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清朝法治

清朝法治

發布時間: 2021-12-05 16:26:34

㈠ 清朝的法制真的是這樣的嚴明嗎

不是的,可能前期是,但清朝後期腐敗之至,王公大臣貪贓枉法,進諫讒言。推薦你看電視劇《走向共和》

㈡ 清朝的所有律法

《大清律例》共四十卷,卷首有六贓圖、納贖諸例圖、徒限內老疾收贖圖、誣輕為重收贖圖、過失殺傷收贖圖、五刑圖、獄具圖、服制圖等八種圖表;律文後附有注釋,以便正確地理解和執行律文。律文分為七篇,篇目冠以律名,故謂之七律。首篇是名例律,有四十六條,下面不分門類,亦稱四十六例。其主要內容除了確定五刑、十惡、八議等重要制度和罪名外,還規定了一些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則。如官吏犯罪分公罪和私罪 ,公罪處輕,私罪處重;犯罪分故意和過失,故意罰重,過失罰輕;共同犯罪一般區別首從,從犯減輕;數罪並發,一般只科重罪,輕罪不論;累犯加重,自首減免 ;老幼廢疾減免,同居相隱不為罪以及類推的一般原則等。其次各篇按六部命名排列,即吏律、戶律、禮律、兵律、刑律和工律,以下分為職制、公式、戶役、田宅 、婚姻、倉庫、課程、市廛、祭祀、儀制、宮衛、軍政、關津、廄牧、郵驛、賊盜、人命、斗毆、罵咒、訴訟、受贓、詐偽、犯奸、雜犯、捕亡、斷獄、營造和河防 ,共三十門,計四百三十六條。該條文不但以《大明律》為藍本,並且隱合古義,可謂集歷代封建法律之大成;同時由於清朝已處封建社會後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因此它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主要表現為以嚴刑峻法推行政治、思想高壓政策,不但對十惡處刑更重,而且擴大了謀\反、謀大逆的定罪范圍,提高了量刑標准;嚴禁宦官專政,臣下朋黨,更完備地確認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廣泛增加滿族享有種種特權的條款;繼續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和宗法統治。進一步實行重農抑商等。
《大清律例》律文之後所附的條例,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條例即皇帝認可的判例和皇帝根據某些具體案件的處理而發出的帶有規范性的命令和規定,簡稱為例。例是律的補充,同律一樣,也是審理案件、定罪量刑的依據。其不同,首先律的纂修比較慎重,具有相當的穩定性;而例則因時制宜,隨時增刪和修改(乾隆時定製五年一修),因而是一種更為靈活的法律形式。其次,例的數量大大多於律條。雍正三年時就有八百十五條,到同治時更增至一千八百九十二條。由於例繁雜眾多,常與律文發生抵觸,彼此之間矛盾重重。再次,在司法實踐中,例的法律效用大於律。通常是有例不用律 ,有新例不用舊例;律與例都沒有明文時則採用比附,實際上還是用例。結果是「律既多成空文,而例愈滋繁碎」。因此,例遂成為清統治者實行司法專橫、魚肉百姓的法制工具。

㈢ 清朝法制對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影響!

清末民法的法典化作為中國近代修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打開國門繼受大陸法系民法典的過程。民法發展歷史表明,作為倡導私權理念的民法典則是建立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市民社會充分 發展的基礎之上的。而清末的中國,資本主義經濟在部分地區雖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反映出編纂民法典的要求,但這種微弱的資本主義經濟同嚴重的封建主義經濟相 比,依然不足以催生出民法典。而直接導致清末民法典編纂的動因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收回「治外法權」的策略需求,清末立法者試圖通過變革法律收回被剝奪 的法權,另一方面是中國法律近代化的整體要求,隨著其它部門法的相繼獨立,民法典編纂也被迫提上了變法的日程。這種外力的推動決定了民法典生長方式是「後 生外發型」的,這也就決定了編纂民法典存在著諸多的困難。這主要表現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並沒有得到充分發展,民法產生的的經濟基礎相當薄弱;在濃厚的封建 傳統法律文化中所形成的義務本位觀念、民法法源的缺乏、民法學理論的不發達以及獨立的法學家階層都沒有形成等因素;再加上由於政治上的需要而導致民法典編 纂時間的緊迫。清末的修律者面對諸方面不利因素,環顧世界,通過比較,他們認為德國和日本與清末具有相近的政治體制,而且它們都通過變法使國家得以富強, 於是決定採取了「遠法德國,近采日本」的策略,直接「拿來」日本民法典編纂方法為我所用,即採取了翻譯民法典和法學著作、聘請外國專家等方式對1900年 德國民法典和日本1898年明治民法典進行了移植和借鑒。在體例結構上採用德國潘德克頓法學的「五分法」編纂體例,將篇章結構分為總則、債權、物權、親屬 和繼承五編;在內容上前三編體現了資本主義的民法原則即人格權平等、契約自由、私權至上和過錯責任,後二編主要通過民事習慣的調查對中國傳統的固有民法和 禮教加以改造而予以保留,體現了傳統法制的身份等級特點。清末立法者正是通過對德國和日本民法典的借鑒,最終完成了《大清民律草案》的編纂。盡管《大清民 律草案》是借鑒德日民法的成果,有抄襲之嫌,但其積極意義是不可抹煞的。它不僅推動了民法精神傳播,普及了私法理念,打破了諸法合體的傳統法典編纂模式, 開創中國法律史上獨立編纂民法典的先河,而且通過翻譯、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舉辦法政學堂等形式促進了民法學理論形成和發展,為民國初期和中華民國的民事 立法,甚至現今的民法典編纂,意義深遠。但是由於《大清民律草案》在法律內容上融近代與封建傳統於一體,因而也彰顯出不足,主要表現為總則和分則的脫節、 權利本位和義務本位的矛盾、傳統禮教規制和近代民法規范的矛盾等,這些局限的存在是民律草案完稿後遭受眾多非議的重要原因,也是現今制定民法典過程中應當 注意的問題。

㈣ 歷史朝代(秦朝、………………清朝)制定法制、法律的代表人物…或有影響的代表人物……

秦朝 商鞅 商鞅變法 奴隸制像封建制過度
西漢:董仲舒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奠定了大一統格局
北朝:元宏(鮮卑姓拓拔) 實行漢化 和南朝劉裕分庭抗禮
唐朝:不得不說的是李隆基時期的名相 姚崇 宋拱
宋朝:王安石變法(失敗告終)
明朝:張居正一條鞭法(成功,這是一個猛人)
清朝:我不想說 但是告訴你一個 攤丁入畝 人口短短幾十年 立刻從1億飆升到4億 但是個人認為清朝的變法很可笑 野蠻人不過是在胡鬧而已

㈤ 清朝末年法律改革有哪些

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重視法理學研究 清朝末年,為了適應改革法制的時代需要,沈家本大力提倡推求法理、重視法學研究。他把法理學研究看成是法律工作的先導。要明法必須先要明理,而明理的重要途徑就是提倡法理學研究。沈家本認識到近代各國法律著作浩如煙海,在龐雜的法律著作面前,法學家只有「會而通之」,才能做到「折衷而歸一」,尋找到切中時弊的葯方。 沈家本不僅從司法實踐和法制改革方面強調法理學研究的重要性,還通過法理學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來說明恢復和發展法理學的必要性。法理學從戰國時期最為發達到清朝法學逐漸衰落。尤其是清代,清代名卿紀昀(曉嵐)所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不僅所收法律書目甚少。持法名公巨卿尚且視法學為無足輕重,其餘小吏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沈家本認為,及時恢復和發展法學,在清朝末年尤為必要。沈家本已經覺察到,法律和法學發達與否,與政治關系極大。法學盛衰與政治的關系表現在兩方面: 一、「法學之衰也,可決其政之必衰」。法學盛衰即使不能必然導致政治盛衰,也能對政治產生重要影響。二、沈家本意識到,在法律與政治的關系中,主導因素仍然是政治。政治腐敗,就會產生「有法而不守,有學而不用」的現象。歷史上法學繁盛時期,都是與統治者重視法律、提倡法學分不開的。為了推動法學的發展,沈家本極力主張恢復律博士這一官職。沈家本渴望法理學能夠在中國由衰而盛,他把希望寄託在清政府的所謂「憲政」上。 沈家本對於法律的概念進行了探討,但是他沒能說明法的產生與階級斗爭的關系。他不僅從表現形式方面探討了法律的概念,而且極為重視法的內容與作用。認為治理國家不能沒有法律,而且實行法治要以仁道為宗旨。他種思想明顯是與「惡法優於無法」的論調有別的。他的法權統一的思想批判了封建主義等級特權觀念,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表現出強烈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而且認識到不應以法律泄私憤,這是很難能可貴的。他和許多儒家賢哲一樣,也十分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主張教養為主,懲治為輔。同時他也十分重視執法的問題,持平執法,不僅會彌補惡法,而且也會使社會安定。而這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取決於執法者。所以他很重視法律人才的培養。 二、確立中西結合的修律思想 沈家本繼承了中國古代的變法思想,提出了自己的變法主張。沈家本在主持修訂法律期間,始終堅持「參考古今,博稽中外」的修律原則。他既反對數典忘祖,一味推崇西法,也反對門戶之見,一概摒棄西法。日本明治維新以後,積極學習西方法學理論和研究西方法律制度,因此,日本法學界也是「名流輩出,著述日富」。沈家本以此說明西方法學確有可學之處。沈家本提出法學研究要結合古今,甄采中西。 為了使修律能夠符合清末統治階級的需要,沈家本明確提出:「我法之不善者,當去之。當去而不去,是之為悖。彼法之善者,當取之。當取而不取,是之為愚。」 他反對重型酷刑,而且在他的堅持下,它們也在大清律中被廢除了。對於在菜市場上執行死刑,他也極為憤慨,認為它是對於社會沒有好處的。罪刑相宜,,罪刑法定,反對比附,這些在今天的法律中也都得到了體現,這說明他的思想在當時之先進與正確。改良監獄,認為應該是感化人,而不是單純的懲罰,改造人。 沈家本的法律思想在近代中國法律思想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受了西方資產階級法律觀的影響,繼承了中國古代德主刑輔、以仁統法的法律思想,對封建末期極端專制主義的法律制度和法學觀點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對近代中國法學和法律思想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由沈家本負責修訂的新法,雖然由於「禮教」派反對而大多數沒有被頒布實施,但他在法學上的建樹是應當肯定的。

㈥ 清朝法制有什麼案例

文字獄

㈦ 古代清朝王國法制

額,又是問題,我有這個詳細的答案,一會我編輯後就馬山給你發上來.請耐心等待,我馬上給你發.

㈧ 清朝的法律是什麼

《大清律抄例》是中國封建襲社會最後一部法典。清朝的傳世基本法典《大清律例》的制定工作,開始於乾隆元年,經過順治、康熙和雍正三朝君臣的努力,到高宗乾隆皇帝即位時,命三泰為律令總裁官,重修《大清律例》,在經過高宗御覽鑒定後,正式「刊布中外,永遠遵行」,形成清朝的基本法典。

熱點內容
勞動法中關於病假產假工傷車禍 發布:2025-09-22 12:24:07 瀏覽:292
理解法治建設與中國發展 發布:2025-09-22 11:50:38 瀏覽:73
領導幹部善法治思維 發布:2025-09-22 11:47:02 瀏覽:798
建設行政法規是指由國務院制定 發布:2025-09-22 11:43:20 瀏覽:401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檢察機關有權對 發布:2025-09-22 11:40:23 瀏覽:891
吸入法治肺 發布:2025-09-22 11:36:10 瀏覽:955
五鳳司法所 發布:2025-09-22 11:34:19 瀏覽:669
民族區域自治立法 發布:2025-09-22 11:24:31 瀏覽:79
法院壁紙 發布:2025-09-22 11:24:21 瀏覽:190
下列不屬於行政法規的制度程序的是 發布:2025-09-22 11:12:50 瀏覽: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