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行為利他

道德行為利他

發布時間: 2021-12-05 09:12:43

❶ 求一篇論文「淺論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的道德行為」拜託了

這些看法和主張必須是經過認真
的思考或者一定的實踐,確實是自己所
獨有的正確的認識和見解,或者是切實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主張。要使讀者感到有新意,增長知識,提高對事物的認識。

❷ 道德行為有哪些

熱愛祖國 尊老愛幼 勤奮刻苦 勤儉節約

❸ 利他行為的理論解釋

1、社會各成員之間聯系是必然的緊密的;
2、社會具有較復雜的組織結構;
3、社會具有相對集中統一的價值取向、文化特徵並得到成員的基本認同;
4、社會中有比較健全的生存和生產的職能和分工,具有對環境的適存度。
特徵主要有:①是有文化、有組織的系統。是由人群組成一定的文化模式組織起來的。②生產活動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進行生產。③任何特定的歷史時期,都是人類共同生活的最大社會群體。④具體社會有明確的區域界限,存在於一定空間范圍之內。⑤有連續性和非連續性。任何一個具體社會都是從前人繼承下來的一份遺產;同時,又和周圍的社會發生橫向聯系,具有自己的特點,表現出明顯的非連續性。⑥有一套自我調節的機制,是一個具有主動性、創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機體」,能夠主動地調整自身與環境的關系,創造自身生存與發展的條件。指那些靠犧牲自身生存和生殖而增加其他個體生存機會和生殖成功率的行為。有些是表現型層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基因型層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徹底的利他行為,即表現型和基因型均是利他的。
利他主義是倫理學的一種學說。一般泛指把社會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了社會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的原則。19世紀法國哲學家和倫理學家孔德首先把這個概念引進道德理論,並以它作為他的倫理學體系的基礎。以後又為英國的斯賓塞等所採用。孔德認為,人類既有利己的沖動,又有利他的沖動。所謂道德,就是使前者從屬於後者。又說,利他又必然以利己為基礎。利他主義,只局限於超階級的個人之間的關系,而迴避了道德的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沒有也不可能規定個人對社會所承擔的道德責任。因此,利他主義實質上仍然是從利己主義出發的資產階級道德理論。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集體主義的道德原則已經包含並遠遠超過了利他主義的道德內涵,因此,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不再使用利他主義的概念。
所謂利他主義,就是一個個體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以犧牲自己的適應性來增加、促進和提高另一個個體適應性的表現。

❹ 按性質不同道德行為分為()和積極的行為表現

按性質不同道德行為分為消極和積極的行為表現
道德動機是道德品質的深層心理結構,它決定了道德品質的性質,如利己與利他就是性質相反的道德動機。道德動機也制約著道德行為方式的方向和水平,利他的動機會使人不計較個人的利益,當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沖突時,會放棄自己的利益,而利己的動機則會使人斤斤計較個人利益。

道德行為方式是道德品質的表層心理結構,是道德品質的外部表現,是實現道德動機的手段。一定的道德動機與一定的道德行為方式之間建立起比較穩固的聯系。這就是道德品質的形成。

道德品質的心理結構十分復雜,它表現在道德動機和道德行為方式之間不是一對一的關系。首先,同樣的行為方式在不同人的身上可能是由不同的道德動機所引起的。例如,同樣是幫助老年人,有的人為了滿足助人為樂的道德動機,有的人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誇獎,甚至是為了得到錢財。其次,同樣的道德動機在不同的情境中會表現為不同的行為方式,或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現為不同的行為。例如,同是為了關心集體,有的同學表現為積極參加班級活動,有的同學會偷著將家裡的東西獻給班級。所以,有良好的道德動機,並不一定就會表現出適當的道德行為方式;而適當的道德行為也並不意味著一定具有高尚的道德動機。

❺ 為什麼利已主義較利他主義能促進人類的

不管是利己行為還是利他行為,人們的道德行為和他們在市場上的經濟行為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這有以下兩點理由:

1.人們的道德行為也是以自利為基礎的。拉羅什福科曾經在《道德箴言錄》中提到:「人們所謂的德性,其實只是某些行為和各種利益的集合。」嚴格地講,所謂利益,並不等於一時的利慾滿足,而應指自身的長期生存和發展。利益猶如道德的潛意識,道德所受利益的影響,往往比人們所能想像到的更深。但是,承認道德受到利益的驅動,並非是要宣揚性惡論,也不是要自暴自棄,要將人們面對利慾的失態當作人的本質。認識到這一點,只不過表明人們有了更多的自知之明,這好比人們可以坦然接受人是從猿進化來的這種觀點,而不必為此感到難堪一樣。

2.人類的道德標准也是符合效率原則的。所謂道德,可視為人們普遍接受的約束相互作用之行為的博弈規則。持自利動機的人們總是要追求自身福利的最大化,而人們在社會中又是通過合作改善彼此的福利狀況的。所以說,在約束人們社會行為的各種規則中,只有那些能最有效地促成合作,也就是能最有效地提高合作雙方福利水平的規則才會被人們接受。阿克斯勞德(Axelord)曾設計了一個試驗,由許多台計算機各自執行不同的程序,通過多次博弈選擇出最優程序。這里的不同程序近似地代表著人們不同的道德律。結果是以欺詐為主的程序逐漸被淘汰,最終出現的規則以不欺騙,受到欺騙後要報復,報復以後要寬恕對方為原則,這已經非常接近現實社會里的道德信條。加里·貝克爾也在一個新古典模型中指出,利他主義者事實上會比利已主義者得到更多的消費和財富,而且當利他主義者和利已主義者的利益休戚相關時,利已主義者出於自利動機也會效仿利他行為。因此,道德其實是人們按照效率原則理性選擇的結果。
從效果上看,道德對人們有利是因為:(1)道德可以最終增加人們的福利。比如,誠實的商人會得到更多的交易機會,勤勞的工人會因工廠贏利增加而獲得更多的薪水,孝敬的兒女會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懷,等等。(2)道德可以最終減少人們的損失。比如禮讓會減少沖突和爭斗,謙虛會減少人們的妒嫉,忍受小的損失可以避免更大的付出,等等。

❻ 出於同情的非利己的利他行為就是真正的道德行為(叔本華語),那麼都可以說是為了消除自己同情心和內疚感啊

有點意思~
一句話戳疼你:你只關注他那一瞬控制住了自己是美德,卻忽視了他以往惡行造成的傷害。

想想看吧,一個惡棍抓了個幼女折磨了她十年,某一刻他控制住了自己不要剪斷她的手指,難道你還要作出「這是善人」的評價?

一個以傷害他人為畢生志願的人控制住了自己一次,將來必然會控制住自己更多次,但是在他未來控制住自己的過程里,他又要傷害他人多少次?

❼ 道德行為有哪些

馬克思主義對道德的定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各種文化中的道德觀
相較於西方文化自古希臘以來把道德視為一個獨立分離的單元(哲學中的倫理學),中國古代並沒有特別把道德領域(Moral)跟非道德領域(Amoral,異於指不道德的Immoral)切割開來(中文道與德兩字經常並用,對真善美三者亦無明顯區隔):兩者之間界線模糊又經常融為一體(儒家理想的天下觀即為一例,文史哲不分亦為一例,大體上是受到陰陽五行及天人合一思路的影響);希伯來、伊斯蘭和印度文化中,道德附屬於宗教,例如耶和華或安拉或法 (印度哲學),並不是獨立的單元;原始部落中(非洲人、印地安人、澳洲土著、台灣原住民等),道德通常附屬於傳統習俗,亦非獨立單元。
從形式來看,道德包括一個人的言論和行為兩大方面;從內容來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❽ 中國人所講的道德的一個含義是利他。

對。利他的言語和行為是善,利己的言語和行為是惡。利他的念頭是善,利己的念頭是惡。利他是長遠的利己。

❾ 利他主義的表現

「利他主義是徹底的利己主義」,這句話是具有道德原則和道德理論。前者「利他主義」是指,對別人有好處,而對自己沒有任何明顯益處的自覺自願行為;後者「利己主義」是指,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別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思想行為。那兩者結合來說,有沒有道理?今天本人與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這個話題。

第一,人都有圖名求利的本能慾望。從人性上講,利益是人性之所求,是盼望擁有之所歸,唯利是圖是天性,天性是自然的本能。利益是最直接的實惠結果。反觀人不圖利,人便沒有了進取,則社會便停止了發展。

第二,人都有服務大家的本能。人是個體,為集體服務一能獲得實利(物質),二能得到虛利(精神)。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想圖虛利,就要舍實利。您比如說,特殊歷史背景下的特殊人物~雷鋒,雷鋒精神是具有劃時代意義,雷鋒所在的年代物資極度匱乏,精神充盈。人們追求的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為目標,求的是榮譽,爭的是奉獻,斗的是私心、私慾,批的是「封資修」。現如今物資充盈而精神匱乏,為什麼?還是求實利的多。

總結:人不管是求實利還是獲虛利,如果沒有付出是無利可獲的。利他人不一定利自己,利自己也不一定利不到他人。就這么簡單。

熱點內容
三亞人民法院院長 發布:2025-05-20 22:15:41 瀏覽:921
行政訴訟法解釋第四十五條 發布:2025-05-20 22:15:39 瀏覽:585
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是行政法規么 發布:2025-05-20 21:53:10 瀏覽:764
高碑店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5-20 21:53:08 瀏覽:148
國家司法考試網站 發布:2025-05-20 21:50:06 瀏覽:863
拍賣鑒定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0 21:47:47 瀏覽:734
復旦法學分數線 發布:2025-05-20 21:40:21 瀏覽:802
國家勞動法員工休假規定 發布:2025-05-20 21:40:14 瀏覽:460
鞍山市中級法院 發布:2025-05-20 21:29:49 瀏覽:405
法學學生意識 發布:2025-05-20 21:29:48 瀏覽: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