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新聞道德例子

新聞道德例子

發布時間: 2021-12-05 16:45:54

『壹』 近年社會道德缺失事件有哪些

——小悅悅遭碾壓事件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時30分許,一出慘劇發生在佛上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年僅兩歲的女童小

悅悅走在巷子里,被一輛麵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鍾後又被一小櫃車碾過。而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七分鍾內在女童身邊經過的十八個路人,竟然對此不聞不問。最後,一位撿垃圾的阿姨陳賢妹把小悅悅抱到路邊並找到她的媽媽。小悅悅在廣州軍區陸軍總醫院重症監護室,腦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腦死亡。2011年10月21日,小悅悅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在零時32分離世。

拾荒阿姨陳姨救人的過程,恰好被事發地旁邊一間勞保店的視頻監控記錄,這段視頻還包括在陳姨之前路過的18個人。陳姨並不知道,她是第19個路人,前18個,或是視而不見,或是看兩眼然後離開。

第一個人:一名白衣深色褲男子,左右張望後,徑直從小悅悅腳邊經過; 第二個人:摩托車男,看了一眼躺在正前方的小悅悅,一拐彎繞過離開; 第三個人:淺色長袖衣服男,一直盯著小悅悅,然後像躲著走,越來越遠。

第四個人:開著藍色後尾箱三輪車男, 從店鋪門口兩次橫向經過, 對2 米外的小悅悅視若無睹。

第五個人: 踩著三輪車的藍衣男子;

第六個人:另一摩托車男經過;

第七個人:黑衣男子開摩托車經過,不斷回望小悅悅;

第八個人:一名中年女子帶著黃衣小女孩經過,看了幾眼沒有停步; 第九個人:一個穿雨衣的摩托車男子經過;

第十個人:穿著藍色短袖衣的男子在小悅悅身邊來回兩次,除了驚異的目光外再無動作。??

記錄這一切的視頻,來自廣佛五金城20座N63-N64的新華勞保經營部,事發地點恰好就是該店鋪的門前。這間勞保店位於兩條巷道的交叉口,與多數商家一樣,其兩邊的門口上方均安裝了視頻監控。不料,其中一邊的視頻監控,剛好拍下悅悅兩度被碾壓的全過程。

『貳』 求一些違背新聞道德的事例

近年來,我國新聞界在弘揚新聞職業精神和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容於各種主客觀原因,在新聞傳媒領域引進競爭機制後,一些新聞從業人員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一些喪失新聞職業精神的報道時有出現。如《新聞記者》雜志每年公布的「十大假新聞」,2007年度轟動全國的「毒香蕉」事件和「紙餡包子」事件,四家記者站記者向企業索要錢財、涉嫌敲詐案件等。這些只是缺乏新聞職業精神表現的典型事例,其他一些喪失職業精神和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還可歸結為「有償新聞」、「受賄新聞」、「策劃新聞」、「收受紅包禮品」、「偷拍偷錄侵犯公民隱私權」、「媒介越軌審判」、「虛假低俗廣告」以及「炒作明星緋聞和犯罪新聞」等。這些現象的產生使得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受到嚴重侵害,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形象也遭到嚴重破壞,造成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

『叄』 道德小故事,簡短,最好是新聞

黃 香 溫 凊 東漢時有個人,姓黃名香,字文強。在他九歲的時候,母親便病故了。雖然黃香只有九歲,但他已深深懂得孝的道理。 黃香每天都非常思念去世的母親,常潸然淚下,鄉里的人看到他思母的情景,都稱贊他是個孝子。失去了母親的黃香,更把全部的孝心都傾注於父親,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親自動手去做,一心一意服侍父親。 三伏盛夏,酷熱難當。每天只要吃過晚餐,就可以看到鄰居們搬出椅子,坐在屋外乘涼聊天。小孩子這時總是會趁機要求大人們說故事,要不就是追逐著在夜幕下玩耍。但是在這么多人中,卻永遠找不到黃香的影子。原來細心的小黃香,擔心勞累一天的父親因天太熱,睡不好覺,正拿著扇子在床邊扇枕席。左手扇累了,換右手,右手酸了,再換左手。就這樣一下又一下的扇著,一直扇到席子已經暑氣全消,黃香才會去請父親上床睡覺。一夜、兩夜……整整一個夏天都這樣。 過了秋天,隆冬來臨,每到晚上整個屋子就冷得像冰窯一般,要是碰上下雪的日子,就更有得受了。但是孝順的黃香,仍然有辦法讓父親每天晚上睡得舒舒服服。 只要天一黑,黃香就會鑽進父親冰冷的被窩里,用自己的身體,把被子弄得暖烘烘的,然後再請父親去睡,這樣父親就可以免去寒冷之苦了。 日復一日, 年復一年。黃香的孝行,傳遍了左鄰右舍,傳遍了全縣,也傳遍了全國。 仲 由 負 米 仲由是周朝春秋時候魯國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從小家境貧寒,非常節儉。經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系,但怕父母營養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 家裡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必須要走到很遠很遠的百里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裡,奉養雙親。百里之外是非常遠的路程,也許現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兩次。可是一年四季經常如此,就極其不易。然而仲由卻甘之如飴。為了能讓父母吃到米,不論寒風烈日,都不辭辛勞地跑到百里之外買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氣非常寒冷,仲由頂著鵝毛大雪,踏著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腳被凍僵了。抱著米袋的雙手實在凍得不行,便停下來,放在嘴邊暖暖,然後繼續趕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浹背,仲由都不停下來歇息一會,只為了能早點回家給父母做可口的飯菜;遇到大雨時,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寧願淋濕自己也不讓大雨淋到米袋;刮風就更不在話下。 如此的艱辛,持之以恆,實在是極其不容易。 後來仲由的父母雙雙過世,他南下到了楚國。楚王聘他當官,給他很優厚的待遇。一出門就有上百輛的馬車跟隨,每年給的俸祿非常多。所吃的飯菜很豐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斷。過著富足的生活。 但他並沒有因為物質條件好而感到歡喜,反而時常的感嘆。因為他的父母已經不在了。他是多麼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過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經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負米百里之外奉養雙親,都永遠不可能了。

『肆』 我想知道關於新聞價值比新聞道德更重要的例子

這個例子就是素質
對於一個有素質的人
不論多有價值
我相信只要違反了道德 就變得沒有「價值」
就不會報道
如果是一個純粹為了賺錢的記者
就算賺的再少
違反道德他也願意做
這就是道德與價值對於人的關系。
望採納

『伍』 新聞價值比新聞道德更好的例子有哪些

新聞的價值,應來當體自現在止惡揚善,前車之鑒吧。只想著怎樣用那些恐怖發指、暴力、色情、他人隱私的案情來吸引讀者,到最後,社會人心就容易被誤導,甚至會模仿作案動機。另一小部分人起心動念。
沒有道德的新聞,怎麼會有正面價值?
如果價值是負面的,那麼只是值得讀者去做冷漠的,或只是說說閑話的看客。
揚人善,人知之、愈思勉,而且也會給世人做出榜樣;相反的是,揚人惡,疾之甚、禍且作;別有用心的人,會有樣學樣造成不良的導向。

新聞的道德體現在人文關懷,負面新聞只能作為少數的反面教材——其不善者而改之。
道德是提升自我的明燈,不是呵斥別人的鞭子。
不是答案。。圍觀ing

『陸』 求不道德新聞的事例

1、江蘇老人摔倒街頭國人漠然無人幫扶,道出了社會啥問題?
是怕被「訛」了?
7月10日中午12時許,江蘇興化陽山大橋,一名老人騎三輪車下橋時不慎摔倒,躺倒在地爬不起來,其間不少徒步路人和駕車人經過該處,有人甚至駐足圍觀,始終無人伸手拉老人一把,表情漠然。為什麼會這樣呢?據稱是,害怕做好事被訛,這是大家不願意去做善事的主要原因。但也有人表示,如果在給自己留下「清白證據」的情況下,才會幫扶老人一把? 老人躺在路上無人相助
昨天下午,論壇上出現了一則題為《老人摔倒路中央,一眾路人不敢幫》的帖子。發帖者「芃芃」稱,當天中午12點10分左右,他騎摩托車從當地瓜果市場回家,路過興化陽山大橋下坡段時,看到一名老人躺在馬路中央,旁邊是側翻的小三輪車,老人躺在地上一動不動,左側眉骨處有血滲出,估計小便已經失禁,因為短褲濕了。
現場有不少人圍觀,就是沒有人上前敢拉老人一把。有人還在現場提醒其他人「不能扶他起來啊,會『沾』在手上」的。後來只能是被120急救車接走的。
「好事能不能做」引發熱議
有目擊現場的網民說,事情就發生在他家店鋪對面,當時他看到圍了好些人,便跑了過去。在現場,他就聽到有人在提醒說:「別扶啊」。現場圍觀的人都只是在看熱鬧,沒有一人伸手。讓他想起南京徐老太事件,就離開回到了店裡。
有網友稱,河南一大學生去扶了一下摔倒的老人,結果被判定賠償近8萬元,所以現在看到這種事情大家全「慌」了。如果自己在現場,所做的也只會打電話報警。但如果有人願意為他全程攝像做證,他可以「考慮」出手拉老人一把?
也有網友「枯藤樹」發表自己的觀點:做好事不妨也「用用心」。比如,為給自己留下「清白證據」,在扶老人之前,可以和他對話,對話時用手機錄音,也可以拍下手機視頻等等。
這不是偶然事件,一出出生動的社會問題說明,有那麼多的路人那麼多的車流漠然地從老人身邊駛過,卻無人幫扶,沒有人去做好事。理由是,如果非要做好事的話,可以人為地設定一個個條件,否則是不敢去做善事的,怕引火燒身。現實再次地向我們發出警告,道出了我們的社會狀況,如果沒有一個『仁愛』的社會,沒有這樣一個慈善心的國人,那是非常危險的。難道國人去做善事都要處處設防,處處設限受掣嗎?那是悲哀的!
2、為資產管理注入「道德」基因 民生加銀踐行社會責任
近日,基金行業上演了一版真實的「攙扶老人」事件,給出了值得點贊的明確答案。8月21日晚,民生加銀基金客服部員工樊煌彪回家途中,路徑一處綠化帶時見一老人在雨中趴卧,但周圍人均未駐足或給予任何關注,樊煌彪見狀當即撥通120急救電話並在現場看護老人等待救援,因施救及時,老人平安無事。
對此,業內人士高度點評說,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健康發展必須注入優秀的道德基因。此次事件對於民生加銀基金來說,並非個案和偶然,是公司歷來倡導的企業文化激發員工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社會責任成資管行業新標尺
企業社會責任的關鍵詞主要有四個:賺錢,合規,道德,慈善。對於專業的資產管理機構——基金公司來說,賺錢+合規,是基金公司的職責體現和基本要求,道德+慈善所代表的「社會責任」則成為公司在上一層面上的外延和深化。
員工能夠在壓力面前做好人好事,個人道德素養是一方面,據樊煌彪表示,民生加銀基金公司歷來倡導的企業文化是促使其不斷踐行好人好事的源源不斷動力。多年來,在資產管理規模的高速發展中,民生加銀基金公司奉行「誠信、穩健、專業、創新」的企業文化,其中就包含道德層面的誠信、友善、愛國等,與我國的社會會主義價值觀相輔相成。
這些企業文化的潛移默化,一方面促使員工在投資管理業務上盡職盡力,專業合規,同時也將社會責任帶入基金公司的日常工作中和點點滴滴滲透到員工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作為一家資產管理公司,民生加銀基金始終保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在企業誠信、投資研究等方面內外並舉,積極踐行社會責任。本次事件的主人公樊煌彪身為客服部員工,首先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經記者從公示信息查閱具有專業的證券從業資格,在日常的客戶工作重專業、耐心、細心,同時在工作中被視為道德模範,給企業中其他員工提供可供仿效的榜樣,對民生加銀基金企業文化的形成和強化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社會責任踐行的表現方方面面,基金公司日常的公益活動也很多,如民生加銀基金曾於2014年探訪北京弱智福利院,在2015年也開展了六一「送溫暖,送愛心」捐贈活動並且擬成立「大學生創業公益基金」,長期扶持大學生創業項目。
道德基因催化基金公司快速發展
民生加銀基金錶示,對於基金公司來說,企業社會責任是指在為投資者創造更高的收益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持有人、社會的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唯利潤」論的傳統理念,強調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社會的貢獻。社會責任是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與慈善責任的統一。對持有人負責,爭取為投資者創造更高的收益,本身也是基金公司社會責任的體現。而合規,是基金公司自覺、自主、自律的社會責任。道德和慈善一方面可以理解為上述的公益活動,一方面也在於基金公司對其行業的促進和發展。同時,體制創新等利於長遠行業發展的舉動,也是社會責任的體現。
在資產管理行業的社會責任上,民生加銀基金錶現也很突出。如在近幾個月的市場震盪中,民生加銀基金為推動行業良性發展,與持有人共擔進退,積極自購旗下資金2000萬元。
在創新上,民生加銀基金在行業內率先展開了「虛擬基金+事業部制」,在公募基金的平台上搭建一個私募的機制,為基金經理創造一個高成長性、高激勵性的工作空間,促進基金行業人才的良性發展。
「每一次管理模式的創新,都是基金公司對利益格局進行重新權衡。」民生加銀基金董事長萬青元表示。事業部制是未來行業發展的大方向,這無疑是站在資產管理高度上做出的社會責任選擇。
道德基因催化基金公司高速發展,社會責任推動自管地位不斷提高。民生加銀基金在基金業績及資產管理上取得優秀成績自然是水到渠成。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統計,截止2015年6月底,民生加銀基金及其子公司資產管理總規模達6956億元,位列行業第四,相比於去年底漲幅達30.0%。民生加銀基金系僅僅用了四年時間從幾十億到近7000億的規模增長。優秀的業績同樣受到業內認可,2015年3月,公司榮獲《中國證券報》頒發的2014年度「債券投資金牛基金公司」獎。

『柒』 關於沒有新聞道德但有新聞價值,沒有新聞價值但有新聞道德 各舉一個例子,謝謝

我推薦你去外匯通看,我一直在這看了,外匯通好像有八九年歷史了把,而且裡面的沙龍頻道不錯,

『捌』 (急)新聞價值比新聞道德更重要/論點論據/例子

謝謝主席,各位好!
首先來看對方今天的論證,也正是對方的漏洞所在。
第一,對方辯友今天更我們討論了很多關於追求新聞價值而忽略新聞道德的例子,但是對方辯友在證明新聞道德很重要的同時並沒有論證它比我方的新聞價值更重要。
第二,對方擴大了道德的范圍,將新聞道德與社會道德相混淆。我方想請問:當社會需求,媒體需求,受眾需求存在差異性的時候,如果論證你方觀點?你方如何用你的新聞道德取捨新聞?你方從一辯到四辯的論證,都是建立在社會需求,媒體需求,受眾需求不存在差異性這一個假設上,從而把新聞道德與社會道德等同起來。可實際上,對方的假設是不完全成立的。
第三,對方辯友告訴我們,新聞具有的引導性不算新聞價值,我就奇怪了,難道新聞發布之後對於我們社會產生的一種引導作用就不是新聞的價值了么?那對方辯友口中的新聞價值究竟是什麼?
第四,對方說沒有新聞道德哪裡來的新聞價值。我方可以大膽的告訴你,沒有新聞道德也有可能有新聞價值。舉個例子好了,新聞工作者甲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剽竊了乙還沒有發表但很有新聞價值的新聞,然後發表出來。對方辯友你還能堅持說這篇新聞因為沒有了新聞道德而失去了新聞價值么?
第五,對方說新聞道德更能促進新聞的健康發展。但我們看到,真正推動新聞事業發展的原動力來自新聞價值。
第六,對方說有新聞價值的東西不一定能被報道,那是因為新聞道德對新聞價值有約束作用。這也只能說明新聞道德能促進新聞傳播事業正常有序的發展,難道就能說新聞道德比新聞價值更重要麼?對方你說重要就重要,總得給我們一個有力比較標准吧。
今天,我方說新聞價值比新聞道德更重要,是因為我們堅持以下的三大標准:1 誰能在根本上滿足受眾需求2誰更能促進新聞事業的長遠發展3誰更能實現新聞的社會引導功能。
首先,受眾之所以會刊新聞就是從新聞中學會他們項要的東西,也就是新聞價值,其次一直所追求的是新聞價值,而不是新聞道德,難道大家視為了知道新聞道德而去看新聞的么?受眾對其新聞的需求從本質上說是源於對新聞價值的追求,
其次,真正推動新聞事業發展的原動力是來自對新聞價值的不斷追求,新聞價值的實現是新聞傳播的最終目的。只有做到新聞價值的不斷提升才可以使新聞傳達更及時,更有效,更符合受眾的需求,從而不斷推動新聞事業不斷的發展,而新聞道德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促進新聞傳播事業正常有序的發展。
最後,誰更能實現新聞的社會引導功能,當然是新聞價值!如果不是源於新聞價值對受眾的吸引力,新聞如何發輝它的社會引導功能,正是新聞價值它讓受眾了解真相,引導受眾認識了解社會,容易融入社會。
綜上所述,我方堅持認為,新聞價值比新聞道德更重要

對方擴大了道德的范圍,將新聞道德與社會道德相混淆

這個超出了我的想像,看來要當心對方玩概念擴大化啊。但是這樣一來,對手的漏洞更多了啊

謝謝各位,剛才已經看完各位給出的資料和意見實在收獲頗豐。除此以外,我還有一點想法:
1,如此來說,我方必須在新聞道德的定義上做文章,辨晰出職業道德和社會道德的不同並加以說明。
2,如果對方從侵犯個人隱私,最終導致某些不良影響致使當事人受到侵害來說如當初的水門事件等,又應用什麼來應對?
3,如果論辯中提及新聞道德是新聞從業人員的底線,因此成為衡量新聞是否可推向觀眾的准繩,進而提出沒有新聞道德便無以謂新聞又如何應對。
我在准備自己的資料的同時也在考慮對方會從什麼角度立論,舉什麼例子來證明他們論點。這樣麻煩大家換位成對方,想一下他們會怎麼說。

『玖』 有誰能向我提供一些新聞職業道德失范的案例。

1994年3月,南非記者凱文·卡特拍攝的《飢餓的小女孩》,獲得年度普利策新聞特寫攝影獎。7月27日夜,卡特服一氧化碳自殺身亡。

記者抓拍騎車人雨中摔倒事件
2005年5月9日下午,《東南晚報》攝影記者柳濤背著相機「搜街」。當時下著小雨,天色灰暗,柳意識到要下大雨,而大雨天常容易出新聞。他計劃拍一些照片,反映大雨給民眾帶來的影響。他沿著鳳嶼路向人集中的火車站走。
將到鳳嶼路口,狂風驟雨大作。他到路旁一家酒點門口躲避。同在避雨的一名市民見柳挎著照相機包,就說:「你是記者吧?這路口有一個坑,經常害人摔倒,你們可以報道一下。」這話提醒了柳濤。
他選了一個位置,給相機換上80-200的長焦鏡頭,鏡頭上光後,發現角度很小,電話亭、樹和過往的車經常會擋住視線。他不知道坑到底在什麼位置,小鏡頭可能捕捉不到。
柳又換了一個離路口更近的位置,同時把長焦鏡頭換成12-24的鏡頭,這樣角度比較大,容易捕捉需要的信息。然後又把相機設置成連拍。
行人一個一個從眼前經過,我都用鏡頭留住,但是沒有一個人摔倒。約1個小時過去了,柳有些灰心。他把相機掛在脖子上,一手扶著相機,一手按在快門鍵上。
一個戴白色帽子、打著傘的人騎自行車從眼前經過,突然聽到「嘩」的一聲,他下意識把鏡頭對准那人,右手按下了快門。
隨後他查看自己剛拍的照片,連自己都被鎮住了,那個人不是預料中的從側面倒下,而是向前傾,這種沖擊力效果是可遇不可求的。
柳說沒看清他是怎麼摔倒的,更別說盯著取景鏡頭搶拍。等回過神來,那個人已經慢慢爬起,他的車沒壞,人也沒受傷,朝我望了一眼,就走了。
興奮之餘,他突然回過神來,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柳在附近找了一根約2米長、10厘米粗的棍子,想立在坑內警醒路人,結果木棍無法立穩。經路人提醒,他在附近工地上找了一個修路的提示牌放在路口,這才挎著相機回到報社。
因柳是新華社簽約攝影記者,當晚選擇了一組照片發給新華社。第二天新華社發了通稿。
第二天,雨停了。他覺得有必要做跟蹤報道,於是又來到路口,發現那樣的小坑還有三四個,幸好已經被人填平了。(柳濤接受記者采訪之敘述)
第二天,《東南晚報》刊登了這組照片。編輯在編發這組照片時,「我們考慮到可能會引起爭論,但媒體的責任告訴我們,披露事實以引起社會更多層面及部門的關注,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同時還有警示作用,防止類似的「悲劇」不再重演,它比讓記者站在「問題水坑」前面一個個地提醒人們有效得多。考慮到刊發這組圖片利大於弊,於是在編發時,我們作了編後,提醒人們,小問題不解決,往往會釀出大悲劇。告訴人們應該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的重要性。」(編輯自述)
中央電視台、新華社、北京青年報、東方衛視、新浪網等紛紛就這組照片展開一場關於「職業道德」和「記者良心」的討論。

王某訴張某等侵害名譽權案
1998年7月,王某在上海長征醫院做了變性手術,被原單位解除用工合同,後無奈到甘肅某縣打工。1999年5月,王某約請某市報社記者張某采訪,向其詳細講述了自己做變性手術的前因後果,並提供3000字書面身世材料。張某拍攝了王某照片。張某要求在報道中不使用真實姓名及照片。
張某將采訪材料形成文章,連同照片一起登在市報上。文章中使用了王某的真實姓名,並有張某做變性手術前後心理過程的較詳細敘述、描寫與渲染。此後,張某又將文章投至《現代婦女》。《現代婦女》以《變性人王某》為題於當年第8期發表。
文章發表後,在王某所在縣城引起轟動。王某自稱因承受不了輿論壓力,遂再次失業。
1999年9月,王某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起名譽權被侵訴訟,要求三原告(記者張某、市報社、《現代婦女》雜志社)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公開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失。(王某訴稱:「當時我同意發表此文,不料記者張某在文章中用了我的真名,還將照片也登了出來,個人隱私被暴露得淋漓盡致,使我無法工作生活。」)
法院審理認為,被告張某撰寫涉及原告王某隱私的文章公開發表在報刊上,雖經王某同意,但王某對被告張某具體寫什麼、怎麼寫,寫到什麼程度並不知情。被告在沒有將寫成的文章交由原告認可的情況下,公開在報紙及雜志上發表,給原告王某工作生活造成不便,構成名譽侵權。後原告與三被告接受法庭調解,自願達成協議:張某賠償4000元,某市報社賠償6000元,《現代婦女》雜志社賠償5000元。

『拾』 反映社會公德事例

一、撿破爛老人姚義德

人物介紹:姚義德今年52歲,是河南社旗縣朱集鎮古城村人,他的老伴孫慶榮今年58歲,也是河南人,夫婦倆20年前來到海南至今一直靠撿破爛、干雜工為生。老姚的親生孩子有3女2男,最大的今年30多歲,最小的也20多歲了,都已在海南成家。

從1988年開始至今,老姚夫婦先後收養了10名棄嬰。他說:「見死不救是一場大罪,自己少吃一點,多苦一點,救一條生命,該多值呀!不過有些人重男輕女的思想十分嚴重,這些女孩都很好,多可惜呀!」

二、好司機吳斌

5月29日中午11時10分,吳斌駕駛杭州長運浙A19115大型客車從無錫返回杭州。11時40分左右行駛至錫宜高速公路宜興方向陽山路段時(江蘇境內),突然有一塊鐵塊從空中飛落擊碎車輛前擋風玻璃再砸向吳斌的腹部和手臂,導致吳斌肝臟破裂及肋骨多處骨折,肺、腸挫傷。

車載攝像頭記錄下了全過程,畫面顯示在危急關頭,吳斌強忍劇烈的疼痛將車輛緩緩停下,拉上手剎、開啟雙閃燈,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車措施,之後,他又以驚人的毅力,從駕駛室艱難地站起來告知車上旅客注意安全,然後打開車門,安全疏散旅客。當做完這些以後,耗盡了最後一絲力氣的他,癱坐在座位上。

由於吳斌的肝臟損傷實在太嚴重了,按醫生的說法,他的肝臟已經象一座被掏空了的山,輸入的血已經相當於給全身的血換了一遍。需要渡過最關鍵的5天排異觀察期。由於吳斌搶救已輸血1萬多cc,院方血液緊張,為此,杭州長運正在動員職工為吳斌獻血,還打算今天專門安排大巴車開到無錫解放軍101醫院獻血。他的同事們也都一直默默地為他祈禱,希望能給他力量,創造生命的奇跡。

可惜吳斌還是沒有等到。6月1日凌晨零點十三分,吳斌病情突然出現惡化,呼吸加快,心率加快。雖經醫院全力救治,吳斌終於還是於2012年6月1日凌晨3點45分過世,享年48歲。

三、退休老兵殷昌傑

今年79歲的殷昌傑老人是一名退伍老兵,1999年從台灣來到廈門,租住在廈門集美大學附近的一所學生公寓內,打算在此安度晚年。在一次和學生們聊天的過程中,老人發現很多大學生家境貧寒,便萌發了用自己的退休金資助貧困大學生的想法。

他先後拿出幾十萬元的收入資助上百名貧困大學生。值得深思的是,6年來,老人資助的幾百名貧困學生,居然很少有人向他表示謝意。6年來,老人只收到過一張賀年卡,還沒有署名。

四、退休老人喬秀文

退休戶籍民警喬秀文是晉源區金勝鎮人,他幾十年如一日自己過著儉朴的生活,卻慷慨解囊資助孤兒或貧困學生上學,救治貧病交加、生命垂危的陌路人。他還想方設法為群眾辦好事,他為孤寡老人送米、送面;為癱瘓老人按摩、陪其聊天;他逢年過節主動打掃公廁衛生……他用平凡的事跡感動著周圍的人,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愛戴。

五、村支書楊聖滿:奔波20年為鄉親引來汩汩清泉

河北省蔚縣柳河口村支部書記楊聖滿任職後,自費為鄉親們找水奔波20年。20年來,他幾乎花掉自家全部積蓄,最終為村民引來汩汩清泉。

柳河口位於蔚縣大南山腳下,全村800多人,由於地勢較高,地質構造復雜,飲用水極為匱乏。從上世紀70年代起,柳河口村村民開始四處找水,先後挖了20多眼井,卻沒有打出一滴水。村民夏天只能飲用澇壩水,冬天只能喝積雪融水。

1988年,楊聖滿當選村支書後,把自己經營多年的木材經銷生意交給妻子料理,帶領鄉親們踏上了漫長而艱辛的尋水之路。1993年,村裡決定從相隔4公里的鄰村引水,4公里長的石頭水渠,他帶領鄉親們一塊一塊挖,一尺一尺刨,終於把水引到村子裡。

2002年,鄰村水井水位下降,吃水難又成為柳河口村村民面臨的問題。這一次,楊聖滿下了決心,一定要從根本上解決吃水難題。之後數年,他奔波於北京、天津、山西、內蒙古等地,苦苦尋求找水良方。親戚、朋友得知他打井的消息後,都勸他不要冒這個險,妻子更是極力反對。可是,楊聖滿決心已下。

2004年3月,他根據收集到的打井信息和資料,拿出自家12萬元錢,請來打井隊,著手實施打井計劃。在打井的6個月里,他把鋪蓋卷搬進工棚,日夜堅守。可是,直到打井鑽頭鑽到200米以下,打到的依然是堅硬岩石,第一次打井就這樣宣告失敗了。隨後兩年,固執的楊聖滿接連打了6眼井,仍然一無所獲,卻為此用掉了自家50萬元存款。

有的鄉親動搖了,有的人在背後笑他「一根筋」,這時候,楊聖滿開始謀劃新的引水方案。2006年8月,經過周密論證,柳河口村決定把8公里外的山泉水引到村子裡,楊聖滿帶領鄉親們投入到新一輪找水「戰斗」中。山上本來沒有路,楊聖滿和鄉親們硬是用鐵鍬、錘子一寸一寸鑿出一條山路。

到2006年10月,投資20萬元、長達8000多米的管道鋪設完畢,同時還建起兩個揚水池和兩個蓄水池。泉水翻山越嶺引到柳河口村,村民們從此喝上了甘甜水。

熱點內容
理解法治建設與中國發展 發布:2025-09-22 11:50:38 瀏覽:73
領導幹部善法治思維 發布:2025-09-22 11:47:02 瀏覽:798
建設行政法規是指由國務院制定 發布:2025-09-22 11:43:20 瀏覽:401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檢察機關有權對 發布:2025-09-22 11:40:23 瀏覽:891
吸入法治肺 發布:2025-09-22 11:36:10 瀏覽:955
五鳳司法所 發布:2025-09-22 11:34:19 瀏覽:669
民族區域自治立法 發布:2025-09-22 11:24:31 瀏覽:79
法院壁紙 發布:2025-09-22 11:24:21 瀏覽:190
下列不屬於行政法規的制度程序的是 發布:2025-09-22 11:12:50 瀏覽:917
哺乳期懷孕勞動法 發布:2025-09-22 11:11:21 瀏覽: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