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信神么
『壹』 看懂道德經真的會成神么
不會成為神,會成為書獃子,看太久了,還會渴死,餓死……盡信書不如無書。理論必須結合實踐一起才行。
『貳』 說老子信上帝的為什麼不說上帝信老子
關於這個世界的起源有2種說法
第1種是進化論,講人類是猴子變的,是弱肉強食,進化的動物
第2種是創造論,講人類是造物主「愛」的創造
假設這個世界是被一個造物主的愛而創造而來,那麼造物主本身當然不會被任何所謂的民族,國家給捆綁,所以它本身絕對是超越民族,超越國家的
而人類會對我們的起源,和對世界的規律有探索,於是從古至今有人探索,有人尋找,有人乾脆直接自己編撰造一個,甚至自己來造多個(你看關羽明明是個著名將軍,後人卻神話了)
但冥冥之中 都在渴望找到那個唯一的真相,那個所有人類,地球,和宇宙到底是怎麼來的真相
而我們人類有太多的語言,甚至一種語言可以有很多表達,實際上,律,道,老天爺,上天,上帝,耶和華,耶穌,真主,我們各種語言,各種叫法,都在表達一個意思,就是那個最終創造我們的造物主,只是各種不同文化的人 有不同的稱呼 和看見,所以老子探索到的道,就是基督徒認為的上帝,也是穆斯林信仰的真主,你明白嗎?稱呼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但是人類實際都在追求 那個真相,創造論的真相
『叄』 《道德經》到底是講什麼的,為何被那麼多人推崇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是道家、道教的最高經典。從古到今,註解它的書層出不窮:有以儒解老的,有以佛解老的,有從修行實操來解老的,有從權謀運用來解老的。各行各業,各類人群,好像都能從中得到啟示,包括歷代帝王也不例外。正如尼采所說:「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那麼《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內容,揭示了些什麼道理,能歷經兩千多年都流行不衰,在世界范圍內都備受推崇呢?(據說:曾經在譯成外國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發行量上,《聖經》排第一,《道德經》高居第二。因為譯文太多和偏向領域的重疊,《道德經》幾年前就超過聖經了。)
一、宇宙觀
在人們還流行聽天由命,普遍崇拜神靈的時代,老子已經開始探索宇宙的奧秘了。他指出,天地萬物都是由一個叫做「道」的東西造生而來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掌握了「道」的秘密,那麼「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執道而行走天下,根本用不著求助於鬼神。
道生萬物是這樣一個過程:道→無→有→萬物,老子概括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是有形有象有名,因為有形有象,故而有上有下,有內有外,可以分割為「二」;「無」,因為無形無象,故而無上無下,無內無外而渾然「一」體不可分割。
至於「三」,它源出於「有」(二),但又不同於那個母體的「有」,所以被稱為「三」。就好像一顆石頭,它具有堅硬、白色的性質,但如果把這顆石頭碾成分子原子,也就不再具備這些性質了。而「物」,如果沒有了屬於自己的特性,也就不成其物了。就像一個人,把他分拆成細胞,也就不能再稱之為人了。天下萬物,都具備自身獨有的性質,都來源於這個「三」。
「無」,之所以能造生「有」,因為它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只是擁有沒有形狀的形狀,具備沒有形體的形象(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就像我們的意識一樣,沒有形狀,沒有形象,但並非空無,可以有意識空間,可以造生夢境。
所以無中生有的過程,是非常玄妙的,老子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只要我們能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到那個「無欲」的情狀下,「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就能體會到無中生有的妙處。
比如我們在放鬆身體,放空心靈的時候,常常就能靈機一動,激發出靈感來。靈感即出,心念已動,身體已行,此時為「有」。處於「有」的狀態時,就能在同為「有」的萬事萬物中運用和檢驗它。
這兩種狀態的區別在於,「無」是不用意識主導的,是空虛寧靜的感悟狀態,也就是「常無欲」;而「有」是用意識主導的,是主動有為的有意狀態,也就是「常有欲」。
這「無」和「有」,在於道,同樣源出於道;在於人,同樣源出於人。它們就像形體和影子一樣不可分離,就像聲和音一樣同生共存。它們是道生萬物並讓萬物得以持續演化發展的玄妙法門,也是人得以認知和運用道之玄妙的總法門。
生之,又生之,任何事物推及到它最終的根源,指向的一個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道」。所以把握住了道,也就把握住了天地萬物。
二、處世之道
這里的處世之道,包括人與自然的相處方式,人與人的相處方式,人與事、物的相處方式。與之相對應,老子提出了「嗇」、「柔」、「小」、「朴」四個概念。
嗇:老子說「治人事天,莫若嗇」。「治人」,是指治理人事,在人間世闖盪;「事天」,是指服侍上天,在天地中生存。
不論是生存在人間世,還是應對於天地自然,都沒有比收斂自己的慾望而不妄作,珍惜自己的精力而不妄為更加重要的了。
老子又說:「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生之徒,是指沒有遭受意外夭折的人;死之徒,是指遭受意外夭折的人。但還有一些人,想要讓自己得到更多,活得更好,活得更長久,結果反而遭到橫死。為何?
因為他們被主觀欲求控制了頭腦,結果失去本心清明;拋棄根本而追逐外物,以致看不清形勢,妄動入死地而不自知,這正是導致他們橫死的原因。
柔: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又說「曲則全」。這三者之間有關系嗎?當然有。只有自身柔弱了,才能曲得下來,才能得到保全;只有自身柔弱了,才能馳騁天下,而不會受到阻礙。
自然生成的事物,形態沒有一個是絕對筆直的。經歷那麼長時間的生存發展,它們最終都選擇了最適合保全自身的「曲」,所以曲才可以保全。就算是在生活中,也幾乎沒有一直一帆風順,想什麼就來什麼的情況出現,所以才有「委曲求全」這個成語。
因此,彎曲著反而能得到更好的伸展,因為保全了自己;曲折前行反而能更快到達目標,因為避開了障礙。柔弱,故而能夠「全生」,能夠「葆真」,所以老子說「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守柔曰強」。
柔弱之所以強大處上,正是因為它在下、在後,老子所謂「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善用人者為之下」。所以聖人常常把自身放在最後,但卻能站在前方領導眾人;並不一心為自己謀取福利,但卻能得到天下人的保護和擁戴。這就是無私反而成其私,處下反而居上,柔弱反而勝剛強。
小:老子說「見小曰明」。見小,是因為「知常」,掌握了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故而再細微的地方都能掌握。
任何難,都成長於易;任何大,都成長於小,所以掌握了小,也就掌握了大。因此「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處理困難的問題,要在它還很容易解決的時候就開始處理;治理大的問題,要在局面還沒有發展至混亂的時候就開始治理;成就大的功業,要從很小的事情開始做起。所以聖人從來不會等小事變成大事之後才開始有所作為,故而最終能取得大的成就。
因此,真正善於治理國家的人反而不會留下什麼值得記錄的重大事件,因為國家是太平無事的。真正善於打仗的人反而沒有赫赫之功,因為他根本就不會讓戰爭打起來,未戰已先勝,不戰而屈人之兵。真正善於成大事的人看起來反而無所事事,或者只是在做小事。
事物在趨勢之初的時候,事都還是小事,都還是容易的事。但我們不能因為事情「小」就輕視它,因為事情「大」才重視它。因為「大」都是由「小」發展起來的,只有像對待「大」那樣去對待「小」,才能輕松做事,成功做事。「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人們做事,常常在即將成功的時候失敗。如果不論是在開始的時候,還是在結束的時候,都能始終如一地謹慎對待,也就不會再有失敗的事了。
「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如果把什麼事情都看得很容易,最終就一定會碰到大的困難;如果輕易去許諾別人,最終就會失信於人。所以話說太多就顯得很廉價,行為太隨便就顯得很輕浮。
朴: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眼睛是用來視物的,而不是用來追求視覺享受的,五顏六色看多了反而會讓眼睛受到損害;耳朵是用來聽聲音的,而不是用來追求音樂享受的,靡靡之音聽得多了,反而會讓耳朵受到損害。
嘴巴是用來吃飯的,而不是用來追求口舌享受的,品嘗的味道多了,反而會讓味覺受到損害;內心是要保持淡泊寧靜的,過度的馳騁娛樂只會刺激得人心中狂躁;生活是要過得自由自在的,身上珍貴的東西放多了,反而連走路說話都變得小心翼翼了。
所以過於追求外物,就會損害自身。最大的罪過莫過於放縱自己的慾望,最大的災禍莫過於不知足,最大的過錯莫過於貪得無厭。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一個人自己知道滿足而得到的滿足,才是真正恆久的滿足。
人不需要外物來襯托和裝扮,物也同樣如此,質朴才是最美。《韓非子》說:「和氏壁,不用五彩修飾;隋侯珠,不用金銀修飾。它們的本質極美,別的東西不足以修飾它們。事物等待修飾然後流行的,它的本質不美。」
老子說「大巧若拙」,我們總覺得大自然不夠完美,於是對自然的素材進行加工。自以為手法靈巧,卻不知這素材本身,才是真正的鬼斧神工。我們總是否定自己,主觀去雕琢自己,修改自己,自以為「成器」。卻不知這真正的大器,是不需要也無法通過主觀人為來造就的――「大器免成」。
三、治國方略
治國,取天下,也是《道德經》中比較突出的主題了。老子用了很多的篇幅,提出了三個理念:1、中正;2、無為;3、少私。
中正: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如果得「正」?守中而已。守中而得正,天下就會向之歸順和依附,就能成為天下的根本。也就是老子所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無為、好靜、無事而無欲,即為「清靜」,故「清靜為天下正」。
我不憑自己的主觀意志強行管理百姓,百姓自然而然就能有序發展;我喜好清靜而不折騰百姓,百姓自然而然就能和諧安寧;我不人為生事而侵擾百姓,百姓自然而然就能富裕;我不為自己的私慾而驅使百姓,百姓自然而然就能朴實。
中正,故而能視天地萬物如一,故而能以百姓為芻狗,不會有特別的偏愛或偏恨,故而能得公平公正。「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於天地而萬物備,歷心於山海而國家富。」(《韓非子?大體》)
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惡來選擇山石,故而能成就其高;江海對細小的流水也不拒絕,故而能成就其廣。所以君王如果能像天地一樣對待萬物,就會人才齊備;如果能像山海一樣心胸寬廣,就會國家富足。
無為:老子說「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如果把天下當成自己的私產而隨意處置,那麼最終就會失去它。同樣的,憑自己的主觀意願去治理國家,那麼最終也會失去它;憑自己的主觀意願去處置自己的身體,那麼最終也會失去它。
天下神器,它自然而生,自有其運轉規律存在,如果隨意去干涉,就必然會遭受失敗。所以「以無事取天下」,所以「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的國家,就好像烹制小魚一樣,不能隨意的翻來翻去,否則一來二去小魚就被翻爛了。
故而「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大道看上去好像無所作為,但實際上它無所不為,萬物都由它而生。侯王如果能持守道來治理天下,萬物將自然而然的有序成長。
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慢慢有各種慾望產生,有各種負志強行的行為出現,此時就需要以「無名之朴」鎮之。讓人們「無知」以保守自然天性,「無欲」以保持清靜無事。如此,天下自然也就能得到和諧安寧了。
所以「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國家政令寬厚,則民眾淳樸真實;國家政令繁苛,則民眾狡詐多智,難以治理。
少私:老子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人民之所以會挨餓,是因為統治者橫征暴斂無度,所以才會導致人民挨餓。人民之所以會難以治理,是因為統治者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治理國家,所以才會覺得人民難以治理。
人民之所以連死都不怕了,是因為統治者讓百姓都沒有了活路,為了生存下去,才會不怕死。所以那些居於上位的人,如果不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那麼重,不處處想著盤剝人民利益自己,他就是善於造福人民的賢主了。
如果人民一直都不害怕死亡的話,拿死亡來威脅他們又有什麼用呢?如果人民一直都很害怕死亡的話,那麼對於那些為非作歹的人,我就把他們都抓起來殺掉,又還有誰還敢再去作惡呢?
自有上天來除去那些必死的人,而不是由統治者來決定誰當死誰不當死。如果硬要替代上天來執行殺人的任務,就好像替代技藝高超的木匠去砍木頭一樣。替代木匠去砍木頭,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的。
因此:「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如果我對道稍微有所認知,那麼行走在大道上,我就會唯恐有所偏差而走入歧途,所以不敢憑借自己的主觀妄然行事。
否則的話,朝政無人打理,田地一片荒蕪,倉庫非常空虛。但卻有人穿著華麗的衣服,行走佩帶利劍,山珍海味吃到厭煩,財產貨物多到用不完。這不是一群強盜在治理國家嗎!
四、個人修養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我一直有三樣寶貝,並堅定不移的持守著它:一個叫「慈」,一個叫「儉」,一個叫「不敢為天下先」。
「慈」,是不傷人,不害物,守護培育的意思。父母因為有「慈」,所以能養育自己的子女,所以能「勇」到不顧自己的生命來守護自己的孩子。
「儉」,是少欲的意思。少欲的人,他們不會被外物所驅使,不會因利而貪得,不會把得失放在心上,所以能夠積累到很多很富有。
「不敢為天下先」,是不爭的意思。不爭的人,不會把自己的得失放在天下人的前面,而更願意站在天下人的後面。他們把自身放在最後,所以能夠得到大家的推崇,可以成為眾人的官長。
如果舍其慈,勇於傷人;舍其儉,貪得無厭;舍其後,處處爭先,這樣的人,就算能夠風光一時,最終也必會給自己招來無窮的禍患。
「慈」,用於作戰則百戰百勝,用於守護則無人能破。所以上天將要成就一個人,就會讓他心中恆有慈念。
因此「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善於輔佐治理天下的人,不會以武力逞強於天下;善於作戰的人,不會表現出很兇猛好鬥的樣子;善於戰勝敵人的人,不會給敵人正面硬拼的機會;善於用人的人,對人態度都很謙下。
因此「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聖人不會為自己爭奪利益,而是用來成就他人,成就的人越多,他的德性就越廣博;聖人不會為自己累積財貨,而是用來造福他人,造福的人越多,他自己就越富有。所以天道有利於萬物,而不會傷害他們;聖人造福於萬民,而不會與人相爭。
『肆』 道教很多人說迷信,雖然參考了道德經,但老子並沒崇拜神仙是無神論者,可為什麼道教風水八卦那麼靈
神仙也是人,不就說得通了嗎?誠能感人,也能通神。
『伍』 《道德經》為什麼備受推崇

道德經講的東西太多了,可以闡釋的層次也非常豐富。換句話說,它簡直沒有流傳不廣的理由。當然也因為它具備的無比豐富的闡釋層次,導致這個話題太大太泛。
下面就我所知道的,說一些。
思想史角度上
就思想史的發展言,百家爭鳴是一次大解放,歷經春秋、戰國、嬴秦、而至漢武朝,統治階層申黃、老之術,反秦之弊與民休息,奉行無為而治。可以說這一階段老子學說的影響力都是非常大的。到劉徹興儒術、要有所舉動的時候,黃老之術仍舊很有市場,甚至變成一股保守的政治勢力,比如竇太後、汲黯等,都是尊奉黃老的代表人物。
可以說,百家爭鳴後,自漢初至武帝朝,是黃老之術的一個發展高峰。作為道家重要典籍的《道德經》,其影響力與傳播范圍不言自明。
魏晉之際,名士尚清談,清談的內容呢,則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這一時期的一小撮知識分子,對司馬家的統治具有明顯抵觸情緒,這種抵觸當然也不能是直接跟皇帝正面肛。司馬氏以儒治天下,這一小撮就開始解構綱常、放浪形骸。名教就是儒家,自然則是老莊。對老莊典籍的深層挖掘及再創新,構成了名士們精神生活的核心內容:
(桓)溫嘗問君(孟嘉):……「聽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漸近自然。」(陶淵明《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
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本身是個音樂欣賞的話題,孟嘉卻用了老莊玄學的話頭自然。名士們的清談由此可見一斑,如果想了解更多,就打開一本《世說》吧。
另一方面,自佛教東傳以來,為了能夠更好融入本土文化,僧人們開始用道家文本注釋佛法,《老子》和《莊子》就是經常被引征的典籍,比如後來南北朝時期成玄英的《莊子疏》,就是非常典型的一個案例。到了李唐建國,老子因為據說姓李,也開始沾光,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開元二十三年,《史記》中老子的傳記奉敕升為列傳首,與伯夷合傳。再一次地,由於政治的介入,道家的地位被抬高。
隨著儒釋道合流,《老子》中的思想已經全方位融入到中國人的文化、藝術、政治與世俗生活當中。國畫中的留白、音樂欣賞的漸進自然、處世規則的不為天下先,民間信仰的太上老君等等,都可以從《道德經》以及與之緊密相關的老子身上找到原型。
哲學意義上
從某種意義上講,諸子之中最像哲學家的,可能就是老子了。《道德經》非常有意思的一點,就是它涉及到了其它諸子甚少討論的本體論問題。而這在洋人的哲學語境里正是最基本的問題。
《道經》一開頭實際上就是試圖闡述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
也是在對世界的闡述中,《老子》與《周易》出現了高度的一致性——它們都認為世間萬物是變動不居的,故而人需要與時遷移才能動態地把握和認識宇宙萬物。與此同時,兩部書經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的思辨方式,也無時不刻地提醒人們去感悟自然,從自然中尋找生存處世之道。
變化與接近自然,是構成中國國民性的兩個非常重要的特點。這在《老子》中可謂是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了。比如:
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再比如:
道法自然
洋人的否定之否定規律,是到了黑格爾那個年代才被提出來,類似的東西早在《周易》、《老子》的年代就出現在中國了。有鑒於此,面對黑格爾對中國文化、文字語言的嘲諷,錢鍾書曾在《管錐篇老子王弼注》中非常不爽地表示:
《老子》用反字,乃背出分訓之同時合訓,足與奧伏赫變(aufheben)齊功比美,當使黑格爾自慚於吾漢語無知而失言者也……
故反(返),於反為違反,於正為回(反)返;黑格爾所謂否定之否定,理無二致也。
兵法意義上
認為《老子》是兵書的人並不在少數,比如當代的李零,就持這種觀點。而在《老子》五千言里,也的確經常見到非常精闢的戰術、戰略思維。比如這一段: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對比《孫子兵法》:
主不可以怒而興軍,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火攻)
不戰而屈人之兵。(謀攻)
再比如: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對比《孫子兵法》: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計篇)
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之司命。(虛實)
再比如: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
對比《孫子兵法》:
故備前者則後寡,備後者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再比如:
善行者,無轍跡;
對比《兵法》:
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
實用意義上
關於黃老學說的特點,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指》里概括的非常精當: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司馬談的這句話里主要從兩個方面論述了道家的長處:一是養生,二是統御術。其中尤其是統御術層次上,道德家吸取了陰陽、儒、墨、名、法等眾家之長,從而可以與時遷移,具備指約而易操的特點。
而在養生方面就更不用說了,老子本人如今都已經成為了一個圖騰。
老子這么多年來,一是輸出了長命圖騰,二是留下了五千箴言,三是提倡不折騰,還有什麼好說的?
就此而言,《道德經》可小可大,小則養生保身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大則經略天下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控制論意義上:
在凱文凱利的《失控》中文版第188頁有這么一段話:
古代的中國人盡管其創造從來沒有超出過指南車,卻擁有一種正確的關於控制的無念心態。聽聽老子這位神秘的學者在二千六百年前的《道德經》中所寫的,翻譯成最地道的現代話語就是:
智能控制體現為無控制或自由,
因此它是不折不扣的智能控制;
愚蠢的控制體現為外來的轄制,
因此它是不折不扣的愚蠢控制。
智能控制施加的是無形的影響,
愚蠢的控制以炫耀武力造勢。
隨後KK表示老子的睿智,完全可以作為二十一世紀飽含熱忱的矽谷創業公司的座右銘。
(愛閱讀,請關注我。凡人閱讀,你身邊最最貼心的閱讀引領者。)
『陸』 現在的道德經版本真實嗎被篡改了嗎
道德經多個權威版本文字有變的根本原因是有為數不少的學者想參與道德經的創作,好讓自己的生命信息隨《道德經》流傳千古。
『柒』 道家信仰神明嗎,是無神論嗎
道家最高信仰是道,承認神明存在,不是無神論
『捌』 道教信奉的是什麼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占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道教認為,道是,「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說,宇宙、陰陽、萬物都是由它化生的。道教認為:在萬物中,神仙居住的所謂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化為三種氣,再化成三位至高無上的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
(8)道德經信神么擴展閱讀
道教的禮儀文化:
道教供奉時供果一般五個一盤,擺放時根蒂朝上,若要供瓜類的水果,必須供整隻,而不能半個。天神本身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所以供果更多的講究的是心意,但是某些神將的護法會偷吃,哦不,享用供品。
道教禮儀源自《周禮》,涉及宗教活動、日常生活各方子午印面,包含叩拜、供養、誦經、戒律、服飾等內容。信眾對常人行拱手禮或作揖禮,而對神仙、真人則行叩拜禮,以示特別尊敬。道教叩拜方式分為一禮三叩、三禮三叩、三禮九叩三種,其基礎是拱手禮和作揖禮。
拱手禮亦稱為抱拳禮,分為兩種:一種是儒家禮儀,兩手相抱,舉於胸前,立而不俯;另一種是左手抱右手,負陰抱陽、蘊含五行,內掐子午訣,外呈太極圖。作揖禮動作為:一面躬身,一面抱拳,自下而上,向人行禮。
一拜三叩之後要起身,起來之後,再重復第一次的動作,手再抱成子午訣,再抬起,再降落到胸部的時候松開,左手撫心右手先下,左手跟上,掌按十字,然後順勢跪了下去,頭輕點三下,這就是第二拜第六叩了,然後再起身,再重復一次。
『玖』 為什麼很多人推崇《道德經》

四、為何中國的大門一般都有兩扇?
因為如果只有一扇的話,做的太大,小孩子推不動,做的太小,東西又放不進去。兩扇門也寓意著一陰一陽,中國人講一就是二,講二就是一,一個門由兩扇組成,陽跟陰是門的兩扇,代表《易經》,《易經》有兩扇門,一個陰一個陽。
五、為何儒釋道三教要合一?
因為儒家給我們講的是求生的道,叫作生存之道,即求生、惜生。如果我們完全照儒家行事,就會很辛苦,時時警惕,處處小心,一點錯都不行,實在太累。道教告訴我們要保生、貴生,它說求生是不錯的,但是用身體去換取,是不對的,所以要保生,並要視生命如寶貴的寶物,不要怠慢它,珍惜它。因此,道教在養生方面,世界第一。佛教即不叫你保生,也不叫你求生,而是叫你樂生、樂死,修來世,輕身體,現世的軀體就是臭皮囊。所以,先人叫三教合一是在思想上為人類著想,這就叫作同,即《道德經》中的一句「同,謂之玄」。明明沒有什麼不同,這就是玄妙之所在。
《道德經》中的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講完的,而簡單一本書,一千人讀有一千種讀後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領悟,作為一個凡夫俗子,有時候也許不能參透其中的最簡單的智慧,所以,拾人牙慧也不失為一種學習的方式,況且,還是拾聖人的牙慧,何樂而不為呢?
希望大家多看看《道德經》,學習其中的做人之道,生活之道,處世之道,學以致用,就算不能一步登天,也許還能修得正道,成就一番事業,實現最初的理想。福生無量。
文章由道山不老編輯整理
『拾』 道教講的就是《道德經》嗎如果信道教就是信老子么
第一個問題 道德經是道教的理論基礎 但不是全部 道教有數以萬計的經文
第二個問題內 道教信仰的是道 也可以容理解為信老子 傳說中 道有八十一化 老子是其中一化
補充說明
道教是集道家思想、哲學並融合了中醫養生學和功法的一種宗教
也可以說道教是中醫和氣功的繼承者和發揚者。道教對中醫的影響不用多說,歷史上的葯王、醫仙都是道教徒,道教的黃庭經更是所有學中醫的人必修的。氣功在道教被稱為丹術,這個丹指的是內丹,不是那種形式化的在爐鼎里煉的丹。
既然提到了道德經最好還是讀一讀,至少也該知道裡面講的是什麼,不要聽別人說,因為道德經從來都沒有統一的注釋,魯訊也說過中國人必讀道德經。其實道德經在有注釋的情況下還是很容易理解的,不象莊子那麼唯心。
要選有注釋的道德經最好先選一些學者的注釋,第一次讀不要選和尚或者佛教徒注釋的版本,因為佛徒注釋道德經不用說都知道他們想干什麼,看這樣的版本容易理解偏差,道教和佛教的思想本質上是不同的,他們的翻譯傾向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