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效應

道德效應

發布時間: 2021-12-05 06:54:02

『壹』 人的道德與社會效應

道德是文明社會的基礎,沒有道德,所謂的文明都是虛偽的。就如時下的經濟社會一般,道德早已淪喪,剩下的除了利益外很難找到其他的,9.10教師節,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給老師送禮,鮮花和賀卡,這本無可厚非,舉個例:昨天我一表親給他孩子幼兒園的老師送的居然是購物卡1000元,這樣的禮居然也有老師收!夾雜了成人的思維,一切都變味了,孩子們從小就耳濡目染。送禮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那送禮將來會是打開通往任何地方的鑰匙,難怪我們現在的貪污盛行,這和道德的缺失不無關聯,而這又僅僅是冰山一角的現象。

『貳』 公務員的職業道德具有多方面的效應 包括 示範效應

公務員的職業道德理念是政府的核心價值理念,是政府及公務員在理想、宗旨、信仰、世界觀指導下形成的價值理念。公務員職業道德理念決定政府及其公務員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並進而決定政府行為的有效性、政府功能的發揮和政府活動的成效。

『叄』 心理學十大效應

十大心理效應指:木桶效應、羊群效應、鯰魚效應、暈輪效應、首因效應(第一印象效應)、近因效應、自驗預言(皮格馬利翁效應)、馬太效應、仰巴腳效應、刻板效應

1、木桶效應

一隻木桶,裡面可以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根木板。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應"。

2、羊群效應

一個羊群(集體)是一個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沖右撞。如果一頭羊發現了一片肥沃的綠草地,並在那裡吃到了新鮮的青草,後來的羊群就會一哄而上,爭搶那裡的青草,全然不顧旁邊虎視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還有更好的青草。

3、鯰魚效應

挪威人把鯰魚裝入魚槽,由於環境陌生,就會四處游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已分子後,也會緊張起來,加速游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

4、暈輪效應

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5、首因效應(第一印象效應)

讓兩個學生都做對30道題中的一半,但是讓學生A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前15題,而讓學生B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後15道題,然後讓一些被試對兩個學生進行評價:兩相比較,誰更聰明一些?結果發現,多數被試都認為學生A更聰明。這就是第一印象效應。

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第一印象效應

6、近因效應

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

7、自驗預言(皮格馬利翁效應)

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

8、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

9、仰巴腳效應

人們更傾向於喜歡精明又有小缺點的人,心理學上稱此現象為「仰巴腳效應」。

10、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又稱定型效應,是指人們用刻印在自己頭腦中的關於某人、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為判斷和評價人依據的心理現象。

(3)道德效應擴展閱讀:

心理學的應用:

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等發生關聯。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人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人心理機能在社會的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同時它也與神經科學、醫學、生物學等科學有關,因為這些科學所探討的生理作用會影響個人的心智。

『肆』 群體規范的道德效應

1、利用正式群體的壓力寓教於道德生活實踐中
我們每一個個體都隸屬於某一個群體,甚至是多個群體,最為正式的群體則是工作單位、學校等。正式群體之中既有成文的正式群體規范,如單位的各項規章管理制度,職業的規范等,也有約定俗成的一些規范。無論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群體規范,一旦形成以後,會對群體成員產生無形的壓力,迫使個人順從它、遵守它。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群體規范及對於群體規范的共同遵守,往往是群體內大多數成員的意向或願望。群體內大多數成員的意見會產生一種無形的力量,它使群體內每一個成員自覺或不自覺地保持著與大多數人的一致性,這個力量就是群體壓力。群體壓力與權威命令不同,它不是由上而下明文規定的,也不強制個體改變自己的行為,而是通過多數人一致的意見,形成壓力去影響個人的行為。群體壓力雖然不具有強制的性質,但它對於個體來說卻是一種難以違抗的力量。因為當一個人的意見與群體內大多數人的意見和行為不一致時,就會感到緊張,這種緊張來自於對偏離群體的恐懼。每個人都有歸屬於一定的群體的需要,而偏離大多數人的意見,則意味著對這種歸屬感的威脅。所以,如果一個人不願意處於孤立的境地,他就會在群體壓力面前,順應大多數人的意見。
2、利用非正式群體的內聚力強化成員對道德規范的認同
群體成員對規范的遵守,除因群體壓力外,還有群體內團結一致或結成一體的力量,即群體內聚力。群體內聚力是為使群體成員留在群體內而施加影響的全部力量的總和。具體說來,群體內聚力就是指群體對其成員的吸引力和群體成員之間的吸引力,以及群體成員的滿意程度。人們發現,內聚力高的群體一般比內聚力低的群體具有更好的協調和更大的「我們感」,或更為團結一致。相比與非正式群體,以親情、血緣關系為主要特徵、以情感友誼為紐帶的非正式群體,其內聚力的影響更為重要。
非正式群體的規范並沒有明文規定,是無形的約定俗成的,它是每個成員行為的准則。非正式群體規范的形成是受到歷史的、群體首領的、習慣的、群體目的性的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同時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模仿、暗示、順從等心理因素的制約,在群體成員彼此相互作用的條件下,發生的一種內化的過程。例如,由於受到電影和小說中不良成份的耳濡目染,一些中學生和社會上無所事事的青少年往往容易進行簡單的模仿,形成各種「幫」、「會」等非正式組織,並且模仿文藝作品中的情節,借鑒各種群體現成的規范,形成一些十分復雜而又極其有害的群體規范,並利用該非正式群體的壓力與內聚力迫使群體成員「服從」,導致不少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非正式群體成員往往是因為一些共同的興趣、愛好、利益而聚集在一起,有著更多的相似性。相似性對人們的交往、友誼和吸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某個方面相似,容易使人感到彼此接近,從而產生好感,發生認同。成員間彼此相似性高將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加彼此的的吸引力,它自然能增強群體的內聚力。
道德效應可以發生在內聚力高的非正式群體中。內聚力的存在會促使群體成員對他人關心和准備做他人所期望的事情,這是與所承擔的義務相關的。群體內聚力會使群體成員緊密地團結在一定的道德目標之下,使群體成為一個具有高度整合性的群體。一般來講,內聚力高,成員就會自覺保持一致,整合性就強,成員間的吸引就會牢不可破;內聚力低,整合性就弱,成員各掃門前雪,群體就會像一盤散沙。內聚力使成員有著強烈的歸屬感,歸屬於某個群體並得到重視。在內聚力的作用下,個體害怕偏離,會遵從群體的各種道德規范。戈夫曼提出每一個個體在人生舞台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當個體用混合的道德標准來指導他自己的私人行為時,他就可能把這些標准和某些參照群體聯系起來,這樣就為他的行為創造了一個事實上不存在的觀眾。因而一個人可能私下保持著他個人並不相信的行為標准,他這樣做是因為他相信一個看不見的觀眾在場並會評價一切偏離這些標準的行為。即不管參照群體是否事實存在,都會對選擇的個體產生道德效應。

『伍』 道德的作用有哪些

道德的作用:

1、始終為產生它的經濟基礎服務,它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從道義上論證產生它的經濟基礎的合理性和正義性,促進自己經濟基礎的形成和鞏固,並譴責和否定不利於自己經濟基礎的思想和行為。

2、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階級斗爭的工具之一,統治階級的道德為統治階級的利益辯護,是維護其階級統治的精神力量。被統治階級的道德代表被壓迫者對這個統治的反抗和末來的利益。

3、一切進步的道德,總是對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一切落後、腐朽的逍德則對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

4、道德還對上層建築的其他領域以及社會生活秩序起著重要影響。

(5)道德效應擴展閱讀: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指同一社會的不同階級,甚至不同社會的不同階級的道德之間,由於類似或相同的經濟條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著某類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道德主體藉助於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藉助於對現實生活條件的認識,自願地認同社會道德規范,並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踐行道德規范,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為主動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變為自己內在良好的自主行動。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陸』 道德許可效應只能存在於做過的事中嗎

道德許可效應只能存在於做過的事中嗎?其實道德許可效應只能坐在做過的事了,還有沒做過的史上

『柒』 生活中表現道德的現象有那些

1、保護環境

環境道德是社會道德的重要內容,熱愛大自然,實質上也是對人類本身的熱愛,是對生活的熱愛,是對生命價值的重視。自覺遵守這樣的社會公德,從根本上說,是對大多數人的利益的維護,是對人類的生存利益的關心,也是對子孫後代利益的關心。

2、講文明

作為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人們的行為文明狀況,它集中反映的是社會成員的文明教養程度,而禮貌則是這種文明程度在人際交往中的外在表現形式。作為社會公德的一個基本規范,文明禮貌是在人際交往中的一種道德信息,它說明了一個人對別人的尊嚴和人格的尊重。


三、誠實守信

孔子講「民無信不立」,孔子講的是國家與民眾的關系。把孔子的話引申開來,在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之間,也可以說是「無信不立」。今天我們在公民道德建設中,要大力倡導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以信待人、以信取人、以信立人的美德。

四、助人為樂

助人為樂反映的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是反映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的本質特徵。

五、愛物公物

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會的公用設施,如公路、鐵路、水電線路、通信設備、衛生消防設施等等,都關繫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任何一項遭到破壞,都會使人民群眾的利益受到損害,從而嚴重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

『捌』 道德示範效應是什麼意思

就是榜樣效應,讓你學習他的好的一面,讓社會更加和諧

『玖』 哪些屬於古代道德效應.a.厚德載物

厚德載物
舊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擔重大任務。出處《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國語.晉語六》:「吾聞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無福而服者眾,必自傷也。」厚德載物,雅量容人。

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應剛毅堅卓,奮發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地最大,它包容萬物。對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為陽,地為陰;天為金,地為土;天性剛,地性柔。認為天地合而萬物生焉,四時行焉。沒有天地便沒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這就是古代中國人對宇宙的樸素唯物主義看法,也是中國人的宇宙觀。所以八卦中乾卦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載物。然後從對乾坤兩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釋屬性中進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樣高大剛毅而自強不息,要像地那樣厚重廣闊而厚德載物。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易經》有坤卦,其《大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國語.晉語六》:「吾聞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無福而服者眾,必自傷也。」厚德載物,雅量容人。
上善若水和厚德載物兩個詞語所蘊含的意義是一樣的,故大家常把這兩個詞語放在一塊使用。

熱點內容
理解法治建設與中國發展 發布:2025-09-22 11:50:38 瀏覽:73
領導幹部善法治思維 發布:2025-09-22 11:47:02 瀏覽:798
建設行政法規是指由國務院制定 發布:2025-09-22 11:43:20 瀏覽:401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檢察機關有權對 發布:2025-09-22 11:40:23 瀏覽:891
吸入法治肺 發布:2025-09-22 11:36:10 瀏覽:955
五鳳司法所 發布:2025-09-22 11:34:19 瀏覽:669
民族區域自治立法 發布:2025-09-22 11:24:31 瀏覽:79
法院壁紙 發布:2025-09-22 11:24:21 瀏覽:190
下列不屬於行政法規的制度程序的是 發布:2025-09-22 11:12:50 瀏覽:917
哺乳期懷孕勞動法 發布:2025-09-22 11:11:21 瀏覽: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