有的,而且很大。當然還有公正和投入等方面的問題。但是我們要多從主觀方面找問題,少從客觀方面找理由。從主觀方面找問題,可以增加主動性和責任心,有利於事業的發展;從客觀方面找理由,其結果是推諉扯皮,粉飾己過,有害於事業的發展。不少老百姓不信任我們,就是我們有些人、有些部門、有些學校不講誠信。違規收費,就是最大的不誠信。收費標准很明確,大家都知道,你不按大家都知道的標准去收費,為了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不惜犧牲大團體、老百姓的利益,就是欺騙對方,就是不講誠信。我們教育孩子要誠信,自己卻在誠信上出了問題。學生、家長和社會怎麼能滿意?比如訂教輔資料,標價20元,我們收學生20元,表面上是講誠信的;其實,我們給書商的是15元錢,另外5塊錢蒸發了!老百姓能滿意嗎?個別教師課堂上該講的不講,留在家教時講,能不是一種欺騙行為嗎?行風建設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認為,首先要從誠信上抓起。進行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第一目的是提高黨員的素質,提高素質,也要從講誠信做起。
禮義禮義是良好品格的外顯,是人的基本素養之一。人家來機關辦事,我們主動問好,讓座,態度和藹,就是禮義。同事之間互相問好,打招呼,就是禮義。接聽電話,向對方問好,報上自己的部門、姓名,就是禮義。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講,大家彼此相處感到高興、舒服,也是一種和諧。我們每個人天天都講禮義,就增加了和諧社會的分量,就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從這一點上講,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事。
謙和謙和就是做人處世要把自己的位置擺正,不自高自大。大海之所以能吸納百川之水,具有蓬勃不息的生命,是因為處在下位的緣故。做人做事也是同理。要把握度,要中和,要講中庸。「中庸」絕不是無原則的一團和氣,中庸是合理地把握規律,掌握度,是一種處世為人的哲學。人謙則事和。要做成事,人一定要謙和。傲氣十足,看起來不可一世,其實遲早要壞事,害人害己。
敬業敬業就是從職業的基本要求出發,敬重、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和工作,不因自己的行為而辱沒這個職業。勤勤懇懇、淡泊名利、耕耘為先就是敬業的核心。有的同志思想方法不正確,片面強調自己要獲得多少等等,其本質是沒有搞懂付出即獲得的道理。
敬業還是一種正確的權利觀。我們的權利從哪裡來?是人民的權利讓渡出來的,這就形成了公權。來自人民的權利自然要為人民服務。
敬業還是一種精神、態度,是抓住細節,全力執行的實在行動。
樂群樂群是一種人文素質,有適宜的人際交往,能善處各種人,尤其是能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交流、相處,並能同這些人一起為完成目標而工作。樂群的基礎是誠信,沒有誠信,樂群就有可能變成虛偽和油滑,甚至是無原則的一團和氣。樂群還是一種相信群眾、聯系群眾、關心群眾、了解群眾的觀念和行為。
憂民所憂,樂民所樂,是樂群的真諦。
責任責任就是對人、對所做的事情用心、盡力,能夠做多少就做多少,不耍奸溜猾。責任實際上是一種上好的人品,是誠信的擴大和表現,是一個人的人格。我們願意與有人格魅力的人相處,最根本的是這個人有責任感,是一個可依賴的人,是一個可委以重任的人。
責任是理想、信念的果實。當人具有希望和信念的時候,理性才是有效的。理想和信念變為現實的東西就是責任。不講理想,是不可能有責任的;不講責任,更不可能有信念。共產黨員必須要講責任、理想和信念。
創新創新就是敢為先,想他人不敢想,做他人不敢做。創新是知識、思維、能力達到一定層次後的爆發。要創新首先要在學問、思維和能力三個方面做積淀的准備,要「學而時習之」。
我們要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讓思想像鳥兒一樣自由地飛翔。這時,我們對創新就會有全新的理解。一個完全沒有受到教育、貧窮的母親、妻子或主婦,有沒有創造性?花很少的錢,而家總讓人感到那麼溫馨,膳食是盛宴,家裡的窗簾、檯布、玻璃器皿的布置充滿了情趣。你今天處理文件的效率比原來高了,有沒有創造和創新?我們今天制定的政策老百姓滿意了,我們接到了表揚信、表揚電話,這就表明我們的工作有了創新。創新絕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高深莫測的東西,它就在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我們這些人做出重大科技發明的可能性很小,但小發明、小創新是完全做得到的。每個普遍的人都在工作中有小創新,日積月累就是最大的創新。
兼聽兼聽就是多聽、多了解,不輕易下結論,尤其對人,這也是一種責任。作為領導一定要有這個修養。要做到兼聽,首先要心正。心正了,做人做事就有了根基,才可以成事。其次,要和群眾多交流,多深入實際。我們提倡這樣一個口號:「到學校中去,到學生中去,到教師中去。」
寬容寬容就是要有氣度,要有風范,不要小肚雞腸,我們立身處世就要懂得容忍。心平,則氣和;氣和,則人和、事和。
自律自律就是講誠信、禮義、謙和、敬業、樂群、責任、創新、兼聽、寬容,「唯賢德方能服人」,並以此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儒家一個重要的道德修養的方法叫「慎獨」。「慎獨」是什麼意思?指在閑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須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准則.
6. 道,德,仁,義,禮,法(說的是什麼)
其實早在魯迅之前兩千年,庄門後學就已反復預言,顛倒淆亂價值序列,必將導致「人與人相食」。
《老子》三十八章:「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五十七章:「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魯迅《狂人日記》:「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老聃闡明的道家價值序列「道德仁義」,意為「道↘德↘仁↘義」。魯迅批判的儒家價值序列「仁義道德」,意為「仁義=道德」。
價值序列不同,個體的人生取向,群體的制度建構,也就迥然不同。
道家認為,「道」生萬物,萬物之「德」,無不得之於道,所以「道」是第一價值,「德」是第二價值。唯有天賦真德,才有先天的終極依據。「仁」、「義」、「禮」、「法」都是後天的、人為的次要價值,沒有先天的終極依據。因此以「仁義禮法」之名,行悖「道」、喪「德」之實,就有價值障礙,也有制度防範。天下萬物,包括人類,甚至聖人、聖君,都不可能盡知「天道」,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替天行道」。自居「替天行道」,就是「代大匠斫」(《老子》七十四章)。
儒家把第三價值「仁」拔高為第一價值,把第四價值「義」拔高為第二價值,而把第一價值「道」降為第三價值,把第二價值「德」降為第四價值。認為「仁義」即「道德」,「不仁義」即「不道德」,抽空了「道」、「德」的獨立價值,取消了「道」、「德」的至高價值。儒家祖師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為仁」,把第五價值「禮」也拔高為第一價值,認為符合「禮」即符合「仁義道德」,違背「禮」即違背「仁義道德」。於是君主以「仁義禮」之名,行悖「道」、喪「德」之實,就不再有價值障礙,也不再有制度防範。儒家「王道」,幻想「替天行道」的「仁義」聖君一出,就能天下大治。實際情形卻永遠是《老子》預言的「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儒家並未拔高第六價值「法」,而以「仁義禮」貶抑「法」。然而儒家分支法家以「法」貶抑「仁義禮」,而把「法」拔高為第一價值,認為「王法=天道」,符合「王法」即符合「天道」,同樣抽空了「道」、「德」的獨立價值,取消了「道」、「德」的至高價值。於是君主以「王法」之名,行違背「天道」之實,就不再有價值障礙,也不再有制度防範。法家「霸道」,幻想「代大匠斫」的「王法」聖君一出
7. 道德的古今異義
又何焉 (古義:參與 今義:中間,空隙) 2.小大之 (古義: 案件 今義: 監獄 ) 3.弗敢也 (古義: 虛報 今義: 增加) 4.玉帛 (古義: 用來祭祀的牛、羊、豬 今義: 為革命事業獻身 ) 5 肉食者,未能遠謀 (古義:目光短淺 今義:輕視) 6 一戰 (古義:可以憑借 今譯:能,行) 7 而衰 (古義:第二次 今義:表示又一次)
8. 探道德之旨以明夫周孔之緒什麼意思
探道德之旨,以明夫周孔之緒,意思是:探尋道德的要旨,用來領悟周孔學說的思想。
句子出自胡敬方的故事。胡敬方,宋隆興分寧人。官臨江路簽判。元兵至,率眾死守,屢拒戰,誘之不肯降。
9. 古代典籍里道德之德的意思是什麼
德,由多個字組成,第一字是」人們「,「
彳 」叫雙人旁,代表「人們」,其意是有許多人;第二字是」十「字,其意是人們在「十」字路口匯合;第三個字是「四」字,其意是人們從四面八方來;第四個字是「一」,其意是形成統一的意見或看法;第五個字是「心」,其意是人們用心想事。這五個字聯起來講,其意思是:人們從四面作方趕來,匯聚在一起探討問題,談出心中的想法而形成比較統一的意見或看法。由此,德的意思是:就是人們的認識「心得」、在實踐中」獲得「的知識和方法或從別人那裡知識里「取得」的知識和方法,德就是「心得「、」獲得「或」取得「的意思,「德」由」得」演變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