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中國馬懷德

法治中國馬懷德

發布時間: 2021-12-06 03:41:31

⑴ 馬懷德的主要成就

馬懷德是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政法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監察學會副會長。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副會長,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詢員,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國家司法考試協調委員會委員,發改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民政部、衛生部、北京市、山東省、福建省、湖南省人民政府顧問或專家咨詢委員。
198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獲法學學士學位,1993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系中國首位行政訴訟法博士。曾赴美國耶魯大學、波士頓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墨爾本大學作訪問學者。
出版學術專著、合著二十餘部,專著有《行政法制度建構與判例研究》、《國家賠償法的理論與實務》、《行政許可》。在《中國法學》、《法學研究》等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百餘篇。承擔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規劃項目、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司法部及北京市科研課題。
直接參與《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立法法》、《行政許可法》、《行政強製法》等多部法律的起草工作。曾於2005年12月為中央政治局第27次集體學習講授「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經濟法律制度」,多次為各部委和地方政府作依法行政講座。系人事部等七部委「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獲得第四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獎」,霍英東基金會優秀青年教師獎,首都勞動獎章,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人才,享受國務院批準的政府特殊津貼。

⑵ 中國法治的編委會

編委會主任:
劉家琛
副主任委員:
馬寶善 卓澤淵 江必新 李文燕 田明海 王建明 戴玉忠 樊崇義 付子堂
馬懷德 沈國明 何家弘 林喆

⑶ 十八屆四中全會聚集依法治國

法治建設水平和制度創設能力,是一個國家外樹形象、內聚民力、永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在帶領民族走向復興的進程中,法治中國目標越是接近,黨越要做出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對許多重大前沿問題,包括理論問題、制度問題和實踐問題作出回答」,針對依法治國的意義,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文顯如是表述。
已到重大歷史關口
當前,無論從國際環境看,還是從國內形勢看,我國依法治國進程都處在重大歷史關口。
從國際進程看,文明國家的崛起和制度成熟定型,離不開法治能力的彰顯。當今世界上部分國家出現局勢動盪,甚至政權更迭,大多與法治未立、民主先行有關,給治國理政以警示。
而眾多國家的復興,依靠的也是良法善治。新加坡雖建國不足50年,但其憑借良好法治和清明政治,一躍成為世界公認的法治國家;荷蘭人口不過600萬,但因創設「國際法」令世界尊重。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因而在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關口,法治能力的提升、法治氛圍的形成、法治環境的培育至關重要,關系著中國能否全面把握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從國家治理方式看,我國正處在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點,培植制度優勢和法治文明是復興之梯、崛起之魂。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說,中國強大不是要讓人家害怕,而是要讓人家尊重,所以必須有軟實力,包括價值觀、制度和法治。
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朱民說,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第二大外商投資國,中國在獲取利益的同時,也要學會運用國際規則尤其是法治規則。一位資深外交人士認為,當前無論處理國際關系沖突,還是應對貿易激烈摩擦,都需要善用法律武器。
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說,國際上有影響的評價體系都由西方掌控,我國亟待建立一套更為公平的評價體系,以擺脫在法制形象發布上受制於人的現實。
從現實挑戰看,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面臨共識難聚、誠信難立、權益難維等考驗,執政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目前仍存三大落差
綜合受訪專家和幹部群眾意見,當前仍有三大落差值得關註:
一是法律大國與法治強國的落差。截至2013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243部現行有效法律,國務院制定了680多件現行有效行政法規。這些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加上其他立法確認的具有法律性質的規范性文件,共同構成了我國的法律體系。
「我們用30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300年立法進程,即使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們法律體系也已比較健全。」張文顯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後,有法可依的目標基本實現,但距離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仍有差距,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仍待在實踐中進一步落實。
二是權力色彩濃與法治色彩淡的落差。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認為,法治的前提是公權力受到約束,但從實踐中,這個狀況目前仍待改變。
三是社會法治呼聲高與國民法治素質低的落差。受訪法律界人士說,群眾對公正司法的期盼越來越強烈,期待司法的權威性、定紛止爭能力亦能同步提升。但是,當前鑽法律空子、知法犯法、權力干法、輿論擾法的現象仍有發生。
人民的期盼與需要
接受瞭望采訪的專業人士,渴盼中國法治向前大步推進,在他們看來,依法治國的關鍵之一,在於依照憲法和法律管住權力、保障人權。
李林指出,當前,少數領導幹部依然相信「權大於法」,甚至濫用職權、以權謀私,這對法治造成較大傷害;
部分群眾信權不信法,信「管」不信法,信訪不信法,甚至信錢不信法等等,使我們的法治建設缺乏應有的社會基礎;
解決上述問題,首先需要依照憲法和法律管住權力、管住官員,切實解決公權腐敗的問題,取信於民。
另一個關鍵點是,通過法治保障人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法治進程中得到更多實惠。特別是通過法治消除貧困,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增加更多的幸福感。
「四中全會將主題定為依法治國,是對黨的十五大以來依法治國理論與實踐的深化與發展。它有力回應了社會各界對法治建設的關注和期待,表明黨中央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堅定決心,也充分表明我們黨治國理念達到一個新高度新境界,標志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封麗霞這樣告訴瞭望。

⑷ 治國憑圭臬 安邦靠准繩 出自哪裡

治國憑圭臬,安邦靠准繩出自2018年1月19日發布的黨的十九屆二中全會公報,在社會各界引起高度關注和強烈反響。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公報強調,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彰顯著我們黨十分重視憲法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認為,憲法修改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通過憲法修改,可以使全社會更加高度重視憲法的權威、實施與監督,使憲法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4)法治中國馬懷德擴展閱讀:

總書記多次強調: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是以法治思維和方式管黨治黨的重要實踐,確立監察委員會的法律地位,為反腐敗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和制度保障,開啟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征程。

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這是中國事關全局的重大政治體制改革,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確保反腐敗斗爭取得勝利的堅定意志。

憲法意識的最高要求就是遵守憲法成為人的內在需要,只有弘揚憲法精神、培育憲法信仰,才能養成遵守憲法的意識和習慣,用法治的利劍為反腐敗披荊斬棘。

憲法的力量來源於民眾對憲法的信仰和擁護,中國共產黨把憲法意識融入血脈,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覺性和政治站位,推進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為根治腐敗專門立法、成立專門機構,以反腐為核心,全方位,無死角的將反腐工作推進到底。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必然要求,這是反腐敗事業最根本的需要,它更令世人感受到中國反腐創新力和持久力。

憲法至上,深入人心,新修改的《憲法》為新時代反腐敗事業提供有力憲法保障。監察體制改革就將憲法意識多維度的拓展開來,將憲法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從而促進憲法實現走進去,走下去,走出去,走進每個中國人的心裡,走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我們要大力弘揚憲法精神,不斷增強憲法意識,使遵守憲法成為每一個人的自覺行動。

⑸ 馬懷德的介紹

馬懷德,1965年10月生,現任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長,行政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特邀監察員。198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1993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系中國首位行政訴訟法學博士。直接參與《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立法法》、《行政許可法》等多部法律的起草工作。12馬懷德教授曾於2005年12月為中央政治局第27次集體學習講授「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完善經濟法律制度」。

⑹ 好律師獵律網創始人趙憲明參與主編的《建設「法治中國」有突出貢獻百名法學家》,都有哪些人專家委員

「好律師」作為編委會委員單位,好律師創始人:趙憲明先生為編委會委員;參與出版《建設「法治中國」有突出貢獻百名法學家》一書《影響中國法治建設進程的百位法學家編委會》由法學泰斗李步雲任主任,江平: 前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張文顯:中國法學會專職副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 為顧問;委員為:
李林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
王利明 中國刑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
趙秉志 中國刑法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原則
卞建林 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
馬懷德 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
韓大元 中國憲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
莫紀宏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
吳玉章 中國法律史學會會長、前中國社會科學雜志副主編
黃進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沈四寶 中國國際經濟貿易法學研究會會長
何勤華 中國外國法制史學會會長、前華東政法大學副校長
顧功耘 中國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副會長、華東政法大學副校長
卓則淵 中國法理學、行為法學會副會長、中央黨校政法部主任
趙憲明 好律師網(前身為獵律網,戰略升級為好律師網)創始人

⑺ 為什麼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聚焦法治

治建設水平和制度創設能力,是一個國家外樹形象、內聚民力、永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在帶領民族走向復興的進程中,法治中國目標越是接近,黨越要做出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對許多重大前沿問題,包括理論問題、制度問題和實踐問題作出回答」,針對依法治國的意義,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文顯如是表述。

已到重大歷史關口

當前,無論從國際環境看,還是從國內形勢看,我國依法治國進程都處在重大歷史關口。

從國際進程看,文明國家的崛起和制度成熟定型,離不開法治能力的彰顯。當今世界上部分國家出現局勢動盪,甚至政權更迭,大多與法治未立、民主先行有關,給治國理政以警示。

而眾多國家的復興,依靠的也是良法善治。新加坡雖建國不足50年,但其憑借良好法治和清明政治,一躍成為世界公認的法治國家;荷蘭人口不過600萬,但因創設「國際法」令世界尊重。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因而在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關口,法治能力的提升、法治氛圍的形成、法治環境的培育至關重要,關系著中國能否全面把握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從國家治理方式看,我國正處在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點,培植制度優勢和法治文明是復興之梯、崛起之魂。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說,中國強大不是要讓人家害怕,而是要讓人家尊重,所以必須有軟實力,包括價值觀、制度和法治。

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朱民說,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第二大外商投資國,中國在獲取利益的同時,也要學會運用國際規則尤其是法治規則。一位資深外交人士認為,當前無論處理國際關系沖突,還是應對貿易激烈摩擦,都需要善用法律武器。

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說,國際上有影響的評價體系都由西方掌控,我國亟待建立一套更為公平的評價體系,以擺脫在法制形象發布上受制於人的現實。

從現實挑戰看,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面臨共識難聚、誠信難立、權益難維等考驗,執政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目前仍存三大落差

綜合受訪專家和幹部群眾意見,當前仍有三大落差值得關註:

一是法律大國與法治強國的落差。截至2013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243部現行有效法律,國務院制定了680多件現行有效行政法規。這些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加上其他立法確認的具有法律性質的規范性文件,共同構成了我國的法律體系。

「我們用30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300年立法進程,即使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們法律體系也已比較健全。」張文顯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後,有法可依的目標基本實現,但距離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仍有差距,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仍待在實踐中進一步落實。

二是權力色彩濃與法治色彩淡的落差。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認為,法治的前提是公權力受到約束,但從實踐中,這個狀況目前仍待改變。

三是社會法治呼聲高與國民法治素質低的落差。受訪法律界人士說,群眾對公正司法的期盼越來越強烈,期待司法的權威性、定紛止爭能力亦能同步提升。但是,當前鑽法律空子、知法犯法、權力干法、輿論擾法的現象仍有發生。

人民的期盼與需要

接受瞭望采訪的專業人士,渴盼中國法治向前大步推進,在他們看來,依法治國的關鍵之一,在於依照憲法和法律管住權力、保障人權。

李林指出,當前,少數領導幹部依然相信「權大於法」,甚至濫用職權、以權謀私,這對法治造成較大傷害;

部分群眾信權不信法,信「管」不信法,信訪不信法,甚至信錢不信法等等,使我們的法治建設缺乏應有的社會基礎;

解決上述問題,首先需要依照憲法和法律管住權力、管住官員,切實解決公權腐敗的問題,取信於民。

另一個關鍵點是,通過法治保障人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法治進程中得到更多實惠。特別是通過法治消除貧困,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增加更多的幸福感。

「四中全會將主題定為依法治國,是對黨的十五大以來依法治國理論與實踐的深化與發展。它有力回應了社會各界對法治建設的關注和期待,表明黨中央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堅定決心,也充分表明我們黨治國理念達到一個新高度新境界,標志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封麗霞這樣告訴瞭望。□(文/《瞭望》記者)

參考:《瞭望》--聚焦十八屆四中全會:為什麼如此重視依法治國
http://news.jwb.com.cn/art/2014/10/22/art_189_4961511.html

⑻ 依法治國造福百姓 毛概論文

十八屆四中全會剛剛閉幕。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首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中央全會。在「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出十餘年之後,本次會議繪制出新路線圖,為「法治中國」作頂層設計。

對老百姓來說,依法治國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期待。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表示,四中全會法治體系的提出很有新意。「過去我們都說法律體系,法治體系和法律體系最大的差別,就是法治體系是一個立體的、動態的、有機完整的體系,而法律體系是靜態的制度體系,把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環節都納入其中,體現了法治的整體要求。」

人們希望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後,依法行政的更多重要環節和領域能取得進一步突破,政府部門想問題、做決策以法律為准繩,真正讓改革紅利惠及普通百姓。

背景 良法善治,法律成為權利的保障

曾幾何時,「中國人不信法」,是一些人對國情的「獨到解釋」。但經過數十年的法律教育和宣傳,如今法律已成為社會公眾維護自己權益的最有力武器——來自最高人民法院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08年至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50773件,比前5年上升174%。

不過,法治之路依然漫長。來自中央政法委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各地政法機關登記涉法涉訴信訪案件上升38.5%。這也說明「信訪不信法」還有市場。

現實中,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侵犯公民合法權益現象時有發生;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甚至徇私舞弊、貪贓枉法屢禁不止。

在執法層面,許多法律法規規定了禁止做什麼,但沒有詳細規定具體的懲罰措施,法律的實用化程度和違法成本過低將法律法規的有效性降低了一半。比如,我們有《食品安全法》,但毒膠囊、地溝油問題依然嚴重;我們有《物權法》,但野蠻拆遷依然頻發;我們有《環保法》,但一些污染企業仍在肆無忌憚地排污……

如今,司法體制改革已進入攻堅階段——司法地方化、司法行政化如何得到有效破除,如何破除「信訪不信法」痼疾,讓民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一系列改革難題期待更為具體的制度規劃。

評論 依法治「官」,規劃反腐「治本」之道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說:「依法治國,人們不會只看制定了多少法律,更看你落實了多少。如果法律只是掛在嘴上、寫在紙上,不落實到行動中,那就談不上法律的尊嚴和權威。

十八大以來,反腐風暴強勁。出台「八項規定」、加強中央巡視、嚴打貪官外逃……從嚴治黨的舉措深獲民眾支持與贊許。但腐敗具有頑固性和反復性,種種跡象表明,在反腐高壓態勢下,部分官員仍存僥幸心理,從「明腐」轉為「暗腐」。

從查處的情況來看,腐敗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並且遍及到社會各個角落,只要權力集中的地方,就容易形成腐敗滋生的土壤。當前的反腐工作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並未徹底鏟除腐敗的土壤。從各國經驗來看,反腐必然要經歷一個從治標到治本的過程。我國也同樣應該會經歷一個如此的過程。
而當前的反腐風暴已為「治本」拓展了可能的空間。在強力
「打虎」「拍蠅」讓官員「不敢腐」的同時,一系列「不能腐」的治本之策也在推進。如何通過更為完備的制度構築權力之「籠」,如何通過更為有效的監督體系實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規劃反腐「治本」之道,成為民眾對於這次會議的一大期待。

據媒體報道,中央紀委正會同有關部門起草制定有關黨內法規,實現中央紀委向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紀檢機構全覆蓋,彌補對中央一級黨政機關監督、執紀、問責的「缺位」。這是我國紀檢體制改革全面發力的重要信號之一。為實現隨著一系列黨內法規制度陸續出台,反腐敗體制機制將日臻健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將會迎來質的提升。

而人們則期待更多配套制度和改革,比如預算制度和官員財產公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將從根本上依法治「官」,減少腐敗。

聲音 依法行政為權力套上「緊箍」

行政權力進入法治軌道是改革面臨的一個難題,也是老百姓對依法治國最大的期待。法治,重在對公權力的治理,為權力套上「緊箍」。

沒有界限,權力就會無休止擴張。行政審批就是一個例證。以前,人們常抱怨「公章旅行」現象,一個審批單往往要蓋上幾十個公章。新一屆政府大刀闊斧簡政放權,一年多來已下放6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不過,政府在一些領域仍然管得過多、過細、過濫。一些黨員領導幹部迷戀「權力至上」;「拍腦袋就干,掐腰子就上」以及「大包大攬」依然是慣用的決策方式。

在城建、環保、工商、稅務等部門,一些執法人員,一方面對守法者濫用職權,吃拿卡要,另一方面又成為違法違規者收買的對象。近一年來,深圳市已連續有三個執法隊隊長因在查處違法建築中涉嫌受賄而「落馬」,涉案金額有的高達上百萬元。

專家認為,壓縮權力尋租的空間不僅要明確執法標准,合理規定執法人員的責任等,從長遠看,還是要完善權力監督機制,使行政執法權得到有效約束。

由於行政權力過大,常常出現同案不同罰、同事不同辦、濫用自由裁量權等現象,不但影響了法律的權威性和嚴肅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腐敗誘因。在各類腐敗案件中,「一把手」腐敗案件佔到了70%以上,從披露的案情看,絕大多數都是「權力型腐敗」。

「對於私權利,是法無禁止即可行;對於公權力,則是法無授權即禁止。」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今後必須最大限度減少權力的自由裁量,依法治權、束權。

建設法治市場經濟,就要用法治劃清政府與市場的作用邊界,形成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法治規范;建設市場決定下的有為、有效、有力、有責的法治政府,實現政府職能法定化。

⑼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開學典禮喊話「法大絕對不會由你玩四年」,你怎麼看呢

每年的大學新生開學季,各大高校都會例行舉辦開學典禮。開學典禮的意義,一來是歡迎新生加入大家庭,二來是為了引導新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大學生活,所以校長的發言風格多是積極的、正面引導的、激勵性強的。而就在日前舉行的中國政法大學2020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上,該校的馬懷德校長竟然對新生“放狠話”。

對於中國政法大學在本科新生開學典禮上放出“法大絕對不會由你玩四年”的狠話,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交流分享!

熱點內容
公司發的郵件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20 09:07:25 瀏覽:47
蘇格蘭法學家 發布:2025-05-20 09:06:25 瀏覽:189
南京移民律師 發布:2025-05-20 09:05:43 瀏覽:195
刑事訴訟法39 發布:2025-05-20 09:04:49 瀏覽:971
耦合刑法 發布:2025-05-20 09:04:46 瀏覽:477
個人相關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0 08:44:10 瀏覽:138
法碩非法學題型 發布:2025-05-20 08:27:09 瀏覽:962
行政法規設定的證明 發布:2025-05-20 08:12:52 瀏覽:538
未成年人刑事責任與法律後果 發布:2025-05-20 08:08:02 瀏覽:53
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勞動法 發布:2025-05-20 08:07:27 瀏覽:186